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全名: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縮寫:LSE;中文簡稱:倫敦政經學院或倫敦政經)[3]成立於1895年,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的研究型大學。[4]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專注於社會科學研究,被譽為「世界一級的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機構」,於全球政、商、法、學界極負盛名。[5]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 |||||||||||||
---|---|---|---|---|---|---|---|---|---|---|---|---|---|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 |||||||||||||
校訓 | Rerum cognoscere causas To know the causes of things 了解萬物發生的緣故 | ||||||||||||
創辦時間 | 1895年 | ||||||||||||
URN編碼 | 133910 | ||||||||||||
學校類型 | 研究型大學 | ||||||||||||
校監 | 安妮長公主 | ||||||||||||
校長 | 夏菲克女男爵 | ||||||||||||
教師人數 | 1,303 | ||||||||||||
學生人數 | 12,050 (2019/20)[1] | ||||||||||||
本科生人數 | 5,160 (2019/20)[1] | ||||||||||||
研究生人數 | 6,895 (2019/20)[1] | ||||||||||||
校址 | 英國倫敦 | ||||||||||||
校區 | 市區 | ||||||||||||
代表色 | 紫色、黑色、金色[2] | ||||||||||||
吉祥物 | 海狸鼠 | ||||||||||||
隸屬 | 倫敦大學 G5超級精英大學 金三角名校 羅素大學集團 | ||||||||||||
網站 | www | ||||||||||||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倫敦大學學院並稱為G5超級精英大學,也是英國的金三角名校。至2016年為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校友、教員及前教員之中產生了20位諾貝爾獎得獎者、55位各國政壇領袖、31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位上議院議員。[6]同時,一項針對全球億萬富豪的調查報告顯示,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本科畢業生中有11位億萬富豪,位列世界前十、歐洲第一。[7][8]
歷史
倫敦政經學院在1895年由社會主義組織費邊社成員韋伯夫婦(西德尼·韋伯與貝特麗絲·韋伯)、格雷厄姆·華萊斯和蕭伯納建立。建立之初,資金由私人慈善家提供,包括來自費邊社成員Henry Hunt Hutchinson的20,000英鎊的遺贈。[9]由於創始人都堅信由改良主義者而非革命者來發展社會主義事業,倫敦政經學院的建立就是為了輔助費邊社達到其建設更好社會的目的,因此它的研究課題一直專注於貧窮、財富不均等相關議題[9]。這使得費邊社和倫敦政經都成為影響英國工黨的重要力量之一。[10]
倫敦政經學院建立的目的在於重新教育和培養表現不穩定的英國政商精英,因為當時英國教學和研究表現差,其研究生數量相比其他國家少很多。就在倫敦政經學院建立前一年,英國科學促進會曾表示了系統學習社會科學的需要。韋伯夫婦考慮到倫敦政經學院的辦學目的,實際上採用了當時巴黎政治學院的全面涵蓋了社科領域的課程安排。1895年10月,倫敦政經學院在Adelphi的約翰街9號正式開學。[9]
倫敦政經學院得到迅速擴張,在1896年9月就與新建的學院圖書館英國政治經濟圖書館一起搬到了Adelphi Terrace 10號,並在後來幾年繼續發展的步伐。到了1900年,倫敦政經學院被倫敦大學認可為其所屬的一個經濟學院,並與同年開始招收大學部生和博士生。與此同時,倫敦政經學院的學術範圍開始擴展到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包括地理(1902年)、哲學(1903年),然後是國際關係、歷史、法律、心理學和社會學。到了1902年,小小的Adelphi Terrace校區已經容納不下整個學校,於是倫敦政經學院當年正式搬到了現在位於Aldwych和國王道的校址——離白廳近在咫尺[9]。學校的老教學樓(Old Building)在1922年正式在Houghton Street落成,1920年得到英皇佐治五世奠基,至今仍然是學校重要的辦公和教學用地。
