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競賽 (文獻電視片)
《太空競賽》(英語:Space Race)是由BBC製作完成並於2005年9-10月間在BBC第二頻道上映的一部文獻電視系列片。該片記述了美國與蘇聯從二戰末期開始的太空競賽歷程。該片以沃納·馮·布勞恩和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美蘇各自的首席火箭設計師為視角,記述了兩國在衛星、載人航天和人類登月等重大事件的歷程。該系列片由來自德國、英國、美國和俄羅斯的多個製作團隊共同完成。
Space Race | |
---|---|
類型 | 文獻電視劇 |
編劇 | Christopher Spencer |
導演 | Mark Everest |
主演 | Richard Dillane、John Warnaby、Ravil Isyanov |
旁白 | Robert Lindsay |
國家/地區 | 英國 |
語言 | 英語 |
集數 | 4 |
每集長度 | 60分鐘 |
作曲 | Samuel Sim |
製作 | |
製作人 | Victoria Gregory、Jules Hussey、Sias Wilson |
執行製作 | Jill Fullerton-Smith |
發行公司 | BBC |
播出資料 | |
首播頻道 | BBC One |
播出日期 | 2005年9月14日— |
相關節目 | |
相關節目 | 核子機密 |
外部連結 | |
IMDb 介紹 |
獲得榮譽
- 2006年皇家電視學會最佳製作提名。
- 2006年Sir Arthur Clarke Award最佳廣播電視片。
劇情
第一集:火箭競賽 (1944–1949)
二戰末期,為了挽回戰爭頹勢,納粹德國將新研發的V2火箭投入戰爭,而該火箭的設計團隊,正在佩內明德由沃納·馮·布勞恩領導。V2火箭給盟軍帶來了巨大的震撼,美國和蘇聯都力圖奪取德國的火箭科技,布勞恩也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最終美國得到布勞恩和他的大部分設計團隊和資料,蘇聯則在瓦朗坦·格盧什科的建議下啟用大清洗中被關入古拉格的科羅廖夫主持俄國的火箭研發。
第二集:衛星競賽 (1953–1958)
由於冷戰的加劇,科羅廖夫被要求建造大推力火箭以攜帶核彈頭威懾美國。科羅廖夫此後設計製造出R-7火箭(第一種洲際彈道飛彈),並在此後得到發射衛星的許可,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遂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很快,史潑尼克二號也得到成功發射。然而布勞恩的團隊則受制於美國當局的官僚困擾中,公眾也對他抱有不信任態度,最終,當美國海軍衛星發射失敗後,布勞恩獲得了許可,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一號。
第三集:載人飛行競賽 (1959–1961)
蘇聯和美國都開始準備各自的載人航天計劃,準備一較高下。分別發展了東方計劃和水星計劃。雙方經過數次失敗後,蘇聯率先將尤里·加加林成功送入太空。不久,美國人艾倫·謝潑德也成功進入地球軌道。
第四集:飛向月球 (1964–1969)
人類升空後,雙方再次將競爭焦點集中——月球。美國開始籌劃雄心勃勃的阿波羅計劃,同時蘇聯也積極展開月球項目。然而雙方進程都頗不順利,阿波羅1號的一次火災,使得項目重新調整。蘇聯方面,雖然列昂諾夫成功進行太空行走,而火箭設計卻陷入沒有大推力引擎的困局。古舒高和科羅廖夫相持不下,科羅廖夫遂尋找庫茲涅佐夫研製新引擎。但不久蘇聯方面就陷入困境:科羅廖夫突然病逝,加加林在飛機墜毀中喪生,聯盟一號返回失敗,太空人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犧牲。緊接而來的N1火箭發射失敗,使得登月計劃徹底癱瘓。而美國方面,布勞恩繼續着土星5號的開發項目,也受制於大型F-1引擎的問題,但經過幾次失敗後,火箭終於成行,阿波羅11號也成功將人類送上月球。
製作細節
《太空競賽》在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錫比烏附近村鎮拍攝,比起其他地區,羅馬尼亞當地以原始的自然風化、富有經驗的當地居民和適中的價格引起了BBC的注意[1]。整部系列劇使用松下SDX 900專業攝像機組合[2]。
演職人員
- Richard Dillane – 沃納·馮·布勞恩
- Steve Nicolson – 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
- John Warnaby – 瓦西里·米申
- Ravil Isyanov – 瓦朗坦·格盧什科
- Rupert Wickham – 庫爾特·海因里希·德布斯
- Tim Woodward - 米特羅凡·伊萬諾維奇·涅傑林
- Eric Loren – Castenholz
- Chris Robson – Dieter Huzel
- Mark Dexter – Staver
- Oliver de la Fosse – Staver's Lieutenant
- Vitalie Ursu – 尤里·加加林
- Oleg Stefan – 列昂諾夫
- Mariya Mironova – Nina
- Jeffrey Wickham – Kuznetsov
- Robert Jezek – Gilruth
- Robert Lindsay – Narrator
- Stuart Bunce – Lev Gaidukov
- David Barrass – en:Helmut Gröttrup
- Simon Day – Kammler
- Nicholas Rowe – R. V. Jones
- Mikhail Gorevoy – 伊萬·亞歷山德羅維奇·謝羅夫
- Stephen Greif – Colonel Holger Toftoy
- Anna Barkan – Ksnenia Koroleva
- Max Bollinger – Russian cosmonaut (VO)
- Todd Boyce – 艾倫·謝潑德
- Emil Măndănac – Viacheslav Lapo, Russian sound technician
- Mihai Dinvale – German Scientist
- Anthony Edridge - 克里斯·克拉夫特
爭議和錯誤
整部影片反映的歷史處於高度被壓縮下的狀態,劇情集中於沃納·馮·布勞恩和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兩人之間,其他科學家的努力和貢獻並未被全面反映。雖然並未全面反映整個歷史時期的面貌,但從劇情設計和拍攝上,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文獻紀錄片作品。
參見
註釋
- ^ Romanian film promotion: why choose Romania. [2008-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20).
- ^ Panasonic SDX-900 DVCPro 50 SD Camcorder [松下SDX-900 DVCPro 50 SD壓縮數字廣播級錄象機]. VMI. [2021-09-03]. (DVC Pro 50 Camcorder SDX-900 原始內容 請檢查
|url=
值 (幫助)存檔於2006-12-30)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