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中國/特色姓氏/存檔

中國主題特色姓氏存檔

==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1 是現時中國第六大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16。在做自我介紹時,通常會將「楊」稱作「木易楊」;但實際上「楊」字的右邊並非「易」,而是「昜」(音同陽)。 姓氏源流: 一、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元和姓纂》雲 。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於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齊,生伯僑,天子封為楊侯,以國為氏。 二、為五胡十六國時氐族姓氏,據《晉書》雲;氐有楊氏,世居仇池(甘肅仇池山)。 三、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蘆」氏,後改為漢字單姓「楊」氏。 四、出自「揚」氏,以邑為氏,古時有「揚氏邑」。

==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2 張姓 張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張揮為該姓始祖。歷史上,西漢時期張耳被劉邦封為趙王,張耳的十七世孫張軌(255年-314年)建立前涼王朝。 張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24位。至2007年,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對中國戶籍人口的統計分析顯示,張姓人口在中國姓氏中排在第3位,共有8750.2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6.83%。[1] 張的本義是「使弓弦」,把弦繃在弓上,將要開弓,與「弛」相對。引申為開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義。張,也是星名,屬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狀似弓。張是擅長製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圖騰,進而成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歷史發展'粗體文字 起源始祖 張(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於姬姓: ①出自上古黃帝之孫揮,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3-4]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5] ②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屬於以字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他的後代以其字命氏,也稱張氏。[6] 2、源於改姓而來: ①出自聶姓。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其子嗣便以張為姓。[7] ②出自賜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③源於古奚族。張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張忠志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 ④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有改姓為張姓的。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錦氏、扎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張。[8] 得姓始祖 張姓始祖-張揮 張揮,號天祿,青陽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發明者。因弓箭的誕生對社會影響大,所以黃帝封揮為弓正,職掌弓矢製造。後又取弓長之意,賜姓張於濮陽,封地清河。後逝葬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因此,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9] 遷徙傳播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於「尹城青陽」,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直至西周宣王時期,在陝西地區出現了張姓的蹤跡,西周青銅器皿上銘有張伯、張仲,他們是西周的貴族。張仲輔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興。 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張老、張侯(即解張)均是晉國的大夫,張老的後代韓國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2] 秦漢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時期。張姓在秦初進入了四川,多為三晉貴族的後裔,在反秦戰爭和隨後的楚漢之爭中,政治傾向明顯,戰爭中建功立業,封侯賜爵;再西進甘肅、寧夏等地。張姓人群活動地區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區,成為當時北方地區的第一大姓。同時,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從陝西出發,徙河北入江蘇,渡過長江,進入江南地區。西漢末,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2]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由於北方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的原因,張姓人群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西北發展。西晉末,張姓人群涉足東北,渤海灣地區成為張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時期,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台灣地區。

'人口分佈'粗體文字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3%,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兩省,大約佔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佈於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2]

張姓人口分佈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佔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省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人口聚集地區。[2]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6.79%。[10]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佔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2]

祖祠 「金鑒家風」出自唐朝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之策,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經驗。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 「百忍傳家」是指唐朝張公藝的事跡。張公藝,字千祿。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性,胸襟坦蕩,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後裔當忍則忍,忍者有益。公藝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為義門。[12]

==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3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3

==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4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4

==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5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5

==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6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6

==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7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7

==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8 Portal:中國/特色姓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