在福利國家理論建立者和英國國民衛生保健系統的創立者威廉·貝弗里奇做校長的幾年裏,倫敦政經重新定義了經濟學,這一新構想即「(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科學」,後來被作為經濟學的標準定義。在這個標準上看,倫敦政經應該被作為現代經濟學的始祖。貝弗里奇任命弗里德里克·海耶克為教授,而後者通過他與凱恩斯著名的爭論將倫敦政經學院推上舞台。[11]而倫敦政經與凱恩斯代表的劍橋大學的兩鍾思想形成了現代經濟學兩個主要的學派,至今還在爭論福利國家和完全市場經濟的優劣。另一方面,當時學校的政治學教授哈羅德·拉斯基,作為左派政策的倡導者,也對英國政治有巨大影響。[11]很多知名的世界領袖,包括約翰·甘迺迪,在倫敦政經就學時都受到他的影響。
1930年代,倫敦政經學院和劍橋兩校之間的辯論在經濟學學術界十分著名。兩個學校在學術見解上持續的較量可以追溯到倫敦政經學院建立之初,當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學教授艾德溫·坎南(1861-1935),與當時頂尖的經濟學家、劍橋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阿爾弗萊德·馬歇爾,爭論關於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以及該學科是否應被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馬歇爾當時反對倫敦政經學院將純理論和其所依賴的經濟史分開羅列。
爭論也涉及到關於經濟學家的角色問題,即他們應作為超然的專家還是實際事務的顧問。對於倫敦政經學院的歷史經濟學家而言,經濟學理論的應用比經濟學理論本身更具意義。雖然倫敦政經學院和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家們在1920年代曾並肩工作過——比如建立了倫敦劍橋經濟服務(The London and Cambridge Economic Service),但在1930年代兩間學校對於經濟蕭條的解決方法產生異見,爭論重新開始。
倫敦政經學院的羅賓斯和海耶克及劍橋大學的凱恩斯是這場學術思維爭論的主要人物。爭論擴展到一系列問題,包括當時經濟問題的解決方案應該是通貨緊縮還是需求管理,以及對於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更廣泛的概念等。羅賓斯和海耶克的觀點基於注重自由貿易和反對干涉主義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儘管羅賓斯後來承認這一手段在當時的經濟蕭條中提出來是不合時宜的。在當時各主要經濟體不斷增加的保護主義和「以鄰為壑」的貶值政策下,只有儘早實施近似凱恩斯主義的政策才能夠實現經濟復甦。
凱恩斯和劍橋大學的政策在1930年後成為了實踐準則。但隨着米爾頓·佛利民和芝加哥經濟學派的成長和影響逐漸增大,倫敦政經學院的自由主義思想逐漸開始影響當今的自由經濟體。對於海耶克觀點的最好評價,就是當今世界不斷增多的國際自由貿易組織,以及諸如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的各種國際共識。解決1930年代的大蕭條處理方法並非最佳,這些成果都對於國際社會避免重蹈覆轍而產生了積極作用,這也是當時劍橋大學的學者所倡導的。[12]
倫敦政經學院最初的傾向社會主義的聲譽,在1960年代發生了變化。時任校長努力抗爭,使學校擺脫了費邊社的影響,這在當時引發了許多學生抗議,甚至包括了當時服務多年的校董會主席萊昂內爾·羅賓斯[11]。倫敦政經學院的前任校長安東尼·紀登斯是政治中間派「第三種道路」的創始人,貝理雅和比爾·克林頓都是其追隨者。貝理雅2005年在學校為費邊窗的永久展示揭幕[10]。
學術
院系設置
主要科系及研究中心如下[13]:
- 會計系
- 人類學系
- 數據科學研究所
- 經濟系
- 經濟史系
- 歐洲研究所
- 財務部
- Firoz Lalji非洲研究所
- 性別研究系
- 地理與環境系
- 政府部門
- 衛生政策系
- 國際發展部
- 國際史系
- 國際不平等研究所
- 國際關係系
- 語言中心
- 倫敦經濟學院法學院
- 管理系
- 馬歇爾研究所
- 數學系
- 媒體與傳播系
- 方法學系
- 哲學、邏輯和科學方法系
- 心理與行為科學系
- 公共政策學院(原公共事務學院)
- 社會政策系
- 社會學系
- 統計系
學位設置
學校提供超過140個理學碩士課程、5個MPA課程、1個法學碩士、30個理學士課程、1個法學學士、4個文學學士課程(包括國際歷史和地理)和35個博士課程。[14][15] 倫敦政經學院在英國首創的學科包括會計學和社會學,學校還聘請了英國第一位經濟史專職講師。[16] 課程分佈在30多個研究中心和19個系,以及1個語言中心。[17]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與倫敦大學合作,作為設計課程的牽頭機構監督9個理學士課程。[18] 倫敦政經學院獲准從2008年7月開始授予自己的學位。所有從2007-08學年之後入學的學生都將獲得倫敦政經學院學位,而在此之前入學的學生只獲得倫敦大學學位。[19][20][21]
入學要求
|
