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維基小霸王/一頁瀏覽方針

中立觀點的含義

中立的觀點

在某個主題中,具有可靠來源可查證觀點並不一定完全一致,它們可能會相互矛盾,而中立的觀點正是解決這種矛盾的手段。中立方針要求,當同一主題存在多個或相互牴觸的觀點時,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應被平等表達。不應讓某一個觀點具有不合理的比重,或聲稱它被判定為「真理」。這樣的目的,是讓讀者可以接觸到各種重要且已發表的觀點,而不僅僅是最流行的那一個。同樣,也不應斷言最流行的觀點或各種不同觀點裏的某種中間觀點是正確的,因此其他觀點只為貶損而提及。我們應該讓讀者形成他們自己的意見。

捷徑
WP:YESPOV

中立的觀點既不同情也不反對其主題:它既不贊同也不反對觀點。顧名思義,中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而不是缺乏觀點或消除觀點。在此方針下,消除條目內容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POV」不中立了。條目內容應該清晰地說明、表達與描述出主題中的爭議,並不對其中任何一種觀點表示贊同。條目應提供足夠的背景材料,說明誰人持有觀點,持有的是什麼觀點,為什麼持有這一觀點,哪一種觀點更受歡迎;詳細的條目中還可以包括對每種觀點的評價,但必須避免偏袒。

偏見

中立要求將觀點不帶偏見地表達出來。任何編輯者與來源都有其偏見(換句話說,任何編輯者與來源都有其自身的觀點)——但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將這些來源組織起來,創作出一篇中立的條目。一篇可被認為是平衡而不帶偏見的條目,應該對爭議的所有涉及面都有分析說明,並包括各種觀點以及已發表的證據。如果條目內容被發現對某一觀點帶有偏見,那麼這篇條目應該被加以修正。[1]

明確表達

捷徑
WP:ASF

斷言事實,包括關於觀點的事實——但切勿斷言觀點本身。所謂「事實」,是指「不涉及嚴重爭議事物的一段信息」。舉例而言,一項調查中產生的已發表結果便是事實。有一個星球叫做火星也是事實。柏拉圖哲學家同樣是事實。沒有人會認真質疑這些東西。因此,我們可以隨時斷言任何事實。

從另一方面說,所謂價值觀觀點[2]我們可以說它們是「受爭議的事物」。有許多的主張都清楚地表達了價值觀或觀點。比如,偷竊是錯誤的便是一種價值觀或觀點;披頭四樂隊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樂隊是一種觀點;美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曾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的國家是事實。但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是對或錯,則是價值觀或觀點。但是,假若出現邊界條件,相關觀點是否應受到重視從而被納入,目前尚無定論。[1]

當我們討論觀點時,我們應當把觀點歸屬於某個人或某類人,並討論他或他們持有這一觀點的事實。例如,不要斷言「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隊」,而是找到發表這一觀點的來源,如《滾石》雜誌:「《滾石》雜誌認為,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隊」,並將參考文獻以適當的方式在陳述當中註明。同樣的,如果有特定的民意調查,在該參考文獻的支持下便可以聲稱「利物浦的大部分居民都認為披頭四樂隊是最偉大的樂隊」;聲稱「披頭四樂隊的許多音樂都登上了英國單曲排行榜」也可以,因為作為一項事實這可以被加以查證。本段的第一個例子是在斷言個人的觀點;而第二個則是在斷言一項事實,這項事實說明一種觀點的確存在,並將它歸屬於可靠的來源上。

對於相互競爭觀點的歸屬,需注意觀點的歸屬應充分反映出支持這種觀點的相對水平,不應給讀者留下錯誤的勢均力敵的印象。例如,「據西蒙·維森塔爾所言,大屠殺是一項在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計劃,但戴維·歐文英語David Irving質疑這一分析」的陳述,這樣會在極大多數觀點與極少數觀點間製造一種看似勢均力敵的假象,因為這兩個觀點所歸屬到的對象都只不過是相應領域中的一位活躍者。

在事實中,只用「一些人認為……」來討論一項觀點是不充分的,這種做法被稱為「大規模歸屬」。[3]用於支持一個團體持有某個觀點的可靠來源,必須準確地說明這個團體的規模。此外,在如何適當地說明觀點上通常會存在分歧。要公平地表達爭議里的所有重要觀點,有時需要修飾與緩和對某個觀點的描述,或提出這一觀點的一些說法,並將它們歸屬到特定的團體上。

要創作一篇中立觀點的條目,還離不開對可靠來源的精挑細選。在討論一個觀點所基於的事實時,引入競爭觀點所基於的事實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這樣可幫助讀者獨立評判相互競爭觀點的可信度。切不可暗示某一觀點的正確性。明確誰人持有這些觀點也非常重要。最好的做法,一般是舉出觀點中的某一個典型代表來說明。

參見後文的讓事實自己說話Wikipedia:描述觀點是一篇關於本小節主題的論述。

達到中立

參見Wikipedia:NPOV指南Wikipedia:中立的觀點/案例

條目命名

一篇維基百科條目須有一個確定的名稱。[4]防止分列觀點的普遍限制同樣適用於條目名稱。如果與條目主題相關的命名爭議的確存在,這一爭議應當出現在條目內容當中,並以可靠來源加以證實。此外,維基百科編者不能為了解決非中立爭議而使用標新立異的條目名稱。將條目名稱分段並列也是錯誤的做法,比如「地平說的地球/地圓說的地球」或「地平說的地球 (地圓說的地球)」的形式都是不正確的。[5]合成詞也可能是不適當的,如「地球的形狀」或「地球 (形狀上有爭議)」;特別應注意不能為了解決分列的觀點而刻意杜撰新名詞。

有些時候,條目標題本身可能便是爭議與對立的來源。特別是當描述性標題所表明的觀點「支持」或「反對」某一特定議題時。中立的條目標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能確保文章的主題出現在合適的上下文中。因此,百科式的條目標題應能表現出最高程度的中立性。條目可以在儘量少用感情詞彙的情況下涉及相同的內容,或為了確保中立觀點而涉及更多的內容(例如將「對毒品的批評」修改為「對毒品的社會觀點」)。中立的標題鼓勵多種觀點以及負責任的條目寫作。

當條目標題為姓名等專有名詞時,可能出現的爭議往往是應不應該使用某一特定名稱。維基百科對此傾向於描述而非指定,應使用在可查證的可靠來源中找到的常見中文名稱。如果對象是地理特徵等沒有生命的實體時,一般應使用中文出版物中最常見的名稱。參見Wikipedia:命名衝突以獲取進一步的指引。

條目結構

捷徑
WP:STRUCTURE

有時,一篇條目的內部結構可能需要額外的注意,以防分列觀點與不合理的比重損及條目的中立性。雖然並沒有一項規則會規定條目的結構,但在一些情況下我們應該注意條目的結構。必須注意確保整體敘述的廣泛中立性。

完全基於內容本身所表現的觀點,而將文字或內容「隔離」到不同的位置或子章節的做法,可能導致非百科性的條目結構,譬如在上下文中出現「支持者」與「反對者」辯論的內容。[6]這樣可能會導致事實遭到劃分:主要段落中的敘述是「真實」與「無異議的」,而其餘內容則具有「爭議性」並因此很有可能是錯的,如果會對讀者造成這樣的暗示,那麼很可能這是不合適的。更加中立的做法應是將爭議寫入敘述性的內容中,而不是將它們「提煉」成單獨的章節,而相互無視對方的存在。

留心於安排格式、標題、腳註以及其他可能導致過度偏袒問題中某「一方」的元素,並在結構與文體上確保中立的讀者可以公平公正地評判所有相關觀點的可信度。[7]

參見:Wikipedia:格式手冊

不合理的比重

捷徑
WP:DUE
WP:UNDUE
WP:不合理的比重
WP:WEIGHT
WP:UNDUEWEIGHT
WP:比重

中立性要求條目應該公平地表達所有以可靠來源發表的重要觀點,並應與每個觀點的顯著性成比例。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通常來說,條目不應給予少數觀點與更受歡迎的觀點同樣多的描述,且通常根本不應包含極少數的觀點。例如,地球的條目不應提及當代人對地平說觀點的支持,因為顯然當代只有極少數人才支持這一觀點。

在專門用於敘述少數觀點的條目中,條目所關注的少數觀點可得到更多的關注與空間;然而,在這樣的頁面裏,儘管少數觀點會(且通常會)佔有較大的篇幅,但仍需以合適的方式提及與之相關的多數觀點,且不能表現出多數觀點與少數觀點比例一致的假象。具體而言,仍需澄清哪一部分內容描述的是少數觀點(且這實際上就是少數人的觀點)。仍應充分、詳盡地解釋多數觀點,使得讀者可以了解少數觀點與多數觀點的不同之處,同時,還應明確地確定與闡釋對少數觀點的爭論。詳細程度應以主題而定:例如,像地平說這樣展現歷史性觀點的條目,已經少有或沒有當代支持者,就只需簡要地提及它在當代的地位,而將討論的重心放在歷史中曾出現的觀點上,並中立地提到現代對這些歷史觀點的質疑。對於其他少數意見,可能需要更廣泛地說明多數意見,以免誤導讀者。Wikipedia:邊緣學說英語Wikipedia:Fringe theories以及NPOV問與答提供了相關進一步的建議。

維基百科不應表現出少數觀點應比多數觀點更受重視的爭議。不應表現極少數人持有的觀點,除非這一觀點出現在描述它本身的條目當中。令重要少數觀點擁有不合理的比重,或將極少數觀點包括在內,可能會對讀者造成誤導,令他們誤解爭議的實際情況。維基百科旨在按比例表達某一主題的競爭觀點,而這種比例是根據競爭觀點在可靠來源中出現的次數來擬定的。這不單單適用於條目正文,還適用於圖像、維基連結、外部連結、分類以及所有其他內容。

不合理的比重不僅僅對觀點有效。正如讓觀點擁有不合理的比重是不中立一樣,讓其他有來源可查證的陳述擁有不合理比重同樣不是中立的做法。條目不應給予主題中任一方面不合理的比重,而應根據每一方面在主題中的重要性來合理安排比重。須注意,不合理的比重會有多種出現方式,包括且不限於:描述的深度、文字的數量、佈局的突出以及陳述的並列。

根據吉米·威爾士2003年9月於英語維基百科的郵件列表里給出的解釋:
  • 如果是多數觀點,那麼提及普遍接受的參考文字便可很容易地證實它;
  • 如果是重要少數觀點,那麼很容易找到一批知名的擁護者;
  • 如果是極少數(或極有限)觀點,那麼它並不屬於維基百科,無論它是否真實,無論你是否能夠證明它,除非它出現在一些補充條目中。

請記住,我們是根據觀點在可靠來源中的流行程度來確定合理比重的,而不是靠支持它的維基百科編者來確定的。

如果您證明了某個尚未被廣泛認可的事物,維基百科並不是發表證明的第一場所。只有在它處發表與討論了您的證明後,維基百科才會提及。參見Wikipedia:非原創研究Wikipedia:可供查證

重要成分:良好的研究

根據可找到的最好與最著名的權威來源,進行良好且不帶偏見的研究,是避免他人對事物的描述是否中立而產生質疑的常見做法。可以到圖書館去搜尋著名的書刊文獻,並尋找最可靠的網上文獻。一點基礎工作就可以節省為證明該點而耗費的大量時間。

平衡

中立比重的觀點,是與它們的顯著程度成比例的。然而,當著名來源的觀點相互矛盾,在相關的比例上平分秋色時,中立觀點方針的目的,便是讓競爭觀點以平衡的方式出現在同一頁面中。亦即是:根據來源的著名程度來描述反對的觀點,並以同樣平衡的方式來優先採用那些在表現事實方面一直最為成功的來源。

公正的語調

維基百科描述爭議,維基百科不參與爭議。要對爭議進行中立的描述,就應始終以公正的語調來表現觀點,否則即便表現了所有相關觀點,條目看上去也只會是一篇支持者的評論文。即使主題是以事實而不是以觀點來表述的,同樣可以因為對事實的挑選、表現或組織形式而導致不恰當的語調。要讓條目達至中立,語調應該公正、準確、成比例地將所有方面收納於條目中。

維基百科條目的語調應當不偏不倚,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某一觀點。儘量不要直接引用參與者言辭激烈的爭辯;而應總結並以公正的語調來呈現這些爭議。

對人類作品的評價觀點

審美觀的表達是一種特殊情況。一些關於藝術品、藝術家以及其他創作性主題(如音樂家、演員、書籍等)的維基百科條目,往往在描述過程中充滿熱情。但這並不適合於一本百科全書:我們也許不能同意某某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結他手。然而,卻又的確有必要提到某位藝術家或某個作品在公眾與專家眼中的評價。概述對一件作品的常見評註,進而引用或提及持有這些評註的知名人士,是適當的。例如,莎士比亞被廣泛認為是最偉大的英語作家之一這點,是一般人應該從一部百科全書中了解到的。對藝術作品的公眾與學術評論,只要它可供查證且注重研究,便會有助於在上下文中提及作品,從而提高條目的可信度;然而,某一個維基百科貢獻者的特別觀點則不在納入的範圍中。

中立性爭議及其處理

中立性與可查證性

常見的爭議往往是:一位編者聲稱,某項事實是可查證可列明來源的,因此應該收錄。

在這一類型的爭議中,需明確的一點是,可供查證是不能凌駕於中立性之上的。既可查證又有可靠來源支持的內容,有可能仍然會表達觀點或有選擇性地引用材料;在文字描述上使用贊成或否定的語氣,而非中立描述的適當語氣;讓某一觀點顯得更為突出或更可質疑,而不是中立觀點的呈現方式;排斥或給予某一觀點不應有的地位;在描述中傾向於強化或弱化某一觀點;以及其他可能令讀者對主題產生偏見的因素。

可供查證只是一項內容標準。中立的觀點才是維基百科的核心方針:它是強制性的、不可協商的且必須為所有條目遵循的標準。對於不合理的比重、非中立的事實甄選和行文表達乃至個人觀點,都不能以可供查證與可列明來源作為為之辯護的理由,哪怕一點點也不行。這兩者是不同的問題,都應該被完整地考慮到,以決定條目中到底能展現哪些內容。

分列觀點

分列觀點指的是,為了規避中立方針的限制,而創建一篇其主題已在其他條目中討論過的新條目,往往用於避免或突出有利或不利的觀點或事實。這一般都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通常接受的做法,是只在一篇條目中討論某一主題的所有事實及其重要觀點。

參見Wikipedia:分列內容獲取本節討論問題的進一步說明。

讓事實自己說話

捷徑
WP:MORALIZE

用戶Karada針對薩達姆·侯賽因條目提供了以下幾點建議:

你根本不需要說他是邪惡的。因為希特拉的條目一開始也沒有說「希特拉是個壞蛋」——我們不需要這樣,他自己的行為便可證明他罄竹難書。我們只用冷靜地列出猶太人大屠殺的事實,並在某種程度上重現死難者痛苦的聲音就足以說明這點了,罵人是毫無意義且沒有必要的。因此這樣做就可以了:列出薩達姆的罪行,並列明你的來源

抵制住貼標籤與道德說教的誘惑,讀者可能並不會接受你告訴他應該怎樣思考的好意。讓事實自己說話,讓讀者自己決定。

歸屬並證實有偏見的聲明

捷徑
WP:SUBSTANTIATE

有時,一段潛在有偏見的聲明,可以通過歸屬證實來組織成一段中立的陳述。

例如,「杜岳是最好的棒球選手」本身只不過是一種觀點的表達。讓它適於維基百科的表達方法,是將這段聲明與某個執此觀點的人聯繫起來,比如:「康艾以及湯瓊這樣的棒球權威人士都讚譽杜岳的棒球技術」,並確保這樣的陳述是正確且可供查證的。這裏的目標,是將觀點歸屬於熟悉這一主題的專家身上,而不僅僅是聲稱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另一種方法,則是用支持這一觀點的事實材料來證明它:「從2003年到2006年,杜岳在棒球聯合總會英語Major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中都是打擊率最高的選手。」拋棄含糊不清的「最好」一詞,這段陳述用杜岳優秀的方式來清楚表明了這一觀點。

人們往往喜歡用模稜兩可的文字來改述爭議或觀點的陳述:「許多人認為杜岳是最好的棒球選手。」但這種形式的陳述往往會引致顯而易見的抨擊:「好吧,許多人這樣認為,這些人都是一群蠢人」;或者是「到底多少人才是『許多人』?我覺得只是『少數人』這麼想的吧!」通過將聲明歸屬於某位知名的權威人士,或用其背後的事實來證實觀點,你就能避免這些問題。[3]

產生的歷史與原因

中立方針的歷史

捷徑
WP:NPOVHISTORY

中立的方針是維基百科最初始的方針之一。

更多與歷史相關的信息,參見Wikipedia:NPOV、V與OR

中立背後的原因

捷徑
WP:NPOVREASON

維基百科是一部綜合性的百科全書,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是人類知識在某種程度上的普遍性。但人類卻在許多方面存在不同的意見;對於任何存在競爭觀點的主題,每一觀點都對什麼是真理持有不同的意見,並因為其他觀點與這種觀點相矛盾,其支持者便會認為其他觀點都是虛假且因此不能被稱為知識。對於什麼是真理、什麼才能構成知識,人們存在着不同的意見。維基百科是建立在人們協作的基礎上的;但是,也正因為協作,如果前一個人寫道「這是對的」,後一個人又改成「這是錯的」,這種無休止的「編輯戰」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夠避免?

