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一弄

三灣一弄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普陀區朱家灣潭子灣、潘家灣和藥水弄四個地區的統稱,曾經是上海市的一個棚戶區[1]

三灣

上海地名習慣中,當河道發生急彎時,當地人把凸出的一面叫作「嘴」,如陸家嘴、周家嘴,把凹進的一面叫作「灣」,如江灣、盧家灣。朱家灣潭子灣、潘家灣(潭子灣、潘家灣均位於現今的中遠兩灣城)分別位於普陀區蘇州河北岸的三個急彎處。三灣地區在清朝中華民國初年是人口密集的村莊和墟市,其中潘家灣是湖州絲業會館及上海絲業市場所在地。1924年的江浙戰爭中三灣地區的集市被破壞。淞滬會戰時三灣地區又被轟炸。以後蘇北難民在該地區搭建棚戶,使得三灣地區成為上海棚戶最集中的地區。當地被外界形容為一線天、水簾洞、滾地龍[1]

普陀區歷史上有兩條條分別以潘家灣和潭子灣命名的道路。潘家灣路曾經東起交通路中興路路口口並且穿越滬寧鐵路,全長1050米,修建於1950年。潭子灣路原名潭子灣大街,1951年擴建後改為潭子灣路,它曾經位於彭越浦北岸,東起交通路,西至吳淞江潭西渡口,中與滬寧鐵路相交,全長710米。[2]

藥水弄

藥水弄則位於普陀區境內蘇州河南岸小沙渡路(西康路)以西、勞勃生路(長壽路)以北的地區。1860年,英商立德洋行(Little&Co.)在新閘橋蘇州河邊建立個生產工業用酸工廠。1875年,申報創辦人美查兄弟(F.Ma-jor和E.Major)參股,並進行重新改組,改稱Kiangsu Acid, Chemical &Soaps Works,中文名江蘇藥水廠,生產酸鹼、熔煉金銀,兼制肥皂。由於工廠對周圍環境及蘇州河污染威脅太大,於是公共租界當局下令限期搬遷,約二十世紀初(一說1907年)該廠遷至公共租界西北界的小沙渡(西康路)外蘇州河邊。江蘇藥水廠還修築了一條通向公共租界的小路,這條小路被稱為藥水弄,後來該弄被編為西康路1501弄,20世紀80年代這條弄堂被拓寬併入延長後的宜昌路[3][4]1942年3月5日下午5時許,3個日本人路過普陀路草鞋浜小路邊(今陝西北路)時,被人伏擊殺死。日軍憲兵隊長竺田得到普陀路巡捕房的報告,立即率領大批憲兵查勘現場,並會同普陀路巡捕房捕探附近地區實行緊急封鎖,之後又對藥水弄進行封鎖。藥水弄被封鎖後,垃圾糞便堆積,疾病流行,老弱病幼無醫無藥,不少人相繼死亡。有人試圖衝出包圍圈,但被日本憲兵抓住毆打。藥水弄在15天的封鎖期內,餓死、病死、打死約200人。至3月20日下午6時,日本方面才宣佈解除封鎖,恢復交通。[5]

後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歷屆上海市和普陀區政府均把改造三灣一弄列入計劃,但均以經濟或其他原因而擱置。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朱家灣和藥水弄率先改造,而潭子灣、潘家灣直到1998年才開始改造,最終成為中遠兩灣城一部分[1][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