進入倫敦政經學院的競爭十分激烈,其研究生的入學要求是必須取得英國大學部的第一(First)或第二等(Upper Second)學位,或外國大學的同等學位[25]。它的大學部課程申請也是全英競爭最激烈的,平均13.4人才獲得一個位置[26],超過牛劍。其中一些課程,比如法律和經濟,競爭更加激烈,超過20個人競爭一個位置。2007年,其入學要求為大學入學(UCAS)點數476,相當於在A-Level取得AAAA。由於倫敦政經申請人數眾多,它和牛津劍橋一起,是全英三個從來沒有進入大學入學(UCAS)最後補錄程序(Clearing)的三所大學。
近年來,倫敦政經也和其他英國頂級大學一起捲入了「私立學校學生高接受率」的風波。而根據私立學校委員會(Independent Schools Council)在2006年的一項研究顯示,私立學校學生在倫敦政經取得一個位置的幾率僅為29.7%,是羅素集團大學裏最低的。[27]
暑期學校
此外,倫敦政經暑期學校(LSE Summer School)自從1989年成立以來也已經有所發展,2006年的申請人數超過3,000人。該課程提供超過50個科目,內容與大學部類似,包括了會計、金融、法律、國際關係和管理等等。在每年7月至8月,倫敦政經也與北京大學合辦「倫敦政經—北大暑期學校」。[28]
聯合學位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與六所大學在教學和研究方面建立了學術合作夥伴關係: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北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開普敦大學和巴黎政治學院。[29] 六校一起提供一系列雙學位或聯合學位課程,包括國際和世界歷史碩士學位(與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和國際事務碩士學位(與北京大學合作),畢業生從這兩個機構獲得學位。 [30]
學校還為特定系所提供與其他多所大學的聯合學位,包括復旦大學、南加州大學以及與萊比錫大學、維也納大學、羅斯基勒大學和樂斯拉夫大學聯合提供的全球研究項目。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還提供與巴黎政治學院、赫爾蒂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全球公共政策網絡學校合作的MPA雙碩士[31],以及多倫多大學蒙克全球事務學院合作全球事務學位。[32]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研究所與博科尼大學一起提供歐洲和國際公共政策與政治雙學位。[33]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還通過全球管理碩士項目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政治學本科生交換項目與多家國際商學院開展交流項目。[34][35] 與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和巴黎高等商業研究學院,共同提供名叫TRUIM的MBA課程。時長為16個月的課程,將六個學習模塊安排在全球5個商業區域。Whitefield Consulting和金融時報,在2007年都將TRIUM商學院列為EMBA課程全球第二。[36]
學術聲譽
全球名次 | |
---|---|
ARWU主排名[37] | 101-150 |
QS主排名[38] | 56 |
泰晤士主排名[39] | 27= |
國內名次 | |
完全指南[40] | 3 |
衛報 [41] | 5 |
星期日泰晤士報[42] | 4 |
倫敦政經學院教學與研究以社會科學為主、法律、經濟學、國際關係、政治學、管理學、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社會政策、金融等方面研究的教學與研究成就在全球享負盛名。在綜合排名中,醫學及理工為主的學校更佔優勢。例如具備理工醫學院的倫敦帝國學院在多個大學綜合排名上,曾大幅領先側重社會科學設置的倫敦政經學院[註 1],但倫敦政經學院在專業排名中表現出色。在2016年QS世界大學排名的專業排名中,倫敦政經學院的所有14門專業,有12門皆進入了世界前八[43]。《星期日泰晤士報》和《衛報》的2021年全英大學排行榜中,倫敦政經學院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五。
學生國際化是學院的特色之一。全日制學生約有7500名,其中英國本地生佔34%,另外18%來自歐盟成員國,44%來自世界其他120多個國家及地區。大學部佔48%,研究所佔52%。[44]
學生生活
倫敦政經學院的校園位於倫敦市的法律中心霍本,毗鄰皇室法院、英國廣播公司和倫敦四所律師學院,其中最著名的林肯律師學院就近在咫尺。倫敦政經學院同樣以其公共演講而聞名,演講者包括鴉蘭·格林斯潘、佐治·索羅斯、比爾·克林頓、本·伯南克、貝理雅、白高敦、卡梅倫、科菲·安南、艾力·施密特、格哈特·施羅德、科斯塔斯·西米蒂斯、比森特·福克斯·克薩達、納爾遜·曼德拉、羅倫士·薩默斯、議員傑基·史密夫等。[45]
