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

中国三国时代发生于蜀汉和孙吴间的战争

夷陵之戰,又稱haau1亭之戰清朝避諱稱彝陵之戰[9],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進攻江東之戰役,是東漢末年、三國初年「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中的最後一場。221年七月,即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強勁。吳王孫權立即以陸遜率軍應戰,陸遜以逸待勞,擋住蜀漢軍攻勢,後於222年八月在夷陵一帶以火攻打敗蜀軍。

夷陵之戰
三國戰役的一部分

藍色為蜀軍路線、紅為吳軍
日期蜀漢年號:章武元年七月至二年閏六月

孫吳年號:東漢建安二十六年七月至吳黃武元年閏六月

公元221年8月中旬至222年10月中旬[1]
地點
結果 吳軍大勝
領土變更 維持現狀,此戰之後40年三國國土基本保持不變
參戰方
蜀漢 東吳
指揮官與領導者
劉備病逝
馮習 
張南 
黃權 投降(魏)
吳班
傅肜 
馬良 
沙摩柯 
陳式
陸遜
朱然
孫桓
徐盛
潘璋
韓當
宋謙
駱統
步騭
兵力

總數無載
劉備支黨四萬人[2]

總營數五十以上(孫權傳)[3]
五萬人[4]
傷亡與損失

不明,蜀軍損失有多種記載,
傅玄說法是八萬人以上[5]
數萬(見於孫權傳)[6]
四十餘營(夷陵一役,見於陸遜傳)[7]

死者萬數(馬鞍山一役,見於陸遜傳)[8]
無載

戰事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劉備的大將關羽正在北伐樊城的空檔,派兵攻打荊州以南的大部分要地[10],進而偷襲關羽[11],隨後在麥城之戰將關羽、關平父子擒捉斬殺,正式與劉備方反目為敵。同時孫權又以劉璋為益州牧、周泰為漢中太守,在巫縣秭歸設立與劉備治下區劃同名的固陵郡並以潘璋為太守,計劃進一步攻打劉備治下的益州[12]

隔年,遠在洛陽的曹操去世,劉備聽到消息後,為了探取曹營方面的動向,以便準備伐戰事,便派韓冉許昌弔喪,並送上錦布等賻贈之禮向曹丕交好。曹丕知曉劉備借喪求好的意圖,下令荊州刺史傅群斬殺韓冉以杜絕劉備。韓冉借病留在上庸躲過一劫,之後曹丕篡漢稱帝正式建立曹魏朝,韓冉以書信告知劉備;劉備收到漢獻帝已死的傳聞,在群臣的上表進奉和萬聲擁戴下,以延續漢室大統之名自立為漢帝[13],在成都武擔山之南登基,史稱蜀漢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五月,大將張飛閬中出征前被部下反叛刺殺,儘管損失了一大戰力,劉備仍舊不改伐吳念頭。七月,以奪回荊州,同時替遇害的關羽報仇為由,親率數萬大軍伐吳。得到消息的孫權連忙遣使求和,由諸葛瑾寫信送給劉備陳說利弊,希望劉備能夠打消伐吳念頭。[14]劉備憤怒不答應,拒絕了孫權的求和,孫權便任命陸遜大都督率軍應戰。

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八月,孫權以諸侯身份承認曹丕獲禪讓帝位的合法性,向魏國稱臣結盟納貢,獲封吳王與大將軍[15]

以逸待勞

劉備率領大軍進逼夷陵西界,任命馮習為大督,領軍統率蜀漢全軍,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化傅肜等將領各為別督。蜀漢將領吳班、馮習等攻破屯在巫縣李異,蜀軍到達秭歸,武陵當地的五谿蠻遣使響應蜀軍發兵。劉備還守秭歸,吳班和陳式的水軍屯夷陵,夾擊江東的西岸。[16]

