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救亡總會

東北救亡總會,簡稱「東總」,是1937年在周恩來指示下在北平成立的流亡關內的東北民眾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共中央組織部正式認定的黨的秘密外圍組織[1]

歷史

1936年2月,中共北方局為加強對東北流亡學生的組織和領導,在北平組建了中共東北特別支部(「東北特支」),張希堯任群運委員。

1937年2月,周恩來指示在西安的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東工委」)書記劉瀾波,要把東北人民和東北軍官兵團結起來抵抗蔣介石在軟禁張學良後的分化瓦解政策,把進步的東北軍、東北人士組織起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爭取張學良將軍早日恢復自由。周恩來並致函北方局書記劉少奇,要求把現有的東北各級救國團體加以整理,「建立整個東北民眾救國團體聯合會,在今天可以作為建立東北群眾統一戰線活動的中心」[2]。3月,中央委託朱理治主持召開了「三垣會議」,東北軍工作委員會與西安地下黨的主要領導人員參加了會議,確定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會後,劉瀾波到北平,找到北方局,與北方局領導下的東北特支接上了關係,傳達了黨中央的指示。北方局給東北特支發出指示:要以有組織的東北人去組織無組織的東北人,以東北人的組織來推動影響東北軍,使之更進一步走向團結抗戰。劉瀾波張希堯(東北大學特別支部負責人)通過蘇子元請出有號召力的知名人士高崇民公開出面負責組織這一新團體。當時在北平的東北救亡團體有16個。高崇民、劉瀾波、蘇子元又赴上海、南京,與閻寶航、杜重遠、李延祿、栗又文等商談。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先在上海開籌備會議,再去北平開成立大會」,1937年4月,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所召開了東北抗日救亡團體籌備會,參加會議的有高崇民閻寶航杜重遠車向忱陳先舟李延祿、孫昌克(孫西林)、劉瀾波栗又文盧廣績、韓立如、趙濯華等人,會議決定救亡團體的名稱為「東北抗日救亡總會」;確定總會的三項任務為:

會後發出1500餘封告東北同鄉信,分別派人到各地開展動員宣傳工作。各界愛國人士捐款做抗日救亡總會的活動經費,上海海關監督丁貴堂捐款一萬元。1937年5月中旬,劉瀾波由上海赴延安匯報,朱理治代表不在延安的周恩來聽取「東總」籌備匯報,指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就是抗日和不反共。毛澤東、朱德也接見了劉瀾波。5月下旬,劉瀾波回北平。

1937年6月20日,在北平西城崇元觀五號東北大學禮堂召開「東北救亡總會」成立大會。參加大會的各方代表70餘人:

大會主席團由高崇民、盧乃賡(盧廣績) 、栗又文苗勃然於炳然5人組成。高崇民致開幕詞,栗又文做「東總」章程報告。大會通過了《工作報告》、《組織大綱》、《宣言》。大會選出了高崇民、閻寶航、杜重遠、車向忱、陳先舟、盧廣績、李延祿、孫昌克、劉瀾波、栗又文、苗勃然、於毅夫、張希堯、宋黎、王之相、鄒大鵬、趙濯華、汪之力、於炳然、徐壽軒、杜清軒、王冠五、宋星池、白乙化、張慶泰、關夢覺、董林閣等東總常委30多人,並從常委中選出高崇民閻寶航車向忱陳先舟盧廣績為執行委員;栗又文為秘書長。設:

中共東總黨組由劉瀾波、栗又文、於毅夫、苗勃然、宋黎、張希堯、趙濯華、何松亭、鄒大鵬等9人組成,書記劉瀾波。受北方局東北特支領導。1937年8月東總遷南京蘆席營閻寶航住所辦公,周恩來指示於10月6日召開常委會,把委員制改為主席團制,擴大範圍,吸收與國民黨關係較深並願意抗日的王卓然王化一為主席團成員。1937年11月遷武昌明月橋順直會館辦公,於炳然主持秘書處,高崇民主持組織部,於毅夫主持宣傳部,徐壽軒主持訓練部,陳先舟主持聯絡部;劉瀾波、張希堯、張慶泰、閻寶航、韓樂然、陳先舟、徐仲航、於炳然、於毅夫等9人組成黨組。主要出版物為1938年2月在武昌創辦的《反攻》半月刊。武漢失守前,總會一分為三:

