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秀玲
錢秀玲(1913年3月13日—2008年8月1日),女性,比利時華裔學者,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納粹德國佔領軍手中救出近百名比利時青年而獲得比利時國家勳章。
錢秀玲 Siou-Ling Tsien de Perlinghi | |
---|---|
出生 | 中華民國江蘇省宜興縣大塍鄉錢墅村 (今宜興市新莊街道王婆村) | 1913年3月13日
逝世 | 2008年8月1日 比利時布魯塞爾 | (95歲)
國籍 | 中華民國 比利時 |
母校 | 上海大同大學 比利時魯汶大學主修化學系 |
配偶 | 葛利夏(醫生) |
親屬 | 堂兄:錢卓倫(中華民國國軍將軍) |
獎項 | 比利時國家勛章 |
科學生涯 | |
機構 | 聯合國核能科技研究所 |
生平
錢秀玲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大塍鄉錢墅村(今宜興市新莊街道王婆村村民委員會)一個鄉紳家庭。童年就讀於宜城明城小學,後入蘇州女中,再進上海大同大學預科,1929年赴比利時留學。1930年至1933年進入魯汶大學主修化學,畢業後任助教,並攻讀博士。1935年錢秀玲獲博士學位,[1]同年與在大學相識的葛利夏(Grégoire de Perlinghi)醫生結婚。婚後錢秀玲隨丈夫在埃爾伯蒙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
二次世界大戰解救比利時青年
1940年,比利時被納粹德國佔領。埃爾伯蒙鎮上一名青年因試圖埋設地雷炸毀德軍軍方列車必經的鐵路被德軍抓獲並判處絞刑。錢秀玲得知後親自赴布魯塞爾找到與曾留學德國的堂兄錢卓倫(曾任中國國民政府國防部第一廳廳長、中將軍銜)結為至交的德軍駐比利時和法國北部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1934至1938年間曾在中國擔任軍事顧問),成功解救被捕青年。
1944年6月7日,錢秀玲住地附近的埃科西訥,比利時地下抵抗組織殺死了3個德國蓋世太保成員,德軍隨後逮捕了該市96名青年男子,逼迫當地居民一天之內交出兇手,否則用抓鬮的方式,每批處死15名被抓的青年人。當地居民找到錢秀玲懇求她設法救人。錢秀玲拖着5個月的身孕冒險趕往布魯塞爾再次找到馮·法肯豪森,最終說服其釋放近百名被捕青年。
二戰戰後
二戰結束後,錢秀玲被比利時政府授予「國家勳章」,埃科西訥將市中心的一條道路命名為「錢夫人大街」以示紀念。在審判戰犯馮·法肯豪森時,錢秀玲也曾為其向法院求情並作證,求得公正判決。
戰後錢秀玲一家搬到布魯塞爾近郊居住,曾在聯合國核能科技研究所工作,之後創辦過中餐館和中文學校。2008年8月1日逝世。[2]
影響
參考資料
- ^ 江苏省宜兴市新庄街道为钱秀玲塑身造馆. 江蘇新聞網. [2018-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1).
- ^ 亞斌. 传奇钱秀玲与比利时70年的生死情缘. 《黃河.黃土.黃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