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貝克戰役

呂貝克戰役(德語:Schlacht bei Lübeck)於1806年11月6日在德國呂貝克爆發。此役中,由格布哈德·萊貝雷希特·馮·布呂歇爾率領的正從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場撤退的普魯士士兵,與正在追擊普軍的繆拉貝爾納多特蘇爾特三位法國元帥率領的士兵交戰。此役是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法軍在此役中對普魯士軍隊造成了嚴重的傷亡,並將殘兵趕出了呂貝克呂貝克是一個古老的波羅的海港口,位於漢堡東北部約50公里。[2]

呂貝克戰役
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日期1806年11月6日[1]
地點53°52′11″N 10°41′11″E / 53.86972°N 10.68639°E / 53.86972; 10.68639
結果 法國勝利[1]
參戰方
法蘭西第一帝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普魯士王國 普魯士王國
瑞典 瑞典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蘭西第一帝國 讓·貝爾納多特
法蘭西第一帝國 若阿尚·繆拉
法蘭西第一帝國 讓·蘇爾特
普魯士王國 馮·布呂歇爾 投降
瑞典 古斯塔夫·默納(被俘)
兵力
30,000[1]-35,000人
90門火炮
普魯士:
17,000人
52門火炮
瑞典:
1,800人
合計:
15,000[1]-18,800人
52門火炮
傷亡與損失
1,500-2,000人傷亡及被俘[1] 6,000-9,000人傷亡及被俘[1]
9,000人於隔日投降

1806年10月,拿破崙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中擊敗普魯士軍隊後,普魯士殘兵撤退到易北河東岸,向東北逃離,企圖到達奧得河。為了消滅普魯士有生力量,拿破崙指揮他的大軍團追擊撤退中的普軍。大部分逃離的普魯士軍隊躲進了馬德堡。另一部分在普倫茨勞戰役中被法軍摧毀。普軍在普倫茨勞的失敗使得附近其他的普魯士軍隊士氣極度低落,最終另外兩支普魯士軍隊在帕瑟瓦爾克斯德丁向法軍不戰而降。[2]

由於通往奧得河的道路被法軍切斷,布呂歇爾帶着麾下的部隊向西撤離,繆拉貝爾納多特蘇爾特率領的法軍在後方追趕。在經過多次激烈的阻擊戰後,布呂歇爾的部隊強行進入中立城市呂貝克,在那裏普軍佔據了主要的防禦陣地。貝爾納多特的士兵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突破了該城的北部防禦並擊垮了正在對抗繆拉蘇爾特的普魯士防線。布呂歇爾本人逃離了這座城市,但他的大部分軍事參謀都被法軍俘虜,普軍普通士兵的傷亡也非常大。在戰鬥期間和之後,法國人洗劫了呂貝克。第二天,法國人將倖存的普魯士士兵困在丹麥邊境,迫使布呂歇爾投降。[3]

約翰·埃瓦爾(Johann Ewald)指揮的丹麥軍隊也被調動並部署在附近的丹麥-普魯士邊境,目的是防止任何法國或普魯士軍隊進入丹麥領土(普魯士殘兵最初的計劃是逃到丹麥);然而,除了與普魯士和法國的一些小規模非軍事摩擦和談判外,丹麥軍隊沒有在武裝鬥爭中發揮任何重要作用,儘管在此期間埃瓦爾本人曾被法國人短暫拘留。[4]

在戰鬥中,法國人俘虜了一支小規模的瑞典軍隊。貝爾納多特對被俘的瑞典官兵給予充分的尊重,這也是四年後瑞典將王位獻給這位法國元帥的一部分原因。[5]

背景

耶拿-奧爾施泰特到普倫茨勞

1806年10月14日,拿破崙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中擊潰了普魯士軍隊。在大敗後的混亂中,支離破碎的普魯士軍隊分為數個小隊。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指揮一支部隊撤退到哈茲山布呂歇爾率領的12,000人跟隨着霍恩洛厄的腳步,[6]薩克森-威瑪-艾森納赫大公率領的12,000名士兵負責殿後掩護。與此同時,奧蘭治親王的10,000多名普魯士士兵在10月16日的艾福特之降繆拉元帥的騎兵軍團投降。[7]

