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 (政治)
在政治學、公共行政學或都市計劃中,廣義的合併(英語:merger,consolidation或amalgamation)是指在一個主權實體內部,兩個(或以上)政府組織、市政機構、國家、地區等政治或行政實體的整併,其又可概分為狹義的整併(consolidation)、兼併(annexation)、合併(merger)與合作(cooperation)四種類型[1]。
合併和併吞(annexation)很類似,兩者差異主要在於併吞發生於兩個(或以上)獨立的主權實體,而合併發生在一個主權實體內部。
各國案例
希臘
希臘歷史上共有兩次重大的行政區劃調整:1998年,希臘政府實施卡波季斯第亞斯改革,強制將社區(希臘語:κοινότητες, kinotita)併入規模較大的鄉鎮(δήμοι, Dimos)[2][3],地方政府機構由原本的5775個(包括441個鄉鎮和5382個社區)降為1033個(包括900個鄉鎮和133個社區)。2011年,希臘政府為了優化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再推動卡利克拉提斯計劃[4],更進一步透過合併將基層政權削減至325個鄉鎮。
匈牙利
布達佩斯是1873年由位於多瑙河右岸(西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左岸(東岸)城市佩斯合併而成的[5][6]。
日本
日本基於強化市町村的效率與能量、擴大其治理規模,並因應財政困難,120年來持續推動市町村的合併(日本の市町村の廃置分合,にほんのしちょうそんのはいちぶんごう)。自明治以後,市町村的數量就一直處於減少的趨勢,合併壓倒性的多於分割。由於多次的行政區調整,行政區之間有時也會出現飛地。
日本歷史上先後共有三次大規模的市町村合併,分別是「明治大合併」、「昭和大合併」、及「平成大合併」,各自有其不同的背景因素、政策目標與後續影響。觀其成果,確實使市町村的平均規模擴大,行政服務上也有所變革,並因此節省了部分開支;但自治體合併後必須面對許多內部的不協調,財政上更由於財政紀律的缺乏和中央補助的減少,仍存在相當的困難。
荷蘭
荷蘭的基層政權或稱為市(荷蘭語:gemeenten),是荷蘭的第二級行政區劃,也是荷蘭的第三層公共行政單位,次於中央政府和省分[7][8]。荷蘭在1832年第一次畫出正式的市政邊界。1851年荷蘭首相托爾貝克編訂《市政法》,許多規模較小的市被迫併入鄰近規模較大的市,或數個小城市合併為一個新的市。市的合併又以單一省分內的多個市一次性合併為主,因此市政邊界重繪主要落在這些區域裏[9][10][11]。市的數量由1850年的1209個,到了2000年銳減為537個;截至2018年[update],荷蘭共有380個市。最初市的合併皆是由中央政府推動,直到二十世紀晚期隨着政策轉變,地方的支持成為合併推動的重要動力,而主因是一般認為合併後市的治理能更有效率[11][12]。
臺灣
2010年12月25日實施縣市合併,是臺灣在1950年劃設16縣5市以來首次大規模的行政區劃調整。其中,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為臺中市,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為臺南市,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為高雄市。
參考文獻
- ^ 黃東益; 謝忠安. 縣市合併改制議題之研究:以高雄市、臺南市及臺中市為例 (PDF). 東吳政治學報. 2004, 32 (3): 51–129. [失效連結]
- ^ Hlepas, Nikolaos-Komninos. The Impact of local government reforms in Greece: a critical overview. Lucica Matei; Spyridon Flogaitis (編).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Balkans – from Weberian bureaucracy to New Public Management. Editura Economicǎ. 2011: 84 [2023-03-14]. ISBN 978-973-709-5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 ^ Program "IOANNIS KAPODISTRIAS".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2018-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20) (英語).
- ^ Εφημερίδα του Κυβέρνηση του Ελληνική Δημοκρατία [General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ellenic Republic]. Article 1006, Act No. 3852/2010 of 8 June 2010 (PDF). [2018-06-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1-14) (希臘語).
- ^ Molnar, A Concise History of Hungary, Chronology pp. 15
- ^ Török, András. Budapest. Encarta. [2008-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31).
- ^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water authorities. government.nl.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201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1) (英語).
- ^ OECD E-Government Studies: Netherlands 2007. Paris: OECD Publishing. 28 May 2007: 40 [2013-04-25]. ISBN 978-92-64-03029-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英語).
- ^ Ekamper, Peter; van der Erf, Rob; van der Gaag, Nicole; Henkes, Kène; van Imhoff, Evert; van Poppel, Frans. Chapter: Provincies en gemeenten, 1850-2000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1850-2000]. Bevolkingsatlas van Nederland: demografische ontwikkelingen van 1850 tot heden [Population atlas of the Netherlands: demographic developments from 1850 to now]. Rijswijk: Uitgeverij Elmar. 2003: 21–27 [2013-04-08]. ISBN 9038913648. (原始內容 (link to PDF)存檔於2012-06-03) (荷蘭語).
- ^ Gemeentelijke indeling op 1 januari 2018 [Municipal classification on 1 January 2018]. CBS Classifications. CBS. 1 January 2018 [2018-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1) (荷蘭語).
- ^ 11.0 11.1 Beeckman, Duncan; van der Bie, Ronald. Een eeuw gemeentelijke herindelingen [A century of municipal mergers] (PDF). Bevolkingstrends (Heerlen/Voorburg: CBS). 2005, 53 (2): 63–64 [2013-04-08]. ISSN 1571-099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5-29) (荷蘭語).
- ^ Gemeentelijke herindeling [Municipal mergers]. rijksoverheid.nl. Government of the Netherlands. [2013-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4) (荷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