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滋(1891年—1959年1月9日),培五陝西省定邊縣人。中華民國軍事將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1]

生平

早年

高桂滋1911年經其姐丈鄭思誠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入陝西講武堂,1914年畢業回籍。組建定邊縣保安隊,任隊長。不久,率隊剿滅了長期危害地方的慣匪楊殼子,聲名大震。陝北鎮守使井岳秀慮其坐大難制。於民國8年(1919)改編定邊縣保安隊為騎兵連,任高為連長,調駐綏德。民國10年(1921)春,井岳秀決意派兵圍討高桂滋。高聞訊後倉促發動兵變,將井部駐綏德騎兵第三連繳械,率300餘眾西走三邊。井派兵追擊,高部潰散,僅8人跟隨。輾轉至平涼,投隴東巡防軍幫統張兆江。民國11年(1922),井岳秀呈陝西督軍陳樹藩,行文甘肅,要求引渡高桂滋。高被扣押。得張兆江高級幕僚受雲亭相救,棄官偕行,經西安至河北投胡景翼。經鄭思誠介紹,胡景翼委任高為鄭思誠團騎兵營長。高返惠安堡招集舊部劉傑三等,操辦軍馬,開赴河南,兩次參加直奉戰爭。

民國13年(1924),馮玉祥、胡景翼、孫岳發動北京政變,共組國民軍,高為國民二軍獨立團團長。1925年參加馬廠討伐奉軍李景林之戰獲勝,升任國民二軍第三補充旅旅長。後與直魯聯軍戰,國民二軍戰敗潰散,高桂滋加入毅軍米振標部,任第五混成旅旅長。民國16年(1927)春,在淮陰豎青天白日旗,就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八師師長。四一二事變,高反對部屬共產黨願留者要求更名,願去者發給路費。

1927年五月,武漢國民政府委高為暫編第十九軍軍長,後改為第四十七軍,參加第二次北伐戰爭。戰後,蔣介石為清除異己,將高部縮編為第一三三旅,後改獨立第十旅,開赴山東,歸陳調元指揮,駐防莒縣、諸城、棗莊、安丘一帶。高派兵剿滅莒縣慣匪黃鳳岐部,並開啟莒縣因迷信邪說而封閉多年的西城門,高部在駐地公買公賣,無犯百姓,頗得好評。時馬鴻逵劉珍年范熙績任應岐等雜牌軍蟻集山東,與高共謀反蔣。蔣介石於民國19年(1930)春擴編高部為新編第十九師,密令陳調元包圍高部,予以殲滅。馬、劉、任等人反戈相向,助蔣攻高。高桂滋孤軍被困莒縣、諸城兩地,上下一心,奮力苦撐,堅持八個月後得地方紅槍會相助,突圍北撤,渡河入晉,駐防平定,改番號為正太護路軍第一師。

民國20年(1931)7月,石友三附粵、桂軍閥及國民黨西山會議派反蔣。高部隨商震出娘子關攻石友三後路大捷,補充石部敗兵2000人,實力大增。經張學良通融,蔣介石編高部為陸軍第八十四師,駐防邯鄲。民國21年(1932),日軍進逼熱河,京津震動,高任三十二軍副軍長兼八十四師師長,率部開赴喜峰口,參加長城抗戰。「塘沽協定」簽訂後,高部調駐河南。[2]

1934年11月,時任陸軍第84師師長的高桂滋被調回陝北參加剿共,1935年收編施文華(老么)、張廷芝兩部,擊潰慣匪楊猴小。此後因同中國工農紅軍多次作戰失敗,乃同中共秘密聯絡,毛澤東親自擬定了八條建議,以密函送達高桂滋,雙方此後達成了6條秘密協議。[1][2]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高桂滋升任第17軍軍長兼第84師師長,轄第84師、第21師、第97師,7月中旬率部向東渡過黃河,奔赴抗戰前線。張廷芝營欲留陝北獨立,不聽調遣,高令參謀長金醒吾將張營繳械。部隊在察哈爾省獨石口、赤峰、龍天一線佈防。1937年8月17日,高桂滋部呂曉韜在井兒溝殲滅日軍一個團;8月20日,高桂滋部艾捷三團在喜峰口殲滅日軍一個團及一個騎兵大隊。因劉汝明部放棄張家口湯恩伯南口失敗,位於兩者之間的第17軍處境孤立,乃撤往長安嶺、沙城地區。當時第17軍僅存一個師即第84師,渡過桑乾河後,該軍被劃歸閻錫山領導的第二戰區指揮。高桂滋率部沿蔚縣廣陵大道防禦日軍,在山西靈丘火燒山同日軍激戰四個晝夜之後,於9月21日退往平型關內。此後,他參加平型關戰役,在團城口佈置正面防線,破壞入平型關的公路,同八路軍115師形成左右兩翼。日軍鈴木師團坂垣師團多次進攻高桂滋部,高桂滋部同八路軍115師配合,同日軍激戰了五天六夜。因傷亡慘重,高桂滋部此後退往忻口。日軍先後攻佔忻口、娘子關太原之後,高桂滋率第17軍退居晉西。1938年春,高桂滋部被劃歸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朱德指揮。此後高桂滋率部在太岳山區創建根據地,進行游而不擊一年多。

1939年,高桂滋部參加中條山戰役,駐垣曲。中條山戰役以後,高桂滋部在撤退途中同主力失掉聯繫,高桂滋的第17軍軍部在申家溝被日軍衝散,高桂滋逃入山中,遭到日軍懸賞10萬元緝捕。在民眾幫助下,高桂滋經一個多月輾轉終於歸隊,率部突圍渡過黃河,駐紮新安,後來調駐澠池,併兼中條山游擊總司令。[1]1939年,高桂滋曾派機要秘書秘密赴延安拜會毛澤東,表達了誓死抗戰、不打內戰的決心。[2] 民國32年(1943)調駐甘肅固原後,杜斌丞因畏蔣中正迫害,至固原避住高處。醞釀成立「西北民主聯軍」,不果。中共派曹力如、齊應凱多次往返固原、延安之間,與高部秘密聯繫。民國34年(1945),高奉調入重慶陸軍大學將官班受訓時,經章伯鈞介紹秘密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第17軍遭到蔣中正前後兩次縮編,高桂滋先後被任命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高桂滋的部隊被黃埔一期將領何文鼎接管,高桂滋失去兵權。1947年,在重點進攻中,胡宗南在進攻延安前,擬任命高桂滋為前線總指揮,被高桂滋謝絕。[1]1947年9月,蔣介石為拉攏起見,指定高為國民黨四中全會中央候補委員。1947年10月,杜斌丞被胡宗南、祝紹周密殺,高出錢托白伯英理其喪葬。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重慶前夕,高桂滋逃入重慶長江南岸海棠濱的一所外國人醫院,從而免於被迫逃往台灣。[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高桂滋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兼西北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韓戰爆發後,高桂滋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捐獻了一架飛機。1954年,他當選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1959年1月9日,他在北京病逝。[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