這種解決方法應為我們所接受,應達成讓維基百科正常運作的目的,應使得「人類的知識」能夠海容所有不同主題中的所有不同重要的理論。我們承諾在這種意義下展現人類的知識,這裏的「知識」一詞顯然有其公認的含義。人類「已知」的事物會隨着時間而變化,因此當我們使用「知道」一詞時,我們常會用引號將它們括起來。中世紀的歐洲人「知道」惡魔會導致疾病[8][9];我們現在「知道」的卻不是這樣。

(在這一意義下,)我們仍然可能會有偏見地去表現人類知識的總和:我們可以陳述一系列關於主題T的理論,然後聲稱T的真理就是如此這般。再強調一次,維基百科是國際性的協作項目,我們的編者和讀者幾乎能找到每個主題的每一觀點。為了避免無休止的編輯戰,我們贊同公平地表現每一個重要的觀點,且不去斷言哪一觀點是正確的。這便是在此種意義下讓一篇條目「無偏見」或「中立」的秘訣。要以中立的觀點寫作,應表現爭議的觀點而不是去斷言它們;要做到這點,對競爭觀點的表達就應多多少少地讓它們的支持者們接受,並將這些觀點歸屬到它們的支持者身上。維基百科描述爭議,而不會參與其中。

要總結本方針訂立的首要原因,那便是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是人類知識的匯集。什麼內容才能在嚴格意義上構成知識?我們提出了這些理據,但由於維基百科是建基於社群的國際性資源庫,我們不能期待參與者們都能同意我們的所有理據,甚而連許多理據都不能期待。因此,我們採用了「人類知識」更廣泛的定義,即讓多種衝突的理論構成我們所謂的「知識」。我們個人與集體都應作出努力,讓有資格的衝突觀點都能夠公平無偏見地展現——這裏的有資格,指的是不應像展現重要少數觀點那樣展現極少數人才持有的觀點,也許這樣的觀點根本就不應展現。

還有另一個原因來讓我們致力於這一方針:我們應當讓讀者明白,我們不希望他們採信某一個觀點,而希望他們能自由地形成自己的意見,以鼓勵獨立思考。世界各處的極權政府與教會可能會據此找到反對維基百科的理由。如果無偏見方針能夠被成功地堅持下來:在各種各樣主題中展現的眾多競爭理論便足以表明:我們,亦即維基百科的編者們,是信任我們的讀者的,信任他們擁有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在文字中公平展現多種觀點,不要求讀者接受某一特定觀點,這是一種解放。中立會打破教條主義的桎梏。幾乎每個維基人都會同意中立的觀點是個好東西。

案例:墮胎

看一下維基人是如何改善一篇帶偏見的文章的,這個案例可能會有助於你理解本方針。

2001年初,曾有一些支持者在墮胎頁面上爭執不休,無法就該頁應出現的爭論以及表現競爭立場的方式達成一致。他們所需要的,是一篇從不同立場來深刻討論各個時期對墮胎的道德與法律觀點的文章。其中對每個立場的討論都被精心加以組織,使得文章不偏向任一立場。這樣使讀者能夠更易於組織與了解關於墮胎這一話題的相關爭議,因為它們都是公平表達的,各有其長處與短處。

還有許多這樣的成功案例:許多條目一開始時只是支持者的長篇大論,但後來致力於清楚公平表現所有觀點的人們都將這些條目清理得令人滿意。

常見的異議與解釋

參見Wikipedia:中立的觀點/FAQ來得到本節問題的答案與解釋。

以下是一些對維基百科中立方針的常見反對意見或問題:

什麼是中立
  • 作出必要的假設
    如果是這種情況呢?為了寫下關於某一主題的一系列條目,我們必須作出一些有爭議的假設。比如說進化論這一主題,我們總不能在每篇相關條目里都提一遍進化論與創世論的爭議吧?
平衡不同觀點
  • 給予「同等效力」
    我覺得關於科學與偽科學的樂觀是沒有根據的。歷史上也有許多偽科學擊敗事實的例子:那些依賴於偽科學獲利的人,可以通過謊言、誹謗、影射以及大量的支持者來將他們的觀點強加於人。如果地平說、否認猶太人大屠殺存在的觀點都在這個計劃上被同等對待,那麼我們將在(不經意間)肯定與傳播這些被視為錯誤乃至邪惡的觀點。
  • 為「敵人」寫文章
    我才不同意你們「為敵人寫文章」的說法。我才不願意為敵人寫文章呢!他們所聲稱的那些事實大部分都大錯特錯了。難道你的意思是,為了中立地寫一篇條目,我必須撒謊,來表達我根本不同意的觀點嗎?
  • 宗教信仰
    你們不尊重我的宗教信仰,你們把我信仰的宗教看成一種「人類發明物」,你們在搞宗教歧視,這樣是錯誤的!憑什麼說我信的都是錯的,憑什麼反對我的宗教,憑什麼說它過時,憑什麼說它不科學?
  • 與常規價值觀不符的觀點
    如果是這一觀點對大部分人來說,是與常規價值觀不符的,但真有人持有呢?比如說地域歧視、性別歧視、否認南京大屠殺等。我們是不是不應該對他們中立?
  • 偽科學
    我們如何書寫偽科學主題下的條目,比照多數的科學觀點而言,偽科學觀點往往毫無可信度,是否真的值得我們關心?
編輯爭議
  • 對付有偏見的貢獻者
    我贊成無偏見方針,但總會有人無可救藥地帶有偏見。我必須跟在他們屁股後面去收拾殘局。我該怎麼辦?
其他
  • 英美中心
    維基百科似乎注重於英美觀點。這樣違背中立的觀點。

對新手而言,中立的觀點方針往往並非他們熟悉的內容,但這卻是他們跨入維基百科的關鍵步驟。有許多關於中立方針的問題在變得嚴重前並未被發現,如果您對我們的討論有什麼新的意見,您可以到維基百科討論:中立的觀點發表,或者將它發在維基百科的郵件列表中。在提出你的問題前,請先瀏覽一遍下面列出的連結。

腳註

  1. ^ 1.0 1.1 更詳細的信息,參見本方針中不合理的比重一節。
  2. ^ 觀點包含有事實與價值觀;參見事實與價值觀的辨析
  3. ^ 3.0 3.1 參見:Wikipedia:不要模稜兩可Wikipedia:不要華而不實
  4. ^ 註:不過,重定向功能解決這一技術限制,原標題的非爭議同義詞及詞態變體均可通過重定向指向同一篇條目。
  5. ^ 參見:如何選擇爭議性名稱如何選擇地名英語Wikipedia:Naming conventions (geographic names)Wikipedia:命名衝突Wikipedia:命名常規
  6. ^ 單獨的批評段落,或「支持者與反對者」式的條目章節是常被提及的案例。這樣的結構是否適當、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適當,有着不同的看法,參見Wikipedia:避免線索模式Wikipedia:批評Wikipedia:支持者與反對者列表以及Template:批評段落
  7. ^ 常提及的例子包括:讀起來很像「爭議」的文章,或內容結構很像「摘要」的文章。參見:Wikipedia:佈局指南格式化批評內容Wikipedia:編輯戰維基清理模板以及Template:Lopsided
  8. ^ Manchester, William A World Lit Only By Fire: The Medieval Mind and the Renaissance – Portrait of an Ag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92 pp. 60 – 62 ISBN 0-316-54556-2 (pb)
  9. ^ Roberts, J.M. A History of Europe Penguin Group. 1996 pp. 139 – 140 ISBN 0-7139-9204-2

其他資源

外部連結

參見

Template:Wikipedia policies and guidelines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File:Verifiability and Neutral point of view (Common Craft)-600px-en.ogv
維基百科:中立及準確的背後

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而非真實正確——亦即是:加入維基百科的內容須要發表在可靠來源中能被讀者查知,而不能僅由我們認定它真實正確。撰寫良好百科全書條目的關鍵之一,就是要謹記百科全書應該依據已經獲得具公信力的出版者發表過的事件、主張、理論、概念、意見和論證。編輯者應為條目中的引言,以及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內容提供可靠來源,否則這些內容可被移除。

維基百科:可供查證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兩者是維基百科:非原創研究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這三項方針共同決定了維基百科條目收錄內容的種類和品質。因此,編輯者不應把個別方針孤立地詮釋,而應盡量熟悉它們全部。要討論特定來源的可靠性,請前往可靠來源指引的佈告牌

舉證的責任

有關如何編輯引用,請參見維基百科:列明來源

添加或恢復內容的編者應承擔舉證的責任。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內容都應使用內嵌引用來提供可靠、公開的來源。[1]引用的來源須明確地支持條目中出現的資訊。[2]來源須以清晰並準確的方式列出,以使讀者能夠找到支持被質疑內容的原始材料。編者應充分完整地引用來源,儘可能多地提供出版物資訊,在引用書籍應註明至章節。[3]

如果沒有可靠的第三方來源來支持某個主題,關於這一主題的條目不應出現在維基百科上。

可以移除任何缺乏來源的內容(特別是受合理質疑且無可靠來源查證的內容),但如果在移除前未為編者們提供充足的時間以提供來源的話,他們有可能會反對這麼做。如果想為一句無來源的陳述請求來源時,可以考慮將其移動到討論頁;或者用{{來源請求}}給句子貼上標籤,用{{缺乏來源}}{{改善來源}}給文章貼上標籤;還可以用「<!--被註釋內容-->」將句子註釋掉,並在討論頁中留下記錄,以便他人了解你的編輯。[4]

無資料來源或來源欠佳的內容,如果有可能損害在世人物或團體的聲譽,則不應容許留在條目中,也不應移到討論頁(詳見維基百科:生者傳記)。維基百科的創建者吉米·威爾士如是說:

我怎麼強調這一點都不過分。若干編者似乎有個糟糕的傾向,將臆測性的『我自某處聽聞』的假偽資料加上『來源請求』標記。錯了,這些東西應該被積極地移除,除非可以為它註明來源。這點適用於所有資料,特別是在世人物的負面資料。[5]

來源

參見: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生者傳記維基百科:原創研究#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

可靠來源

參見:維基百科:可靠來源

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依靠於可靠的、第三方的、公開的來源。這些來源應富有事實查證與正確性的聲譽。[6]為了證實條目內容,並標明作者與出版者以避免剽竊和版權侵犯,我們必須採用可靠來源。來源應當直接支持條目中的資訊,並應與斷言相匹配:特別的斷言需要高質量的來源。

通常來說,最可靠的來源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與書籍,大學級別的教科書,著名出版社出版的雜誌、期刊、書籍,以及主流的報紙。經驗表明,在查證事實、分析法律問題、深究特定領域證據與爭議中的詳細研究程度越高,其可靠性也就越高。

學院與同行評審的出版物具有很高的價值,通常是它們所涉領域中最為可靠的來源,譬如歷史、醫學與科學。可靠但非學院的來源亦能用於這些領域,特別是當它們是受尊敬的主流出版物時。各種來源的適當性一般取決於引用它的文章。如果來源之間有不同的見解時,它們的觀點都應在文章中明確表明。

詳細討論特定類型來源可靠度的指引,參見維基百科:可靠來源(WP:RS)。由於方針優先於指引,如果本頁與WP:RS相互矛盾,本頁將被視為優先的解釋,而WP:RS應該依照本頁更新。要討論特定來源的可靠程度,請前往維基百科:可靠來源/佈告牌

所有文章都應緊隨維基百科的中立方針,公正地描述已在可靠來源上發表的所有主要與重要少數的觀點,並按照大體的比例陳述各方的觀點。非常少數與邊緣理論都不應收錄,除非是它們的專文。

可疑來源

可疑來源是那些在事實查證上聲譽不好的來源。這樣的來源包括有:被公認為極端主義的、出於推銷目的的或主要基於流言與個人觀點的網站與出版物。可疑來源只能用在關於它們本身的內容中,特別是它們的專文。(參見下文)用上這種來源的條目,不應該轉述此類來源中任何關於第三方的爭議性主張,除非這些主張亦同在可靠來源中出現。

個人出版物(網絡與紙媒)

任何人都能創建一個網站或者自費出版一本書,然後聲稱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故此,絕大多數個人出版的書籍、業務通訊、個人網站、開放性wiki網誌、論壇貼文以及相似的來源都不能被接受為可靠的來源。[7]

個人出版物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被接受。此情況是,出版人是受到肯定的專家,並從事與條目主題相關領域的工作,並曾在可靠的第三方出版物中發表過文章。但是,在此種情況下應謹慎使用此類來源:如果有關資訊的確值得記載,很可能已有他人作了相同的工作。

個人出版物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作為有關在世人物的第三方來源,即便它的作者是著名的職業調查員或作家;參見WP:BLP

作為其本身內容來源的自行出版物與可疑來源

自行出版物與可疑來源中的材料可以作為說明它們本身的資訊乃至條目的來源,而不需要由該領域的專家發表,只要:

  1. 沒有過度的自我宣揚;
  2. 不包括針對第三方的主張;
  3. 不包括與主題無直接關聯事件的主張;
  4. 來源內容的真實性未受到合理的質疑;
  5. 不是文章主要的來源。

維基百科以及維基百科鏡像的來源

維基百科上的條目與用戶發言,或其他維基百科鏡像網站上的內容,都不能作為來源使用。此外,還應迴避其他來源中引用自維基百科的資訊。不過,被引用的維基百科條目可能包含有可靠的來源,在查證後可以使用(參見wikipedia:自我參照)。

非中文來源的使用

當引用的來源文字不是中文時,則原文比譯文同樣或更重要,無論譯者是維基百科的一位編輯或一名資深的翻譯家。因為,原則上,讀者應該有機會查核原始資料,以得到最準確的資訊。

因此,引非中文原始材料時:

  • 直接引用來源中的語句時,應儘量使用公開出版的譯文,而非編者自譯的內容。
  • 在文章中使用自譯版本的譯文時,提供原文,以便讀者核對。

特別的斷言需要特別的來源

以下是編者需要特別檢查給定斷言的來源的警戒情況:

  • 未出現在主流來源中的意外或重大的斷言;
  • 收錄某人的看似不相稱的、令人困惑、具爭議性或與其先前觀點截然不同的聲明;
  • 與相關團體的主流觀點矛盾,或與主流推定顯著不同的斷言。特別是在科學、醫學、歷史、政治的領域以及生者傳記中。如果該觀點的支持者認為有人企圖使用陰謀令他們消聲,這一點將特別適用。

在維基百科,特別的斷言需要高質量的來源。[8]如果這樣的來源並不存在,這樣的內容就不應被包含。還應注意緊隨其他方針,譬如生者傳記方針以及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中關於不適當比重的規定。

可供查證不等同正確性

可供查證的要求只是為了確保編輯者撰寫的內容真實存在於可靠來源,而非由編輯者自行創造,但這並不意味可查證來源的內容就有絕對的正確性。來自於可靠來源的內容也可能是錯的,因此若該內容能被其他可靠來源證明為錯誤,則有可能會被刪除。但若該內容是重要少數觀點,則一般不應被刪除,而應在按比重提及該內容時,同時提及其他可靠來源稱其為錯誤的有關理據。

文獻參考的格式

主頁面:Help:腳註

清楚來源標示的格式建議採用註腳的方式呈現,為標明資料來源、文章補充註解的一種方法。一般註腳會在文章內以符號或數字標示,然後在文章末端,列出所有的補充、資料來源的詳情。讓編者補充細節之餘,也不影響行文的聚焦,讓版面顯得更整齊。

為了便於讀者閱讀,在維基百科上提供使用參考文獻時所建議的格式,請參閱註腳使用說明文獻參考的格式

腳註

  1. ^ 當維基百科的內容要求直接的證實時,已有的慣例是在內嵌引用中提供支持內容的參考文獻。其目的是為核實內容與參考文獻的一致性提供最直接的方法。如果其他已有的慣例亦能清楚且準確地解釋條目中的斷言,則這些慣例同樣可以接受,但內嵌引用依然是此種目的下的最佳方式。更多的內容,請參考維基百科:列明來源
  2. ^ 有些時候,人們會對所給來源是否能完全支持條目內容產生爭議;這時可禮貌性地直接引用來源原文以及被要求的其他細節資訊,以說明來源真實可靠。
  3. ^ 如註明章節則註明至頁碼不是必需,因為一些暢銷書籍會再版,刊物會出合訂本,頁碼會變更,頁數亦可注,因為在章節頁數大時可加注頁碼以方便查證。
  4. ^ 參見Help:Editing#Basic text formatting:「Invisible comments to editors only appear while editing the page. If you wish to make comments to the public, you should usually go on the talk page.」
  5. ^ 吉米·威爾士. “零資訊勝過錯誤或不實的資訊”. WikiEN-l electronic mailing list archive. 2006年5月16日 [2006年6月11日]. 原文是:「I can NOT emphasize this enough. There seems to be a terrible bias among some editors that some sort of random speculative 'I heard it somewhere' pseudo information is to be tagged with a 'needs a cite' tag. Wrong. It should be removed, aggressively, unless it can be sourced. This is true of all information, but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about living persons.」
  6. ^ 維基百科所使用的「來源」一詞,帶有以下三點相關的含義:作品本身、作品的創作者、作品的出版者。這三點都會對可靠性造成影響。
  7. ^ 此處的「網誌」包括個人與集體的網誌。一些報紙將自己主辦的交互欄目稱作網誌;這些欄目的作者是專業人士,這樣的網誌也受到了報社完善的編輯管理,因此可以作為可靠來源使用。如果報紙在發表某位專家的觀點時卻又聲明不對此觀點負責,那麼引用部分的作者也應被明確提及(例如:「張三認為……」)。不過,由讀者留下的貼文絕不能作為來源使用。
  8. ^ 「特別的斷言需要特別的來源」這一思想,可追溯到歷史上的啟蒙時代。1758年,大衛·休謨寫下了《人類理智研究》一書,其中提到:「任何證據都不足以證實一個神跡,除非這種證據是這樣一種東西,即它的虛妄比之於它所要努力證實的事實更為神奇。」(譯文取自:休謨著,呂大吉譯.《人類理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8月第一版.ISBN 7-100-02618-0.可訪問古騰堡計劃獲取英文原文,原文:「No testimony is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a miracle, unless the testimony be of such a kind, that its falsehood would be more miraculous than the fact which it endeavors to establish.」)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原創研究或原創觀念的場所。所謂原創研究或原創觀念,指的是未發表的事實、爭論、推論和想法;以及對已發表材料進行的未發表分析或總結,並產生了新的立場。以上意味着維基百科不是存放你的個人觀點、經驗或爭論的場所。

列明來源同避免原創研究是緊密相連的。要證明你沒有發表原創研究,你必須列明與條目主題直接相關、且直接支持條目資訊的可靠來源。

維基百科:非原創研究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兩項是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可供查證。這三項方針共同決定了維基百科條目收錄內容的種類和品質。因此,編輯者不應把個別方針孤立地詮釋,而應盡量熟悉它們全部。

來源

在本方針與另兩大內容方針的限制下,對現有來源的內容進行收集與整理方面的研究是受到鼓勵的:這樣的研究是「基於來源的研究」,是撰寫百科全書的基本功。但應注意,切勿超越來源中的表達,或者將來源用在與其本意不符的場合,譬如撰寫與來源上下文無關的內容。簡而言之,我們應該照着來源寫

如果沒有可靠的第三方來源來支持某個主題,關於這一主題的條目不應出現在維基百科上。

可靠來源

參見:維基百科:可靠來源維基百科:生者傳記#可靠來源

任何被質疑或可能被質疑的材料,都應有着可靠來源的支持。無法找到可靠來源的內容會被視作原創研究。唯一可讓你的編輯不被歸類為原創研究的方法,是去創作一篇包含相同內容,並已在可靠來源上發表的文章。再言,即便是一段來源充足的內容,如果你在其中撰寫了與來源全文無關的文字,或者提出了來源中沒有直接和明確支持的立場,你同樣進行了原創研究;詳見下文

通常來說,最可靠的來源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評審期刊與書籍,大學級別的教科書,著名出版社出版的雜誌、期刊、書籍,以及主流的報紙。經驗表明,參與查證事實、分析法律問題、深究特定領域證據與爭議的人士越多,出版物的可靠性就越高。個人出版的材料,無論出版於紙媒還是網絡上,通常都不被視為可靠來源,但請參見可供查證的相關段落了解例外情況。

如果你證明了一件當今尚少人或無人相信的事物,維基百科並不是發表您的證明的第一場所。當您的證明在可靠來源發表後,維基百科才會收錄它。參見維基百科:可供查證

使用來源

條目中的資訊必須出現在條目列出的參考文獻中,亦即必須可供查證。條目的陳述不應基於不明確或不一致的來源,亦不應基於隨意的評論。對詳細討論的概要應該能反映出來源作者的結論。無論使用何種類型的來源,都不應描述來源中沒有明確提及的結論,否則就是原創研究。在正文和主題中列明來源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

捷徑
WP:PSTS
WP:PRIMARY
WP:SECONDARY
WP:第一手來源
WP:第二手來源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亦被分別稱為一次、二次和三次文獻。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主要依賴於已出版且可靠的第二手來源,並有限度地依賴於第三手來源。所有對第一手來源的解釋、分析或總結都應引用自第二手來源,而不由維基百科編者來進行原創分析。

根據維基百科的方針和指引的解釋,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有如下定義:[1][2]

