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捷列夫環形山

門捷列夫環形山(Mendeleev)是月球背面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俄羅斯傑出化學家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1834年-1907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門捷列夫環形山
阿波羅16號拍攝的西向斜視圖
(圖下方是γ射線光譜儀)
坐標5°14′N 141°06′E / 5.23°N 141.1°E / 5.23; 141.1
直徑325公里
深度3202米
余經日出時224°
命名來源德米特里·門捷列夫

描述

 
門捷列夫環形山和舒斯特環形山哈特曼環形山以及內部的隕坑:1-莫瓦桑隕石坑、2-貝格曼隕石坑、3-理查茲隕石坑、4-費歇爾隕石坑、5-哈登隕石坑、6-本尼迪隕石坑、7-衛星坑"門捷列夫 P"。
 
月球軌道器1號拍攝的門捷列夫環形山
 
阿波羅11號拍攝的門捷列夫環形山鏈坑斜視圖,中上方為理查茲隕石坑美國宇航局照片
 
阿波羅16號拍攝門捷列夫環形山坑底部,可看到:門捷列夫鏈坑、理查茲隕石坑費歇爾隕石坑哈登隕石坑本尼迪隕石坑

該環形山位於莫斯科海南部高地區,靠近月球赤道,本質上為一座月海,其外觀和規模類似史密斯海[2],它的中心月面坐標5°14′N 141°06′E / 5.23°N 141.1°E / 5.23; 141.1 (Mendeleev),直徑313公里,深度3.2公里。

該隕坑的外側壁寬厚且流暢,但內側壁已有部分坍塌。最南端外壁跨越過月球赤道線,東側外壁則橫跨着直徑100.1公里的舒斯特環形山,而幾乎就在正對面的西側壁,嵌入了直徑62公里的哈特曼環形山

該撞擊盆地底部大體平坦(與周圍崎嶇地形相比),但沒有熔岩的痕跡。仔細觀察,坑底表面仍較為粗糙,內部包含了許多小型撞擊結構,其中有六座隕坑已被命名,它們大略地構成了涵蓋盆地大部分區域的五邊形結構。具體為:

位於西北偏北內壁坑底,直徑22.5公里的貝格曼隕石坑;它的西南,幾乎觸及西側內壁是同樣大小的莫瓦桑隕石坑;直徑30公里的費歇爾隕石坑坐落在環形山內東北側、它的西面是直徑16.8公里的理查茲隕石坑,而直徑15公里的哈登隕石坑位置接近舒斯特環形山;環形山中心點東南則是直徑13.8公里的本尼迪隕石坑(詳見左側位置圖)。

環形山內最大的隕石坑是位於西南偏南的衛星坑-"門捷列夫 P"。

除了上述提及的隕坑,盆地內還有很多更小的撞擊坑,大部分聚集在中心點附近,另一些分散在南部和東南地表上。盆地內西半側是一串由細小隕坑組成的鏈坑(門捷列夫鏈坑),這串隕坑形成了一條延伸在坑底西南部的直線,並往上從理查茲隕石坑西側邊緣切過。該鏈坑起始方向直接指向西南遠處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環形山,被認為是該環形山創建時形成的次級撞擊坑[3]

即使在1961年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命名後[4],該環形山直止上世紀70年代仍被稱為"九號盆地"[5]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門捷列夫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門捷列夫 緯度 經度 直徑
P 2.7° N 139.4° E 29 公里

文學引用

在"斯坦尼斯拉夫·萊姆"(Stanislaw Lem)發表的系列小說《太空人珀珂斯故事集》(More Tales of Pirx the Pilot)中,虛構了在門捷列夫環形山周圍駐紮有月球科學設施。

參考文獻

  1. ^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45 years of the first recording side of the Moon. Astronomers of the world and important dates. Astrohalaktika. 04.09.2004 [February 17,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9). 
  3. ^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1987, Wilhelms, Don E.; with sections by McCauley, John F.; Trask, Newell J. USGS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Figure 9.26 B (onli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 Mendeleev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5. ^ Lunar Farside Chart (LFC-1A).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