 
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

符騰堡公爵指揮的16,000名後備軍自13日以來一直留在哈勒[8]10月17日,貝爾納多特元帥的第1軍[9]哈勒戰役中摧毀了符騰堡公爵的部隊。[10]後備軍的殘兵撤退到馬德堡,並於10月20日加入霍恩洛厄的部隊。蘇爾特元帥的第4軍和繆拉當天抵達馬德堡,要求普魯士人投降,但遭到拒絕。[11]22日,蘇爾特米歇爾·內伊元帥的第6軍在易北河西岸攻佔了一座要塞。在留下9,000名增援士兵駐守馬德堡後,霍恩洛厄通過貝格繼續向東北進軍。[12]

 
哈弗爾河和附近的運河網絡

布呂歇爾的部隊諾德豪森向東北移動,穿過哈茲山,經過賓士域,於10月24日在桑道渡過易北河薩克森-威瑪-艾森納赫大公巴特朗根薩爾薩行軍到米爾豪森,再到奧斯特羅德。普魯士後衛之後在一次成功的阻擊戰中擋住了蘇爾特的先遣部隊。[13]

霍恩洛厄於10月24日晚抵達多斯河畔諾伊施塔特。渡過易北河後,布呂歇爾接手了普魯士軍隊後衛的指揮權。霍恩洛厄計劃派遣希梅爾普芬尼格少將率領一支小分隊,通過摧毀附近的所有橋樑來保護他的右翼。[14]

到10月25日夜幕降臨時,霍恩洛厄的主力位於新魯平林多之間,同時,法軍騎兵在普魯士人到達之前佔領了奧拉寧堡[15]

10月26日,繆拉采德尼克擊潰了希梅爾普芬尼格少將的小隊,在失去250多名騎兵後,普魯士人逃往斯德丁[16][17]第二天,在博伊岑堡蘭的戰鬥中,霍恩洛厄以失去一個騎兵團的代價突破了法軍的阻礙,得以繼續向東推進。[18]10月28日,繆拉普倫茨勞戰役中襲擊了普魯士軍隊。格魯希的龍騎兵師,馬克·安托萬·德·博蒙特的第3龍騎兵摧毀了普魯士軍隊的防守。繆拉隨後成功地誘騙霍恩洛厄投降,儘管普魯士人既沒有被包圍也沒有處於最後時刻,[19]大約10,000名士兵、64門槍和1,800匹騎兵馬在普倫茨勞落入法國人手中。[2]

普倫茨勞到呂貝克

 
普倫茨勞-呂貝克戰役地圖

第二天,4000名普魯士士兵在帕瑟瓦爾克向兩個法國輕騎兵旅投降。那天晚上,安托萬·拉薩爾和他的輕騎兵在在斯德丁接受了5000多名普魯士士兵的頭像。[20]在這些屈辱的失敗之後,一些較小的普魯士軍隊也被法軍摧毀。10月30日,布呂歇爾的炮兵部隊的600名士兵,25門火炮,48輛運輸車,800匹馬在博爾德科以南的安克拉姆向法軍投降。11月1日,2,173名士兵和奧得河畔科斯琴要塞向路易·達武元帥的第3軍投降。[21]

米歇爾·內伊的部隊圍攻馬德堡的同時,蘇爾特坦格爾明德越過易北河,向東北推進。10月30日,蘇爾特到達了武斯特豪森,其麾下的騎兵向維特施托克進發。在東面,貝爾納多特於26日俘獲了一支普魯士補給車隊和20門野戰炮,並於29日晚抵達博伊岑堡蘭。第二天早上,在發現布呂歇爾已經轉向西北後,貝爾納多特新施特雷利茨進發。[22]艾蒂安·莫里斯·熱拉爾指揮的一個騎兵團,俘虜了400名屬於布呂歇爾的士兵,並報告說普魯士人正在向瓦倫進軍[23]

 
貝爾納多特

10月31日,布呂歇爾和路德維希·馮·溫寧的部隊在瓦倫附近相遇。溫寧撤往羅斯托克,並且已經派馮·沃伯瑟少將前去組織撤離。然而,布呂歇爾否決了這一計劃,並堅持重新穿越易北河,在那裏,他計劃與賓士域-呂訥堡和馬德堡的部隊會合。布呂歇爾將他的部隊重組為兩個軍。溫寧率領11,000人的第一軍,而布呂歇爾則指揮10,000人的第二軍,每個軍又分為兩個重裝師和一個輕裝師。[24]

