婺劇
婺劇,為浙江省的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金華及周邊地區。其名字來源説法存疑,最流行的一種是其得名於金華的古稱婺州。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融合了高腔、崑腔、亂彈、徽調、灘簧和天津時調等六個不同的聲腔[1] 。代表性劇目有《孫臏與龐涓》、《黃金印》、《三請梨花》、《西施淚》等。著名演員有徐汝英、周越先、鄭蘭香、徐鳳仙等。目前的主要演出團體有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義烏市婺劇保護傳承中心、東陽市婺劇演出有限公司、蘭谿市李漁戲劇研究院等。
婺劇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浙江省金華市、江山市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711 |
編號項目 | Ⅳ—110 |
登錄 | 2008年 |
歷史
婺劇在1950年代開始作為獨立、完整的劇種出現,最早的相關研究也始於此時,即1950年11月蔣風、沈瑞蘭在上海《戲曲報》三卷第六期發表的《婺劇介紹》[註 1]。但其名稱來源仍然存疑,雖然最流行的説法是其來自於金華的古稱婺州,但當時出現的許多新劇種都是以行政區域劃分來命名的,而最早的職業「婺劇團」是1950年11月19日創立的、由龍游戲班「周春聚」改編成的 「衢州實驗婺劇團」,此時的龍游隸屬衢州專署而不是金華專署。在此之後才有金華「新新舞台」改編的「金華專區實驗婺劇團」。[2]
此外,在婺劇出現之前,金華和衢州一帶存在着所謂的「金華戲」,有時候這被部分學者當成婺劇的源頭。但這一説法也不準確,因爲當時所謂的「金華戲」指的是今婺劇中的徽戲,其僅為婺劇中並不特別重要的一部分。浙江婺劇團演員徐汝英曾說,當地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金華戲」之名,也很少有人會把它當作婺劇。[2]
1960年3月18日晚,毛澤東在杭州飯店小禮堂觀看了婺劇折子戲《牡丹對課》。《牡丹對課》原名《三戲白牡丹》,周恩來曾三次觀看了演出。毛澤東說:這個戲應該推薦給更多的人看;這個戲雖然只有30分鐘,但是意義很不錯,人定勝天。
註釋
- ^ 洪波的《婺劇簡史》中誤作1952年的第五卷第六期
參考文獻
- ^ 郭克儉. 都市乡戏:新见20世纪初婺剧海上搬演史料人文叙事. 《中國音樂學》2016年第3期. [2016-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7).
- ^ 2.0 2.1 傅謹,《婺劇:腔調與劇種》,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外部連結
- 婺劇,金華市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