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標縣
沿革
南梁,改㵲陽縣為龍檦縣,隸屬於僑置之南陽郡。南陳仍舊。[1][2]隋開皇九年(589年)滅南陳後,廢除南陽郡,新設壽州,僅領龍檦一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充州。大業二年(606年),全國州縣精簡,充州被廢除,龍檦縣改隸辰州。[3]據推測,龍檦縣於隋末廢除。[4]
唐武德七年(624年),析辰谿縣地,重新設立龍標縣(改「檦」作「標」),隸辰州。貞觀八年(634年),龍標縣析置夜郎、朗溪、思徵三縣,以此四縣設置巫州,州治設於龍標縣。次年,思徵縣省入龍標縣。先天二年(713年),龍標縣析置潭陽縣。有唐一代,巫州先後改名沅州、巫州、潭陽郡、巫州、敘州,龍標縣與之的隸屬關係始終不變。[5][2]
縣治
根據《元和郡縣誌》和曾被貶為龍標縣尉的詩人王昌齡的詩作,可知龍標縣治位於獎州州治(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城)下游,辰州州治(今沅陵縣城)上游,沅江沿岸。傳統上認為其地在今洪江市黔城鎮,即㵲陽河匯入沅江處。[8][9]當地有芙蓉樓,修建於清朝,以紀念王昌齡。[10]也有觀點認為其地在今洪江管理區,即洪江匯入沅江處。[11]
明初,在隆里(今貴州省錦屏縣境內)設置千戶所。嘉靖、萬曆年間起,隆里所人開始修造王昌齡祠、墓,建構「隆里所為舊龍標縣治、王昌齡貶謫地」的文化記憶。[12][13][14]
來源
- ^ 胡阿祥, 孔祥軍 & 徐成 2017,第1431頁.
- ^ 2.0 2.1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 1996,第195頁.
- ^ 施和金 2017,第84、523頁.
- ^ 郭聲波 2012,第785頁.
- ^ 郭聲波 2012,第786至787頁.
- ^ 李曉傑 2017,第635至636頁.
- ^ 李昌憲 2007,第123、147頁.
- ^ 蔣長棟 1995,第20至21頁.
- ^ 郭聲波 2012,第787頁.
- ^ 湖南省文物志 1995,第449頁.
- ^ 周宏偉 2009,第271頁.
- ^ 王宗勛 2009,第40至42頁.
- ^ 王燕玉 1982,第98至99頁.
- ^ 蔣長棟 1995,第22頁.
參考文獻
- 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湖南省志 第28卷 文物志. 長沙: 湖南出版社. 1995. ISBN 7-5438-1062-X (中文(中國大陸)).
- 中國歷史大辭典·歷史地理卷編纂編委會 (編). 中国历史大辞典 历史地理卷.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 ISBN 7-5326-0299-0 (中文(中國大陸)).
- 胡阿祥; 孔祥軍; 徐成.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三国两晋南朝卷 第2版.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309-12680-8 (中文(中國大陸)).
- 施和金.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隋代卷 第2版.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309-12697-6 (中文(中國大陸)).
- 郭聲波.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唐代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9-05598-6 (中文(中國大陸)).
- 李曉傑.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五代十国卷 第2版.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309-12681-5 (中文(中國大陸)).
- 李昌憲.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宋西夏卷.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309-05599-3 (中文(中國大陸)).
- 周宏偉. 湖南政区沿革. 長沙: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648-0134-2 (中文(中國大陸)).
- 王燕玉. 辨王昌龄谪龙标尉的地域. 貴州文史叢刊. 1982, (3): 97-102. CNKI GZWS198203014 (中文(中國大陸)).
- 蔣長棟. 唐龙标县即今黔阳县考——兼与贵州的几位同志商榷. 中國文學研究. 1995, (3): 19-24. CNKI ZWXY199503003 (中文(中國大陸)).
- 王宗勛. 唐时龙标何处是?——王昌龄谪地考辨. 凱里學院學報. 2009, (5): 39-42. CNKI QDNS200905012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