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敘利亞王國

阿拉伯敘利亞王國是中東一個短暫存在的政權。敘利亞王國以費薩爾為國王,在阿拉伯民族主義思潮興起,奧斯曼帝國衰落的背景下依託英國支持而建立,其目標是在大敘利亞地區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敘利亞王國並未有效控制所有領土,加之當地人與法國、英國矛盾激化,敘利亞最終由法國和英國佔領。

阿拉伯敘利亞王國
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ورية
al-Mamlakah al-‘Arabīyah as-Sūrīyah
1920
敘利亞的位置
首都大馬士革
常用語言阿拉伯語
政府君主立憲制
國王 
首相 
立法機構敘利亞議會
歷史 
• 費薩爾加冕
1920年3月8日
1920年7月24日
1920年7月24日
貨幣敘利亞鎊
ISO 3166碼SY
前身
繼承
敵佔區管理局
法屬敘利亞託管地
巴勒斯坦託管地
外約旦
今屬於 敘利亞
 黎巴嫩
 約旦
 以色列
 土耳其
 巴勒斯坦

背景

阿拉伯敘利亞王國形成的關鍵原因是1916-1918年的阿拉伯起義英國麥克馬洪-侯賽因協定中許諾起義者的領導人,麥加埃米爾謝里夫侯賽因·本·阿里,如果起義成功,將允許阿拉伯獨立建國,給予其北至敘利亞阿勒頗,南至也門亞丁的領土[1]。但與此同時,英國與法國另外簽訂了賽克斯-皮科協定,在中東劃分了英法兩國的勢力範圍,此協定最終導致阿拉伯國家的方案失敗[2]

儘管阿拉伯起義擴大了阿拉伯民族主義者的影響力,但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即使是思潮最盛的沙姆地區,他們也未取得支配地位。原因之一是英、法對起義的支持令普通阿拉伯人生疑,另外,英國的阿拉伯方案本質上是要建立一個傀儡國家[3]。批評者還擔心,侯賽因·本·阿里自視為新帝國的創建者,並不真心認同民族主義[4];他所在的哈希姆家族歷史上一向忠於鄂圖曼蘇丹,這時卻企圖取而代之[5]

自治

 
費薩爾與漢志代表在巴黎和會

1918年9月30日,埃德蒙·艾倫比率領的英國埃及遠征軍攻佔大馬士革。三天後,侯賽因·本·阿里之子費薩爾·本·侯賽因進入大馬士革,隨後他宣佈將要建立獨立的阿拉伯王國[6]。不過,阿拉伯人並未控制全部敘利亞領土。因為塞克斯-皮科協定和先前英國對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承諾(貝爾福宣言),敘利亞佔領區劃為三部分,每部分各設一個佔領區管理局(OETA英語Occupied Enemy Territory Administration):巴勒斯坦沿海地區由英國人保留,法國獲得了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地區,其餘歸屬費薩爾的敘利亞王國。此舉招致了當地居民,尤其是遜尼派阿拉伯人的不滿。對此,英、法在當年11月做出聯合承諾,保證敘利亞的統一。這一時期的法國上層普遍希望將整個敘利亞置於其影響下,並且法佔區的馬龍教派信徒對遜尼派主導的敘利亞王國持敵視態度。英國則不願與法國產生摩擦:首相大衛·勞合·喬治稱,「英法友誼的價值比得上十個敘利亞。」[7]

巴黎和會上,費薩爾向各國呼籲保持敘利亞統一和完整,同時要求英、法逐步撤軍。在保持敘利亞統一的問題上,費薩爾與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達成了一致,但在法國在此地區的權利上未達成一致意見。費薩爾還提出歡迎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定居,從而獲得了猶太復國主義者的支持[8]。與此同時,美國派出了金-克萊恩觀察團英語King–Crane Commission前往敘利亞,得出的結果是絕大多數敘利亞人支持統一;在是否獨立的問題中,獨立的支持率最高,法國殖民統治則是最不可接受的選項[9][10]

建國

 
費薩爾發表獨立宣言處
 
敘利亞銀行(法語:Banque de Syrie)在貝魯特發行的紙幣
 
敘利亞王國發行的貨幣

1919年4月,敘利亞國會召開,哈希姆·阿塔西,敘利亞民族主義政黨法塔特英語Al-Fatat的成員,獲選為國會議長。國會幾乎一致支持費薩爾在巴黎和會的主張,還進一步提出建立獨立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並向美國請求援助[11]

1919年11月,英國從敘利亞撤軍,將敘利亞地區的軍營轉交法軍。1920年1月,費薩爾與法國達成妥協,規定敘利亞政府的顧問和技術專家將全部由法國人擔任,而法國承認敘利亞獨立並且不再派遣軍隊。不久後,迫於國內壓力,費薩爾毀棄了該協議[12][13]。國內隨即出現了針對法國人的暴動,敘利亞國會也再次召開,於3月8日宣佈敘利亞王國正式成立,哈希姆·阿塔西為首相。

英、法拒絕承認,隨後召開了聖雷蒙會議,商討在中東分配國際聯盟託管地的方案。數月的談判破裂後,法軍向費薩爾提出最後通牒,作出6月14日前投降的要求[14]

崩潰

費薩爾投降後,時任戰爭部長優素福·阿茲馬英語Yusuf al-'Azma率領一支臨時組建的部隊繼續與法軍戰鬥。敘利亞軍隊兵力及武器均不及對方,6月24日在梅薩倫戰役中遭法軍擊敗,阿茲馬戰死。同日法軍進入大馬士革,敘利亞王國滅亡[15]

影響

 
法軍進入阿勒頗

依據聖雷蒙會議的結果,敘利亞劃分為英、法兩個託管地。巴勒斯坦由英國管理,建立了巴勒斯坦託管地。法國控制區建立了法屬敘利亞託管地外約旦則短暫地形成了權力真空,隨後建立了外約旦酋長國。法國依照法屬敘利亞的民族和宗教差異,將其進一步分為6個半獨立的邦:大馬士革、阿勒頗、黎巴嫩、阿拉維、德魯茲和亞歷山德萊塔。

費薩爾後來被法國驅逐,前往英國居住。1921年,費薩爾出任伊拉克國王

獨立後的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三國仍保持着特殊的關係。敘利亞王國的建立激起了當地人的敘利亞民族主義思想,即使在敘利亞獨立後,仍有許多人認同1919年時敘利亞的定義,其中包括前總統哈菲茲·阿薩德[16]。敘利亞的地圖上也常將敘利亞和黎巴嫩、約旦、巴勒斯坦及土耳其哈塔伊省的邊界標註為地區界而非國界[17]

參考資料

引注

  1. ^ Zeine, 209-215.
  2. ^ David Fromkin. 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10: 286-288. (英文)
  3. ^ Karsh, 1999, 185-191.
  4. ^ Karsh, Efraim Islamic Imperialism, New Hav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ages 128-129.(英文)
  5. ^ Karsh, 1999, 187.
  6. ^ Zeine, 30.
  7. ^ Pipes, 23-25.
  8. ^ Pipes, 25.
  9. ^ Karsh, 1999, 268.
  10. ^ US Dept of State; International Boundary Study, Jordan – Syria Boundary, No. 94 – December 30, 1969, Pg .10 存档副本 (PDF). [2009-03-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3-27). (英文)
  11. ^ Tauber, 17.
  12. ^ Kedourie, 167.
  13. ^ Pipes, 27.
  14. ^ Tauber, 215.
  15. ^ Tauber, 218.
  16. ^ Pipes, 191.
  17. ^ Pipes, 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