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達·范斯通

阿曼達·艾露伊斯·范斯通英文Amanda Vanstone,1952年12月7日),前澳大利亞女性政治人物自由黨黨員;1984年至2007年間,是代表南澳州的聯邦參議員。曾在約翰·霍華德執政時期擔任政府內閣部長。離開政壇後,范斯通在2007年6月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意大利特命全權大使,任期至2010年。

阿曼達·艾露伊斯·范斯通
Amanda·Eloise·Vanstone
閣下
澳大利亞移民部部長
任期
2003年10月7日—2007年1月30日
總理約翰·霍華德
前任菲利浦·路多克
繼任凱文·安德魯斯英語Kevin Andrews
澳大利亞家庭社區服務部部長
任期
2001年11月10日—2003年10月7日
前任Jocelyn Newman英語Jocelyn Newman
繼任Kay Patterson英語Kay Patterson
澳大利亞勞動部部長
任期
1996年3月11日—1997年10月9日
前任西蒙·克林
繼任David Kemp英語David Kemp (politician)
澳大利亞聯邦參議院議員
任期
1984年12月1日—2007年4月26日
繼任Mary Jo Fisher英語Mary Jo Fisher
選區南澳州選區
個人資料
出生 (1952-12-07) 1952年12月7日71歲)
澳大利亞阿德萊德
政黨澳大利亞自由黨
配偶托尼·范斯通
母校阿德萊德大學

早年經歷

阿曼達,本姓奧布賴恩(O'Brien),在家中四個孩子裏排老么。父親在她只有三歲時去世;母親改嫁後不久,繼父也去世了。阿曼達認為自己堅韌的個性和對男權社會的無所畏懼,來自於從小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由女性主導的家庭、以及在教會女校讀書的原因。[1]

阿曼達後來在南澳州理工學院(今,阿德萊德大學)獲文學和法律雙學士學位。1980年代末,她和商務律師托尼·范斯通結婚,並改隨夫姓。在進入政壇之前,阿曼達曾在一家大型百貨公司擔任售貨員,自己還經營過印刷品和相框生意,後來又從事法律相關工作。

政治生涯

在1984年12月,31歲的阿曼達·范斯通當選為聯邦參議院最年輕的成員,作為南澳大利亞州的代表,是當時自由黨27名參議員的一員。1985年3月27日,阿曼達·范斯通在聯邦議會發表首次演講,抨擊由鮑勃·霍克領導的工黨政府對當下年輕人的政策問題。此後,范斯通先後在1987年至1988年、1989年至1990年、以及1993年至1996年擔任反對黨影子內閣成員,擔任過影子司法部長。1990年5月,在國會擔任反對黨後座議員期間,范斯通倡導電視對議會辯論進行直播。

1996年3月,在約翰·霍華德領導下,自由黨和國家黨聯盟上台執政,范斯通成為當時內閣中僅有的兩位女部長之一,負責就業、教育、培訓以及青年事務。任職期間,她主持執行大幅削減由前政府建立的就業計劃,引起社會強烈批評。1997年10月,離開內閣後,擔任非內閣的司法事務部長。2001年1月,范斯通東山再起,被重新任命為內閣部長,負責家庭和社區服務,掌管規模龐大的政府養老金和社會福利體系Centrelink,再次成為社會福利活動者的批判對象。范斯通被認為說話強硬、刻薄,是政府政策的堅定捍衛者。時任反對党家庭和社區服務影子部長的韋恩·斯旺,曾形容範斯通是「政治鬣狗,樂於攻擊弱勢群體」[2]

2003年10月,霍華德改組內閣,阿曼達·范斯通獲得重用,出任倍受爭議的移民部部長。在任職期間,范斯通最重要的決定,是撤銷土著和托雷斯海峽島民委員會(Aboriginal and Torres Strait Islander Commission,ATSIC)。2005年,她批准為叛逃的前中國外交官陳用林提供庇護,還出面干預並為104歲的中國老人胡翠玉提供永久居留權[3]

2007年,為準備即將到來的聯邦大選,霍華德在1月進行的內閣重組中,免去了范斯通的部長職務;當年4月26日,范斯通宣佈辭去參議院席位、並離開政壇。2007年6月,霍華德提名范斯通出任澳大利亞駐意大利大使,任期至2010年。

參考資料

  1. ^ Amanda Vansto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節目文本 2004年9月2日
  2. ^ Could Amanda Vanstone be the meanest person in Canber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澳大利亞《先驅太陽報》2003年8月17【英】
  3. ^ 中国百岁老妪再遭澳大利亚“逐客令”. [2014-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