222年二月,劉備親自從秭歸進軍猇亭,開通通向武陵郡的道路,並派遣侍中馬良安頓、撫慰五谿蠻,賜予黃金和錦帛,同時授予他們官職和爵位,使五谿蠻相繼響應蜀漢。劉備又以黃權指揮江北軍等,與吳軍在夷陵道對峙。劉備還派遣吳班率數千士兵設在平地立營,打算挑釁敵人進行誘敵作戰;孫軍諸將打算出戰迎擊劉備,陸遜以蜀軍銳氣始盛、求勝心切及乘高守險等緣故,決定先讓一步,再相機決戰[17],令吳軍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東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蜀軍相繼推進至夷陵以及宜都郡治夷道(今湖北宜都),大致收復宜都郡和東吳置的固陵郡,以廖化為宜都太守。蜀軍連營數百里,並得當地土著部族的支援,聲勢浩大,荊南的桂陽零陵也發生叛亂以響應,只有長沙因吳軍的步騭率軍坐鎮而沒有異動。

蜀軍頻繁挑戰,但陸遜堅守夷陵不出,孫桓也死守夷道。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蜀軍疲憊,為求速戰在山谷設伏兵,並鬆懈防守引誘吳軍來攻,但陸遜沒有中計,劉備知道此計失效,乃從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陸遜此時才開始反擊。[18]

火燒連營

閏六月,陸遜在大舉進攻之前,先攻漢軍一營,結果失利,諸將皆說這是浪費兵力、白死了許多將士,陸遜卻說:「吾已曉破之之術。」陸遜發現了漢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欄組成,便決定使用火攻

吳軍放火,並封鎖江面,扼守夷陵要道,展開全線出擊,打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蜀漢方面的馮習、張南沙摩柯、馬良等人因此陣亡,還有杜路劉寧等人向吳軍投降。吳軍克營40餘座,陸遜督促諸軍,四面攻擊之,漢軍戰死者數萬,「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傅肜程畿戰死,統領江面水軍的黃權因回歸蜀漢的退路被吳兵截斷,不得已只好率眾投降魏國。只有向寵所部仍然完整。

大量參戰的蜀漢將領陣亡,劉備大敗,與殘部退回益州,直至永安縣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隨後一病不起。其先前奪取的宜都郡、東吳固陵郡皆被東吳收復。而東吳方面,徐盛潘璋宋謙等人各競表言「劉備必可以擒獲,請求再次出兵。」陸遜與朱然駱統則上言孫權:「曹丕大合士衆,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孫權聞奏,便下令停止追擊劉備,同時調軍回防曹丕。秋九月,曹丕開始攻吳[19][20]

議和

《吳書》222年12月,孫權說:「近日收到玄德(劉備)的求和書信,其已深感愧疚。孤之前之所以名西邊為蜀,是因為漢獻帝尚在,如今漢朝已被廢除,劉備可以自名為漢中王。」於是派遣鄭泉出使蜀,劉備問鄭泉:「為什麼吳王不回覆我的求和信?莫非我名不正、言不順?」鄭泉回覆劉備:「託為宗室,曹氏篡漢不先討曹氏,反自立為帝,不得天下所認同,所以殿下一直不答復你之前的求和。」劉備聽後非常慚愧。之後,孫劉兩方開始恢復正常的外交往來[21]

《吳錄》劉備在後來聽聞魏軍大出伐吳,就寫信給陸遜:「如今賊軍已到達江陵,若果我再次東征,將軍(陸遜)能夠應付不?」陸遜回信答道:「但恐怕蜀軍剛破,創傷未癒,率先求和通好,且應當休養生息,不要再窮兵黷武了。若不為自己打算,就會招來另一個滅頂之災,你若果從老遠來送死,這次就無法逃走了。」[22]

《晉書》陸遜既打敗蜀軍,致使劉備在白帝城絕命,同時又打敗魏軍,挫敗兩國將領,因此曹魏向吳請好,蜀漢向吳乞求結盟,所以孫權改年號,鼎足而立[23]