  • 第三手來源發表於百科全書或其他綱目書籍,主要是對第二手來源的總結。例如,維基百科就是第三手來源。許多介紹性的大學級教科書亦可被視為第三手來源,因為它們對大量的第二手來源進行了總結。
我們的方針:第三手來源對眾多第一、二手來源進行了總結,它可以為我們提供在某個主題上涉及面廣泛的概要。有些第三手來源甚至比其他來源更為可靠,在這些第三手來源的支持下,條目的可靠性會有所提高。WP:可供查證#可靠來源給出了評定來源可靠程度的標準。
  • 第二手來源距事件本身至少會有一步之遙。它們所陳述的事實與觀點建基於第一手來源上,並對之進行分析、總結、解釋、說明乃至評價。[3][4][5]
我們的方針:維基百科的條目通常應基於第二手來源。條目中可以包含已在可靠的第二手來源中發表過的分析、總結、解釋、說明或評價。
  • 第一手來源是非常接近於事件本身的來源。例如,目擊者對車禍現場的報告就是這場事故的第一手來源。其他的例子還包括:考古發現,照片,歷史文件(如日記等),人口普查結果,監視設備、公開聽證會、審訊和採訪的錄像及筆錄,問卷調查的結果表,哲學原作,宗教經文,實驗觀察記錄、實地考察記錄,詩歌、劇本、小說、電影、視頻和電視節目等藝術與虛構作品。判斷來源是否屬於第一手來源的關鍵要素,是第一手來源能提供針對某次事件、某段歷史時期、某件藝術作品、某個政治決定等的內部觀點。[6]
我們的方針:已發表且可靠的第一手來源(如由大學出版社或主流報紙發表)可能可以使用於維基百科,但應小心謹慎,以避免濫用。對第一手來源的任何解釋都需要可靠的第二手來源的相同解釋加以支持。如果沒有第二手來源,第一手來源只能用於描述性斷言,這樣的斷言應使得一名理性且受過教育的非專業人士能夠加以驗證。例如,一篇關於小說的條目可以引用小說的段落來描述情節,但對這些段落的任何解釋都需要第二手來源支持。

根據維基人個人經歷寫成的無來源內容不應被加入條目中,如未發表的目擊者報告。否則這會同時違反本方針和可供查證方針,並導致維基百科成為內容的第一手來源。

如何適當地引用來源可能是一個複雜問題,這裏只給出了一點總體上的規定。在特定場合,如何判斷第一、第二或第三手來源哪個最合適,需要依靠編者的常識和良好的編輯判斷力,並應在條目的討論頁上討論。

對已發表材料的總結並提出立場

捷徑
WP:SYN
WP:SYNTH
WP:原創總結

切勿對多個來源的資訊進行綜合,假若綜合後的結論並未由任何來源明確提及。編輯者不應犯下這樣的錯誤:因為A發表於可靠來源,B也發表於可靠來源,因此就可以在條目中將A和B綜合起來得出結論C。但是,這等同於原創研究,因為這是對已發表材料的總結,會產生新的立場。[7]「因為A和B,所以C」只有在可靠來源也發表了與C相同的主張,且C主張與條目主題相關時才能出現。

仔細地對來源內容進行不改變原意的概括或改述並不構成原創總結——反而是應受鼓勵的做法。寫作維基百科條目的最好做法,是去研究大量與主題相關的可靠已發表來源,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其中的主張,讓每一主張都能被歸屬到明確作過此等主張的來源去。

原創總結的簡單案例:

聯合國的明確目標是維持國際的和平與安全,自其成立以來,全世界已爆發過160場戰爭。

儘管句中沒有給出任何結論,且其中提到兩個事實都是真實的,然而這句話實際暗示了聯合國沒能成功地去維護世界和平。假若未曾有可靠來源把資料按照上述做法合成,那麼這就將導致原創研究。在不提供來源的情況下,同樣的資料在不同方式的闡述下,可以輕易地暗示出迥然不同的觀點。一字之差就會有天壤之別:

聯合國的明確目標是維持國際的和平與安全。自其成立以來,全世界爆發過160場戰爭。

下面為較複雜的原創總結案例。該案例來自真實的英語維基百科條目,條目中敘述的爭議於發生在兩名作者之間,這裏分別稱他們為史密斯(Smith)和瓊斯(Jones)。

史密斯認為瓊斯剽竊了另一作者的書籍。瓊斯回應說,使用他人書籍來查找新的參考文獻是可接受的學術慣例。

下面便開始了原創總結:

如果瓊斯沒有查閱原始文獻,便會違背哈佛《學會引用》(Writing with Sources[8]手冊的推薦做法,該手冊要求引用來源時應真確地查閱過原文獻。哈佛手冊並未將違反這一做法稱為「剽竊」,而將剽竊定義為使用來源中的資訊、想法、文字或結構卻不列明來源。

例子的第一段是完全依照來源的。然而,第二段卻是原創研究,因為它表達了編者的觀點:用哈佛手冊對剽竊的定義來主張瓊斯沒有剽竊。要讓第二段符合本方針,則應提供相關的可靠來源,這一來源應對史密斯與瓊斯爭議進行特定的評論,並應根據哈佛手冊對剽竊的定義作出相同的主張。換句話說,只有在與條目主題相關的可靠來源發表了某一分析後,編者才能在維基百科發表這一分析。

自我引用

捷徑
WP:COS
WP:自我引用

本方針並不禁止那些擁有專業知識的編者將他們的知識加入維基百科,但它禁止編者在添加個人知識時卻不列明他們的來源。如果編者曾在可靠出版物上發表過他/她的研究成果,這名編者應在遵守中立方針的前提下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添加他們的研究,並列明來源。參見利益衝突指引

原創圖像

捷徑
WP:OI
WP:原創圖像

由於各國的版權法律,現有已發表的圖像中,只有相對較少的圖像可被用於維基百科。因此,維基百科編者創作的照片、繪畫以及其他類型的圖像成為了我們的主要圖像來源。為了給條目增加插圖,我們鼓勵編者自行攝製照片、繪製畫作或圖表,並以GFDL或其他自由版權協議上傳到維基百科。根據NOR方針,由維基百科編者創作的原創圖像不被視為原創研究——只要他們沒有在圖像中繪製或表現未發表的想法或觀點

構成原創研究的圖像無論以任何方式都不能用於條目。編者不能使用圖像處理技術來改變圖像中所表現的真相或物體的實際位置。如果圖像曾經被處理過,則應在條目中明確說明這一點。如果圖像的百科價值因圖像處理而受到了實質性影響,它將會被提交到維基百科:檔案存廢討論

圖像的說明亦應遵循本方針,與條目正文沒有任何區別。在對圖像進行說明時,應特別注意不能將原創研究引入條目中。

翻譯

如果非中文的材料沒有公開的中文譯本時,維基百科編者可以提供他們自己翻譯的版本。但如果自行翻譯的版本受到了質疑,眾編者就應協力改善,以達成眾人都能接受的版本。在遵守版權限制的前提下,由可靠來源發表的中文譯本應比維基百科編者自行翻譯的版本優先使用。

日常計算

本方針並不限制日常計算的內容,譬如兩數求和、單位換算、年齡計算,倘若眾編者同意其算法和計算是正確的。

相關方針

可供查證

維基百科內容的門檻,是可供查證,而非真實正確。本方針與可供查證方針相互鞏固,並共同作出了以下要求:維基百科只應使用在可靠來源中發表的斷言、理論、意見與論點。

中立的觀點

對原創研究的禁止限制了編輯者在條目中表達自身觀點的程度。本方針要求,我們應該使用他人發表的可驗證研究來鞏固內容的重要性,這促使編輯者在條目中寫入多種觀點。因此,本方針鞏固了我們的中立方針。許多情況下,對於一個論題都會有很多已有的看法。這種情況下,不管研究得多麼深入,任一方的立場都不能說是權威的。任何編者都沒有義務去研究所有的觀點。但在將各式研究寫入條目時,編者應着重於提供該觀點的相關資訊:如指出立場的普及程度、是多數觀點還是少數觀點等。

包括只由極少數人持有的觀點會構成原創研究。吉米·威爾士曾說過:

  • 如果是多數觀點,那麼提及普遍接受的參考文字便可很容易地證實它;
  • 如果是重要少數觀點,那麼很容易找到一批知名的擁護者;
  • 如果是極少數(或極有限)觀點,那麼它並不屬於維基百科,無論它是否真實,無論你是否能夠證明它,除非它出現在一些補充條目中。維基百科不是存放原創研究的場所。[9]

參見

腳註

  1. ^ 不同的專業領域對待第一和第二手來源可能有着不同的區分方法,有些領域還對第二和第三手來源有着不同的區分方式。此處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均按照維基百科的解釋加以定義。
  2. ^ 馬里蘭大學圖書館的網站提供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手來源的一些典型案例。
  3. ^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將「第二手來源」定義為「對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解釋或分析的作品。通常距事件本身至少會有一步之遙。」(原文:「A work that interprets or analyzes an historical event or phenomenon. It is generally at least one step removed from the event.」
  4. ^ 曼哈頓社區學院的A. Philip Randolph紀念圖書館的《研究幫助:第一和第二手來源》一文中提到,第二手來源「是對第一手來源的分析與解釋」(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primary sources」),是「歷史事件的間接說明」(原文:「second-hand account of an historical event」)或「解釋性的創作」(原文:「interprets creative work」)。它還提到,第二手來源「是對研究成果的分析和解釋」(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research results」)或「對科學發現的分析和解釋」(原文:「analyzes and interprets scientific discoveries」)。
  5. ^ 美國國家歷史節網站則簡單地定義到:「第二手來源是基於第一手來源和其他作者作品的總結解釋作品。」(原文:「Secondary sources are works of synthesis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upon primary sources and the work of other authors.」
  6. ^ 對第一手來源的定義:
    • 內華達大學Reno圖書館將第一手來源定義為「某場事件的內部觀點」(原文:「an inside view of a particular event」)他們提出了這些例子:原始文檔:譬如自傳、小說、電子郵件、採訪、信件、備忘錄、新電影的膠片、官方記錄、照片、未處理的研究數據和演說等;創造性作品:譬如藝術品、戲劇、電影、音樂、小說、詩集等;以及遺蹟和人造品:如建築、衣物、DNA、家具、珠寶和陶器等。
    •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提供了以下的定義:「第一手來源使得研究者得以儘可能真實地了解某個歷史事件或某時期發生的事。第一手來源可以是在所研究的那個時期創造的,也可以是所研究事件的參與者事後創造的(以記憶的形式),它們能夠反映出某位參與者或觀察者的個人觀點。」(原文:「Primary sources enable the researcher to ge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what actually happened during an historical event or time period. Primary sources were either created during the time period being studied, or were created at a later date by a participant in the events being studied (as in the case of memoirs) and they reflect the individual viewpoint of a participant or observer.」
  7. ^ 針對對歷史理論的總結,吉米·威爾士曾說過:「有些人可能完全理解維基百科不應根據實驗結果來發表新奇物理理論的要求,也理解我們不能根據它們總結出新的東西來,但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同樣適用於歷史方面。」(威爾斯,吉米.《原創研究》,2004年12月6日.原文:「Some who completely understand why Wikipedia ought not create novel theories of physics by citing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and so on and synthesizing them into something new, may fail to see how the same thing applies to history.」
  8. ^ 中文譯本:戈登·哈維著,沈文欽、李茵譯.《學會引用——大學生論文寫作指導手冊》.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ISBN 9787504137678
  9. ^ 威爾斯,吉米."WikiEN-l [email protected]: --A Request RE a WIKIArticle--",2003年9月29日.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在你寫作一篇文章時,一般都會參考一些其他的文獻(包括書籍論文雜誌網絡資源等等),那麼你就應該在文章的後面順序列出這些參考文獻(使用「#」號),並明確指向相關內容,這樣便於讀者了解更多的該條目的資訊。

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過去)已發表的文獻中的觀點、數據和材料等,我們建議都要對它們在文中出現的地方予以標明,並在文末列出參考文獻表。

對文章準確性的質疑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如果您對文章準確性有質疑,歡迎您直接進行修改,或在文章頂端加上{{改善來源}}模板。

請參看Extension:Cite/Cite.php使用引用語法。

可以使用這個工具來生成參考文獻的格式。

請求來源方法

  • 若整篇條目中沒有列明任何來源,你可以於文章頂端加上{{沒有來源}}
  • 若整篇條目中已有一定的可靠來源,但不足以支持整篇文章,而你也無法自行找出其他來源,你可以於文章頂端加上{{增加來源}}{{Refimprove section}}
  • 若已列出的來源是不可靠來源,而你也無法自行找出其他來源,你可以於文章頂端加上{{改善來源}}(自動參數生成:{{subst:refimprove/auto}})。
  • 若需要補充的來源只是條目中的部份內容或字句,你可以於段尾或句尾後端加上{{請求來源}}(或{{FACT}}、{{Cn}})。
  • 註:請留意,各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是不能直接引用無來源出處的內容,當翻譯其他維基百科的條目時,請留意他們所引用的原始出處的可靠性。

文獻參考的格式

主頁面:Help:腳註

清楚來源標示的格式建議採用註腳的方式呈現,為標明資料來源、文章補充註解的一種方法。一般註腳會在文章內以符號或數字標示,然後在文章末端,列出所有的補充、資料來源的詳情。讓編者補充細節之餘,也不影響行文的聚焦,讓版面顯得更整齊。

為了便於讀者閱讀,下面給出了在維基百科上使用參考文獻時所建議的格式:

在文末列出參考文獻,我們建議使用順序編號(用#)。

這裏建議的參考文獻格式,參考了中國的GB 7714-2005《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制定,這樣便於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

注意:作者如果多於兩人,則只寫前兩位作者,後面加字。如果是翻譯的文章,先寫國別,原作者;再寫譯者(xxx譯)。

另外請注意:如果參考了非中文文獻,請不要把該參考文獻用中文列出,而是應該使用該文獻的原始語言。

書籍

  • 格式為:序號 主要責任者.題名:其他題名資訊[文獻類型標誌].其他責任者.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頁碼[引用日期].國際標準書號(ISBN).獲取和訪問路徑。
常用維基語法(拷貝並貼上以下的文字,並刪除你不需要的欄位變數)
# {{Cite book | author = 作者或編者 | title = 書名或題名 | location = 出版地 | publisher = 出版者 | date = 出版日期 | pages = 引文的起訖頁碼 |ISBN =國際標準書號| accessdate = 引用日期 | url = 線上書籍路徑(書籍沒有網址不用填寫) | language= 語言| quote = 特定句子的引言 }}

例子:

  1. 余敏. 出版集團研究 (M).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1年:  179-193 (簡體中文). 
  2. 昂溫G; 昂溫PS. 外國出版史 (M), 陳生錚. 北京: 中國書籍出版社. 1988年. 
  3. 全國文獻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第七委員會. GB/T 5795-1986 中國標準書號 (S). 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 1986年. 
  4. 辛希孟. 資訊技術與資訊服務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C).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 
  5. 趙耀東. 新時代的工業工程師 (PDF). 台北: 天下文化出版社. 1998 [1998年9月26日] (正體中文). "新時代的工業工程師應培養世界觀的氣質,切忌劃地自限,坐井觀天,如此才能 ..." 
  6. 盛洪昌. 國際貿易實務.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年. ISBN 7-302-11904-X. 

論文集

  • 格式為:序號 作者. 文章標題. 主編. 論文集名. 出版單位,出版年:起止頁碼. ISBN號

例子:

  1. 孫品一. 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現代化特徵. 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 科技編輯學論文集.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0-22頁. ISBN 0-12-345678-9.
  2. 徐潔磐. 離散數學導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7-8頁. ISBN 7-04-003289-9.

學位論文

  • 格式為:序號 作者. 論文標題. 大學名稱,發表年份.

例子:

  1. 張和生. 地質力學系統理論. 太原理工大學,1998年.
  2. 黃文德. 國際合作在中國: 華洋義賑會之研究.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注意:如果該篇文章有網絡版,請在論文題目上加原文的連結。

期刊

  • 格式為:序號 作者. 文章標題. 期刊名稱. 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例子:

  • 黃文德. 華洋義賑會與國際社會的互動關係(1921-1938). 近代中國. 2004年,158/159:23-42.
  • 袁慶龍、候文義. Ni-P合金鍍層組織形貌及顯微硬度研究. 太原理工大學學報. 2001,32(1):51-53.

注意:如果該篇文章有網絡版,請在文章標題上加原文的連結。

專利文獻

  • 格式為:序號 專利所有者. 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 公告日期或公開日期. 獲取或訪問途徑.

例子:

  1. 姜錫州. 一種溫熱外敷藥製備方案:中國,88105607.3[J]. 1987-07-26.

國際、國家標準

  • 格式為:序號 標準代號,標準名稱。

例子:

  1. 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新聞

新聞稿

報紙

  • 格式為:
常用維基語法(拷貝並貼上以下的文字,並刪除你不需要的欄位變數)
{{cite news |language = 語言 | author = 作者 | coauthors = 聯名作者 | url = 網址 | title = 標題 | publisher = 發行商 | pages = 該新聞的頁碼 | date =該新聞的日期 | accessdate =查閱日期}}
  • 若為年代久遠且無線上保存版本的新聞,則列出刊登媒體、刊登日期、所在版面和撰文記者等資料即可,網址的空格可留白。

電視台或網絡媒體

  • 格式同上

要點

  • 如果該篇文章有網絡版,請在文章標題上加原文的連結。
  • 網址選項為選填,如果該篇文章在實體版面與網頁中都有,則請將網址的地方填上,填入方式請參考「網頁」的引用方法。
  • 如果該版次有專門名稱,請附上該版次所屬的版名。版名選項為選填。(只適用於報紙報導部分)
  • 來源若為「維基新聞」,請改用{{wn|該新聞標題}}

網頁

列明維基條目中非新聞來源的網頁。描寫維基條目時經常需要參考網絡上的各種資源,因此更多地使用這個模板可以將所參考的來源記錄下來,以便瀏覽者以及之後的編寫者找到這些來源資料。

常用維基語法格式(拷貝並貼上以下的文字,並刪除你不需要的欄位變數)
# {{Cite web |url= 引用網址(必填) |title= 引用標題(必填) |author= 作者 |date=原文發表日期 |publisher= 出版者 |language= 語言 |accessdate= 查閱日期 |quote= 引用的相關原文 }}
  • 格式為:序號 作者,文章標題,網頁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網頁語言)

例子:

  1. 王明亮,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_10_2.html,1998年08月16日更新。(中文)

注意:

  • 引用來源需符合Wikipedia:可供查證Wikipedia:可靠來源,維基百科:可供查證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兩者是維基百科:非原創研究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採納可靠的已經出版的來源,任何沒有標明可靠參考來源的編輯內容均有可能被其他編輯者移除。
  • 留意該連結是否含有木馬,並是否含有廣告訊息。
  • 留意該連結是否有時效性,有些網頁不會存在過久時間。
  • 網頁語言是指該網頁顯示的語言(繁體中文、英文、簡體中文、韓文等),使用時請用以下模式,關於此標示請參閱語言標示範本的相關說明。
    • (簡體中文) {{zh-cn}}
    • (正體中文) {{zh-tw}}
    • (繁體中文) {{zh-hk}}
    • (英文) {{en}}
    • (法文) {{fr}}
    • (韓文) {{ko}}
    • (德文) {{de}}
    • (日文) {{ja}}

其他

可用模板

工具

  • {{Cite book}}模板自動生成器 (輸入ISBN號,生成規範的書籍引用格式,不支持中文書籍)
  • 參考文獻格式生成器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地域中心是一個很容易觸犯且往往不易被發覺的毛病,又現時的中文維基用戶大多為華人,地域也集中在其居住地,所以常不自覺地變得以自己所在的地區為中心,看起來好像是客觀的文字卻可能已經包含了主觀的意念,而這正與維基百科中立觀點的政策相悖。