圖書館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主圖書館是英國政治經濟圖書館,這也是全球最大的社會科學圖書館。圖書館建於1896年,是英國的國家社會科學圖書館,在國際上也非常重要。英國政治經濟圖書館每天有6500人訪問,還有每年1.2萬人使用國際研究資料。[46]
肖氏圖書館(Shaw Library)是學院另一間圖書館,提供小說等休閒讀物,位於學院老教學樓(Old Building)內,費邊窗(Fabian Window)也在這裏展示。[47]
學院的學生也可以使用倫敦大學其他成員學院的圖書館,以及位於羅素廣場倫敦大學議事大樓的額外設施。
住宿及交通
倫敦政經學院的住宿安排在其開設的學生公寓,學生公寓分佈在倫敦市中心十個不同的區域。在學生公寓居住的學生超過3,400人[48]。此外,第一年大學生中大約有25%的學生居住在與倫敦大學其他學院共用的幾個學生公寓裏。學校保證所有的一年級大學生和部分研究生都可以住在學生公寓,但在校園內就沒有住宿提供。最近的Grosvenor公寓離學校有步行5分鐘的路程,而最遠的公寓坐地鐵和公共汽車都要花45分鐘。大部分的學生公寓都是不同國家種族、男女在一起居住的。公寓一般提供31周,即不包括復活節和聖誕節假期,或者40周的住宿合約。
最大的學生公寓Bankside公寓於1996年開放,8層樓可以居住617名學生。該公寓毗鄰泰晤士河南岸,在著名的泰特現代藝術館後面,位置優越。1995年開放的High Holborn公寓是第二大的學生公寓,離學校10分鐘步行路程。其他公寓都分佈在倫敦較好的地段,包括Butler's Wharf公寓坐落在倫敦塔橋旁邊,Rosebery公寓位於繁華的Islington區,以學校前教授命名的Carr-Saunders公寓就坐落在富裕西區的倫敦電視塔旁。
2005年後,學校開設了三個新的學生公寓用來滿足全部的第一年大學生的需求。2006年開設的Lilian Knowles公寓可以容納360個學生。2006年10月新開放了位於諾森伯蘭大街(Northumberland Avenue)的學生公寓。該公寓毗鄰特拉法加廣場和泰晤士河,離著名的商業區牛津街、皮卡底里圓環、倫敦唐人街、柯芬園和眾多西區劇院都很近。公寓樓被列為二級建築,在維多利亞時代曾經是豪華酒店,後來作為政府辦公使用。
距學校最近倫敦地鐵站是Holborn站和Temple站。2007年11月14日之後,通往歐洲大陸的歐洲之星火車移到聖潘可拉斯車站,距離學校步行大約要25分鐘。此外,到Aldwych和國王大道的公共汽車會直接停在學校的Houghton街。
影響
經濟學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對於對經濟學的理解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很多都能通過以下個人和他們的作品所體現,這些人都曾經在倫敦政經或教授過,或研究過,或學習過。儘管以下大多數經濟學家最終都因某個理論或作品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下面主要列出的是他們對於整體現代經濟學模型和思想所做的重要影響:
- 約翰·希克斯:最著名的貢獻是創造了IS-LM模型,成為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起點。
- 弗里德里克·海耶克:諾貝爾經濟學獎1974年獲獎者,是經濟自由主義最主要的倡導者,他的文獻可以定義英國和美國分別在戴卓爾夫人和列根總統時代的主要經濟政策。海耶克哲學的實施曾經導致了很多關鍵的經濟結果,包括工會的減少。Bean and Crafts的論文稱這一點成為兩國過去25年裏經濟停滯的主要原因,而同一時期歐洲其他主要國家都實現了穩定的經濟繁榮。[49]他同時也對最終導致東歐共產主義瓦解的自由市場思潮產生重要影響。[50]
- 占士·米德:因其在貿易理論的開創性研究獲獎。
- 威廉·阿瑟·路易斯:發展出經濟學重要的「二元經濟」模型,用來證明經濟工業化理論的主要基礎,也為Heywood對於英法工業化比較的「修正主義」觀點墊下基礎。路易斯同時也對貿易理論中貿易條件的重要性有尖端的研究。
- 默頓·米勒:1990年因其在金融經濟學的理論工作與他人分享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朗奴·科斯:因其對於交易成本重要的發現和分類,以及完善的產權界定可以解決外部性問題,獲得了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 阿馬蒂亞·庫馬爾·森「因其在發展經濟學的諸多貢獻在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工作包括了在性別平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作品中指代抽象的某人時總是用「她的」,而非「他的」。森後來離開倫敦政經,轉往牛津教書,但在經濟系他並沒有被允許教授自己著名的關於貧困的課程。
- 羅拔·蒙道:被稱為歐元之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其主要研究領域是最優貨幣區。他的工作仍然是現在分析和評價單一貨幣有效性的主要支柱。蒙道-弗萊明模型成為IS-LM模型的一個有效延伸,幫助研究國際平衡,同時也是分析浮動和固定匯率相對優劣的基本理論。