《蜀書》222年,孫權得知劉備沒有退回成都,而是持續待在離前線很近的白帝城,感到疑慮的孫權便主動遣使再次議和及探查劉備態度[24]。劉備同意並派宗瑋復命。

影響

此戰,劉備的漢軍以八萬大軍的情況下先是擊退東吳的前線部隊,孫權陸遜迎敵後雙方成對立之勢。劉備雖用詭計引誘東吳出兵,但被陸遜識破。又劉備因天熱在密林紮營被陸遜使用火攻造成兵士資源大量折損,雖然在此之後劉備帶着殘兵登上馬鞍山意圖重整軍勢,卻被追擊而來的陸遜下令圍山包抄進一步造成其軍隊大量傷亡,劉備因此無力反擊進而慘敗,在吳軍一路追擊下遁逃至白帝城。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大敗元氣大傷,無力外征只能固守,花了數年到公元227年後,諸葛亮才有餘力發兵北伐。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召成都丞相諸葛亮到其所在的永安。三月,劉備病勢加重,向諸葛亮交代後事,託付蜀漢的軍政大權,四月,劉備在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逝世,後諸葛亮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東吳亦未將此戰中一度失守後收復的固陵郡恢復建置,仍將其併入宜都郡

經此一役,雙方實力都受到影響,蜀吳消除矛盾重修於好,自此到蜀亡時二國再無大戰,同時往北與曹魏對峙。到263年魏滅蜀之戰之前三國領土再無重大改變,因此夷陵之戰被認為是前後三國之分界。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稱:「曹公不追關羽,陸遜不再攻劉備,其所見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國所以鼎立歟!」

歷代評價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當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ㄒㄧˊ)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25]

而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晉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26]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辨亡論》稱讚陸遜說:「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於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於白帝,皆以權略取之。」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對於夷陵之戰,寫詩歌三首稱讚陸遜,一是:「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二是:「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清代學者鄧廷羅在《兵鏡》中評價說:「司馬懿挑朱然,吳班挑陸遜,皆不得行其計,豈非將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澤東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參戰將領

三國演義

  • 明代《嘉靖本》、《志傳本》、《李評本》均稱此役為「夷陵」,清代以後的刊本均改稱「彝陵」。
  • 甘寧黃忠早在夷陵之戰前病死,甘寧非為蠻將沙摩柯所射殺,黃忠也並非因逞強出擊而中潘璋的埋伏陣亡。
  • 周泰關興張苞正史中並未記載參與此戰,且從張飛西鄉侯爵位傳於次子張紹來看,張苞很可能早於張飛去世。而周泰也沒斬沙摩柯。
  • 朱然潘璋等數位知名的吳國將領實在夷陵之戰中立下戰功,演義中則被寫成戰死於此戰。亦因此造成之後東吳對曹魏江陵之戰沒有詳寫,並將朱然的戰功嫁接給陸遜。
  • 士仁(演義被誤為傅士仁)與糜芳投降東吳後並未逃回蜀漢,也未殺馬忠,然而在演義中被描寫兩人見情況不對勁便殺死馬忠逃回蜀漢,遭劉備處刑。范彊張達同理。
  • 陸遜並非演義中只有二十七歲及從未帶兵的將領,大戰時他其實已接近四十歲。
  • 演義中被蜀軍斬殺的吳將夏恂、周泰弟周平、譚雄、史跡、崔禹均不見於史料記載。