    在中文維基百科中,常見的例子如中國大陸中心、香港中心、澳門中心、台灣中心、新加坡中心等,請您盡量避免此狀況,並達成全球觀中的適當表述

    這裏是「中文」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是一個國際協作計劃,因此我們有各個語言的維基百科全書,要留意它們是按語言來區分而不是國家或地域,所以中文維基所服務的是所有中文使用者,並非僅來自中國台灣。換言之,中文使用者不一定來自與條目撰寫者居住在相近的地區,如果我們的文字帶有地域中心,那麼其它地方的參與者和讀者遇到這些文字時,便會覺得迷惑或困擾。

    以中國中心為例,一種常見的地域中心就是下意識的認定讀者都是中國人,因此可能會寫「上海是我國最大的城市」,但對來自其他國家的讀者可能會疑惑:「上海怎麼會是『我國』,我國又是哪一國?」要避免此情況發生,則應該註明「中國」而不是「我國」,其他類似這種下意識的假設都應該通過詳細註明其敘述地區以避免誤會。

    對於來自中國大陸的參與者,不應認為維基百科全書就是「中國大陸的百科全書」,特別是在涉及香港和台灣以及中國近代史和人文方面的條目內容是尤其要注意。一些對於大陸讀者十分平常和常識的概念及觀點,極有可能會使香港和台灣等地區的讀者感到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編輯者應該註明此種觀點僅來自中國大陸,而中國大陸以外的觀點可能會有所相異,反之亦然。

    不過條目的命名仍應該採用中文可靠來源中最常使用的名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如果一個名詞在中文地區被廣泛使用,譬如南海東海中南半島等固有詞彙,則無論它的地理性質是否具有中國中心亦可採用,相關說明請參見維基百科:命名常規

    民族主義中心

    1. 應當避免有中華民族、華人或漢人為中心的立場,例如:
      • 新加坡是個華人國家。
        • 正確的說法是: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新加坡政府從未承認過該國是華人國家,也從未推行以華人為中心的概念,新加坡屬於所有新加坡人,並不屬於單一種族。請不要將新加坡當成一個華人國家,也要避免傷害其他民族的感受,因而需要採用適當的描述,如「新加坡是華人佔主體的多元種族國家」或「新加坡是華人佔主體的國家」,而非「新加坡為華人國家」,詳見新加坡#人口
    2. 關於其他民族亦然,例如:

    用語方面

    政治

    • 避免中國大陸中心,例如:「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 去除中國大陸中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為其一部分。」

    海峽兩岸政治

    在維基百科的每一個記錄,應該盡量避免於有關台灣西藏的現狀上有所偏向。縱然聯合國及世界上大部份獨立國家都已經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維基百科應該反映中立的現實,從而應認為「中國」一詞不應該與任何單一獨立政治實體或政府相同。尤其「中國」一詞不應被用作與現時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管治下的地區,或與未包含香港澳門的「中國大陸」同義,可使用較中性的「北京政府」或「北京」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避免使用通常帶貶義的「中共政府」、「中共當局」、「大陸政府」、「大陸當局」,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北京政府]]的格式進行內部鏈接。

    同樣地,如果用「中華民國」一詞來描述欲撰寫的內容,較為準確的話,「台灣」一詞也不應使用,特別是在命名與中華民國政府、法律或政治有關的條目時。為了維護維基百科的中立性,對於現存於台灣的統獨之爭,我們僅以現實上存在的政府名稱來稱呼現實統治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的政府。遷往台灣至今的「中華民國政府」,簡稱為「台北政府」或「台北」,也比「台灣政府」、「台灣當局」較中性,但用中性簡稱時請考慮用[[中華民國政府|台北政府]]的格式進行內部鏈接。

    另一個較為敏感的重點:維基百科把中華民國視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相同,意即雙方是對等而不互相隸屬的政治實體;但為保持中立,對於此二者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兩個國家,維基百科的立場是保持沉默,不對任何一方表示支持或反對,這一點也請各位在撰寫條目時能稍加留意。

    當要敍述政府,或與國家有關項目,應以官方國家全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華民國」較為適合。例如,「胡錦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比「胡錦濤是中國國家主席」較為合適。同樣地,「只有中華民國公民方可參與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比「只有台灣公民方可參與台灣總統選舉」較為合適。

    台灣不應被敍述為一個獨立國家或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而較適合被視為中華民國一部份。當需要提及台灣政治實況時,理應加上註釋有關台灣的複雜情況。所以,「台灣」一詞較只用作提及本島或中華民國台灣省。進一步來說,由於「台灣省」一詞可能含侮辱性,所以應該只在特別地提及其省份本身時才被使用,例如「宋楚瑜是唯一民選的台灣省長」,但是我們可以在與政府、法律、政治等無關的條目內容中,以台灣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

    按慣例,維基百科不會贊成或反對以下兩個議題: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稱台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
    2. 中華民國憲法宣稱固有疆域包括中國大陸及外蒙古

    就如同前面我們所說,維基對於海峽兩岸究竟是一個國家或是兩個國家所選擇的立場是保持沉默。

    對於非官方機構及國際活動上,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應該使用其大會正式名稱。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應該使用「中華台北隊」,用以代替「台灣隊」、「中華隊」或「中華民國隊」。當需要用以和台灣作非政治性用途對比時,應使用「中國大陸」一詞。此外,雖然香港澳門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但通常不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份。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事項並不完全適用於歷史方面條目,尤其是當中華民國政府主權尚未包含台灣之前的歷史部分。

    地理

    撰寫地理條目時,也要避免地域中心,例如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地名至少應該註明其所在省級行政區域劃分的單位名稱。

    • 帶有地域中心的錯誤描述:「鳳山之行政劃分為臨滄市鳳慶縣鳳山鎮。」(中文使用者多數不知道臨滄市在何處,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縣市級行政區劃名稱一般都可視作多數中文使用者並未熟知,中央直轄市以及較知名的省會和城市除外。)
    • 不帶有地域中心的正確描述:「鳳山鎮位於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政府行政中心是鳳慶城。」在中文維基百科全書,地點說明的最高級別行政單位最好達到省級行政單位,也可以註明至在華語圈中具有高知名度的城市即可,比如西安洛陽南京武漢廣州深圳廈門台北等。

    非中國大陸的用戶(如台灣及香港)也應注意自己的編輯是否帶有過分濃厚的地方色彩,例如:

    • 帶有地域中心的錯誤描述:「本港天文台於過去50年的6月錄得的最高氣溫是……」
    • 不帶有地域中心的正確描述:「香港天文台在1955年至2005年期間錄得的6月最高氣溫是……」

    另外請不要使用「內地」指稱中國大陸地區,「內地」僅適用於地理學上的「內陸」之意;同樣也請勿隨便使用「外國」或「外國人」稱呼大中華地區以外的地域或者非華裔人士,華裔人士亦應避免用「外國」指稱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以外的地區。

    紀年

    台灣用戶在紀錄某事件發展時習慣使用民國紀年,但這與使用西元紀年的香港、中國大陸及新加坡等地用戶的慣例不同。若是使用了民國紀年而未加註「民國」的字樣,很可能造成這些地區的用戶感到困惑,例如:

    • 原本用法:「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99年底完工通車。」(此為民國紀年,但可能使非台灣地區用戶誤認為西元紀年的「1999年」。)
    • 改正後用法:「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2010年底完工通車。」
      或是「台北市捷運工程局表示,蘆洲線將可如預期在民國99年(2010年)底完工通車。」

    系統偏好

    由於系統偏好的存在,中文維基百科一般條目內容中,往往會存在一定的中文圈中心。我們可以容忍系統偏好的存在,但這並不意味着系統偏好合乎中立觀點方針:我們更歡迎補充其他地域的內容來平衡系統偏好。

    如何避免地域中心

    正所謂旁觀者清,試着把自己的身份抽離,把一切「常識」拋開,並想像自己對該題目一竅不通,而從多重角度以批判的眼光去閱讀文字。這也許不容易做到,所以您可以在文章的對話頁留言,讓別人去替您檢查文章是否有不合適之處,特別可以請求條目內容所涉及之國家或地區的維基人對該文章的觀點進行補充,以保證在文章中各個觀點得到充分、正確和正面地表達。

    參看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維基百科是一部綫上百科全書。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一群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的人,在構建高品質百科全書的理想下共同組成了我們的綫上社群。這意味着維基百科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維基百科不是……

    維基百科不是印刷品

    維基百科不是印刷品。維基百科沒有條目數量限制,只要題目能獲得查證並符合以下條件,即可寫成維基百科條目。

    維基百科作為互聯網上的作品,可以包括連結、最新的資料等。維基百科的內部連結及重定向功能,也可以讓讀者搜尋到相關適合的條目。

    這表示傳統印刷品的文字長度,並不一定適用於維基百科。但從實用性的角度考量,條目的大小應該顧及使用撥號連線的讀者。當條目變得過長的時候,可以考慮將條目分拆成幾個較小的條目,原條目的每段落則保留原文的概要。

    這也表示你不用把比較冷門的條目直接指向其他同義的常用字詞,你可以保留此冷門條目的內容再加上"參考"一節,在這裏加上指向同義字的連結。

    維基百科不是辭典

    維基百科不是辭典、說明書或術語指南。如果您對使用維基技術編寫辭典感興趣的話,請到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維基辭典。維基百科條目不是

    1. 辭典式的定義。維基百科既然不是辭典,請不要光為了寫定義而新建條目。條目通常應該由定義開始,如果你看到的條目只有定義,請嘗試添加適合百科全書的內容。
    2. 定義列表。不過,消歧義頁面可以用於闡明意思籠統的詞彙。維基百科也有專門領域的相關詞彙表。
    3. 說明書,也不是口語、行話或成語教材。維基百科並不用於解釋某些詞彙該如何使用、也不用於指導讀者成為方言通或者網絡術語專家。不過作為百科全書條目,某些意思相近、容易混淆的詞語可能需要特別着重解釋,如「公民」和「國民」的關係。某些個別口語詞也可能值得寫成百科全書條目。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創新意念的地方

    維基百科不是發表您個人思想或分析的地方。維基百科不是

    1. 發表原創研究的地方。您個人的研究理論、原創理念、自創定義或詞語等,請到適當的評審機構、論文期刊或者其他網站宣佈您的發現。維基百科會待您的研究成為舉世公認的知識後,再作報導。維基百科的資訊並無須經過同行評審,但都力求做到可靠和可供查核。例如,編輯者可以引用文獻,讓內容可供查證。如果您想發表原創研究,請到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維基學院
    2. 讚詞或批評。藝術作品和傳記應該成為百科全書條目的主題,但條目內容應是行外人所能理解的。
    3. 個人論文。百科全書是人類知識的總結,而不是宣傳您個人見解的道具。請見Wikipedia:非原創研究。假若某個人的意見值得百科全書記載,應該由其他外人來撰寫。您對維基百科的意見,請在相關頁面的討論頁留言,或者到元維基發表。
    4. 時事評論。雖說「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語出顧憲成東林書院內的對聯),但維基百科始終不是發表這種意見的場所。條目內容應該適當平衡各方觀點。維基百科編輯者也應注意,所撰寫的題目不應該於短時間內變得多餘。
    5. 論壇或討論區。請謹記維基百科的目標就是要寫好百科全書。您固然可以在其他用戶的討論頁進行交流,也可以在條目的討論頁解決相關的問題。但請不要將您的討論放進條目當中。

    維基百科不是宣傳工具

    維基百科拒絕宣傳。維基百科不是演講台、宣傳工具或者廣告場所。因此,維基百科不是

    1. 說服他人或擁護某方的場所。條目當然可以客觀地描述某一主張的內容,但必須符合中性的觀點。如果您想就您的高見說服其他人,請創建您的個人網誌
    2. 自我宣傳場所。您固然可以敘述自己所屬的機構,但請謹記您所寫條目都必須符合維基百科的標準。參見Wikipedia:不要介紹自我Wikipedia:成為維基百科傳記的標準
    3. 廣告。商業機構或產品之條目應該客觀而不偏頗,亦應附有獨立、第三方來源備查證。所以小公司一般不會收錄。而商業機構網站之連結只要可用以核證條目主要內容,則同可使用。維基百科並不會支持任何個別商業機構,或結立任何宣傳夥伴。

    維基百科不是鏡像站或者原始資料庫

    維基百科既不是鏡像站(拷貝網站),也不是連結集、圖片集、媒體檔案集。所有加入維基百科的內容都必須允許自由修改。您所添加的內容會在GNU自由文檔許可證條款下發佈(合理使用除外)。維基百科不是

    1. 純粹的外部連結收集處網站列表。您可以在條目裏加入相關網站或資料來源的連結,但過長的連結列表會對條目內容喧賓奪主,而對維基百科造成破壞。
    2. 純粹的內部連結的收集處。用來分別名稱相同的題目、或細分覆蓋範圍的消歧義頁面是可以的。列表用於支援條目本身,創造連到不存在頁面的列表是多餘的。
    3. 純粹的公有領域或原文資源的收集處。一些只有在原來狀態、不經修改才有意義的資料,例如書籍、原始碼、原始歷史文獻、信件、法例、宣言、聲明或其它原始資料,都不適合直接加入維基百科。這些都應該放到維基文庫。不過,利用《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書》等公有領域資源去添加條目內容並無問題。參見Wikipedia:不要包含原始資料的副本
    4. 圖片集或媒體檔案集。請不要創建只有圖片、沒有文字、或只有原始資料或定義的條目。您上載的檔案都應該對百科全書條目有用。另外,請考慮將您的檔案放到維基共享資源

    維基百科不是網誌、網站空間提供者、或社交網絡

    維基百科不是被用作免費網站存放空間,也不是MySpaceFacebook。您不可以在維基百科放置或設立自己的網站網誌(Blog)或Wiki系統。維基百科頁面不是

    1. 個人網頁維基人都有其個人頁面,但都只能用來儲存和編寫百科全書相關的資料。如果您要創建和百科全書無關的網頁(例如發表個人履歷表)和網誌,請利用互聯網上眾多其他免費網站。用戶頁的重點不應該社交網絡,而應該為有效的協作提供基礎。
    2. 檔案存放空間。上載到維基百科的檔案都必須用於或將會用於百科全書條目,否則會被刪除。如果你有非常有用的公有領域資源,請考慮上載到維基共享資源
    3. 約會交友服務。維基百科不是您發展關係、尋求性愛的適當地方。過分着墨於兩性關系的用戶頁是不能接受的,尤其是非法的及不受大眾歡迎的行為。

    如果你想使用wiki技術來作集體創作,請自行申請存放空間,或在自己的伺服器安裝wiki軟件。

    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訊收集處

    維基百科所收錄的資訊,都應該經過識別、篩選。某事百分百正確不代表就適合收進百科全書。雖然某些類別的條目是否值得收錄尚在爭議中,但據現時的公認標準,維基百科的條目並不是

    1. 常見疑問與解答FAQ)列表。維基百科條目是文章。請嘗試將內容改寫成中立的文章,併入適當的條目。您也可以將內容寫進維基教科書
    2. 主題關係鬆散的資料庫列表。純粹的名人名句、格言、人物、作品列表都不適合維基百科。您如果想編寫名句或格言列表,請使用本網的姊妹項目維基語錄。當然,如果某件事著名的原因正是因為它與某列表的主題相關,創建列表也許是合適的。維基百科也會為了方便讀者翻查,而創建適當的參考列表或表格。但請謹記維基百科已經有自動生成的頁面分類([[Category:]]),請儘量利用此功能。
    3. 旅遊指南。例如,關於巴黎的條目應該敘述艾菲爾鐵塔羅浮宮等名勝,但您最喜歡的酒店的電話號碼、香榭麗舍大道賣的牛奶咖啡的價錢……都不是適當的內容。這些資訊請考慮寫入維客旅行維客旅行)網站(這個不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網站),但出於著作權上的考慮,請勿隨便抄錄其他文字,除非您是版權持有者。
    4. 悼詞。某人逝世是悲傷的事情,不過維基百科不是紀念他們的地方。百科全書記載的人物,逝世後除了留下親友的思念,應該憑着他的知名度,留下一定的影響。
    5. 新聞報導。維基百科不應該提供突發新聞消息,一宗事件的源由、過程概要和後續後果可以是合適的,但是某場火災如何暫時地影響附近交通、某個集會的人用了哪幾樣工具破壞某個地方、某場風暴或瘟疫中政府設立的求助電話號碼……都不是適當的內容,除非這些事情是各界重點討論的話題,否則在百科上應可免則免,這種詳盡的細節和記述應是維基新聞的工作。維基百科有的是關於具歷史意義的百科全書條目,這些主題可能會獲得新聞媒體報導,而維基百科的特色也讓它比傳統的百科全書更快獲得更新,並不是比傳統的報章更快獲得更新。參見Portal:新聞動態
    6. 宗譜電話簿條目。維基百科只應該為有某程度的成就、名聲(或者臭名)的人物寫傳記條目。一個標準就是某人是否獲多處外部資源所提及,如值得信賴的網站或書籍。較次要的人物可以在相關條目中提及。(參看Wikipedia:成為維基百科傳記的標準。)
    7. 商業黃頁、名錄。請不要在條目中純粹列出公司名稱、地址等一般資訊,或是用來招攬生意。請對公司的歷史、發展、現狀、特點等進行介紹。條目的討論頁也只應該用於討論條目本身,而不得用於招攬生意等。
    8. 說明書。維基百科有關於人、事、物的條目內容,但維基百科條目不應該提供法律上醫學上等方面的意見、建議或者指引。使用指南、介紹使用方法、食譜等都不適合維基百科。姊妹計劃維基教科書比較適合這種內容。
    9. 遊戲攻略資料。這條例適合於電子遊戲遊戲王甚至是電視節目的遊戲,因為維基百科不是要教導觀看者要如何把遊戲破關,使用什麼套牌是最強的或是在遊戲內如何勝出。一來遊戲裏沒有一個必勝的方式,二來維基的讀者不是對遊戲有所興趣,他們要的是基本資料和遊戲的發展。不過如果提供一些基本的遊戲流程規則、遊戲的特別系統,說明哪一個遊戲人物是隱藏,遊戲裏的風俗對遊戲發展有一定影響,則不在此限。不過遊戲的系統資料和操作,移到Strategywiki(英文)等其他的Wiki網站會比較好。
    10. 僅關於虛構作品情節的介紹。維基百科採用百科全書的方式描述具有關注度的虛構作品,介紹它們的受歡迎程度和它們的意義。一般情況下,簡潔的情節概述是可以包含在這些介紹中的。

    維基百科不是占卜師

    維基百科不是預言家。所有關於將來會發生的條目都必須可以證實,而這些將來事件成為過去後,都必須有值得記載的價值。當中的原則包括:

    1. 個別事件必須頗為肯定會發生、而且具一定的重要性,才應該值得記載。這些事件必須正在籌備當中,否則就是有詳盡的相關報導或紀錄。例子有2016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來事件的時序列表可能適合條目。而240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則不太適當,因為目前尚不會有任何關於此的可靠來源。
    2. 即使已經有可以證實的資料,有系統地產生的未發生事項並不適合百科全書記載。例如,熱帶氣旋名稱適合百科全書;而熱帶風暴阿利克斯 (2014年)則不適合,即使幾乎可以肯定到時大西洋北部會有這個名字的逆時針旋轉風暴。
    3. 同樣的,
    • 五千三百六十一角形
    • 13456416100000127652197212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 5,19,211,935-四甲基-1000-氮雜十三環[2011.2012.2013.…]三千零三十八-8,12,96,250-四烯
    不適當,除非這些內容有關注度
    4. 推算、推測或推定性質的文章都屬於個人研究,因此並不適合。當然,記載關於將來的著名文藝作品或可信性高的研究,都是無問題的。例如,星空奇遇記星球大戰等都是適合的條目,第四次世界大戰將會使用的武器則不是。