- 佐治·阿克洛夫:諾貝爾經濟學獎2001年的獲得者,他以1970年刊登在經濟學季刊的文章《檸檬市場:品質的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而著名,在這篇文章中,他指出了「資訊不對稱」在市場造成的損害。
- 威廉·菲臘斯,雖然未獲諾貝爾獎,但其1958年提出的著名的菲臘斯曲線,成為政府經濟政策關於失業和通脹的重要依據。
2006年1月,IDEAS經濟研究報告將倫敦政經學院列為全球第三的大學經濟研究系,是非美國大學的第一名。[51] 耶魯大學於1999年發表計量經濟學的研究影響,分析了全球最佳的100名經濟學博士生,倫敦經濟學院因為其畢業生名下發表的研究超過2000頁而名列全球第一[52],科學評估將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系,在過去兩次考核中(1996年和2001年)評為最高的5A級[53],許多非政府機構普遍都將倫敦政經學院的經濟研究所和經濟系列為全球前20,大多時候都是美國以外的機構中最佳[54],儘管其研究方向集中在經濟學,倫敦政經學院還是世界前12名研究機構之一[54]。
英國社會
倫敦政經學院通過其與政界、商界、法律界的緊密聯繫,一直以來對國際社會一直有重要影響,衛報曾經提到[55]:
“ | 各個大臣們都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倫敦政經)學院的政治影響,這種影響滲入了議會、白廳和英倫銀行……倫敦政經學院的優勢在於它與政治進程緊密相聯:英倫銀行行長默文·金是學校的前教授。下議院教育委員會主席Barry Sheerman,與工黨議員Frank Judd都位居校董會。校董會上同樣也有保守黨議員Virginia Bottomley和Richard Shepherd的身影,當然不能不提的還有Saatchi勳爵和Lady Howe。 | ” |
著名人物
列表
事件
穆阿邁爾·卡達菲的兒子賽義夫·伊斯蘭·卡達菲在倫敦政經學院獲得科學碩士與博士學位,其政敵指稱該博士論文涉嫌請人捉刀[56],倫敦政經學院設立獨立調查小組對此指控進行了解,由於指控方未能提出具體證據證明該論文是由他人代寫,故最終對塞義夫的博士學位做出保留的結論[57]。
斯里蘭卡《科倫坡電訊報》(Colombo Telegraph)2013年10月3日的報導,前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副領導人和漢班托塔區議員、前斯里蘭卡總統拉納辛哈·普雷馬達薩的兒子薩茲·普雷馬達薩的維基百科頁面上,顯示他獲得了倫敦政經學院的學位,但其本人在接受該報採訪時提到,他在該校參加了一年級考試,後來由於患了麻疹造成腿部麻痺,無法參加進一步的考試,故獲得的是Aegrotat Degree,而非學士學位[58]。倫敦政經學院證實,普雷馬達薩於1991年8月1日獲授的是Aegrotat Degree,等同就讀證明,而非正式學位。當學生有確實赴學,因重大病故未能完成考試,屬未獲得正式學位,學生可向校方申請Aegrotat Degree的證書,證明自己未完成正式學位,有就學事實。許多人不清楚Aegrotat Degree是張就學證明,誤以為是學位證書,然而Aegrotat Degree上都有載明其用途。[58]
一些媒體和學者對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博士學位和博士論文提出質疑[59],在包含過去蔡英文的聘任單位(中華民國教育部、國立政治大學)、前職場上司(前總統蔣經國任命之大法官劉鐵錚)[60]、倫敦政經學院校方、中華民國法院判決結果等[61]等機構的認證下,2019年10月,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網站新聞區(In the press)聲稱在1984年授予了蔡英文法學博士學位,並列出蔡英文在1985年的論文「不公平貿易行為和保障措施」在該學院圖書館內的個人副本[62][63]。2022年2月3日,倫敦大學也在其官網刊登聲明表示「蔡總統在提交論文、論文並經兩位考官審查後,於1984年2月獲頒博士學位。」[64]
註釋
-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4-15:倫敦帝國學院第9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第34名;QS世界大學排名2014/15:倫敦帝國學院第2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第71名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HE students enrolments by HE provider.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online statistics. [2021-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0).