此時,有47,252名法軍士兵正在尋找布呂歇爾貝爾納多特的第1軍有15,450人,蘇爾特的第4軍有24,375人,路易斯·米歇爾·安托萬·薩胡克的騎兵師有2,550名龍騎兵格魯希有2,432名龍騎兵,拉薩爾有785名輕騎兵,讓-約瑟夫·安熱·德豪普爾率領1,660名胸甲騎兵貝爾納多特率領12,000名精銳部隊組成法軍前鋒,其餘的則留在後面。繆拉和他的騎兵從普倫茨勞斯德丁開始向西移動。[24]

11月1日上午,普魯士人撤離瓦倫布呂歇爾向西北移動,大部隊由馮·奧斯瓦爾德少將率領的後衛掩護。馮·溫寧在馮·普萊茨指揮的後衛部隊的掩護下向西行進。那天早上,普魯士軍隊在瓦倫附近成功地阻擊了蘇爾特的和貝爾納多特的輕騎兵旅,給大部隊撤離爭取了時間。[25]

11月2日上午,薩胡克的第4龍騎兵師從拉特諾出發,繆拉離開代明,與拉薩爾、格魯希和德豪普兒一起向西移動。[26]那天在格蘭欽附近,德魯埃指揮的部隊追上了普魯士一個步兵營並將其摧毀。11月2日至3日,沃爾加斯特港向法軍投降,普軍的2,500名非戰鬥人員及運輸車因此落入法軍手中。[27]

 
若阿尚·繆拉

普軍後衛部隊的一個火槍營、一個擲彈兵營、一個火炮連和五個騎兵中隊在克里維茨成功地阻擊了法軍第1軍第2師的6,500名士兵和12門火炮。[27]

 
讓·德迪厄·蘇爾特

經過一場艱苦的戰鬥,兵力佔優勢的法軍還是將普魯士部隊趕出了克里維茨。法軍試圖逼迫普魯士人投降,但回應他們的是普魯士龍騎兵的衝鋒。法國騎兵不明智地用他們的卡賓槍開火,並被普軍的騎兵衝散。貝爾納多特不得不在步兵方陣內避難。普軍龍騎兵的攻勢最終被增援的法軍步兵化解。那天晚上晚些時候,法軍在平諾切段並摧毀了一個普軍步兵營。[27]

到11月4日,薩胡克和繆拉的騎兵幾乎趕上了蘇爾特和貝爾納多特。布呂歇爾此時決定從施威林撤退到加德布施[28]4日,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馮·德·奧斯滕(Christian Friedrich von der Osten)率領的一個龍騎兵團、一個燧發槍營和一個獵兵連從哈默爾恩趕來加入了布呂歇爾。5日,法軍在維斯馬追上了一支迷路的普魯士部隊。法軍聲稱俘虜了700名騎兵,而普魯士人則承認有367名騎兵投降。[29]

此時,布呂歇爾的部隊在連續減員後只剩下大約16,000至17,000名士兵。儘管擁有100門火炮,而且加德布施的防禦陣地十分牢固,但普軍還是選擇放棄陣地,因為現在的普軍因不斷行軍而陷入飢餓和疲勞。布呂歇爾決定撤退至漢薩同盟城市呂貝克,希望在那裏和該地區的瑞典軍隊會合。[30]11月5日上午,普魯士軍隊出現在呂貝克城下前。中午普軍們強行穿過南門,佔領了這座城市布呂歇爾在市政廳向市議會發表講話,要求該城為他的軍隊提供大量食物、飲料、飼料和貨幣,並承諾不會在城裏開展軍事行動。[31]

與此同時,一個由1,800名瑞典士兵組成的於10月31日進入呂貝克,希望能確保有運輸船將他們運回瑞典。當他們在4日登船時,整支部隊由於逆風而被困在特拉維河[32]為了俘虜這一支瑞典軍隊,貝爾納多特派了一個營到特拉夫河口,另一個分隊前往下游的特拉夫河岸。5日,蘇爾特的部隊在羅根多夫襲擊了馮·佩萊少將率領的一支普軍後衛部隊,並將其驅趕到呂貝克以南。法軍在拉策堡繼續推進並俘虜了300名普魯士士兵。[33]一支由約翰·埃瓦爾中將指揮的丹麥軍隊此時向施托克爾斯多夫行軍。埃瓦爾通知布呂歇爾,他準備以武力捍衛丹麥在戰爭中的中立地位。[4]

