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沆(?—?),字德遠,撫州崇仁(今屬江西)人。[1]

兄弟吳濤吳澥皆有文名。[2]吳沆少年學《易經》,紹興十六年(1146年)與弟吳澥獻著作《易璇璣》﹑《三墳訓義》,入國子監,太學博士王之望駁其《三墳訓義》之說。後以書法犯下廟諱罷歸。隱居環溪,好讀杜甫詩,認為杜詩最明顯的特色是一句說多件事。[3]卒後其弟子私諡文通先生。後人輯有《環溪詩話》一卷。[4]

註釋

  1. ^ 《四庫總目提要》作臨川人。
  2. ^ 《宋元學案補遺》卷四十五載:「吳澥,字德深,撫州崇仁人,沆弟。」
  3. ^ 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
  4.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環溪詩話》一卷,不着撰人名氏。皆品評吳沆之詩,及述沆論詩之語。卷首稱沆為先環溪,又注其下曰:『此集非門人所編,只稱先生為環溪,蓋其後人所追記。』趙與峕《賓退錄》稱為吳德遠《環溪詩話》,似乎沆所自著者誤也。沆所著有《三墳訓義》、《易璇璣》、《論語發微》、《易禮圖說》、《老子解》、《環溪集》諸書。今惟《易璇璣》存,已著於錄。」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表示:「《環溪詩話》是部奇特的著作,因為它主要是標榜作者自己的詩。也許他非得自稱自贊不可,因為那些詩的妙處實在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