- ^ Woolen Scarf with Crest Embroidery. LSE Students' Union. [15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January 2017).
- ^ 社團法人倫敦政經學院. [2021-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3).
- ^ About LSE. [201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 ^ 存档副本. [2012-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6).
- ^ LSE-people.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18).
- ^ Parr, Chris. Top 20 universities for producing billionaires |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7-02-09 [2017-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BBC:Where do billionaires go to university?. [2016-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9).
- ^ 9.0 9.1 9.2 9.3 LSE history. 倫敦政經學院官網.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8).
- ^ 10.0 10.1 Fabian Window. 倫敦政經學院官網.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5).
- ^ 11.0 11.1 11.2 LSE Timeline. 倫敦政經學院官網.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28).
- ^ LSE历史.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官網. [200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2).
- ^ Departments and Institutes. info.lse.ac.uk.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24).
- ^ LSE Undergraduate Prospectu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une 2007).
- ^ Available programmes 2015/16.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8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7 February 2015).
- ^ Hayley Reed. Pioneers of the social sciences. LSE. 27 December 2017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2).
- ^ LSE Language Centr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7 May 2021 [27 Ma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4).
- ^ Scie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tudy Onlin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022-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0) (英國英語).
- ^ LSE Degree Certificates. [16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1 May 2017).
- ^ London trio to award their own degree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23 February 2007 [16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 ^ Curtis, Polly. Break-up threat to University of London. The Guardian. 30 July 2005 [16 January 2017].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英國英語).
