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馮特

德國醫師,生理學家,哲學家和教授

威廉·馬克西米連·馮特[1](德語: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是德國著名心理學家生理學家哲學家[1],心理學發展史上的開創性人物。他被普遍公認為是實驗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創建人,構造主義的奠基人。

威廉·馮特
Wilhelm Wundt
Wilhelm Wundt in 1902
出生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1832-08-16)1832年8月16日
 德意志邦聯巴登大公國曼海姆
逝世1920年8月31日(1920歲—08—31)(88歲)
 魏瑪共和國薩克森州Großbothen
教育程度海德堡大學
(MD, 1856)
知名於實驗心理學
文化心理學
結構主義
統覺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實驗心理學文化心理學、哲學、生理學
機構萊比錫大學
論文Untersuchungen über das Verhalten der Nerven in entzündeten und degenerierten Organen (Research of the Behaviour of Nerves in Inflamed and Degenerated Organs)(1856)
博士導師Karl Ewald Hasse
其他指導者赫爾曼·馮·亥姆霍茲
約翰內斯·彼得·穆勒
博士生詹姆斯·麥基恩·卡特爾G·斯坦利·霍爾奧斯瓦爾德·庫爾佩雨果·明斯特伯格柳博米爾·內迪奇沃爾特·迪爾·斯科特喬治·M·斯特拉頓愛德華·B·蒂欽納萊特納·威特默

威廉·馮特認為,心理學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並將內省實驗法引入了心理學研究,並據此提出了情感三維說。馮特內省實驗法是哲學內省法和赫爾曼·馮·亥姆霍茲實驗室儀器的結合。他請對方向內反省自己,然後描寫他們自己對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他創造了特殊的方法來訓練對方,讓他們更仔細和完善地來看待自己,但不過分地解釋自己的心理。這個工作方式與當時的心理學非常不同。當時的心理學更多的是哲學的一個分枝。

威廉·馮特認為,心理與生理是互相關連的。他的認識論結合了斯賓諾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的哲學理論。

生平

1832年8月16日,馮特出生在巴登地區曼海姆北郊的一個村莊——內卡勞(Neckarau),是家中的第四個孩子,父親馬克西米利安·馮特是村裏的路德會牧師,母親名叫瑪莉·弗里德里克。祖先中曾經出過大學校長、醫生和學者,算是書香門第。

馮特在童年時代的表現並不出色,在課堂里總是做白日夢,神情恍惚,經常受到老師的責罰。直到在海德堡讀中學期間,才逐漸控制住在課堂上做白日夢的習慣,不過成績仍然平平。

從1851年到1856年,他先後在圖賓根、海德堡和柏林求學。他選擇進入圖賓根學醫,是因為當時父親去世,醫生的收入可以使家庭維持體面的生活。大學一年級結束的時候,窘困的家境使他受到刺激,發誓痛改前非,發奮讀書,並轉入海德堡大學

1855年,馮特畢業於海德堡大學醫學系,取得博士學位,並在全國醫學會考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但是他對從事臨床醫學並不感興趣,而是又前往柏林大學深造一年,師從喬安·穆勒。1857年,馮特回到海德堡大學擔任生理學講師。1858年,赫爾曼·馮·亥姆霍茲來到該校,創辦了一所生理學研究院,馮特擔任其實驗室助手。當時馮特尚未完婚,瘋狂地投入實驗室工作,數年後完成了一部大部頭著作《感官知覺理論文集》(1858年—1862年)。

正是在這一時期,馮特開闢了第一個教授科學心理學的課程。在這個課程中他開始使用來自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和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成果來研究心理學,1862年率先提出實驗心理學的名稱。他的講義被編輯為《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1863年)。該書被評價為「生理學家的樸素心理學」。1864年他被提升為助理教授。

1871年,亥姆霍茲離開海德堡大學,但是馮特未能得到本該由他接替的職位,只得到了臨時教授的頭銜。這時,他的收入狀況允許他與未婚妻索菲·毛完婚。婚後的馮特致力於寫作心理學歷史上最重要著作之一:《生理心理學原理》(1874年出版) 。在這部書中,他把關於心理實驗的結果整理成為一個系統,着手將心理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發展成一門系統的科學,來研究人的以下心理活動:感覺情感意志知覺(馮特稱之為統覺)和思維。這部著作使他得到了蘇黎世大學的教授席位。

1875年,馮特又被萊比錫大學聘為哲學教授。1879年12月,他在大學裏孔維特樓(寄宿招待所)三樓的一個小房間裏,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馮特直到去世一直住在萊比錫,幾乎從不外出旅行,除了欣賞音樂會以外,也不熱衷於公眾活動;不過,他和妻子經常在家中招待高年級的學生和助手們。如同康德一樣,馮特一直過着嚴謹有規律的生活,上午的時間主要用於寫作,下午訪問實驗室、上課,然後散步。馮特在課堂上富於激情,口若懸河,充分體現對於本專業的無所不知;

馮特直到85歲高齡才退休。他去世於1920年8月31日,享年88歲,在那一年出版了花費他20年時間完成的十卷巨著《民族心理學》。

影響

馮特對於心理學這門學科的影響是極其獨特的。首先,是他將心理學確定為一門新的科學,並為之劃定了研究的領域,確定了一個宏觀的框架;「在馮特創立他的實驗室之前,心理學像個流浪兒,一會兒敲敲生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倫理學的門,一會兒敲敲認識論的門。1879年,它才成為一門實驗科學,有了一個安身之處和一個名字。」(G.墨菲)

其次,是他將實驗方法引入這門新興學科,甚至他的實驗室成為半個世紀裏心理學實驗室的典範;第三,他的大部頭教科書,在整整兩代人的時期內,其影響力具有無可比擬的權威性;第四,他的許多學生也成為非常知名的心理學家,心理學獨立發展以後最初50年間的重要的專家學者大多都出自馮特門下:

不過,馮特心理學思想的本身到1920年代以後已經影響甚微,一些新興的心理學流派迅速取而代之: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進行更為嚴格的實證科學研究,反對馮特的內省實驗法;


馮特致力於運用反應時間技術,提供良知過程的客觀計算。這是和霍茲最先發展的相似.反應時間被更有效的運用在現代研究中.

著作

  • 《感官知覺理論文集》(Beiträge zur Theorie der Sinneswahrnehmung),萊比錫,1862年.
  • 《人類和動物心理學論稿》(Vorlesungen über die Menschen und Thierseele),1863年初版於萊比錫
  • 《生理心理學原理》(Grundzüge der physiologischen Psychologie),2冊,1873-4年第一版.
  • 《心理學概論》(Grundriss der Psychologie),萊比錫,1896年
  • 《民族心理學》(Völkerpsychologie),10冊,萊比錫,1900-1920年

相關條目

參考

  1. ^ 1.0 1.1 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2988頁,「Wundt, Wilhelm」條。

Template:心理 第二版 2009年出版. 由三位丹尼爾先生著,第9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