戰鬥

 
呂貝克的防禦工事

布呂歇爾的大部分軍隊在呂貝克過夜。為了保護他的南翼,普軍在南邊部署了一個龍騎兵團和半個炮兵連,另一隻部隊則守衛着城市北部的特拉維。布呂歇爾的後備部隊留在北門外,同時一隊驃騎兵則留在南門外。[4]

呂貝克曾經有過嚴密的防禦工事,但到1806年,部分防禦工事被拆除。即便如此,舊城牆前的潮濕溝渠還是對攻擊者構成了嚴重障礙。該城有三個門,北門,被稱為城堡門,俯瞰着特拉維河瓦克尼茨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南門被稱為米爾斯門,東門被命名為哈斯特多爾。[34]

 
賓士域-沃爾芬比特爾公爵弗雷德里克·威廉

在城堡門,普軍將八門火炮裝進了大門前的半圓形防禦工事中,並在大門附近增加了兩門火炮。布呂歇爾在西岸的貝勒維堡壘上又放置了四門火炮,以便將任何襲擊者置於交叉火力網內。布呂歇爾將城堡門陣地交給新一代賓士域-沃爾芬比特爾公爵弗雷德里克·威廉指揮。呂貝克的普軍總兵力有17個營和52門火炮。當市政府代表團提醒布呂歇爾的不在城裏打仗的承諾時,布呂歇爾沒有理會他們,並發誓他會繼續戰鬥。[35]

 
呂貝克戰役地圖

11月6日,在凌晨2時開始行軍後,貝爾納多特的軍團在呂貝克以東的塞爾姆斯多夫撞上了普魯士軍隊。法國人迅速包圍了這隻從維斯馬出發的普軍車隊,並迫使1000名士兵和300輛輜重車投降。與此同時,另一支法軍攔截了一些瑞典車隊。在短暫的炮擊之後,600名瑞典士兵向法軍投降。[36]

貝爾納多特的第一軍團包括皮埃爾·杜邦·德萊唐英語Pierre Dupont de l'Étang的第1師、奧利維耶·馬庫·里沃·德·拉法里尼埃英語Olivier Macoux Rivaud de la Raffinière第2師、讓-巴蒂斯特·德魯埃英語Jean-Baptiste Drouet, Comte d'Erlon的第3師、雅克·路易·弗朗索瓦·德萊斯特·德·蒂利英語Jacques Louis François Delaistre de Tilly的輕騎兵[37]讓·巴蒂斯特·埃布萊英語Jean Baptiste Eblé的炮兵預備隊組成。杜龐擁有第9輕步兵團的三個營和第32和第96線列步兵團各兩個營。[38]德魯埃師下轄第27輕步兵團和第94和95線列步兵團,共7個營。[37]

蘇爾特的第四軍由三個步兵師組成。路易-樊尚-約瑟夫·聖伊萊爾的第1師包括第10輕步兵、第35、第45和第55線列步兵團。讓·弗朗索瓦·勒瓦爾英語Jean François Leval的第2師包括第24輕步兵、第4、第28、第46和第57線列步兵團。克洛德-朱斯特-亞歷山大·勒格朗英語Claude Juste Alexandre Legrand的第3師由第26輕步兵、第18和第75線列步兵團組成。支援部隊是皮埃爾·馬加龍的輕騎兵旅,該旅由第8輕騎兵團、第11、第16和第22獵騎兵團和2個馬炮連組成。[37]

早上時,繆拉率領蘇爾特的騎兵和拉薩爾的旅向普軍騎兵發起進攻,此次突擊在呂貝克城下俘虜了200名普軍士兵。保衛城池的大炮隨後擊退了追擊的法軍騎兵。在蘇爾特的軍團和薩胡克的龍騎兵抵達後,法軍的大炮開始在南門向普魯士陣地開火。[36]