    只要提供適當的出處參考,維基百科條目是可以記載關於將來事件的討論或爭議的。不過,維基百科絕對禁止個人研究,所以編輯者不得加入任何個人觀點、分析或批判。關於尚未發佈的產品(如電影、遊戲等)都要特別小心處理,以免被指控為廣告。

    維基百科不會審查內容

    維基百科部分內容可能被一些讀者視為褻瀆或具冒犯性。維基百科可以由讀者自由修改,而修改都未必經過檢查是否適當,因此維基百科不能保證條目或圖片一定適合兒童、或者符合某些社會規範。一些明顯不適當的內容(例如胡亂連到駭客網站shock site的連結)應該很快會遭到刪除,但是如果文字、圖片用得其所(例如色情條目),而又沒有違反維基方針與指引(尤其是中立的觀點),或維基百科伺服器所在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法律的話,內容當然不會遭到移除。

    維基百科社群不是……

    維基百科不是無政府狀態

    維基百科是自由和開放的。但如果這與編寫百科全書有所衝突的話,這自由和開放將有所限制。因此,維基百科並不是言論自由無限上綱的論壇。維基百科雖然是開放、自治的計劃,但這並不意味着它的宗旨有絲毫測試並實驗無政府社群的企圖。我們的目標是編寫百科全書,不是用來實驗無政府國度的侷限。如果您有這樣的興趣,請到安那其百科。參見權力架構

    維基百科不是民主試驗場

    維基百科不是民主試驗場。這裏尋求共識的主要方法是討論,而不是投票。投票有時雖然有助表明共識,但應該小心運用,而其結果不應該強制定為永久的。

    維基百科不是官僚體制

    維基百科絕對不是官僚體制。應該通過討論、達成共識來化解糾紛,而不是盲目跟隨預設的方針和程序。要避免編寫過分冗長的指示。如果您認為某人發表意見、提名等的程序有問題,這並不等於應該馬上否決這次發表。請尊重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南的精神,而不是照本宣科執行規條。

    維基百科不是戰場

    每個用戶都應該以文明冷靜、保持合作精神的態度,來與其它用戶交流。不要侮辱、騷擾或恐嚇意見與您相反的人。您應該用您的智慧來處理問題,禮貌地進行討論。某用戶假若行為不文明、不冷靜、不合作,又侮辱您、騷擾您、恐嚇您,這不是以牙還牙的機會(「不關我的事,是他開始的!」)。請以事論事、針對對方發言的客觀事實而進行討論,並無視他的主觀語調。您甚至可以完全無視他的發言。

    另外,請不要破壞維基百科來闡明觀點。換句話說,不要為了證明某種做法不好,而故意大肆去做。不要用維基百科來對維基百科、維基人、維基媒體基金會進行法律上或任何方式的威嚇。維基百科有其他渠道處理法律問題。(如果您認為您的合法權利正被侵犯,您可與其他涉及事件的用戶討論事件,或把事件提交適合的郵件列表,或聯絡維基媒體基金會,如屬侵犯版權事宜,可參看Wikipedia:聯繫我們/條目問題/侵權。)恐嚇行為不被容忍,及可能會導致用戶封禁

    維基百科不強迫任何人參與

    維基百科是一個自願者社群,不要求用戶們付出超出其意願的時間和精力。把精力放在改善維基百科本身,勝過去要求其他用戶做某些事。雖然編輯者應遵從維基百科的方針和指引,尤其是關於行為方面,不過編輯者可隨意在任何時間休息或不再參與維基百科。

    當您有疑慮的時候

    • 如果您在想,某某條目內合適的內容是什麼的時候,想像自己作為一名讀者,會在百科全書中、這個某某條目下期待找到什麼樣的資訊。Wikipedia:刪除投票/慣例並不是官方政策,但是紀錄了過去什麼算值得、什麼算不值得的百科全書記載。
    • 如果您想以上的方針遭到違反的時候,請考慮:
      • 改寫條目(正常編輯)
      • 把條目改作重定向(保存過去歷史)
      • 把條目連同其修定歷史刪除提請刪除,如果條目符合刪除守則內的條件。如果您想理解哪些條目通常被視作應該刪除,請多留意該等頁面中的討論。
      • 改變本頁面上的規則,但應先在本版討論頁與其他維基人進行討論。提出新規則時,請寫明原因、提出理據、相關正例與反例。
      • 互助客棧IRC聊天頻道

    參看

    • 維基百科是什麼
    • Wikipedia:方針與指引
    • Wikipedia:避免常見錯誤
    • Wikipedia:成為維基百科傳記的標準
    • Wikipedia:刪除投票/慣例
    • Wikipedia:Google測試
    • Wikipedia:條目的所有權
    • Wikipedia:重要度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維基百科不是字典詞典,所以僅有一個定義而沒有其它文字的條目不應該放在這裏,但一個條目應該以一個好的定義或描述作開始。如果您對一個運行Wiki軟件的辭典有興趣,請參與維基詞典工程!

      最常見的是,當您第一次看到維基百科,很容易把它錯當成是一個詞典,這是因為某些人新寫了一個條目,可能才剛開頭只有幾句話或只有一個提綱便停止了工作,又或者只給出了一個定義就終止編輯,此等習慣實屬不良,未應鼓吹。

      維基百科不是字典、詞典

      這裏的大多數人都同意短條目只是暫時的,一個條目不要只給出一個詞的含義,當然有可能很快就有其他人會去充實條目內容。可是這裏是一個百科全書,百科全書的條目內容要比字典中一個詞的釋義要豐富得多,請參看Wikipedia:什麼是條目

      維基百科不是成語詞典

      成語不能作為成語在維基百科建立條目。一個條目名稱是成語的條目如果僅僅解釋成語的讀音、釋義、出處、用法、相關詞彙、例句等詞典性質的內容則應該移動到維基詞典

      然而某些名稱是成語的條目可能是歷史事件、寓言文學故事、固定的事物名稱等具有百科性質的內容,那麼它應該是百科全書應該要解釋的。例如:三十六計中的36個計謀,它們是成語,但它們可以作為知名的計謀策略(而不是作為成語)出現在維基百科。如果成語可以指多個固定的事物名稱,則可消歧義。當成語是歷史事件時,通常可能並不應使用該成語作為條目名稱,應重定向到更好的名稱。如唇亡齒寒重定向到宮之奇諫假道

      維基百科不是使用指南

      維基百科不是使用指南,也不是商品的使用說明書,但是對一個事物的詳細描述是百科全書應該做到的。

      維基百科不是術語或俗語指南

      我們不應該只給出一個術語或俗語的簡單解釋,而應該詳細地敘述它的歷史與相關主題。

      維基百科不是宗譜或傳記辭典

      我們只應該為有相當成就的人物寫傳記條目,較次要的人物則可以在其它的條目中被提及。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我們強烈不鼓勵你在維基百科中撰寫自傳,除非你的寫作已經被社群中的其他編輯者認可。只有在非常明確的情形下才可以編輯你自己的傳記。

      維基百科經歷過許多關於這些條目的重要性、事實準確性與中立性的漫長爭議[1]。避免編輯你自己的傳記會使維基百科保持中立並有助於避免將文章推向特定的觀點。

      我們之所以不鼓勵撰寫自傳文章,是因為要寫出中立而可供查證的自傳實在是過於困難,其中隱含着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如果你已經在其他地方發表過特定主題相關的項目,我們強烈歡迎你在維基百科的相關主題中貢獻您的專業能力。但是每篇維基百科的文章需要以中立的、公正的、廣泛的方式來概述這個主題,以提升對整個主題的相關知識。請在增進維基百科使用者的知識時先拋下偏見。對貢獻者進行自我吹噓的條目將很有可能被去除──這點在自傳條目上更是沒有例外。

      自傳所存在的問題

      據說柴法德·癟頭士出生的當日同時發生了地震、海嘯、龍捲風、火災風暴,還有鄰近的三個行星爆炸,之後一會兒幾乎所有位於他銀河領地內的主要地主發出了多達六百七十多萬份的文書報告他們所受到的損失。然而這些話語都只是從癟頭士自己口中說出來的,甚至有許多理論可以來解釋這些現象。


      (It is said that Zaphod Beeblebrox's birth was marked by earthquakes, tidal waves, tornadoes, firestorms, the explosion of three neighbouring stars, and, shortly afterwards, by the issuing of over six and three quarter million writs for damages from all of the major landowners in his Galactic sector. However, the only person by whom this is said is Beeblebrox himself, and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theories to explain this.)


      ——銀河便車指南》,Fit the Ninth

      這段幽默的話語,點出了幾個自傳帶來的典型問題:

      • 自傳通常都帶有偏見而只有正面的言論。人們常會把自己描述得過於正面,並且將個人觀點呈現為事實。然而,維基百科致力於避免將觀點呈現為事實。(Wikipedia:中立的觀點不只是意味使用第三人稱描述而已)
      • 自傳可能難以查證。如果關於你的某個事實的唯一參考來源是你自己,讀者將無法驗證這個事實。(這通常會發生在描述自己的希望、夢想、思維與抱負時,讀者無法驗證你想些什麼)維基百科的所有條目內容都必須是可被查證的
      • 自傳可能包含原創研究。人們經常會在自傳中加上從未被發佈過的資訊,或著加上源自第一手知識的成果。這種類型的資訊需要由讀者進行初步研究才能夠加以證實。維基百科不是發表首個實例的地方;原創研究不為維基百科中允許

      為何會存在這些問題

      這是因為你相信自己保持了中立並不意味着你確實保持了中立。無意識的偏見的確可能存在,而且也是導致自傳文章存在的問題的極常見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鼓勵人們撰寫自己的自傳和作單純的自我宣傳。這不僅僅會影響到中立性,更會影響到自傳的可查證性與非原創研究標準。一個人在這樣的偏見下,可能會不經意地認為一些事項不需歸咎其原因,而忽視了可供查證的原則。即使您可以只根據可查證的來源總合出一篇不帶有原創研究的自傳,您可能仍然不能以中立的方式來綜合這些內容。

      如果維基百科已經有了關於你的條目

      要以中立而客觀的方式描述自己是相當困難的。(請參考上面對「無意識的偏見」所作的敘述)所以,你應該讓其他人來進行寫作。

      不過,在討論頁提供可用於撰寫的材料,或者在其中提供意見通常被認為可以接受,因為這樣可以讓獨立的編者們自行將條目整理好。如果您仍然想自己修改,則請他們對你加入的內容進行核可。

      在特定的狀況下,你可以編輯與你自身相關的條目。所以您可以回退破壞;但當然得是非常明顯而不牽扯內容爭議的破壞時才可以。同樣地,你也可以自行修改有關你過時的資訊,例如婚姻狀態、目前的僱主、出生地這些項目。(但記得在討論頁註明一下。)也請作好準備:當事實存在不同的闡述時,其他人會編輯進去

      由於維基百科是一本百科全書,它應該是一個二次文獻三次文獻──而不應該包括任何「新」的資訊或理論(參閱Wikipedia:非原創研究),而所有資訊都應該有可以檢查的第三方參考來源。您希望在關於您自己的文章中加上的事實、事件的重述與澄清都必須要被第三方所查證

      如果你經常在維基百科編輯,你可以使用{{Notable Wikipedian}}以在條目的討論頁中指認自己。

      有關您的條目的問題

      標註出這些問題的最簡單方式:寄送電子郵件到[email protected],附上問題的完整敘述。

      維基百科不希望出現與您相關的不準確條目。我們希望能作到準確、公正、平衡與中立。我們的目標是在擁有並標助來源的情況下,準確地重現其他人的意見。你可以透過指引適當的參考來源──可以使文章的觀點變得更為平衡的參考來源──來幫助我們。

      如果你的知名度足夠到可被收錄為條目,而條目中有許多問題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你可以在互助客棧/求助中發問,詳細敘述您的問題並請求未參與者的注目。

      如果您不喜歡條目上的照片,你可以提供一張以自由內容方式授權的照片來幫助維基百科。如果您願意且有能力釋出你的宣傳照為自由版權的照片,那對我們和您而言不是皆大歡喜嗎?

      另外,如果對有關您的文章存在法律方面的問題,請立即寄送信件到[email protected]並謹記詳述細節。

      創建一個關於您的條目

      如果您的人生和成就可以被查證而真的足夠知名,其他的人或早或晚會建立有關你的條目。

      我們強烈不建議創建一個有關您自己的條目,因為:

      注意你所發送的任何內容都將無情地被其他人所編輯。在英文維基百科中,有些自傳的文章在經過社群一段時間的編輯後,內容反而使原作者垂頭喪氣;最後不得不提請刪除的情況發生了四次以上。但儘管如此,在原作者提請刪除的條目之中還是有些最後決定被保留。

      如果你建立了自傳,你必須不帶有宣傳的意圖,並必須接受在內容不中立時,被其他人所中立化甚至被整篇刪除。如果你的確很知名,你也要預料到這篇條目將會被留下──你不能只因為對其不滿而將其刪除。中立的觀點方針是絕對而無可爭辯的,而所有的百科全書主題在維基百科中一視同仁。

      如果你有在維護自己的個人網站,可以透過以下的方法協助其他維基百科的編者:確保任何你希望在維基百科條目中出現的資訊,都包含在你的網站中。個人網站中提供的基本傳記資訊可以被當作為參考來源,但除了「我是第一個創造這個小工具的人」或「我的書是那一年最暢銷的」之類的浮誇宣稱。正如同Wikipedia:可供查證所述:自行出版物與可疑來源中的材料可以作為說明它們本身文章中的來源,但只在以下情況下可以:與知名度有關、沒有過度的自我宣揚。

      最後,你應該認真考慮維基百科社群在編輯自傳上所費的時間和精力,以及創建自傳對你的聲望造成的影響。就算你真的致力於中立的、可查證的自傳,許多經驗老道的維基百科人仍已經注意到自傳條目通常不會符合他們的預期──因此當有人遇見這篇違背部分規則的自傳文章,便會試着浪費時間和精力在修改內容上。再者,你也會因為違反規則和浪費許多人的功夫而遭受名聲上的打擊。

      參考資料

      1. ^ Rogers Cadenhead. 維基百科創辦人查看率第一名(Wikipedia Founder Looks Out for Number 1). cadenhead.org. 2005年12月19日. 
      2. ^ Petronella Wyatt. 邪惡百科:為何線上百科全書讓我想尖叫(Wicked-pedia: 'Why the online encyclopedia makes me want to scream'). The Daily Mail (Associated Newspapers Ltd). 2007年4月22日. 

      參閱

      [[de:Wikipedia:Interessenkonflikt#Eigendarstellung
      跳過字詞轉換說明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維基百科的編輯和撰寫者們為這個大家一起努力的社群貢獻頗多,但是有些時候還是會出現一些不和諧的因素,也就是胡言亂語,這類無意義的廢話可以是:

      1. 完全無意義的文字,例如「古ufdhghgkjohjh富含鉀複合肥合法化5679865643」,可能是胡亂敲按鍵盤而成的,或假文
      2. 看似有意義的文字,但邏輯混亂,實際空洞。

      別把這些弄混了

      以下所列出的,一般都不被認為是胡言亂語。請參看Wikipedia:刪除守則來確認如何處理此類文字。

      解決方法

      下面是幾個對於胡言亂語內容的處理方法,因情況而異要使用不同方案。

      • 改寫
      • 將內容移動到刪除頁面
      • 將內容移動到對話頁
      • 將內容移動到撰寫者的對話頁
      • 刪除文字

      但是如果某些用戶認為被操作的文字並不是一文不值,可以在對話頁上討論如何處理。如果某些用戶願意改寫這些文字,請留給他們時間進行工作。

      如果一篇文章除了胡言亂語之外什麼都沒有,你可以:

      參見

      • Wikipedia:快速刪除的標準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受到破壞,維基娘哭了

        破壞是指以降低維基百科全書質量為目的而故意增刪或修改內容的行為,例如故意把正常內容替換成猥褻的、誹謗的、或者其他不相關的內容。「破壞」要是一種故意且有敵意的行為,否則便不是「破壞」行為。任何破壞行為都不能容忍。

        儘管有些對維基百科善意的修改可能被誤導或被誤會,但它們絕不是破壞。即使是不懷好意的編輯,除非不可辯駁地顯露出惡意,否則不算是破壞。舉例,偶爾加入個人意見的行為不算破壞,它只是沒有用,應被移除或修改。

        破壞是違反維基方針的,任何人有權發現處理破壞,如果閣下不能處理破壞,請匯報並尋求他人幫助。

        2002年IBM的研究表明,英文維基百科全書大多數猥褻的或清空頁面的破壞會在五分鐘內被修復[1]。但是,破壞仍然可能影響所有用戶,在您編輯一個頁面之前,不妨先查看一下該頁面的歷史,看看是否有漏網的破壞。此外維基百科的流行程度及讀者人數自該項2002年的研究後急速上升,現時無近期資料可確認這「五分鐘」的預期是否不變。

        不是所有破壞都是顯眼的,亦不是所有大量的或有爭議的修改皆是破壞,在確認新數據或資料是否正確,或是善意動機下的錯誤,或是全然的破壞時需小心。

        破壞編輯的所有內容,除了侵犯版權外,授權皆比照CC-by-sa-3.0協議和GFDL協議。

        破壞者級別

        破壞者的類別分為兩種:

        一般破壞者

        • 添加一些亂七八糟的廣告或無意義條目
        • 僅使用單一或者少量的IP位址
        • 破壞過程是手動的
        • 一些比較無聊的人,一般沒有計劃
        • 辱罵髒話

        超級破壞者

        • 了解HTTP協議和基本網絡編程
        • 利用程序編寫的機械人進行破壞
        • 破壞過程是大量的、自動的、電子化手段的
        • 一般有計劃地進行