- ^ 22.0 22.1 UCAS Undergraduate Sector-Level End of Cycle Data Resources 2022. ucas.com. UCAS. Show me... Domicile by Provider. [8 Febr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7).
- ^ 2022 entry UCAS Undergraduate reports by sex, area background, and ethnic group. UCAS. 2 February 2023 [2 Februar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9).
- ^ University League Tables entry standards 2023.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Entry requirement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200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0).
- ^ 年度报告(Annual Report) 2006. UCAS. [2007-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0).
- ^ ISC Universities Survey: Offers & Rejection Rates. 私立學校委員會(Independent Schools Council).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6).
- ^ Summer School.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官網. [2008-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6).
- ^ LSE Academic partners. [10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August 2016).
- ^ Masters programme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7 Ma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5).
- ^ Master of Public Affairs. 28 Sept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11 December 2004).
- ^ Scie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LSE-University of Toronto Double Degre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Master of Global Affair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022-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0) (英國英語).
- ^ 』』LSE-Bocconi Double Degree in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Public Policy and Politic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Retrieved 15 March 2022.
- ^ Global Master's in Management.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7 Octo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6 September 2018).
- ^ IMEX programm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6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3 February 2009).
- ^ EMBA Rankings. 金融時報. [200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9).
- ^ 2023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3 [2023-09-11].
- ^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5.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4 [2024-06-27].
- ^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4.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4 [2024-06-27].
- ^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4.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3-06-07.
- ^ Guardian University Guide 2024. The Guardian. 2023-09-09.
- ^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23. The Times. 2022-09-17.
- ^ QS top universities subject rankings. [2016-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9).
- ^ 存档副本.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6).,Introduction to the School.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官網. [200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30).
- ^ Public Lectures | LSE Digital Library. digital.library.lse.ac.uk. [2023-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1).
- ^ Scie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About.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4) (英國英語).
- ^ L, Ailsa; says:. #LSEWomen: Charlotte Shaw's LSE legacy - the Shaw Library. LSE History. 2015-08-13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0).
- ^ Residential Hall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官網. [200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12-14).
- ^ Unions and Productivity,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Evidence (PDF).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4-19).
- ^ 哈耶克评价. 海耶克中心(Hayek Center). [200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5).
- ^ Scie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LSE IDEAS.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英國英語).
- ^ 计量经济学博士排行. 耶魯大學. [200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5).
- ^ RAE 2001年考核结果.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200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0).
- ^ 54.0 54.1 econphd.net 2004年排行榜. econphd.net. [2008-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7).
- ^ A Time Honoured Tradition. 衛報. [200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9).
- ^ LSE head quits over Gaddafi scandal. 《衛報》. 2011-03-04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06) (中文(臺灣)).
- ^ >LSE response to the Woolf Inquiry.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020-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2).
- ^ 58.0 58.1 Former Sri Lankan President’s Son Was Given Aegrotat Degree – LSE Admits Today. 《Colombo Telegraph》. 2013-10-09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3) (中文(臺灣)).
- ^ 蔡英文英國博士論文爭議:四大焦點看透來龍去脈. BBC中文網. [2019-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4).
- ^ 蔡慧貞. 前大法官親筆信曝光 劉鐵錚面談並認可蔡英文任教資格. [202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0).
- ^ 王宏舜. 重大瑕疵! 彭文正告總統博士論文不存在 高院發回北院. [2021-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30).
- ^ Scienc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LSE statement on PhD of Dr Tsai Ing-we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英國英語).
- ^ LSE背書小英聲明非官方?律師控論文拆8篇充升等用. [2021-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
- ^ 倫敦大學:蔡總統憑論文於1984年取得博士學位. [202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10).
延伸閱讀
- Dahrendorf, Ralf. LSE: A History of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895–199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xx, 584. ISBN 0198202407.
外部連結
- (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倫敦大學網站
- (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衛星地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虛擬遊覽
- (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生聯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報《The Bea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