不久之後,貝爾納多特的先頭部隊將城北的普軍逼向北門。德魯埃的部隊很快佔領了城外的高地並開始部署火炮。起初,法軍在北門的攻勢被普軍的火炮阻擋,但普軍火炮的指揮官於此時負傷,降低了火炮部隊的效率。法軍的第二次攻擊攻佔了呂貝克教堂的墓地,但隨後進攻的法軍被守護炮台的普軍包圍,遭受了重大損失。德魯埃的第94線列步兵團隨後從左側發起衝鋒試圖解救被包圍的部隊。[39]

第94線列步兵團在未被發現普魯士軍隊發現的情況下攻佔了一個小堡壘。然後該團猛攻普軍的半圓形炮兵陣地,最終佔領了整個炮台。下午1時左右,普魯士守軍逃離了城堡。貝爾納多特指揮德魯埃攻下特拉維河上的橋,數支法國軍隊隨後橫渡特拉維河,迫使河對岸的普魯士軍隊撤退。[40]

 
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

在認為他的防禦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布呂歇爾正在位於城郊的金色天使旅館的指揮部內休息。他在那裏遇上了里沃的先鋒部隊,他和他的兒子和卡爾·弗賴赫爾·馮·穆夫林勉強逃脫了法軍的追捕,但他的參謀長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和他的其他參謀都成了俘虜。與此同時,法國人在激烈的巷戰中穿過市場和國王大街,普魯士軍隊傷亡慘重。布呂歇爾率領一隊胸甲騎兵試圖營救他的手下,但沒有成功。[41]

蘇爾特的軍隊此時正在攻擊南門,守城的普魯士守軍遭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炮火襲擊,損失慘重,僅一個團就損失了300人。最終2000名普魯士人投降,繆拉的騎兵一路衝進城門,城內被圍困的普魯士士兵在遭受重創後很快被迫投降。到下午3點30分,法軍宣佈佔領了呂貝克,儘管零星的巷戰仍在繼續。[42]

得知法國人佔領了城市,布呂歇爾試圖組織另一次反擊。他派出了一個步兵團試圖反擊,但德魯埃的部隊已經佔領了橋樑和西部防禦工事。法國人最終以慘重的損失擊退了普魯士人,並迫使他們回到了巴特施瓦陶,法軍從城裏出來追擊逃離的普魯士人。[43]

結果

法軍的三位元帥估計普魯士軍隊在呂貝克的損失為3,000人死傷,另有5,000至6,000人被俘。[44]歷史學家迪格比·史密斯(Digby Smith)認為普魯士軍隊有2,000人傷亡,15,000名士兵中的4,000人被俘。三個成建制的步兵團被殲滅,22門火炮被繳獲。[37][45]法國歷史學家阿蘭·皮格爾德指出,普魯士人和瑞典人除了損失的士兵還失去了24面旗幟和至少50門火炮。根據同一消息來源,法軍的總傷亡人數為1,500人,其中包括第4軍炮兵團長皮埃爾-伊利沙伯·佩特斯·德·蒙卡布里上校,他在負傷後於11月8日死亡。[46]

然而,法軍在這一天的進攻還沒有結束。蘇爾特的騎兵在維茨勒本上尉的領導下俘獲了四個步兵連和兩門火炮。格魯希的龍騎兵俘獲了另一支成建制的普魯士軍隊。[43]在克倫佩斯多夫,普軍7個輕騎兵中隊的360名士兵和四門火炮向法軍投降,另一個騎兵營在施泰克尼茨投降。[37]那天晚上,普軍1,500名士兵向貝爾納多特投降。[47]

攻佔這座城市後,法軍在呂貝克燒殺搶掠,貝爾納多特和其他上級軍官試圖約束他們的手下,貝爾納多特還親自保衛了幾座房屋,但法國士兵完全失去控制。[48] 歷史學家佩特指出,布呂歇爾決定在一座中立城市與法軍交戰,這使他至少對呂貝克的洗劫負有部分責任。[49]

11月1日,布呂歇爾只剩下4,050名步兵和3,760名騎兵。在他的面前是三位法國元帥和多達35,000名法國士兵。在他的左邊是特拉維河,在他的後方是波羅的海,在他的右邊是丹麥邊境,由埃瓦爾的部隊守衛。由於繼續抵抗已經失去了希望,布呂歇爾向法軍提出投降條件但被告知他必須將他的士兵作為戰俘交出。於是布呂歇爾發出了一份文件,宣佈向貝爾納多特投降,並抱怨他的食物和彈藥都用完了。繆拉拒絕接受,並指出普魯士人必須向所有三位元帥投降,並且投降不應該說明理由。[3]布呂歇爾隨即向貝爾納多特、蘇爾特和繆拉投降,儘管他被允許在文件末尾附上一份聲明:

我投降,因為我既沒有食物也沒有彈藥。

布呂歇爾總共投降了8,000到9,000名普魯士士兵,80門火炮被法軍繳獲。

11月8日,在特拉沃明德的普魯士部隊向法軍投降。四個龍騎兵中隊和一個驃騎兵中隊在數日後也放下了武器。[51]

貝爾納多特在此役中引起了瑞典當局的注意,他對被俘的古斯塔夫·默納上校和他的軍官一直彬彬有禮。[52][53]馬塞蘭·馬爾博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貝爾納多特「特別渴望在這些陌生人眼中樹立一個有教養的人的形象。」[54]默納和他的侄子卡爾·奧托·默納男爵後來在扶持貝爾納多特成為瑞典王儲的事情上發揮了關鍵作用。貝爾納多特最終於1818年登基成為瑞典國王卡爾十四世·約翰[5]

腳註

  1. ^ 1.0 1.1 1.2 1.3 1.4 1.5 Bodart 1908,第376頁.
  2. ^ 2.0 2.1 2.2 Smith 1998,第228頁.
  3. ^ 3.0 3.1 Petre 1993,第285-286頁.
  4. ^ 4.0 4.1 4.2 Petre 1993,第272頁.
  5. ^ 5.0 5.1 Chandler 1979,第53頁.
  6. ^ Petre 1993,第198頁.
  7. ^ Petre 1993,第194-195頁.
  8. ^ Petre 1993,第202頁.
  9. ^ Petre 1993,第74頁.
  10. ^ Petre 1993,第226-227頁.
  11. ^ Petre 1993,第218頁.
  12. ^ Petre 1993,第225-226頁.
  13. ^ Petre 1993,第231-233頁.
  14. ^ Petre 1993,第236-237頁.
  15. ^ Petre 1993,第238頁.
  16. ^ Petre 1993,第238-239頁.
  17. ^ Smith 1998,第227頁.
  18. ^ Petre 1993,第241-242頁.
  19. ^ Petre 1993,第243-249頁.
  20. ^ Chandler 1966,第501頁.
  21. ^ Smith 1998,第229頁.
  22. ^ Petre 1993,第256-257頁.
  23. ^ Petre 1993,第258頁.
  24. ^ 24.0 24.1 Petre 1993,第258-259頁.
  25. ^ Petre 1993,第260-263頁.
  26. ^ Petre 1993,第264頁.
  27. ^ 27.0 27.1 27.2 Smith 1998,第230頁.
  28. ^ Petre 1993,第267頁.
  29. ^ Petre 1993,第268頁.
  30. ^ Petre 1993,第269頁.
  31. ^ Petre 1993,第271頁.
  32. ^ Petre 1993,第270-271頁.
  33. ^ Petre 1993,第270頁.
  34. ^ Petre 1993,第272-273頁.
  35. ^ Petre 1993,第273-274頁.
  36. ^ 36.0 36.1 Petre 1993,第275頁.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Smith 1998,第231頁.
  38. ^ Smith 1998,第226頁.
  39. ^ Petre 1993,第276頁.
  40. ^ Petre 1993,第277頁.
  41. ^ Petre 1993,第278-279頁.
  42. ^ Petre 1993,第280-281頁.
  43. ^ 43.0 43.1 Petre 1993,第281-282頁.
  44. ^ Petre 1993,第285頁.
  45. ^ Petre 1993,第286頁.
  46. ^ Pigeard 2004,第495頁.
  47. ^ Smith 1998,第231-232頁.
  48. ^ Petre 1921,第167頁.
  49. ^ Petre 1993,第282-285頁.
  50. ^ Smith 1998,第232頁.
  51. ^ Smith 1998,第232-233頁.
  52. ^ Barton 1921,第169,256-257頁.
  53. ^ Russell 1981,第133-134頁.
  54. ^ Chandler 1966,第502頁.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