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會戰
太原會戰是1937年9月11日至11月8日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第二戰區與日本軍隊在山西太原附近地區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役。包括天鎮戰鬥、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以及廣靈、靈邱、崞縣、原平等戰鬥。
太原會戰 | |||||||
---|---|---|---|---|---|---|---|
中國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中華民國 | 大日本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閻錫山 衛立煌 傅作義 朱德 |
寺內壽一 板垣征四郎 | ||||||
兵力 | |||||||
約280,000人(6個集團軍)[1] | ~140,000人(5個師)[2] | ||||||
傷亡與損失 | |||||||
大約129,737人[1] | 大約30,000人 |
太原會戰雙方指揮官分別是國民革命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和日本華北派遣軍寺內壽一大將,朱德第十八集團軍配合第二戰區作戰。
這場戰役結束後中國政府在華北、西北的大規模戰事宣告結束,日軍成功取得山西大同一帶的煤炭資源。
背景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佔領北平。華北日軍計劃在華北、山西北部和綏遠決戰,企圖以主力沿平漢鐵路進攻河北保定、滄州一線,待保定作戰後,再進攻石家莊、德縣一線。另以一部在主力右翼,沿平綏鐵路北攻南口[3]。1937年8月初,日軍編成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聯合中國駐屯軍一部沿平綏鐵路東段進攻察哈爾,以「解除對中國駐屯軍後側及滿洲國境的威脅,消滅察哈爾省內的中國軍隊」。中國任命傅作義為國民革命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加強防禦華北,負責平綏鐵路東段。[3]:665
序幕
南口戰鬥
1937年8月7日,湯恩伯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13軍進入南口陣地。在關東軍參謀長坂垣策劃下,日軍以相當大兵力主攻南口,中方由王仲廉的第八十九師防守。8月9日,日軍開始正式攻擊[4]:94。激戰16天,8月26日,南口失守[3]:665。中國軍隊傷亡1.6萬餘人,日軍傷亡1.5萬餘人。
張家口戰鬥
1937年8月21日,察哈爾境內日軍南攻張家口。中國軍隊領導者為一四三師劉汝明。8月26日張家口陷,國民革命軍向察哈爾南部之洋河右岸撤退。日軍察哈爾派遣兵團隨即在偽蒙騎兵協同下沿平綏鐵路向西繼續進攻[3]:665。日軍並攻陷懷來和延慶。
8月29日,日軍兩支部隊在宣化會合,防禦平綏鐵路西段的中國軍隊面臨夾擊危險,遂分頭撤退。8月31日,日軍中國駐屯軍與到達的國內援軍編組為華北方面軍、第1軍和第2軍[5]:82,連同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在內,日軍用於華北作戰部隊合計約37萬人。
大同戰鬥
1937年9月2日,日軍為確保華北主力南下平漢線作戰的側翼安全並獲取煤炭等戰略物資,以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聯合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分兩路從北面進攻山西,在大同天鎮同中國軍隊發生戰鬥。中國軍隊領導者為六十一軍李服膺和十九軍王靖國,日軍方面領軍者則為酒井兵團酒井鎬次。戰鬥中,守住陣地的國軍與酒井兵團互有攻防。9月11日,中國第二九九團孤軍堅守天鎮一週後突圍南退,12日撤離大同[3]:665。
部署
1937年9月13日,由於大同失守,日軍第5師團攻佔河北省陽原、蔚縣、山西省廣靈後,挺進山西渾源、靈丘,企圖突破平型關、茹越口,與察哈爾派遣兵團進行協同,欲殲滅中國第二戰區主力[4]:95。9月中旬,中國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採取收縮防禦的態勢,將軍力集結於雁門關、平型關、娘子關,沿內長城進行防禦[5]:83,其中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一軍防守茹越口,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撤至雁門關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第七十三師及第十五軍退守平型關、團城口既設陣地,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第—一五師進出平型關外,遮斷日軍後方供應連絡線。決心與東線平型關當面日軍決戰。[6]
會戰經過
平型關戰鬥
1937年9月20日,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攻佔靈丘;22日攻佔平型關西北的「東跑池」制高點。9月24日,日軍攻佔平地泉。