        破壞類型

        下面列出維基百科最常見破壞類型。

        清空頁面:
        將已創建好的頁面完全刪除或將部分資料移除(例如[1]),有些人會用一些褻瀆的言語將原來頁面覆蓋(如[2])。
        過度擴充頁面:
        加入過多重複的、無意義的內容。(例如[3])。
        廣告性破壞:
        在文中持續進行廣告或自我宣傳。但非為廣告目的之編輯內容(如有可靠來源評述的經典廣告詞或書評等)不在此限。
        機械人破壞:
        指以腳本或者「機械人」來試圖破壞或者插入廣告的形式修改「眾多」(成百上千)的條目、空白,或者商業連結。
        稚氣的破壞:
        在文中加插塗鴉(例如[4])、或把某些內容替換為某些言語(例如[5])。
        無聊破壞:
        用戶有時候會創建一些笑話條目(壞笑話bad jokes)或者用看似有道理的無聊東西取代或者擴充原內容(例如Mr. Pelican Shit[6])。
        鬼祟破壞:
        指那些很難被發現的破壞者。發佈假消息,竄改數據,細看才能發現的掉包和排版錯誤(例如[7])。
        引人注目的破壞者:
        加入一些攻擊性文章,使用敵意帳號,和將文章改成笑話,引起維基人的關注。(參見Wikipedia:不要人身攻擊
        用戶頁破壞:
        惡意修改或移動他人(特別是管理員)的用戶頁。(參見Wikipedia:不要人身攻擊
        圖片破壞:
        上載有版權的圖片,使用惡意的卡通GIF文檔等等。
        模板破壞:
        把上述破壞資訊加入模板。
        移動頁面的破壞:
        用一些令人反感或毫無關係的名稱取代原來的頁面名稱,令其他人找不到該頁面;或者採用手工剪貼條目內容方式移動條目(警告用模板:{{subst:Uw-c&pmove}})。事實上,維基百科只容許自動確認用戶移動頁面,而且必須列出移動的原因。無法一般移動的頁面應該至Wikipedia:移動請求申請。
        破壞性重定向:
        將一些頁面重定向至一些令人反感的圖像或頁面,或重定向到一些錯誤的頁面。(例子:Autofellatio redirect vandal[8]
        破壞性連結:
        重寫頁面,使內裏的超連結看起來和原來的一樣,但連結至錯誤的版面,如[9],就像這樣:[[盤尼西林|香港]](看起來它連至香港條目,但事實上卻連結至盤尼西林條目。)
        未說明理由擅自加入警告模板:
        未說明理由擅自將警告性模板(諸如{{vfd}}、{{copyvio}}、{{substub}}、{{notchinese}}等)加入頁面(如[10]),企圖使管理員將這些條目刪除。
        移除警告模板:
        將警告性模板(諸如{{vfd}}、{{copyvio}}等)移除,以阻止管理員將有問題的版面及條目修改或者刪除。
        破壞他人留言:
        擅自刪除或修改別人在討論頁中有簽名的留言及評語,歪曲其意思。除了含有人身攻擊或侵權的討論留言我們需要將其刪除外,請尊重任何一位維基人在維基百科討論中的意見。
        破壞正式方針:
        對不同意的維基百科正式方針內容不經過討論直接刪除或者改動。但是,對方針正常的文字修改不是破壞。
        侵權性破壞:
        將明知有版權的內容加入維基百科,而違反維基百科版權方針的行為是破壞。但因為用戶可能不知道所添加的內容侵權或者不明了維基百科反對侵權的方針,所以只有當用戶被告知相關反對侵權方針內容之後仍重複侵權行為才是侵權性破壞。
        編輯摘要破壞:
        在編輯摘要內寫入令人反感的內容(如[11])。
        創建新用戶破壞:
        用一些令人反感的名字建立新用戶也被視為一種破壞,即使這用戶或許不會被使用,參見:Wikipedia:用戶名
        繁簡破壞:
        無正當理由下,故意將頁面的原始碼全部或部分替換成繁(簡)體,在收到其他維基人提示後不作出合理的解釋並依舊進行手工繁簡替換的行為,會被視作破壞。但是,為了修正系統轉換錯誤或繁簡混雜造成的連結錯誤而將相應內容替換成繁(簡)體的行為不是破壞。(參見Help:中文維基百科的繁簡處理
        請注意:若您的瀏覽器安裝了同文堂等繁簡轉換軟件,請在編輯時將其關閉。
        地區名稱破壞:
        刻意將原有的翻譯名稱、轉換標籤內容進行替換、取代、刪除動作,保留下某地區的名稱,經勸阻無效者,會被視為破壞。經討論取得共識後的作業則不在此限。(參見Help:進階繁簡處理
        持續對其他用戶進行不文明行為之破壞:
        維基百科有明確的不要人身攻擊方針,而騷擾其他維基人也是不允許的。
        持續編輯戰或違反回退不過三原則:
        一些用戶不能同別人達成共識,甚至不顧其他所有人的反對頑固地進行編輯,在一般情況下這屬於編輯爭議,並非破壞,請參考Wikipedia:爭議的解決。但若用戶違反回退不過三原則,或在極端情況下持續進行編輯戰,也屬於破壞。
        持續干犯其他方針與指引之破壞:
        維基百科有許多現行的方針與指引,這些規範都得到了社群的共識並應該被遵守。如果某一用戶不斷地違反某項方針或指引,這屬於破壞。
        遊戲維基規則:
        遊戲維基規則是為了反對維基百科政策,而使用維基百科規則。通常這類行為是擾亂性,甚至破壞性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每天回退一個條目的編輯三次,而不違反任何規則以保持「清白」。這樣做就是在沒有違反維基百科原則的情況下對維基發展進行擾亂(如Special:用戶貢獻/HistshinSpecial:用戶貢獻/Naruto239377)。

        哪些不是破壞行為

        下列事項不屬於破壞行為,儘管有時有人這樣認為。這些應當被區別對待:

        新用戶的試驗:
        新用戶點擊「編輯本頁」按鈕看是否真的可以編輯頁面,於是寫入一些東西試驗。這不是破壞!與之相反,對這些人要熱情鼓勵,引導他們至沙盒(例如:使用test模板),使他們能繼續練習。
        學習維基的標記語言和格式:
        有些用戶需要一段時間學習標記語言和維基內容的格式,在這段時間裏,他們可能進行一些試驗。與其將其歸入破壞行為,不如給他們一些積極的幫助,並引導他們閱讀Wikipedia:如何編輯頁面等幫助文章。
        違反中立的觀點
        我們很多人可能很難理解維基百科這一方針,即使很多維基老手偶爾也會加入不適合中立觀點的內容。其實,我們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被自己的信仰所影響,這方面不算破壞。
        勇敢的編輯
        維基人經常為改進文章而對其做改頭換面的編輯,因為維基百科就是這樣鼓勵我們的。有時候一個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撰寫的內容被徹底刪除或改寫,或者轉移到討論頁,很容易聯想到破壞,但這些編輯行為不是破壞。
        不可預料:
        有的人用一種不尋常的編輯方法,也不算是破壞。如果有人擴充速食麵條目,可是在總結裏寫「媽媽說吃泡麵是不好的,所以大家也要少吃」之類的,不能看作是古怪的破壞,只是新手。要努力告訴他正確地總結方法,不要全部恢復,不要打擊。

        如何認出破壞

        這裏收集了一些如何認出破壞的提示。一旦你找到它,閱讀Help:如何把頁面恢復到早期版本

        通過監視檢查破壞:
        在自己的監視列表中的條目的修改會顯示出來並有字節變化記錄。如果發現字節數有大幅的減少,那麼很可能是遭到了清空破壞。如果發現字節數大幅增加,也應該看一看(可能加入了侵犯版權的內容)。
        被匿名用戶破壞:
        不少破壞均是由沒有帳戶的匿名IP所做的,欲查看在匿名IP所作出的破壞,可使用最近更改頁面內建的隱藏已登入用戶功能,這可分流出一些可疑破壞的修改,由於匿名IP不可點選「小修改」,因此也可使用隱藏小修改的功能,去查找破壞,點選「差異」即可看到新舊文章被修改的地方。
        被新使用者破壞:
        新使用者可疑的破壞用戶貢獻會顯示出人們創建的維基條目最近的修改。請不要把故意破壞與不知所措的新手相混淆。
        新建條目的破壞:
        像破壞存在的頁面,使用者常常新建充滿破壞的條目。新頁面是一個容易發現破壞的地方。頁面大小緊挨着標題,你可顯着地發現很小的頁面。具有荒謬標題的新頁面也容易發現,可能到處都是。參見Wikipedia:檢查新頁面嘗試調整新頁面。
        高知名度頁面的破壞:
        一些經常被參觀的頁面是破壞者故意破壞的高危目標。最容易察覺破壞的方法是把這些頁面加入你的監視列表和並且通常檢查他們,要特別留意匿名編輯。
        任何一個頁面從首頁連結很可能成為破壞者的目標。Wikipedia:編輯首頁給出了首頁上的所有內容模板。檢查這些模板可以發現對首頁連結的頁面進行的修改和有助於發現可能的破壞。
        普通的破壞:
        普通的破壞只是一些等同塗鴉的行為,例如在一個頁面內寫上添加不恰當的內容(例如:樂天愛小慧),把整個頁面的文字刪除,以帶有侮辱性的文字或口號替換,或其它不成熟的惡作劇。
        有些用戶點擊編輯工具條後直接將頁面存檔,這樣造成的結果通常介於破壞和新手試驗之間。比如如下的內容:
        '''粗体文字'''''斜体文字''[[链接标题]]<math>此处插入公式</math>
        可以使用Google搜尋相應的文字發現這類錯誤。
        類似於上述工具條錯誤,示例圖像和媒體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檢查那些條目中使用了File:Example.jpgFile:Example.ogg可以發現這類錯誤。
        反覆的破壞:
        如果你發現了塗鴉或破壞行為,你可以點擊頁面頂部的「歷史」然後點擊破壞者的用戶名或IP位址。然後,點擊屏幕左邊的「用戶貢獻」,這樣你就可以看到該用戶所有的編輯歷史。也許你會發現這個用戶以往進行的破壞行為。

        處理破壞

        如果您發現破壞,修復它。但修復時請小心複查頁面的編輯紀錄,因為有時候條目會累積數次破壞,有時候用戶不留意破壞而繼續對被破壞的版本進行編輯,也有時候機械人嘗試對被破壞的版本進行修復,但因故而令破壞加劇。因此,回退時請確保您已把條目回復到一個「清潔」的版本。如果您不清楚哪個版本才是最「清潔」的版本,請以您的常理推斷,並於回退後在條目討論頁留言通知其他關心同一條目的維基人協助處理。

        此外,留下警告的訊息在破壞者的討論頁面。如果破壞者在被警告後仍然繼續的話,請在Wikipedia:管理員通告板頁面通知管理員。管理員可按照封禁方針對其封禁。

        警告模板

        記得要在警告消息後簽名(使用 ~~~~)。

        • {{subst:uw-vandalism1}}
            歡迎蒞臨維基百科。我們歡迎每一位用戶對維基百科作出建設性編輯,惟閣下最近編輯中至少有一項並不具建設性且已被回退或移除。請使用沙盒進行編輯測試,並參閱歡迎頁面以了解更多關於貢獻維基百科的事宜。敬請合作。
        • {{subst:uw-vandalism2}}
            請停止一切無建設性編輯。閣下編輯已對維基百科構成破壞,亦已遭回退。如果您仍需要進行測試,請使用沙盒。敬請合作。
        • {{subst:uw-vandalism3}}
            請停止一切毀損性編輯。如閣下繼續破壞維基百科,閣下將會遭受封禁,暫時不能編輯維基百科。
        • {{subst:uw-vandalism4}}
           
          此乃最後警告
          如果您再次破壞維基百科,閣下將被禁止編輯維基百科。
        • {{subst:uw-vandalism4im}}
           
          最後警告
          如閣下再次破壞維基百科,閣下將被禁止編輯維基百科。
        • 也可以加入一個參數來指明被破壞的頁面,如{{subst:uw-vandalism1|維基百科}}將顯示為:
            歡迎蒞臨維基百科。我們歡迎每一位用戶對維基百科作出建設性編輯,惟閣下最近編輯中至少有一項(如閣下在維基百科中的編輯)並不具建設性且已被回退或移除。請使用沙盒進行編輯測試,並參閱歡迎頁面以了解更多關於貢獻維基百科的事宜。敬請合作。

        各種警告模板參見WP:UTM

        相關頁面

        參見

        1. ^ http://researchweb.watson.ibm.com/history/results.htm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在將在世人物的傳記內容添加到任何維基百科頁面時,編者都應特別謹慎。編者需要對此等資料保持高度的敏感,並須嚴格地遵循美國的所有適用法律以及我們的所有內容方針,特別是:

        我們必須確保條目的正確性[1],堅持使用高質量的參考文獻。有關在世人物的無來源或少來源的爭議內容都應立即移除而無需等待討論的結果,無論該內容是負面、正面或是未必正確的[2]

        生者傳記必須在考慮到主角私隱下謹慎地撰寫,因為維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書,而不是小報新聞。我們的職責不是去譁眾取寵,也不是成為散播他人八卦消息的主要工具。會否對在世人物造成傷害是進行編輯判斷時應考慮到的重要因素。

        本方針不僅適用於生者傳記條目,還適用於在其他頁面中出現的生者傳記內容。在維基百科中添加或恢復內容的人應承擔舉證之責,特別是有關在世人物的內容,因此編者應能說明此等內容符合維基百科所有內容方針和指引的原因。

        人物都應假定在世,除非有合理原因說明其已不在人世。據健力士世界紀錄世界最長壽者的年齡為122歲,所以出生於1890年前的人物都可被有把握地假定已死亡。

        根本原因

        維基百科在全世界範圍內是高知名度並被廣泛瀏覽的網站,這意指我們發表有關在世人物的內容會影響到其本人、家人、同事和朋友的生活,因此傳記內容必須嚴格遵循我們的內容方針維基媒體基金會理事會在2009年4月21日特別針對這類條目作出了一項決議,決議全文可見此處

        寫作與編輯

        捷徑
        WP:BLPSTYLE

        寫作風格

        生者傳記應以中立和百科全書式的語調負責和謹慎地撰寫,雖說結局主義可用於他類條目,質素欠佳的生者傳記應刪節刪除(參見#移除無來源或少來源的爭議內容)。

        此類條目應以不帶偏見的方式,記載可靠第二手來源中發表的和主角相關的內容,並在某些情況下記載主角本人發表的關於自身的內容。寫作風格應保持中立並實事求是,避免輕描淡寫和誇大其詞,且不應帶有瑣事章節

        批評和讚揚

        如果對主角的批評和讚揚與主角所受到的關注有關,能從可靠的第二手來源中獲取,且倘若這段內容不會導致條目比重失調或出現偏袒,則應該表現出對主角的批評和讚揚,應以中立和百科全書式的語調負責及謹慎地表達。須注意不能讓某個觀點佔據不合理的比重,應避免將少數觀點表達成多數觀點的印象,極少數人的觀點在條目中沒有容身之處。還應注重條目結構,以確保整體內容大致是中立的,特別是子章節標題應能反映出主角所受關注的重要領域。

        條目內容應從可靠來源中獲取,並且應只與條目主角有關。對羅織入罪的主張須保持警惕,留心那些針對在世人物的具有偏見和惡意的內容。如果有人試圖推銷帶有偏見的觀點,則應堅持可靠的第三方已出版來源以及與人物關注度相關的明確論證。

        外部連結

        生者傳記條目中的外部連結必須是高質量的,並應以比其他條目更為嚴格的標準判定。不要連結到那些與本方針精神相悖的網站,也不要連結到不完全符合外部連結指引的網站[3]

        分類

        捷徑
        WP:BLPCAT

        分類的名稱不應帶有免責或修飾,因此對於分類必須在條目中清楚寫明使用的原因。每篇條目必須明確指出被歸類於某一分類的事實,而該等事實必須舉出來源

        宗教信仰性傾向的分類只有在滿足下列兩個條件時才能使用:

        1. 主角公開地承認自己的宗教信仰或性傾向。
        2. 根據可靠的已發表來源,主角的宗教信仰或性傾向與主角受關注的活動或公共生活有關。

        在添加會損及人物聲譽的分類時應小心行事,例如添加Category:罪犯(或其子分類)分類的前提是事件與人物關注度確有相關、事件已在可靠的第三方來源上發表、主角已被裁定罪名成立且判刑未在上訴中被推翻等。

        圖像

        在世人物的圖像不應被斷章取義地用來表現該人物的非事實形象,例如在使用被警察逮捕後拍下的臉部照片特別需要注意,其可能會帶有逮捕記錄以外的其他影射含義。

        來源

        可靠來源

        更多資料:維基百科:誹謗

        關於在世人物的內容必須非常謹慎地引用來源,如果缺乏可靠的第三方來源,其中就可能會含有原創研究不可查證的表述,並可能導致誹謗性的斷言。只在可疑來源或可疑度高來源中出現的內容,不應在關聯在世人物的頁面被使用,不能出現在「擴展閱讀」、「外部連結」或條目中的任何章節中(見上方描述)。

        避免重複八卦閒言,在編輯前先問問你自己:來源是否可靠、內容是否被真實地表述;假使內容真實,它是否與該主角的百科全書文章相關。當可靠度低的印刷出版物作出無事實依據的懷疑時,他們通常會使用模稜兩可的語句,並將之歸結到匿名的來源。留意這點,如果出版物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故事,我們為什麼要相信?

        提防「循環論證」式的內容,所謂「循環論證」是指維基百科條目中的無來源或推測性的論點被公認為可靠的報刊或其他媒體的報道選用(無論其是否提及來自維基百科),而維基百科條目又使用這些來源來支持以前的推測性論點。

        移除無來源或少來源的爭議性內容

        捷徑
        WP:GRAPEVINE

        應移除受善意編者反對或對來源作出推測性解釋的任何無來源之內容,倚賴於自行出版來源(生者傳記主角的作品不在此列,詳見下文)或倚賴之來源不符合可供查證方針規定的內容亦應被移除。

        回退不過三原則不適用於此等移除操作,當發現自己身處和在世人物的潛在誹謗資訊相關的編輯戰時,編者應在討論頁上報告並尋求管理員的決定。管理員可以強制移除此等內容並實施頁面保護和用戶封禁,即便他們本人曾經參與過該條目的編輯。重新加入該內容的編者可被警告和封禁,參見封禁方針禁止毀謗

        若生者傳記條目沒有來源且語調負面,並且沒有中立的版本可供回退的話,管理員可不經討論直接刪除此類條目(詳見快速刪除的標準G12條)。

        自行出版來源

        決不要將自行出版的書籍、雜誌、網站、網絡論壇網誌(即Blog,又稱網誌或網誌)、微網誌(如twitter)作為和在世人物有關的資料來源,除非此等來源由傳記條目的主角寫作、發表或出版(見下方),此處所謂之「自行出版的網誌」包括個人與集體的網誌。一些報紙將自己主辦的交互欄目稱作網誌,假若這些欄目的作者是專業人士,且這樣的網誌受到了報社完善的編輯管理,則可以作為來源使用。如果報紙在發表某位專家的觀點時,卻又聲明不對此觀點負責,那麼引用部分的作者也應被明確提及,例如:「張三認為……」,而由讀者或網友留下的貼文絕不可作為來源使用[4]

        使用主角自行出版的來源

        主頁面:WP:SELFPUB

        只有由主角撰寫的自行出版物才能用於他們本人的生者傳記,主角可能會透過印刷書籍、個人網站或網址來提供關於他們自身的內容。如果它們符合以下條件,則由主角自行出版的資料便可加到條目中。

        1. 沒有過度的自我宣揚
        2. 不包括針對第三方的主張
        3. 不包括與主題無直接關聯事件的主張
        4. 來源內容的真實性未受到合理的質疑
        5. 不是文章主要的來源

        由可靠第三方出版社出版的主角自傳不受上述條件限制,此等自傳並非自行出版,應被視為可靠來源

        處理條目主角所作的編輯

        捷徑
        WP:BLPEDIT

        有時,條目的主角會親自或通過代理人來參與條目的編寫,儘管維基百科不鼓勵人們撰寫關於他們自己的內容,但當條目主角自行移除無來源或少來源的資料時,我們應當保持容忍。當匿名編者清空生者傳記條目的全部或部份內容時,應牢記這可能是條目主角移除具存疑性內容的動作。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此等編輯則不應被視作破壞。我們反而應該歡迎並邀請該編者來解釋他/她對條目的看法,我們應當寬待那些試圖移除在他們眼中為不實或不公正內容的傳記主角們。

        對於那些已擁有或可能會有關於其本人條目的人來說,他們會試圖去改正他們自身條目中有問題的內容,尤其是當條目里充斥着錯誤或極度負面的資訊,這可能會導致相當不理智、有失尊嚴的行為。對此等落入圈套的用戶進行強烈的批評會違反不要傷害新手的規定,我們更應當將此種現象視為新手的錯誤。

        其他考量

        有利於保護私隱的推定

        維基百科條目上有關在世人物的內容會影響到其本人的生活,所以維基百科編者在處理此類條目時,應負責任地去考量其行為所帶來的法律和道德影響。譁眾取寵不是維基百科的目的,維基百科也不應成為散播他人八卦消息的主要工具。生者傳記必須在考慮到主角私隱下謹慎地撰寫。

        在編寫只因一兩次事件而受關注的人物之傳記時,即使其引注的來源充足可靠,將各種細節鉅細靡遺地收錄到文中會產生問題。最好的情況是產生一篇非百科條目;最壞的情況則會嚴重違反中立方針。如果此類條目受到質疑,就應縮減回來源完整、中立且切題的版本

