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大學堂

京師大學堂是中國最早的綜合性高等教育機構之一,是現在的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的共同前身。京師大學堂由光緒帝諭令批准於1898年創立,目的是教授「西文西藝」。它與天津大學前身北洋大學堂西南交通大學前身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前身南洋公學四川大學前身四川中西學堂屬同時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正門

歷史

 
中國目前唯一發現的的京師大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招生佈告

1898年光緒帝諭令批准孫家鼐於北京創立京師大學堂,又敕令梁啓超辦理京師大學堂譯書局屬事務。最初校址在北京市景山東街(原馬神廟)和沙灘故宮東北)紅樓(現北京五四大街29號)等處。辦洋務教育也重視傳統文科,被譽為中國第一所新式現代大學。許景澄任中學總教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任西學總教習。

1900年,義和團事件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後,本來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兼管學大臣許景澄懇切上諫剿除義和團,反被慈禧太后斬於菜市口,京師大學堂系統已受破壞。待聯軍進城後,學生們受影響逃散無蹤,大學堂又旋遭佔領,而不得不停辦。[1]1901年,慈禧太后諭令重建京師大學堂,先設速成科,下分「仕學館」和「師範館」。師範館首先招生,於次年的1902年12月17日正式開學,校址設在景山東街馬神廟[2] 由吏部尚書張百熙任管學大臣。吳汝綸辜鴻銘任正副總教習,嚴復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創辦於1862年洋務運動期間的京師同文館也併入京師大學堂。1904年,師範館改為優級師範科,並於當年選派首批47名學生出國留學。

1908年5月,京師大學堂優級師範科改名為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校址遷往廠甸五城學堂。這是中國高等師範學校獨立設校的開始。1912年5月,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此即後來的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優級師範科獨立建校之後,京師大學堂於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之後)先改為北京大學校,後又改為現名北京大學

由於清帝國的財政緊缺,主政者慈禧太后並沒有對大學堂給予充分的投入。清末革命烈士陳天華傳遍神州的《猛回頭》曾經提到京師大學堂:「他且莫講,京城修一個大學堂,要費三十萬銀子,政府說費用大了,至今未修。皇太后復修頤和園數千萬銀子也辦出來了。每年辦陵差,動輒數百萬,亦是有的。獨有這三十萬,難道說尋不出呢?」

國子監科舉制度取消、京師大學堂成立以後,京師大學堂即成為中國唯一官方最高學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機構,加上各方之優秀士子投身京師大學堂,從職能、學統等方面均顯示出京師大學堂與國子監之間的傳承,因此不少學者皆認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是中國太學的正統繼承者。1948年,胡適在《北京大學五十周年》一文中說:「我曾說過,北京大學是歷代的『太學』的正式繼承者」。除胡適之外,馮友蘭任繼愈周培源季羨林蕭超然等學者教授也曾經表示同意北大「太學淵源」之說。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