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庠(1878年—1961年),名清庠,字眉孫,號靜安、寒竽、雙紅豆齋主,鎮江丹徒人。
光緒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78年1月27日)出生,清末優貢。[1]自幼飽讀詩書,並攻讀新學,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畢業於上海南洋公學。尤工於詞,「豪邁而不失之傖,沉駿而不失於放」,與丁傳靖、葉玉森齊名,人稱「鐵甕三子」。趙聲曾邀他參加廣州起義。民國四年(1915年)因胞弟吳清銘之薦,入北京交通銀行任職,曾任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梁士詒的秘書。好讀書,藏書數萬本,頗多善本,眉批全用正楷,字跡工整。抗日戰爭期間,吳庠舉家隨交通銀行轉遷香港。香港淪陷,又蟄居上海。1953年應上海市市長陳毅聘請,任上海文史館館員。晚年蟄居滬西張家花園,生計困難,不得不變賣藏書維生。[2]1961年12月7日病故,其藏書多零星散失。[3]有《寒竽閣集》、《遺山樂府編年小箋》等。
註釋
- ^ 《續丹徒縣誌》卷十四
- ^ 夏承燾《天風閣學詞日記》載:「吳眉孫、高吹萬諸老,生計皆甚窘……眉老苦於老夫少妻,生產不停。吹老賃居一小樓,老夫婦日日愁眉相對。」王謇《續補藏書紀事詩》第八十四條記吳庠:「蓄姬方朔飢欲死,賣賦相如孰與錢?校抄辛苦成底事,換得袁氏頭八千。吳眉生,丹徒人。喜收書,善校書,藏前人校抄本極多。遇人極謙恭正直。顧境遇艱窘。所藏以八千金盡售與書賈,世多惜之。」
- ^ 吳樹文在《遺山樂府編年小箋》卷尾的《代後記》中寫到:「先父去世後,兒孫備不懂舊學,加之天災人禍,賣余藏書及日記、手稿散失殆盡。近年來整理書篋,搜得零星字跡變條及詩詞手稿本,歸為一篋,不及整理亦無力整理,愧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