中共中央派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林彪115師、賀龍120師配合第2戰區王靖國部配合作戰[4]:96。9月25日晨,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偕同大批輜重車輛,沿靈丘至平型關公路西進,進入了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以東預設的伏擊區域。115師師長林彪採取「避強擊弱」的戰法,放過要伏擊日軍的先頭部隊[7],殲滅其輜重部隊千餘人[8],並繳獲大批軍用物資[9]:323;擊毀汽車100輛、大車200輛,繳獲步槍1,000多支、輕重機槍20多挺、戰馬53匹[10],為中國在北戰場之首次勝利[3]:665,也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對日軍的第一個殲滅戰勝利[11]:426[12]。
9月26日,日軍向蔡峪口潰退,中國軍隊繼伏重兵於平型關之土溝,待其增援之兩聯隊經過,盡予以殲滅,遂成平型關大捷[4]:96。斃傷日軍運輸隊500餘人[13][14]:355。蔣致電嘉獎[9]:323。9月27日,中國軍隊乘勝攻靈丘,兩敗日軍[4]:96。
9月27日,日軍混成第15旅團進攻繁峙縣北、雁門關以東的茹越口長城陣地。28日,中國守軍第203旅反衝擊失敗,日軍突破茹越口,中國守軍第203旅旅長梁鑒堂殉國。29日夜,西路日軍攻佔繁峙,遮斷了平型關正面中國軍隊的退路,閻錫山被迫下令向南撤向五台山、代縣一帶,平型關戰役結束[4]:75。30日,佔領繁峙的日軍混成第15旅團進佔代縣。中國守軍從內長城防線撤退後,東面的日軍第21旅團進入大營鎮[11]:423-426[15]:53。
忻口會戰
1937年10月10日,衛立煌率國民革命軍第14集團軍從河北石家莊赴晉北增援,集結於忻口附近。衛立煌為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負責指揮忻口會戰[5]:87。會戰13日打響,雙方交戰激烈。自15日起,板垣又投入第五師團主力七八千人向永興村、安家莊一帶進攻。10月19日,日軍兵力增至十個聯隊[16]:12,衛立煌急電蔣介石請求援助。25日,衛立煌給蔣介石發密電稱:「劇戰半月,傷亡奇重:八五師僅剩一營余,第十、廿一、五四、八三各師可編三、四、五營不等,獨五旅編兩營,晉、綏軍參戰各旅各僅餘二三百人。」26日,娘子關失守,陽泉、壽陽相繼陷落。10月31日,衛立煌電報蔣介石稱:晉北各師戰鬥員傷亡三分之二以上,每師所剩由一營余至一團余不等,火力不能維持,援兵無法趕往,補充兵短期不能送到。」11月2日,蔣介石令晉北各軍向太原以北青龍鎮陣地轉進,與晉東軍協同作戰。[17]
10月18日,120師358旅716團在雁門關黑石頭溝設伏,經3小時激戰,擊毀日軍汽車100餘輛,擊斃日軍數百。21日,第716團再次於黑石頭溝伏擊,擊毀日軍10餘輛汽車。從18日至21日,第716團在雁門關以南地區,共斃傷日軍500餘人,切斷了日軍由大同經雁門關至忻口的後方補給線[17]。此外,第十八集團軍還取得夜襲陽明堡戰鬥的勝利,也對日軍造成了損失[18]:434-452。
根據投入忻口會戰的日軍步兵第42聯隊戰鬥詳報,10月11日至10月29日僅該聯隊就總計戰死520人,戰傷901人,足見戰鬥之慘烈[19]。
娘子關戰役
1937年10月6日,日軍川岸文三郎率領關東軍第20師團強攻河北井陘娘子關,策應其第五師團之攻勢。孫連仲的第26路軍與曾萬鍾率領的第3軍依工事抵抗。11日,日軍進攻井陘、砭驢嶺,中國守軍第38軍第17師迎擊。14日日軍突進葦澤關、舊關,被中國第一戰區第一軍團、第三軍包圍,但中國軍隊火力不足,至22日,日軍仍堅持抵抗。日軍被迫於21日抽調第20師團全部及第109師團一部由冀南回援。10月26日,日軍攻破娘子關,並追擊潰退的中國守軍[5]:91,晉東平定、陽泉相繼失守,日軍進逼太原。[3]:665
太原保衛戰
1937年11月2日,晉東方向日軍(第20師團和第109師團)佔領昔陽,形成與晉北日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和第5師團)會攻太原之勢,忻口中國守軍當夜南撤保衛太原[18]:470-475。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衛立煌命令主力撤至太原以南,以傅作義為太原城防司令,率領國民革命軍第35軍守太原。
11月5日東路日軍佔領榆次,6日北路日軍兵臨太原城下。7日兩路日軍在日空軍配合下,對太原發動總攻。經過激戰在8日晚突破北面城垣,傅作義率部從城南突圍。11月9日,日軍佔領太原、祁縣、平遙後停止進攻;中國軍隊退守子洪鎮、韓侯鎮、兌九峪;太原會戰結束。[3]:665
根據投入攻城的日軍步兵第42聯隊戰鬥詳報,僅該聯隊就於11月1日至11月10日在太原與其城郊總共戰死72人,戰傷153人[20]。
參與本次會戰的日軍第20師團,因為接連在娘子關與太原城遭遇頑抗,傷亡減員極大,以至於1938年1月日軍鐵道運輸單位仍需要輸送2,316名補充人員至該師團以補充其大量缺額[21](重傷致殘者以外的傷兵應不在補充範圍內)。
後續
南口之戰告一段落後,日軍循平漢鐵路南下:9月,攻陷河北保定;10月,攻陷石家莊;11月,攻陷河南安陽[3]:665。另一路由津浦鐵路南下,攻陷魯南德州[3]:665。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1.0 1.1 劉鳳翰,(論太原會戰及其初期戰鬥)《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1986年6月,p336。