        有些人物是因為成為他人行為的受害者而受到廣泛關注,在處理他們的條目時,應把此等考量放在極其重要的地位,維基百科編者決不能有意或以其他方式去參與和延長此等加害。

        知名的公眾人物

        捷徑
        WP:WELLKNOWN

        對於知名的公眾人物,應使用大量可靠的第三方出版來源來獲取內容,維基百科的傳記條目只應根據此類來源所述而撰寫。如果某一指控或事件是值得注意、切題並受到已發表可靠來源充分記錄的,就可納入條目當中,即使是負面資訊且主角不願意讓人們提及。但如果可靠的第三方來源並未記錄,則不應加入條目中。

        • 例一
        某男與某女有過一場糟糕的離婚。

        它對條目是否重要,是否曾經由第三方可靠來源發表過?若非,則請省略它,或忠於事實地表述為:「某男和某女已離婚。」

        • 例二
        某政治人物被指控有婚外情,儘管當事人否認,但《紐約時報》刊登了該指控,並且已成為公眾醜聞。

        此等申述可被納入傳記之中,同時應列明《紐約時報》作為來源。

        參見:維基百科:可供查證

        從第一手來源獲得的資料應極其小心地使用,例如包含有個人詳細資料的公共檔案(諸如出生日期、居所價格、交通罰單、車輛登記以及家庭和工作地址)或庭審記錄,以及其他公共檔案或法院記錄皆不能使用,除非已有可靠的第二手來源曾經引用過。若第一手材料是經由第二手可靠來源首次發表,則在遵守非原創研究方針的前提下,或許可以作為補充第二手來源的公開記錄。

        相對不知名的人物

        捷徑
        WP:NPF

        維基百科也包含有另外一些人的傳記作為條目的主角,他們有着足夠的關注度,但卻又並非人盡皆知。在此種情況下,編輯者應有所克制,只應寫入與主角關注度相關的資料,同時忽略掉與主角關注度無關的資訊。一般不應採用來自第三方第一手來源的資料,除非是經由可靠的第二手來源首次發表,而使用由主角發表的資料時應小心慎重(參見使用主角自行出版的來源)。

        可能對人物的聲譽造成不利影響的資料應特別仔細地對待,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中,就算是重複「他人的誹謗性聲明」也是非法的,對非公眾人物亦有特殊的保護。任何此類可能對非公共人物造成潛在損害的資訊,如若能被多方高可靠度的來源證實,則若且唯若下列條件被滿足時方可引用:

        1. 該具體指控與主角關注度相關
        2. 維基百科條目闡明了是某來源作出某具體「指控」
        3. 維基百科條目沒有對其中的真相採取立場

        只因一次事件而受關注的人物條目

        捷徑
        WP:ONEEVENT
        WP:1E
        WP:BLP1E

        維基百科不是新聞報紙,某人曾經出現在新聞中本身並不意味着此人就可以成為一篇百科全書條目的主角。某人雖曾被維基百科中關於較大主題的條目提及,但在實質上他的生活仍然保持低調,我們應當避免為此類人物撰寫條目。

        如果可靠來源只在特定事件的語境中提及該人物,而且假若該人物在被報道後仍然保持低調或基本保持低調,那麼為其撰寫一篇獨立的傳記是缺乏理據的。邊緣關注度人物的傳記會讓特定事件擁有過大的比重,並可能會違背我們的中立觀點方針。在此種情況下,將有關資訊合併入事件條目,並將該人物的姓名重定向到事件條目通常是更好的做法。

        倘若事件有着重大的影響,且該人物在事件中的角色舉足輕重,那麼則可能可以為此人創建獨立條目。在充分記錄的事件中備受關注的人物,譬如行刺美國總統列根約翰·欣克利則適用此情況,事件或人物的重要性應使用可靠第二手來源中持續報道的程度來表明。

        個人資料的私隱

        倘若知名人士的出生日期符合以下條件,維基百科則可收錄之:

        1. 曾在提及該人物的一個或多個可靠來源中發表過,並可合理推測當事人並未反對過此等公開。
        2. 在其他情況下,應曾被廣泛地報道過。

        在處理所受關注較少的人物條目時,我們應保持謹慎。隨着身份盜竊的行為日益猖狂,人們也會更加重視自己的生日資訊,將其視為私隱。當對主角的關注度抱有懷疑,或者主角不願意將其生日公諸於眾時,我們應保持謹慎,只列出其出生年份。本着同樣的精神,維基百科的條目同樣也不應包含在世人物的住址、電子郵件地址、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繫方式,但一般則允許提供由主角自行維護網站的連結。

        姓名私隱

        在條目中添加在世非公共人物(例如傳記主角家人)的姓名時,應仔細考慮其是否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滿足下列情況,我們應假定不能使用他們的姓名,即使這些姓名已曾被媒體提及。

        1. 他們本身未達維基百科條目的關注度,例如以下原因:
          • 他們僅因為與備受關注的人物有關,才在第三方已發表來源中被提及姓名。
          • 只有少量的第三方已發表來源提到過他們的姓名。
          • 儘管第三方已發表來源曾廣泛提及他們的姓名,但這些來源對他們的介紹都只有寥寥數語,如輕微事故、刑事犯罪和突發公共事件。
        2. 他們與條目的主題並無直接關聯。
        3. 未滿18歲,由此應在私隱方面受到進一步的保護,以防遭到侵害。
        案例
        • 《八卦雜誌》報道說,演員李某和他的妻子曾氏有一個三歲大的女兒,大名叫做傻蛋。儘管這個名字具有娛樂性,但並不能使這孩子因其自身原因而備受關注。她出現在媒體上的原因僅是由於她與演員李某相關且其名字具新奇性,名字出現在一家或多家名流雜誌、報紙或網站上的原因有可能是個人炒作,無法說明其本人備受關注,因此她的名字並不應該出現在李某的條目中。
        • 演員李某已同意某個鼓吹對海洛英成癮者處嚴厲刑罰的運動使用他姓名,而報紙報道說他已成年的兒子卻因持有海洛英而被逮捕。儘管這一公開的指控具有諷刺意味,但由於他的兒子並不能因其自身原因而備受關注,因此其子的私隱仍應受到保護。
        • 隨着李某的兒子遭到逮捕,李某公開宣佈放棄他此前的立場,轉而支持對海洛英成癮者的治療。那麼其子遭到逮捕的事件就可以寫進李某的條目中,但他的兒子仍然不是憑藉其自身原因而備受關注,所以條目中仍不應提及其子姓名,即便該名此前已被媒體廣泛報道。

        在姓名被節錄時,我們鼓勵編者在條目討論頁解釋這樣做的原因。

        對婚姻狀況的說明

        在生者傳記中,類似於結婚、離婚和合法分居的事件,或是結婚、離婚和合法分居的意圖已在多家可靠來源中廣為報道而可供查證,那麼主角的未婚配偶、配偶或前配偶的姓名並不屬於私隱,除非有法院判決要求不得透露當事人的姓名。

        法人團體

        在某些國家,公司、單位及其他團體被視作法人,但本方針並不適用於法人團體。

        維護生者傳記條目

        維基百科囊括了萬餘條在世人物的條目,均為廣泛知名和有些許知名度的人物。無論是從法律還是道德的立場來看,我們都應為消除這些條目中的誹謗和其他不良資訊作出堅決的努力。從另一方面,維基百科的聲譽和中立亦不能就此作出妥協,不能在條目中表現出對主角有利的偏見,不能囊括哪些關注度不足的自我宣傳者的條目,不能僅因為主角反對就移除條目中合適且來源充足的資訊。

        若可能的話,應把條目按照中立性和高品質的標準施以改善是首選的做法。在必要時,應移除條目中的可疑內容,直至來源質量、表述中立性以及整體相關的問題均被討論和解決。在受到質疑時,生者傳記條目應縮減回具有高質量來源、中立且切題的版本。同時,在許多情況下,為了強制執行生者傳記的方針,還需適當地使用諸如頁面保護刪除等管理工具。在極端的情況下,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會對違反生者傳記方針的問題採取行動

        半保護和全保護

        管理員懷疑生者傳記條目遭到惡意或偏見性的編輯,或認為違反方針的內容會被再次添加,則可對條目實施全保護或半保護。但是在中長期後,通常更需要藉助編者的參與來讓條目符合本方針的規定,因此在總體上仍應開放條目的編輯權限。

        刪除

        捷徑
        WP:BLPDEL

        不符合本方針的生者傳記內容應被改善和糾正,如果無法做到這點,那麼就應移除這樣的內容。如果整篇條目在整體上質量低劣,其主要包含的爭議內容都是無來源或少來源的,那麼就有必要首先刪除整篇條目,然後再進行討論。

        通常情況下,刪除條目應是最後訴諸的手段。如果爭議是圍繞着某篇條目的存廢展開,例如對關注度的質疑或同樣的主題曾被請求刪除,那麼就應經過存廢討論作出表決而不是快速刪除條目,除非在條目包含有無來源的負面資料或被非中立地撰寫的情況。不能被迅速地加以重寫或恢復到可接受的版本時,才應該快速刪除部分或整篇條目以達規範標準。

        執行刪除的管理員應作好準備向他人解釋該操作的原因,並在內容涉及敏感資訊時通過電子郵件告知。反對刪除的人應謹記,執行刪除的管理員可能是注意到了其他人沒有注意到的問題。異議可在存廢覆核請求處提出,但應避免針對在世人物個人敏感資料的持久公開討論,特別當這些資料是負面資訊時。此番爭論可在討論結束後被禮貌性地消隱

        在刪除生者傳記條目後,管理員可以禁止條目的再次創建

        刪除針對其他編者的評論

        用於正當的維基百科管理和討論目的之頁面,譬如用戶自己的用戶頁、解決爭議的頁面、計畫與社群頁面,以及用戶之間的評論,經常會包含有編者針對其他編者的觀點和意見。儘管本方針亦適用於此點,但刪除並不是解決此類問題的常見方法,我們應允許為社群處理此類編輯問題留有餘地。對於針對其他編者的攻擊性評論,參見維基百科:不要人身攻擊

        刪除後

        在刪除了生者傳記條目後,可考慮將可接受和非冒犯性的內容合併到其他相關條目中。須注意必須按照CC-BY-SA 3.0協議註明內容的有關資訊,進一步的說明請參見幫助:合併#如何合併頁面

        恢復已刪除內容

        為了確保有關在世人物的資訊始終符合維基百科的方針(高質量的可靠來源、高度中立性),希望保留、恢復或還原爭議內容的人應承擔舉證之責。添加或恢復此類內容的編者必須確保相關的內容符合所有的維基百科內容方針和指引,而不僅是在來源上尋求可供查證。

        如果要將內容恢復到未作出重大更改的狀態,則必須首先取得共識,並在儘可能的情況下,須與執行刪除的管理員討論該爭議性的刪除。如果已對內容進行了重大的修改或重寫以解決問題,那麼可對其進行討論或將其添加到相關條目中,具體做法還應逐案分析和處理。用戶可能會在其用戶名字空間下撰寫條目的草案,並在存廢請求的頁面尋求討論。在任何情況下,如果某段內容出現爭議,在沒有進行討論和尋求共識前,不得將其加回原文。

        對刪除討論的禮貌消隱

        如果生者傳記條目是通過頁面存廢討論刪除,相關的討論以及後來的存廢覆核討論都可能被禮貌地消隱,或者被移除不適當的評論[5]

        封禁

        重複於在世人物條目添加無來源或來源不足之爭議資料的編者可能會因其擾亂行為而受到封禁,進一步的說明詳見封禁方針

        模板

        本方針適用於條目中的所有在世人物,而不僅針對條目的主角。在生者傳記條目和提及了在世人物之條目的討論頁可加上{{Blp}}模板以向編者、讀者乃至條目主角提醒,該篇條目應須遵守本方針。

        對於其編輯行為違反了本方針的編者,你可以在他們的用戶頁使用下列模板予以提示、警告:

        需要關注的生者傳記條目可使用{{BLP dispute}},需要更佳來源的生者傳記條目可使用{{BLP sources}},沒有任何來源的生者傳記條目可使用{{BLP unsourced}}。

        非條目名字空間

        討論頁

        討論頁用於討論條目內容,無來源或少來源且無關或無助於條目內容的爭議資料都應被刪除,特別嚴重的問題(如電話號碼、誹謗中傷等)可被永久移除。新的資料通常應被討論,以在相關性和來源方面達成共識。對於針對生者傳記重複發表的可疑主張,若未能提供新的證據,則當依照先前達成的共識直接刪除。

        用戶頁

        對於討論頁的規定同樣適用於用戶頁,唯一的例外是用戶按照慣例可以在他們的用戶名字空間中,發表任何未提供來源的主張。然而所有的用戶頁都應遵守基本規範用戶頁的規定,不得用作廣告宣傳等違反規定之目的,且不可以貼上他人資訊或冒充他人。

        計畫名字空間

        在計畫名字空間中,可以討論一些和用戶相關的資訊,並需要對其作出管理決策,這些討論對所有人都是可見的。維基百科的用戶名經常會與維基百科以外的身份相關,而一些負面評論可能會給維基百科帶來麻煩甚至是法律問題。如果此類資訊能被審慎和仔細地管理,並在邊界情況下被創造性地對待,那麼這對該身份背後的個人與維基百科自身都是有利的。如果對計畫名字空間發表針對在世人物的某主張存有爭議時,公正的協商固然十分重要,但應留意不能將該主張重複發表以尋求意見。若有必要,可考慮使用電子郵件或維基百科以外的交流方式,與其他編者和管理員討論相關的問題。

        圖像

        圖像的上傳與展示同樣應遵守本方針,不適合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內容同樣不適合以圖像形式存在。

        關於未成年人的資訊

        我們不鼓勵未成年人公開可能確認其身份的個人資訊,即便是在其用戶頁上公開。

        關於已逝者的條目

        儘管本方針專門適用於生者,但有關離世人物的資料仍必須符合維基百科的其他方針和指引,須迅速清除有問題的內容是正確的行為。添加或恢復任何內容的編者始終都應承擔舉證之責,這不僅適用於來源的可查證性,還適用於所有的內容方針和指引。

        關於您本人的條目

        捷徑
        WP:BIOSELF
        WP:BLPSELF

        如果您對於與自己有關的條目有所質疑,請參見英文版維基的相關規範,其中給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最有效方法,並提供了聯繫方式以及對相關重要資訊的建議。

        1. 維基百科有其編輯標準和方針,通常會有助於您直接解決問題。如果您對這裏不熟悉,有許多用戶願意幫助您,還有許多實用的處理流程和支持手段。但您需要了解它們的存在,並知曉其中的內容或熟悉如何找到它們。
        2. 維基百科在行為和禮貌方面也有嚴格的規定,由於維基百科幾乎完全由志願者運作,不禮貌的行為哪怕有其合理性也不會造成任何有效的影響力,甚至反而會導致封禁,請努力避免向該方向發展。和尋求幫助相比,不禮貌的行為是無效的手段。
        3. 非常明顯的錯誤可被迅速的修復,您也可以直接修復它。但除此之外,對於有爭議的內容,應該了解到一些基本方法來讓問題的解決變得更加容易。
        4. 某些事是您有權期望的,但也有一些是無法期待,理解這點非常重要。

        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聯繫方式

        要聯繫維基媒體基金會,請參見此處的詳細說明。

        參見

        參考文獻

        1. ^ (英文)吉米·威爾士簡報時的演講,Wikimania,2006年8月
        2. ^ (英文)吉米·威爾士.「WikiEN-l 零資訊勝過錯誤或不實的資訊」,2006年5月16日和2006年5月19日
        3. ^ 注意如果外部連結與本方針或其他方針不一致,則以方針為準。
        4. ^ 取自Wikipedia:V#_note-4,對原文略有改動
        5. ^ 「……與此同時,我認為大部分針對在世人物或活躍公司的頁面刪除討論都應被(最小程度地)禮貌地消隱,這應成為標準程序;同時還要刪除其中的所有不當評論。這不是當前的方針,但當前的方針的確允許我們刪除會對他人造成潛在傷害的內容。」(原文:「...In the meantime, it is my position that MOST AfD pages for living persons or active companies should be courtesy blanked (at a minimum) as a standard process, and deleted in all cases where there was inappropriate commentary. This is not the current policy, but current policy does allow for deletions of material which is potentially hurtful to people.」) --吉米·威爾士 2006年11月13日 01:42 (UTC)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命名常規,是關於如何命名一個頁面的指導方針,本頁面雖然是方針、是所有維基百科用戶應遵從的標準,但畢竟只是整理了過去編者約定俗成的常規,並非絕對。隨着維基百科的逐漸發展變化,有些一度有意義的常規可能已經過時,某些特定常規可能明顯不再合適。無論如何,當你對條目命名猶豫不決的時候,請參考命名常規所倡議的標準,總的來說,所有條目命名都應當首先使用大多數中文用戶最容易理解、最不容易混淆的文字,同時儘量確保其他人可以簡單且符合常識地連結到這些條目,除了要遵守命名約定之外,還應當遵守連結約定。在命名和連結時遵循一致的約定可以將連結引到正確的地方。

        若當條目標題(名稱)存在命名爭議時,應在該條目的討論頁中加入{{命名}}模板來提醒用戶,應先進行討論來取得共識後,再考量是否維持原狀或更名移動)至最適合的標題。

        一般性的慣例

    使用中文

    慣例:除非原文比中文翻譯在中文中更加常用,請使用中文來對條目進行命名,並將外文原文附在條目的首行。

    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稱

    慣例:儘量使用人、物或事項的最常見的名稱,但是不要和其他的人或物的名稱混淆。如果存在同名事物,可以使用消歧義頁面。

    必須精準簡練

    慣例:請不要在一個頁面上使用一個繁複或容易混淆的標題,即使那個標題沒有其他的含義。

    參看:Wikipedia:消除歧義

    使用全稱

    慣例:請儘量不要使用簡稱或縮寫來命名條目。除非這個名稱只有它使用或者這個名稱大部分人都知道。儘量避免使用中文或外文縮寫,除非該縮寫已經被公認為專有名詞,例如「蘇聯」、「IBM」等。

    縮略詞不應帶點,如「MAME」不應寫成「M.A.M.E」。

    不要使用條目的名稱來表示條目的層次

    慣例:比如「中國歷史」既可屬於「中國」,又可屬於「歷史」,所以不要使用「中國/歷史」這種方式命名頁面(這種方式叫做子頁面,以前曾經在條目中採用過,現在已經不在條目中使用了,不過可以在用戶和討論頁使用)。使用「中國歷史」即可。

    括號的使用

    請使用半角括號「(」「)」作為標題中的括號,括號前有一個半角空格。如:Wikipedia:命名常規 (大寫)

    對於全形括號的使用仍有待達成共識。

    連接號的使用

    連接號即連字符。中文維基百科允許兩種連接號的使用,一種是全形連字符「-」(Unicode:FF0D),另一種是半角連字符「-」(Unicode:002D)。

    • 全形連字符「-」主要用於中文、日期或時間的連接,如「上海-台北」、「1999年2月3日-2005年7月6日」等。此處的一個例外是外文人名,將在半角連字符處說明。
    • 半角連字符「-」主要用於外文、阿拉伯數字以及外文人名的連接。比如「UTF-8」、「ISBN 7-100-01777-7」、「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等。

    有關先前對連接號方面的討論,詳見Wikipedia:投票/格式手冊中關於連字號的規定

    特殊符號

    慣例:一些特殊符號不能使用,或者使用後會出現問題。例如你不能使用半角的直管符號(|),和的符號(&),花括號({ }),方括號([ ]),井號(#)作為條目的名稱。請考慮是否可以不使用這些符號,如果一定要使用,請改用全形符號,並在條目頂端加入{{DISPLAYTITLE:正确的标题}}。如果還是不能正常顯示,可使用{{Wrongtitle}}模板加以說明。