註釋

  1. ^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16-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2. ^ 《魏書》曰: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
  3. ^ 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
  4. ^ 《三國志·吳書十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5. ^ s:三國志/卷14#劉曄注引《s:傅子#補遺下》權將陸遜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6. ^ 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之,臨陳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
  7. ^ 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8. ^ 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9. ^ s:上諭內閣 (四庫全書本)/卷130 雍正十一年四月己卯諭內閣:「朕覽本朝人刊寫書籍,凡遇胡虜夷狄等字,每作空白,又或改易形聲。如以『夷』為『彝』,以『虜』為『鹵』之類,殊不可解。揣其意蓋為本朝忌諱,避之以明其敬慎,不知此固背理犯義不敬之甚者也。」
  10. ^ 當時襄陽及以北繼續屬曹魏
  11. ^ s:三國志/卷47#吳主_孫權:先遣呂蒙公安
  12. ^ 《三國志·劉璋傳》: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為益州牧,駐秭歸。璋卒,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三國志·周泰潘璋等傳》: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權即分宜都巫、秭歸二縣為固陵郡,拜璋為太守、振威將軍,封溧陽侯。甘寧卒,又並其軍。
  13. ^ s:三國志/卷32#先主_劉備注引《魏書》及《典略》
  14. ^ s:三國志/卷32#先主_劉備: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谿蠻夷遣使請兵。
  15. ^ s:三國志/卷02#文帝秋八月,孫權遣使奉章,並遣于禁等還。丁巳,使太常邢貞持節拜權爲大將軍,封吳王,加九錫
  16. ^ s:三國志/卷47#吳主_孫權:是歳,劉備師軍來伐,至巫山、秭歸,使使誘導武陵蠻夷,假與印傳,許之封賞。於是諸縣及五谿民皆反爲蜀。權以陸遜爲督,督朱然、潘璋等以拒之。
  17. ^ s:三國志/卷58#陸遜注引吳錄,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若此閒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閒,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
  18. ^ s:三國志/卷58#陸遜
  19. ^ s:三國志/卷58#陸遜: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20. ^ s:三國志/卷47#吳主_孫權: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張遼、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眞、夏侯尚、張郃、徐晃圍南郡。
  21. ^ 《三國志·吳主傳》: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江表傳曰:權云:「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為蜀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為漢中王也。」吳書曰:鄭泉字文淵,陳郡人。博學有奇志,而性嗜酒,其閑居每曰:「願得美酒滿五百斛船,以四時甘脆置兩頭,反覆沒飲之,憊即住而啖肴膳。酒有斗升減,隨即益之,不亦快乎!」權以為郎中。嘗與之言:「卿好於衆中面諫,或失禮敬,寧畏龍鱗乎?」對曰:「臣聞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無諱,實恃洪恩,不畏龍鱗。」後侍讌,權乃怖之,使提出付有司促治罪。臨出屢顧,權呼還,笑曰:「卿言不畏龍鱗,何以臨出而顧乎?」對曰:「實侍恩覆,知無死憂,至當出閤,感惟威靈,不能不顧耳。」使蜀,劉備問曰:「吳王何以不荅吾書,得無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轢漢室,終奪其位。殿下託為宗室,有維城之責,不荷戈執殳為海內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議,是以寡君未復書耳。」備甚慙恧。
  22. ^ s:三國志/卷58#陸遜注引吳錄曰:劉備聞魏軍大出,書與遜云:「賊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不?」遜答曰:「但恐軍新破,創痍未復,始求通親,且當自補,未暇窮兵耳。若不惟算,欲復以傾覆之餘,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
  23. ^ 《晉書》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挫鋒,勢衄財匱,而吳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
  24. ^ 三國志先主劉備傳
  25. ^ 陳, 壽. 《三国志 魏书 文帝记第二》. 
  26. ^ 《三国志 吴书 陆逊传》. 
  27. ^ s:三國志/卷32#先主 劉備》:「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
  28. ^ s:三國志/卷45#楊戲》:「時又有義陽傅肜,先主退軍,斷後拒戰,兵人死盡,吳將語肜令降,肜罵曰:「吳狗!何有漢將軍降者!」遂戰死。」
  29. ^ s:三國志/卷45#楊戲》:「偉南名朝,永南兄。郡功曹,舉孝廉,臨邛令,入為別駕從事。隨先主東征吳,章武二年卒於永安。」
  30. ^ s:三國志/卷45#楊戲》:「季然名畿,巴西閬中人也。……後隨先主征吳,遇大軍敗績,泝江而還,或告之曰:「後追已至,解船輕去,乃可以免。」畿曰:「吾在軍,未曾為敵走,況從天子而見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執戟戰,敵船有覆者。眾大至,共擊之,乃死。」
  31. ^ s:三國志/卷39#馬良》:「及東征吳,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蠻夷渠帥皆受印號,咸如意指。會先主敗績於夷陵,良亦遇害。」
  32. ^ s:三國志/卷58#陸遜》:「斬……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33. ^ s:三國志/卷45#楊戲》:「國山名甫,廣漢郪人也。好人流言議。劉璋時,為州書佐。先主定蜀後,為緜竹令,還為荊州議曹從事。隨先主征吳,軍敗於秭歸,遇害。」
  34. ^ s:三國志/卷58#陸遜》:備將杜路、劉寧等窮逼請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