- ^ 劉鳳翰,(論太原會戰及其初期戰鬥)《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1986年6月,p330。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第3版.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986. ISBN 9622013538.
- ^ 4.0 4.1 4.2 4.3 4.4 4.5 李怡. 《抗戰畫史》. 台北: 力行書局. 1969.
- ^ 5.0 5.1 5.2 5.3 吳景平; 曹振威. 中华民国史. 第九卷(1937-1941).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8001-8.
- ^ 高鵬; 金爽. 第2章 太原会战简介. 太原会战. 團結出版社. 2005 [2017-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等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978-7-80137-315-1。「抗日戰爭時期」卷36-40頁、「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卷179頁。
- ^ 榮維木. 「日本的全面侵華戰爭與中國的全面抗日戰爭」, 中日共同歷史研究報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0年1月31日.
- ^ 9.0 9.1 茅家琦等 主編 (編). 《中國近現代大事編年》.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 ISBN 7200036994.
- ^ 〈浴血奮戰 中國以弱勝強〉. 《明報》. 2015-08-02: 新聞專題A8版.
- ^ 11.0 11.1 郭汝瑰, 黃玉章. 中國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作戰記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9787214030344/7214030349.
- ^ 續範亭. 三年不言之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解放日報(延安版), 1944年8月16日.
- ^ 楊奎松. 〈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 (PDF). 《社會科學論壇》. 2006, (第2期) [2017-02-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日本運輸兵並未遭到全部殲滅,傷亡約在500人左右
- ^ 聶榮臻. 《聶榮臻回憶錄》.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85.
「有小部分突圍逃跑」
- ^ 日本防衛廳研究所戰史室(著),齊福霖(譯).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徵求意見稿),第一卷第二分冊.中華民國史資料叢稿·譯稿,第5輯.中華書局. 1981年5月.
- ^ 何應欽. 八年抗战之经过. 文海出版社. 1946.
- ^ 17.0 17.1 楊樹標; 楊菁. 第四章 第二节 第二小节:比较努力的抗战. 蒋介石传(1887-1949) (PDF).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8-01-18 [2021-03-18]. ISBN 730805756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3-19).
- ^ 18.0 18.1 郭汝瑰、黃玉章.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2 [2010-07-13]. ISBN 978721403034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太原附近の戦闘」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230000、歩兵第42連隊 南懐化 石嶺頭 太原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0月11日~昭和12年11月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 「太原附近の戦闘」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1230000、歩兵第42連隊 南懐化 石嶺頭 太原附近戦闘詳報 昭和12年10月11日~昭和12年11月9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 ^ 「鉄道輸送計劃表送付の件」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4120160400、支受大日記(密)其2 昭和13年自1月14日至1月26日(防衛省防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