  • 總會辦公處(包括秘書處、宣傳部)設在重慶,於毅夫負責;
  • 高崇民帶組織部、訓練部、聯絡部到西安;
  • 於炳然、劉丕光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轉移到衡陽。

各地分支組織:[7]

  • 濟南山東分會:1937年8月於毅夫、張友漁、張克威創建。由於七七事變後,平津的青年學生與地下黨員紛紛通過乘船至煙臺,再轉濟南。該分會安置、介紹了大量來自平津的東北學生和青年到山西省的八路軍隨營學校、去延安和各地駐軍的學兵隊。
  • 西安陝西分會:1938年夏由高崇民、陳先舟建立。安置、輸送東北青年學生赴延安;救濟東北軍家屬、子女的工作。參與西北「工合」辦事處的工作。分會的中共支部書記張希堯,受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周子健領導。1939年冬十二月事變期間,憲兵三團查封了西安分會,逮捕了高崇民。
  • 神木縣西北分會:1937年8月由栗又文、鄒大鵬、關夢覺以馬占山東北挺進軍為基礎建立。栗又文組建了挺進軍地下黨支部,幫助白乙化組織了「東北挺進支隊」。
  • 成都分會:於毅夫派遣劉玉皙(劉群)於1939年3月在成都青龍街十九號建立。劉玉皙任分會秘書,主持日常工作,並擔任黨小組長,直接受中共川康特委的領導。開牙科診所的於浣非是分會宣傳部主任。主要成員有華天民、文熾昌、於浣非、劉玉皙、孫中原、楊景福、蘇漢寄。
  • 深縣冀中分會(華北分會):1938年12月30日趙濯華顧少雄張昭創辦。張昭任分會宣傳部長。
  • 衡陽東南分會:1938年秋於炳然創辦。
  • 昆明雲南分會:負責人寧郁。
  • 洛陽河南分會:
  • 河南襄城通訊處:縣長李峰(李燭天)創辦。
  • 河南洛陽通訊處
  • 陝西寶雞通訊處
  • 延安通訊處:負責人劉瀾波(當時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
  • 冀南通訊處
  • 晉察冀軍區通訊處

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對於流亡到關內的東北人民,應當加緊團結他們,準備收復失地。」皖南事變後,中共幹部撤回抗日根據地。周恩來、董必武也曾多次指出:只要「東北救亡總會」的牌子存在,蔣介石就難出賣東北,要以「東北救亡總會」這樣的團體跟蔣介石作鬥爭。「東總」的工作由高崇民支撐,以王卓然為發行人的《反攻》半月刊仍堅持出版。1945年9月18日,《反攻》雜誌出版最後一期,東總結束。

紀念

東北救亡總會會旗是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同時是救亡總會成立時的簽到布。長130厘米,寬100厘米,白底藍邊,繪有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4省地圖,與會268人簽名並用指血寫有「打回老家去」。[8]會旗由高崇民珍藏,並遺留給長子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高存信。1986年由高存信的夫人白竟凡捐贈給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9]

東北救亡總會徽章是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代史博物館館藏國家一級文物,為銅質、圓形、琺瑯鑲嵌。直徑3厘米;上有「東北救亡總會」字樣及白山黑水紋飾,背有刻有NO.38字樣。

參考文獻

  1. ^ 1983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確定黨的秘密外圍組織、進步團體及三聯書店成員參加革命工作時間的通知》「組通字[1983]34號」。
  2. ^ 「用東北群眾的力量來推動東北軍的團結」,《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 ^ 「點燃革命火種的人——記黨的忠誠戰士李向之」(下),吉林省榆樹市文史網,2019-06-14[失效連結]
  4. ^ “东北抗日救亡总会领导人孙西林”,来源:铁岭市政府网站,2005年01月28日. [2021年4月2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22日). 
  5. ^ 於天存 於波:《歐風亞雨虎穴龍潭(抗日救國傳奇人物於炳然傳)》,北方文藝出版社,ISBN 9787531720713
  6. ^ “隐蔽战线上杰出的战士”于炳然,来源:黑龙江省地方志网,2020-10-09.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7. ^ 趙禮:「東北救亡總會、分會和通迅處簡介」,《社會科學戰線》,1986年第4期,第203-204頁。
  8. ^ “东北救亡总会会旗”介绍,来源: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网站.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2). 
  9. ^ 楊小東:「『東北救亡總會』會旗暨對東北民眾抗日鬥爭的再認識」,《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3):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