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綴

詞彙學名詞

中綴infix),又稱詞嵌接中辭,是一種置入在一組詞幹(現有字詞)中央的詞綴。它對比於「外綴」(affix),那連接到詞幹外圍的詞綴,比如前綴後綴等詞綴。

當標記文字置於行間註記(interlinear gloss)時,詞綴之間用一個連字號hyphen)隔開。

英語

英語幾乎沒有真正的中綴,不過英語確實是有些邊際性的詞綴。有些在口語演講中可以聽到,而更多一些在行話裏會出現。

化學

  • IUPAC命名法中的中綴<-pe->(源自哌啶/piperidine/),標誌着「完全氫化」;以及<-et->(源自乙基/ethyl/),標誌着乙基自由基C2H5。因此,從現有的字詞「甲基吡啶」(picoline)衍生出「甲基哌啶」(pi-pe-coline);及從「二甲基吡啶」(lutidine)衍生出「二甲基哌啶」(lu-pe-tidine);而「芬尼」(phenidine)和「花椒油」(xanthoxylin)則衍生出「氨基苯乙醚」(phen-et-idine)及「美花椒內酯」(xanthoxyl-et-in/黃木亭)。

中文

漢語族晉語當中,會在詞語插入中綴-(ə)l-,如胖圪墩墩(形容小孩或小動物很胖且很可愛)[1],類似於北京話之類的北方方語的兒化現像[2]

其它語言

印歐語系

在部份原始印歐語動詞會在現在式加入鼻化中綴英語nasal infix(例如:m, n)到基本字根英語Proto-Indo-European root去,例如:拉丁語、古希臘語及梵語等。

參見

參考文獻

  1. ^ 范璐瑤. 晋语“圪”词语研究. 青年文學家. 2017, (35) (中文(簡體)). 
  2. ^ 徐通鏘. 山西平定方言的“儿化”和晋中的所谓嵌“l”词. 中國語文. 1981, (6): 408–415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