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角座

南天星座

南三角座南天星座,原名「Triangulum Australe」源自拉丁語,意為「南邊的三角形」,指星座中三顆最亮恆星組成的近正三角形,與北天三角座區別。1598年,彼得勒斯·普朗修斯率先在天體儀上劃出「南極三角座」;1603年,約翰·拜耳測天圖上劃出更精確的星座,並以「南三角」命名。1756年,法國探險家兼天文學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繪出星座最亮恆星的位置,並用拜耳命名法分配希臘字母。

南三角座
Triangulum Australe
星座
Triangulum Australe
縮寫TrA
所有格Trianguli Australis
象徵物南天的三角形
赤經14h 56.4m至17h 13.5m[1]
赤緯−60.26°至−70.51°[1]
家族武仙家族
象限SQ3
面積110平方度 (第83)
主要恆星3
拜耳/佛氏
恆星
10
行星的恆星1
亮度3m以上的恆星3
距離在10秒差距(32.62光年)內的恆星0
最亮星三角形三 (1.91m)
最近的恆星南三角座ζ
(39.48 ly, 12.11 pc)
梅西爾天體0
流星雨0
鄰接星座矩尺座
天壇座
圓規座
天燕座
可以看見的緯度範圍: +25°至−90°之間
最適合觀賞的月份:七月

三角形三是+1.91視星等的橙亮巨星,也是南三角座最亮的恆星,在夜空所有恆星中亮度能排到第42位。組成三角形的另外兩顆恆星分別是南三角座β南三角座γ,都是白主序星。南三角座位於銀河系內,包含的星體非常多,但缺乏顯著的深空天體。星座中最知名的特色天體包括NGC 6025疏散星團NGC 5979行星狀星雲

歷史

16世紀初,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韋斯普奇在探索新大陸期間學會辨識南半球天空中的恆星,並為提供贊助的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繪製星表,但如今已經失傳。韋斯普奇還用文字描述南天恆星,其中提及的三角形既可能是南三角座,也可能是天燕座。這些文字記載被呈送給住在佛羅倫薩的贊助人羅倫佐·迪·皮埃爾弗朗西斯科·德·美迪奇Lorenzo di Pierfrancesco de' Medici),後於1504年通過《新世界》(Mundus Novus)發表。[2]1589年,阿姆斯特丹出版佛蘭德天文學家兼神職人員彼得勒斯·普朗修斯標識、荷蘭製圖師雅各布·弗洛里斯·范·朗倫Jacob Floris van Langren)繪製的32.5厘米直徑地球儀[3],上面首度提及「南極三角座」(Triangulus Antarcticus),但錯將星座位置標在南船座以南。普朗修斯的弟子彼得·德克索恩·基瑟Pieter Dirkszoon Keyser)與荷蘭探險家弗雷德里克·德·豪特曼Frederik de Houtman)共同創造星座名「Den Zuyden Trianghel[4]。1603年,約翰·拜耳在《測天圖》上繪出南三角座更準確的位置,標識的新名稱「Triangulum Australe」沿用至今[5]

尼可拉·路易·拉卡伊1756年的南天星圖將矩尺座圓規座和南三角座畫成繪圖工具套裝,分別是三角板和直尺、圓規和測量員使用的水平儀[6]。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波得也在測天圖中把南三角座畫成水平儀,並以拉丁語「Libella」(「水平」)命名[3]

德國詩人兼作家菲利普·馮·澤森Philipp von Zesen)將組成三角形的三顆恆星視為三大先祖象徵,其中三角形三代表亞伯拉罕,另外兩顆分別是以撒雅各[7]。澳大利亞北領地瓦達曼人認為,南三角座恆星是彩虹蛇的尾巴,彩虹蛇則從附近的南十字座延伸到天蠍座。每年十月,處於夜空正中的彩虹蛇「輕推閃電」,帶來降水拉開11月雨季的帷幕。[8]

簡介

 
南三角座可由肉眼識別

南三角座的面積很小,北接矩尺座、西臨圓規座,南挨天燕座,東靠天壇座。星座距南門二馬腹一很近,中間只有圓規座相隔。[9]星座位於銀河系內,因此恆星眾多[10]。最亮的三顆星大致組成等邊三角形,在夜空很容易識別,是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拱極星[10],但星座在南天的位置太偏南面,整個歐洲都看不到[9]。1922年,國際天文聯會確定以三字母縮寫「TrA」代指南三角座[11]。1930年,尤金·德爾波特正式劃分星座邊界,形成擁有18條的多邊形。根據赤道坐標系統,星座赤經位於14h 56.4m和17h 13.5m之間,赤緯位於−60.26°到−70.51°之間。[1]南三角座每年8月23日晚上九點到達中天[12]