    長度限制

    標題長度有限制。255位元組換算成UTF-8 (一個常用漢字的UTF-8需要佔用2個字節),則為255除以2,等於127個漢字或更少。

    名從主人

    慣例:如果一個條目所描述的主體事物,它的擁有者或代表者的官方中文資料裡有出現到該事物的中文名稱的,一般使用該中文名稱。

    • 適合使用「名從主人」原則來命名的情況有哪些?
    1. 機構、組織、公司等,如果該機構、組織、公司或其上級機構、組織、公司的官方中文資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稱的,以該中文名稱來命名,如東南亞國家聯盟微軟
    2. 品牌、商標、產品、賽事、獎項等,如果擁有這些事物的機構、組織、公司或個人的官方中文資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稱的,以該中文名稱來命名,如百事可樂
    3. 國家、地方等,如果代表該國或該地的政府或其上級政府的官方中文資料中有提供中文名稱的,以該中文名稱來命名,如首爾
    4. 人物,如果其個人發表的作品,或其認可的中文官方資料中出現有他本人的中文姓名或譯名的,以該中文姓名或譯名來命名,如陸克文
    • 在命名時「名從主人」原則僅起參考作用的情況有哪些?
    1. 人物,其所工作或隸屬的機構、組織、公司的中文資料中出現他的中文姓名或譯名的,「名從主人」原則僅起參考作用。
    2. 一個事物,它的擁有者或代表者的日文、越南文、韓文等中文之外的文字資料出現該事物的日文漢字、越南文漢字和韓文漢字等專有的名稱,「名從主人」原則僅起參考作用,如「阿倍仲麿」等。其中的日文漢字的翻譯原則請參見Wikipedia:漢字文化圈語言專有名詞的中譯規則Wikipedia:日語專有名詞的中譯原則;惟該原則並未達成共識。

    使用其他語言時

    如果一個事物還沒有中文名稱,必須使用英文等其他語言時,在創建頁面的時候,需要遵守下面的規則。

    第二個和以後的字母用小寫

    慣例:除非是一些專有名詞(比如姓名)或者其他總是大寫的詞,否則第二個字母以後的字母或單詞請用小寫。
    解釋和細節:見命名常規 (大寫)

    使用單數

    慣例:除非總是使用複數的名詞,否則要用單數。

    重定向形容詞到名詞

    慣例:形容詞應該重定向到名詞。

    具體命名

    交通工具名稱

    請使用最常見且不混淆的名稱,在可以辨識,沒有歧義的前提下,遵循百科條目名稱的簡潔性原則,不用加暱稱。最後加入「號」字及航行器名稱,例如「小鷹號航空母艦」、「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等。

    公司行號

    捷徑
    WP:NAME#COMPANY

    慣例:一般情況下條目名稱不附加公司的法律狀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控股公司),像是「微軟」與「沃爾瑪」。請注意「公司」、「國際」、「集團」、「工業」與任何類似字樣都不是法律狀態,當商務往來時才需要完整敘述。

    但當有消歧義的需要出現,仍可考慮加上「公司」字樣以做出區別,例子:「大同公司」、「電視廣播有限公司」、「Key (公司)」、「Google公司」。

    參見:Wikipedia:格式手冊 (商標)

    歷史名稱及人名

    中國歷代君主

    中國歷代君主條目的命名常規暫定為下:

    年份

    使用年份時應當在年份後加上「年」字,避免與其他數字混淆。公元前應該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386年」和「前386年」,「10月1日」和「10月10日」,而不是簡單的「386」,「前386」。

    語言(包括程式語言和普通語言)

    慣例:所有會和其他條目重名的程式語言,都應當在後面加上「語言」,如「C語言」、「J語言」。而其他程式語言,如「VBScript」和「JavaScript」,就不必使用「語言」。

    而普通的語言則直接使用最常見的名稱,例如「漢語」、「英語」、「法語」或「日語」。

    地名

    直接使用原名,當存在命名衝突時在最後註明國家,例如「倫敦 (英國)」和「倫敦 (加拿大)」等。(請注意在條目名稱之後為一個半角空格和一對半角括號

    地名方面,注意在可能的情況下儘量使用慣例俗成的譯名,例如Cambridge, UK譯為劍橋,而Cambridge, USA譯為坎布里奇

    中國大陸的行政區條目的命名需要加上「省」、「市」、「縣」等,以全稱來命名,如「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深圳市」、「陽朔縣」、「焉耆回族自治縣」、「海淀區」等,而避免用「內蒙古」、「山東」、「深圳」、「陽朔」、「焉耆」、「海淀」等來命名。

    非中文人名

    一般使用最常用且不和其他人混淆的中文譯名,然後重定向其他譯名到該譯名。同時請在譯名表中列出不同的中文譯名。

    注意如果要使用名字間隔號,請用「·」(&#183;)而不是「.」(&#65294;)「‧」(&#8231;)「•」(&#8226;)「・」(&#65381;)。(參閱:間隔號的輸入方法

    對於各地對同一外語名稱有不同的譯法,請參看以下#各地漢語差異部份。

    書名號

    現在的做法條目名稱都是不帶書名號,便於內部連結。在條目內部書名號正常使用。

    化學反應

    可以搜索到化學反應的中文名稱時,使用中文。如果科學家的名字本身有中文譯名,但反應尚未有中文譯名,也可以以科學家的中文譯名合理推斷出反應的中文名稱。如果連科學家的名字也沒有中文譯名,則使用英文。

    ACG(日本動漫、遊戲)作品

    由於ACG(日本動漫、遊戲)系條目主要以日語作品佔大多數,而維基條目通常應以中文命名,惟由於此類作品往往不只有一個中文譯名,故條目標題對作品的譯名應使用優先次序最高的譯名。一般而言若有官方譯名(原作者、其他持有原作品版權的公司、組織或其法定分支機構所訂定及公佈的中文譯名)且該譯名經常被使用則優先作為條目名,詳細情況請參見維基百科:命名常規 (日本動漫遊戲條目)的規則。

    各地漢語差異

    維基百科是一個國際計劃,它的參與者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區漢語使用者由於語言實踐的不同,在某些條目的命名上會出現差異。解決這個問題的原則是尊重並且包容各地的文化差異。我們確立如下規則:

    • 遵守上面的一般慣例和大家就命名問題達成的其他共識。
    • 包容的規則:凡是因各地文化差異而導致命名有差異的條目,我們要在條目正文裏說明各地的命名,然後我們採用重定向的方式把所有的命名方式都包括進來。
    • 時間優先的規則:我們選擇條目第一個重要版本採用的命名方式作為條目的主要命名方式,其他命名都重定向到這個主要命名上來。

    說明:條目的第一個重要版本是指第一個對條目內容有實際貢獻的版本,非常短的「小小作品」不在此列。

    命名衝突

    • 當運用「名從主人」、「時間優先」和「常用名稱」三原則進行命名而有衝突時,應當遵循以下慣例:
      1. 當一個事物的名稱符合「名從主人」的命名原則,且在全部的中文使用地區皆為常用名稱時,應當使用該名稱。
      2. 當一個事物的名稱符合「名從主人」的命名原則,但只在某一個或多個中文使用地區為常用,而在其它的中文使用地區並不常用時,應當使用符合「名從主人」命名原則確立的名稱,而不應當繼續使用「時間優先」命名原則確立的首個常用名稱。
      3. 當一個事物的名稱符合「名從主人」的命名原則,但在全部的中文使用地區皆不常用時,應當繼續使用「時間優先」命名原則確立的首個常用名稱,而不應當使用符合「名從主人」命名原則的名稱。
      4. 當一個事物的名稱不符合「名從主人」的命名原則時,可以用其它命名規則代替。
    • 根據之前的社群投票共識
      • 如果:
        1. 發生由於現有的命名原則不足造成的移動戰
        2. 目前不能通過解釋、調解、討論命名方針達成共識。
      • 則:
        1. 使用條目符合命名方針最初使用名稱(即將條目名稱恢復為爭議發生或移動戰之前的狀況)。
        2. 在共識產生之前,作為該條目的名稱。

    命名常規一覽

    Special:PrefixIndex/Wikipedia:命名常規 Special:PrefixIndex/Wikipedia:命名常規

    參閱

請注意:這不是一個正式的版權聲明,這只是一個提示。

如果你要上載一幅圖像,請確保這幅圖像是你自己的,或者它是來自公共領域的,或者圖像持有人同意在GFDL下發佈。永遠要在圖像描述頁中註明圖像的版權狀況,這可以使用圖像版權標誌,並且給出有關圖像來源的更詳細的資訊。如果圖像是你自己創建的,請在圖像描述頁註明作者和創建日期,例如這幅圖像由XXX(就是你自己)在XXX年x月x日創作

如果文件受版權保護,但因為屬於合理使用,或獲得原創者授權使用,請在描述頁中註明(參見下文)。

在美國的版權法中,所有在1923年1月1日以前出版的圖像,現在都屬於公眾域,但這不適用於在1923年以前製作的並在1923年及其以後出版的圖像。1923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並且這個時間不會前推到2019年。這個特殊性是因為維基百科的頁面包含有其他語言,而他的伺服器位於美國。無論如何,維基百科的交互性,GFDL,以及國際法方面仍在討論之中。

您可以在公有領域圖像資源中找到大量的公眾域的圖像。

普通的維基人沒有耐心去檢查每個圖像是否侵犯了版權。但是如果您非常懷疑一個圖像侵犯了版權(例如在圖像描述頁上沒有相關的版權資訊,並且你在其他有版權聲明的地方看到過他),那麼你可以提出刪除。

參看:

理論基礎

「但是為什麼?」我們聽到了您的疑問。以下是為什麼需要註明圖片的版權:

  1. 在一個國家內屬於「合理使用」的圖片,在另一個國家可能不屬於合理使用的範圍。清楚地註明圖片的版權可以讓在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在使用維基百科時自行決定是否使用某一受版權保護的材料;
  2. 製作好的圖片要比創作好的文章更困難,所以因使用圖片不當而違反著作權法的可能性也就更高。因此我們在圖片的使用上必須非常謹慎,特別是當維基百科準備發佈正式的出版物或CD-ROM時;
  3. 改寫一篇侵犯版權的文章很容易,修改一幅侵犯版權的圖片卻十分困難(雖然還是可能的);
  4. 當我們(合法地)使用了外部的資料時,註明資料來源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如果我們註明了資料的作者,或許可能使我們更容易取得授權(而一些授權本來就要求註明作者)。

編輯圖像

維基百科提供上載功能是為了讓作者能夠在文章中利用圖像及聲音來幫助介紹相關主題。請不要只因為有趣而上載圖片,也不要因為某篇文章有可能用到某一文件而上載它。只有在真正需要時才上載。

注意:上載圖像的功能只有已登錄的自動確認用戶才可以使用。並且圖像必須從你的計算機上上載。

使用上載文件連結上載圖片,在文件名處填入上載圖像在計算機上的路徑,也可以使用「瀏覽」按鈕查找。在「簡述」中填入圖像的描述。

如果你編輯了一幅已經上載的圖像,請使用上載文件,並且確保你要上載的文件和你要替換的文件同名。

將圖像轉換為其他的文件格式意味着改變了文件名,因此新的圖像將會有一個新的圖像描述頁。

刪除圖像

同樣,在他人認為有必要的情況下,文件也有可能被刪除。其實只有管理員才能刪除圖像。

  1. 發消息給上載圖像的人,告訴他你的意見。
  2. 把它從所有使用該圖像的文章中移除,把它變成孤立的圖像。
  3. 在圖像描述頁添加一個通告
  4. 一般來說,圖像可能會在一周之後才刪除,參看Wikipedia:刪除守則

添加好的說明

每一個上載的圖像都有一個描述頁,用來說明圖像的相關資訊。您至少應該加入一個簡短的說明,特別是該圖像的出處(甚至可以包括一個到該文件的連結),以及該圖像的版權歸屬情況。即使您不清除圖像的原出處,您也應當加入您在什麼地方找到該圖像。請使用大多數維基人都看得懂的語言來說明(中文維基,當然應該用中文啦!)。不要在圖像的描述頁中使用該圖像,這將會引起混亂。

使用具有說明性的文件名稱也非常有幫助。例如「Africa.png」並不能說明任何事,並且還有可能與其他文件名衝突,一個更好的文件名應當是「Africa_map_2002.png」。但是不要使用任何特殊字符或空格以及過長的文件名,這樣會讓部分用戶無法下載圖像。也不要使用中文文件名。請注意區分大小寫,Africa.png和Africa.PNG是不一樣的。我們推薦使用小寫字母。

你可以用一個不同的圖像來替換同樣的名字的一個舊圖像,比如您對某個圖像進行了改進-對掃描的圖像使用了一個更高質量的掃描儀重新掃描,或者您對原來的圖像進行了精簡,這時您可以使用同一個圖像名稱來替換老版本。這樣可以使大家很容易比較兩個圖像的差異,並且避免了不必要的刪除或文章的修改。可是您如果改變了文件的格式就不行了,因為文件的擴展名已經被改變了。

現在您可以非常容易重命名一個圖像,你可以直接保存他並重新上載。

圖像本身不應當攜帶任何有關作者或原創者的資訊。這些資訊應當放在描述頁中。因為這樣一來那些使用文本顯示瀏覽器的用戶也可以看到。

圖像處理

儘量使用較少顏色的圖像。當用在文章中時也可以按比例縮放。GIF到PNG的轉換可以通過GIMP畫圖Adobe Photoshop實現。

聲音

聲音文件應當使用Ogg Vorbis格式。演講聲音請使用單聲道,音樂則可在必要時使用雙聲道。如果文件相當大,請在連結中註明文件大小,讓讀者自行決定是否聽取聲音。

現在你也可以上載midi格式的聲音文件。Wikipedia:刪除守則(快速刪除)Wikipedia:著作權(版權)方針

 
維基百科的標幟

維基百科,如同維基標幟所載明的,是一個「自由的百科全書」。創始人吉米·威爾斯(Jimbo)說,維基的使命是將世上全部知識用當地語言傳給這個星球的每一個人;而維基社群的唯一目的,就是通力協作,創作這部無償、自由、具備最高質量的百科全書。因着這些使命與目標,維基人對於維基社群的文明有高度的要求與基準,維基人需要彼此尊重、坦誠、溝通、友愛,來創設這個多元、自由、寬容、正直的維基社群與百科全書。

參見:Wikipedia:守則與指導Wikipedia:中性的觀點Wikipedia:維基百科禮儀Wikipedia: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Wikipedia:避免常見錯誤

客觀的編輯態度

維基百科方針
內容
中立的觀點
可供查證
非原創研究
列明來源
避免地域中心
不適合維基百科的文章
維基百科不是詞典
自傳
胡言亂語
破壞
生者傳記
命名常規
文件使用守則
刪除守則(快速刪除)
著作權(版權)方針
合作
文明
共識
不要人身攻擊
編輯戰
回退不過三原則
爭論的解決
編輯守則
半保護政策
頁面保護方針
用戶
使用者名稱
機械人
管理員
車輪戰
管理員的離任
權限申請
申請解除權限
新頁面巡查
回退功能
用戶查核方針

維基百科是供全人類利用的無償、自由的百科全書,秉持客觀、公正、如實的編輯態度。

維基不為政治、個別團體或某個個人服務,因而不是政治論壇、亦非個人網誌。維基只記述事實,這包括:事物的歷史、現狀、以及人們對此的見解、計畫等,但是維基自身不持有立場,也不支持、暗示、預測、或同情任何的未來可能。維基人在編寫條目時,要注意不要受限於自己的立場,而應致力於留下客觀、符合事實的描述。

中文維基是所有中文用戶共同的百科全書,而中文用戶不僅分佈於中國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更是遍佈世界各地。中文維基得以保持目前的完整統一,仰賴諸多前提要件:

  1. 簡繁之間,人數居多的簡體用戶不會侵害繁體(正體)用戶的應有權益,繁體用戶也不會僅僅因為人少而覺得受到無形擠壓;
  2. 兩岸之間,人數居多的大陸用戶不會侵害台灣用戶的應有權益,台灣用戶也不會僅僅因為人少而覺得受到無形擠壓;
  3. 擴展地講,任何人數居多的群體都保證不會侵害其他的個體——維基人謹慎地避免諸如中國中心、漢族中心、男性中心、異性戀中心等等的各種傾向;同時任何人數佔劣勢的群體都保證不會無故懷有受迫害的心理,也不應該要求額外的權利——中國海外人士、少數民族、女性和同性戀人士等等不會僅僅因為人少而覺得受到排擠和歧視。

註:根據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數據,來自香港和台灣的編輯來源佔總數的6成以上,來自中國大陸的則不足2成,最新數據請看此頁

討論方式

吉米·威爾斯始終強調,所有的爭議應當通過討論得到共識解決,而不是什麼事情都可以付諸投票。少數強勢決議,是顯而易見的錯誤;然而多數決議,卻有迷惑性。在存有相當爭議的情況下,多數人同意並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變相的暴力。「多數暴力」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給人暫時假象、滋生更多的問題、影響維基人的創作。

最常見的討論方式,是在條目的對話頁進行。如果需要更為廣泛的參與,則可以在互助客棧提出。而如果某個問題需要維基社群的普便了解、參與,並且需要謹慎、有序的討論過程,可以利用討論。具體的規則和程序可以參見上述頁面的說明。

杜絕不文明行為

維基人需要彼此尊重、友愛,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對方這樣做。

示例

不文明的行為

  • 粗魯與冒犯
  • 編輯摘要中的定性式語言,比如:修正亂七八糟的段落,清除沒有條理的垃圾
  • 嘲弄貢獻者的語文水平
  • 對某人的過失予以惡意之猜測及指控

相當嚴重的不文明行為

  • 人身攻擊
    • 侮辱或對其他不同種族族群信仰性取向……的用戶污衊。例如:你這個XXX教徒只會搞襲擊
    • 人身褻瀆、污衊,例如:「這個混蛋」的內容……
  • 撒謊、欺騙
  • 竄改或破壞他人用戶頁或他人用戶討論頁
  • 號召禁制或抵制

失禮發生的例子

  1. 你正安靜地創建新頁面的時候,一個用戶來講話:如果你非要寫一篇毫無價值的東西,起碼要注意不要弄的錯字連篇。而衝突的升級發生在,你回答說:關你屁事。
  2. 你創建的內容被回退或提交刪除,雖然你有合理理由去保留你所作的編輯,但是就在回退人的對話頁或刪除請求中發表這樣的回應:理由是……,這樣的刪除/回退真的很霸道。

後果

這類互動嚇跑其他的貢獻者,分散其他維基人本來可以去做更重要事情的精力,從而削弱整個的維基社群。這樣的失禮行為使人平生怨氣,心灰意冷,甚至離開;或者激怒對方,導致衝突升級。同時,大家失去相互的真誠與信任,會更沒有能力去解決現有或者將來的爭執。

避免衝突升級的方法

  • 不要進行編輯戰,可以跟該用戶討論,或者設立維基專題探討群體規則
  • 保護頁面,這樣大家可以冷靜一會,仔細想想,同時避免衝突進一步升級
  • 讚揚那些沒有「以惡制惡」的人
  • 請參與失禮行為的所有當事人暫時或長期離開維基百科
  • 解決爭端的根源——尋找妥協的解決方案
  • 禁止個別引發爭端或失禮的用戶編輯相關的頁面
  • 創制並施行一定的規則
  • 用緩和及建設性的評論回應失禮
  • 不對失禮做任何答覆,原諒並忘掉他們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