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行動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9月3日) |
飢餓行動(日語:飢餓作戦/きがさくせん?、Operation Starvation)是指同盟國在二戰末期對日本補給線的打擊,令日本國內及其海外領土造成飢荒。其中空中佈設水雷。該作戰從1945年3月27日開始,到同年8月15日為止。美軍從提尼安島航空基地起飛了1,150架次的B-29轟炸機,佈設了超過12,000枚的水雷,對日本的戰時經濟,進行了致命的打擊,也間接導致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1]
背景
1945年(昭和20年)3月下旬,盟軍進軍沖繩,南線航道(東南亞-日本)被迫關閉。日本海上運輸線只剩下西線航道,路線走向朝鮮半島-中國北部和羅先-大連航線,並只在大陸航線航行。這些航線的存在,為朝鮮半島和中國北部的日軍部隊提供必要的糧食、彈藥和煤炭運送。其後,美國切斷從南線航道進口的糧食。為免糧食問題進一步惡化,運輸重點轉由大陸向日本進口的米和鹽。
同盟國主要以潛艇和飛機破壞日本的貿易線路。美國海軍潛艇最大的成就是使日本海上運輸線只能局限於的沿海的路線,而日本艦隊此時要反擊潛艇已是很困難的事。由於行動計劃圍繞着日本本土補給,故此尼米茲上將將本行動命名為「飢餓」。美國陸軍航空第20航空隊的B - 29轟炸機受命負責攻擊馬里亞納群島的島上建設,以及對帛琉群島實施轟炸,這個任務是軍事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轟炸計劃。
當時美國海軍正開發各種不同的水雷,有磁力引爆的M4以及M11、利用磁力、音響、水壓的互換性引爆的M9、磁力/水壓並用的A6等。各種水雷被廣泛應用在此次作戰計劃。日本海軍總共使用了2~5套掃雷方式來針對磁力水雷,並且使用音爆彈引爆音響水雷,但卻並未有效採取針對水壓水雷以及低頻音響水雷的掃雷手法。
經過
1945年3月27日開始實行第1期的作戰階段,向瀨戶內海西部及關門海峽投放水雷,以阻撓日軍部隊從吳市和廣島等港口出發支援沖繩守軍。約1,350枚磁爆水雷在27日夜間投下。日本方面大吃一驚,於次日停航以作掃雷工作。30日夜間,美軍再補充投下450枚水雷。4月6日,超過8隻500總噸級船隻觸發水雷沉沒。5月2日上升,數字上升至19艘船隻沉沒,39艘損傷。
事件使日軍開始重視關門海峽的防衛。日本海軍新設的第7艦隊奉命保護關門海峽及對馬海峽的貿易線,同時佐伯海軍航空隊負責迎擊B-29轟炸機。日本陸軍亦在小月機場佈置防空戰鬥機隊,與此同時在大阪市周邊地區佈置高射炮 。但由於日軍的雷達並不完善,要阻止美軍投放水雷已是遙不可及的事。
5月3日至12日,開始實施第2期作戰計劃。攻擊目標不僅只為關門海峽,乃至延伸至東京港、大阪港、神戶港、名古屋港等太平洋沿岸主要港口。第2期作戰使用了1422枚水雷,並且在關門海峽發揮水雷的強大威力,大型輪船的無法航行,大阪港及神戶港等關鍵運輸港口因此不能使用。即使是小船也不能安全航行,約有三分一船隻在通過關門海峽時沉沒。
5月13日到6月6日實行第3期作戰,九州北部港囗成了靶子。同時繼續攻擊關門海峽,分15次投下水雷,多數為不能被音響掃雷的低頻水雷。五月份有66艘商船被水雷擊沉(總計約11萬噸),同時損傷船隻達到了31艘(總計約106,000噸)。第2期作戰和第3期作戰對日本商船造成的損傷,甚至已起過潛水艇以及飛機造成的傷害。
從6月7日開始,使用沖繩作基地的PB4Y-2海軍機加入了第4期作戰,持續攻擊日本各航道。日軍的危機感大增,在5月21日在海軍陸上技術運用委員會設立清除水雷的專題的部門,希望發展出更有效的掃雷方法,但終毫無進展。
日軍依然想保留往朝鮮半島的航路作據點,在六月封閉許多門司-華北的航路以及日本海一側的港囗,並以潛水艇護航。但是7月9日開始的第5期作戰正式涉及朝鮮半島。舞鶴港、新潟港、船川港、朝鮮半島的釜山港被投下水雷,特別是運送滿洲糧食的羅先港,共投下420枚水雷。此作戰共投下3,746枚水雷。
結果
軍事上的成果
在飢餓行動派出合計1,529次的B-29轟炸機,投下水雷數量達到1萬2135顆。 期間因此被擊沉的日本商船高達30萬噸,損傷總頓數高達40萬噸,而相較之下美軍僅損失15架轟炸機。
飢餓行動完全癱瘓了日本最後的航道。瀨戶內海除了小型標準E型戰時船或者機帆船等的船以外,其他船隻無法航行。日本五大港口,如大阪港和神戶港因水雷封鎖而大大降低船隻裝卸能力,同時也降低了造船能力,延誤船隻修復速度。
由於日本海與朝鮮半島的航道被切斷,嚴重妨礙來自中國東北的雜糧輸送。這使日本本土的國民完全陷入字面上的「飢餓」狀態。如果情況繼續惡化的話,將可能發生暴動。如進行飢餓作戰行動同時鐵路網又被攻擊的話,日本或許將更早投降。
戰後影響
到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本沿海仍遺留約6,600枚美軍水雷,對日本海上交通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截至1950年為止,共有118艘船隻觸雷,其中55艘沉沒,當中不少屬民用船隻,導致逾1,000名平民喪生。
就此,舊帝國海軍田村久三大佐率領第二復員省及海上保安廳,使用舊海軍艦艇掃雷行動,到1952年為止投入艦艇360隻,人員19,000人。在處理美軍遺下水雷同時,亦一併處理舊海軍戰時佈置的55,000枚繋留雷。
時至今日,日本海上自衛隊其中一項重要工作,正是清理多處海域遺下的水雷。歷史教訓使海上自衛隊非常重視掃雷,其掃雷能力在全球海上武裝部隊中名列前茅。直至21世紀,海上自衛隊平均每年清除4枚戰時水雷,大約99%海域已完成掃雷工作。
參考文獻
- 大井篤 『海上護衛戦』 學習研究社〈學研M文庫〉、2001年。
- 光岡明 「日米機雷戦の実相」『歴史と人物 増刊 太平洋戦爭―終戦秘話』 中央公論社、1983年。
參考資料
- 姫野修 「航路啓開業務について」、海上自衛隊、2002年 - 1984年的演講概要
- John S. Chilstrom 少佐, Mines Away![永久失效連結], USAF, 1992
- Gerald A. Mason 大佐, Operation Starvation[永久失效連結], USN, 2002
- ^ 饥饿作战: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真相. [2015-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