顯著特點

明亮的恆星

卡拉伊在繪出南三角座各恆星位置時用拜耳命名法為十二顆星分配「Α」到「Λ」共十一個希臘字母,其中有兩顆距離很近的恆星均用「Η」表示(其中一顆後來在HD星表標出),不過「Λ」代表的恆星後因亮度不足取消字母命名[4]。星座中最亮的三顆恆星組成三角形,其中三角形三是易於識別的橙亮巨星[9],光譜等級K2 IIb-IIIa,亮度達+1.91視星等,在夜空所有恆星中能排到第42位[13]。三角形三距地球424光年絕對星等−3.68,光度超過太陽5500倍[14],直徑130倍,如果放在太陽系中心幾乎能到達金星軌道。三角形三的專有名稱「Atria」是拜耳命名法名稱的縮寫。[15]南三角座β雙星,其中的主星是黃-白矮星,光譜等級F1V[16],亮度為2.85視星等[17],距地球40光年,絕對星等2.38[13]。從星距主星有近三角分,是有可能位於南三角座β軌道上的十三等星[18]。組成三角形的另一顆恆星是南三角座γ[19],是2.87視星等的A型主序星,光譜等級A1 V,距地球180光年[13]

南三角座δ位於三角形以外,在南三角座β附近,視星等+3.8,是南三角座第四亮的恆星[9]。南三角座δ是光譜等級G2Ib-II的黃巨星,離地球606光年[20]南三角座ε是在南三角座β和南三角座γ中途位置的光學雙星,其中偏亮的南三角座εAK型次巨星,光譜等級K1.5III,+4.11視星等[21]。另一顆南三角座εB又稱HD 138510,是+9.32視星等、光譜等級A9IV/V的白主序星[22]南三角座ζ看似+4.91視星等、光譜等級F9V的恆星,但實際上是分光聯星,從星很可能是紅矮星,兩星相互圍繞旋轉,公轉周期13天[23]。南三角座ζ還很年輕,運動模式表明它是大熊座移動星群成員[24]南三角座ι也是多恆星系統,通過7.5厘米望遠鏡可以看到黃色和白色恆星[25],其中較亮的是光譜等級F4IV的分光聯星,包括兩顆黃白恆星,以39.88天的公轉周期相互圍繞旋轉。分光聯星中偏亮的主星是劍魚座γ型變星,亮度變化周期為1.45天。[26]偏暗的從星與南三角座ι無關,所以該多恆星系統屬光學雙星[25]。8.3視星等、光譜等級G9V英語G9VHD 147018類太陽恆星[27],人類已於2009年發現它擁有HD 147018 bHD 147018 c兩顆系外行星[28]

5.11視星等、光譜等級G5IIa望遠鏡座κ是黃亮巨星,距太陽系約1207光年[29]南三角座η是5.89視星等、光譜等級B7IVeBe星,距地球661光年[30]。拉卡伊還將附近另一顆恆星也用「η」命名,但弗朗西斯·貝利在兩種出版物上給出兩種命名方案,一種是只用「η」為偏亮的Be星命名,另一種是兩顆星都叫南三角座η。考慮到兩顆星都在距南天極25度範圍內,本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決定保留兩位前輩分配的希臘字母,其中第二顆「η」如今叫HD 150550[4],是平均亮度6.53視星等、光譜等級A1III的變星[31]

變星

南三角座擁有許多造父變星,但都太暗,肉眼無法看到[32]南三角座R的視星等以3.389天為周期在6.4至6.9範圍變動,望遠鏡座S以6.323天為周期在6.1至6.8視星等範圍變化,南三角座U以2.568天為周期在7.5至8.3視星等範圍變動[10]。上述三顆都是黃白巨星,光譜等級分別是F7Ib/II[33]F8II[34]F8Ib/II[35]南三角座RT是非常特殊的第二型造父變星,呈現強勁的雙原子碳甲炔氰基分子碎片吸收帶,已歸類為光譜等級R的碳造父變星,視星等以1.95天周期在9.2至9.97間變化[36]望遠鏡座X距南三角座γ不遠,是5.63平均視星等的變碳星[37];該星有兩種視星等變化周期,分別是385天左右和455天左右,光譜等級C5, 5(Nb)[38]

南三角座EK大熊座SU矮新星,於1978年首度發現,1980年正式歸類[39]。南三角座EK白矮星捐助恆星組成,兩者以1.5小時公轉周期相互圍繞旋轉[40]。白矮星從捐助恆星吸收物質形成吸積盤並定期爆發,超級爆發時亮度達到11.2視星等,普遍爆發12.1視星等,未爆發時16.7視星等[41]。南三角座NR慢新星,亮度在2008年4月達到最高的8.4視星等,隨後逐漸變暗,同年9月就降至12.4視星等[42]

深空天體

 
2008年4月,哈勃空間望遠鏡拍下ESO 69-6的照片,即圖上兩個逐漸合併的星系,後面都拖着明顯的長尾

南三角座包含的深空天體很少,只有一個疏散星團,少量行星狀星雲和暗淡的星系[10]NGC 6025是擁有約30顆七等到九等星的疏散星團[10],位於南三角座β以北三度,以東一度,距地球約2500光年,直徑約11光年。星團內最亮的恆星是7.1視星等的南三角座MQ[43]NGC 5979是12.3視星等的行星狀星雲,在高倍望遠鏡下呈藍綠色。海因茲2-138是11視星等的行星狀星雲,比NGC 5979小。[44]NGC 5938位於南三角座ε以南五度,是非常遙遠的螺旋星系,距地球約有三億光年。[45]ESO 69-6由兩個逐漸合併的星系組成,距地球約六億光年,合併過程還令星系拖出長長的尾巴[46]

參見

參考資料

腳註

書籍和期刊

網頁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