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禮
冠禮,又稱元服,是中國、朝鮮、越南及日本傳統的成年禮,於男子20歲時舉行,與之相對應的女子成年禮被稱為笄禮,一般在女子15歲時舉行。
歷史
冠禮從原始社會的成丁禮(又名「入社禮」)演變而來。《儀禮》17篇的第1篇就是《士冠禮》,足見冠禮的重要程度。《朱子童蒙須知》中提到過孩童的禮教由冠禮、服飾開始,在冠禮之前,「衣不帛襦褲」,年滿二十歲後方可以裘帛為衣。[1]冠禮是華夏禮儀制度之首,又稱成人禮,是對漢人進行禮教的開始。周朝士大夫年及二十行冠禮,王公年及十五而冠,周文王十二歲而冠,魯襄公十二歲而冠。《禮記·冠義》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儀式
中國、朝鮮、越南
冠禮通常在祖廟中舉行,主持者為受冠者的父親,主要步驟有[2]:
- 卜筮(占卜):根據《禮記·冠義》所述:「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意即通過占卜可以決定冠禮舉行的日期和參與冠禮的賓客。
- 挽髻:將受冠者的頭髮聚束於頭頂挽成髮髻,此項多由輔佐加冠的來賓完成。
- 加冠:由來賓中有威望的人遵循一定的步驟給受冠者戴冠,加冠者人選由占卜結果決定。
加冠完畢後,負責加冠的來賓會授予受冠者「表字」,這是親友們根據其「名」的字義而取的別名。「冠而字之」以後,整個冠禮就算基本結束了。
進行冠禮時,依照身份地位,士大夫三加,即加冠三次,而三公諸侯四加,需要加冠四次。
(朱熹家禮:少年男子十五至二十皆可冠)
士大夫三加的流程:
- 定冠期(決定行冠禮的日期)。
- 戒賓(行冠禮的前三日,主人祭告祖先於祠堂)
- 宿賓(行冠禮的前一日,陳冠服等,主人以下序立)。
- 賓至(迎賓,升堂)。
- 賓揖將冠者。
- 初冠(就席為加冠者加冠巾)。
- 初冠者適(回)房服深衣納履出。
- 再冠(加帽、服革帶、繫鞋帶)。
- 三冠(襆頭戴冠)、公服、革鞋、納鞋。
- 醮:執笏若襴衫納鞋。
- 賓字冠者(取字)。
- 出就次(受冠者復出)。
- 禮(受冠者向主人、加冠者行禮)。
- 冠者遂出,見於先生及父之執友(冠者到祠堂外,向觀禮者行鞠躬禮)。
- 禮成。
- 宴賓。
註:此處的「主人」指的是冠禮的主持者。
日本
日本古代多次派遣使節團學習中國制度,仿效並返國在貴族階層推行中國的冠禮儀式,依漢語稱為「元服」。後來因為戰亂等因素,逐漸調整為具有本土風俗特色的元服儀式。近現代日本歷經西方文明的衝擊後,元服禮融入庶民社會,在當代演變為20歲在大學、神社裏舉行的大型和服成年禮。
琉球
元服這一成人禮,於17世紀由向象賢引入琉球,與傳統的結欹髻禮(日語:カタカシラ結イ)結合。後來「元服」和「結欹髻」則變成同義詞。
服飾
中國
周制士大夫三套加冠漢服如下:
步驟 | 意義 | 服名 | 首服 | 上衣 | 下裳 | 帶 | 蔽膝 | 足衣 | 足飾 |
---|---|---|---|---|---|---|---|---|---|
始冠 | 士朝服 | 冠弁 | 玄冠(緇布冠) | 玄端 | 玄裳/黃裳/雜色裳 | 緇色麻布帶 | 雀頭色 | 黑屨 | 青色 |
再加 | 視朔之服 | 皮弁 | 皮弁冠 | 緇麻衣 | 白素裳 | 緇色麻布 | 素帶 | 白屨 | 緇色 |
三加 | 祭服 | 爵弁 | 爵弁冠 | 玄衣 | 纁裳 | 緇色熟絹 | 雀頭色熟牛皮 | 纁屨 | 黑色 |
明代士庶三套加冠漢服如下:
步驟 | 服名 | 首服 | 帶 | 足衣 |
---|---|---|---|---|
始冠 | 深衣 | 幅巾 | 大帶 | 素履 |
再加 | 襴衫 | 儒巾 | 玉帶 | 皁皮靴 |
三加 | 公服 | 展腳襆頭 | 玉帶 | 皁皮靴 |
參見
外部連結
註釋
- ^ 《禮記·內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褲,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二十而冠,始學禮,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 ^ 传统礼仪之成年礼-冠礼. 中國未成年人網. [2013-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