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LC10族引擎

鈴木LC10族引擎乃是日本鈴木公司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開發製造的往復式汽油引擎,構造為直列三缸、二衝程,搭載於該公司所生產的輕型車。此具引擎與另一具118.9c.c.直列單缸的摩托車引擎「B100型」同時開發,因此二者的缸徑、衝程皆相同。此外,此具引擎也具備新開發的「Posi-Force」自動潤滑系統,無須事先油氣混合。

LC10型

 
RQ Nialco賽車

排氣量356c.c.的LC10型引擎採直列三缸、二衝程、氣冷式之構造,缸徑和衝程分別為52.0mm和56.0mm,壓縮比6.8:1。搭配三國工業日語ミクニVM型化油器,可輸出25ps / 5,000rpm的最大馬力、3.7kg·m / 4,000rpm的最大扭力[1]。為了對抗1967年3月上市的本田N360日語ホンダ・N360,透過提高壓縮比汽缸材質改為散熱效率較佳的鋁合金、改大化油器口徑等對策,使得最大馬力提升至36pcs / 7,000rpm[2]。1971年元月原廠發表全新CCIS分離潤滑技術(Cylinder Crank Injection and Selmix),得以運用在此具引擎。

另外,1969年8月在富士國際賽車場舉辦的R.Q.小型車錦標賽中,Nialco車隊(ニアルコ)以LC10型引擎搭配三具化油器的方式建造了一輛名為「RQ Nialco」的小型單座賽車,賽車手為解良喜久雄,結果獲得第4名的成績[3]

車型:

LC10W型

 
LC10W型

1971年5月問世的LC10W型引擎,其機械規格參數等同LC10型,但是冷卻方式改成水冷式。為了抑制噪音,採用雙冷卻器。採用單化油器時可輸出34ps / 6,000rpm、4.2kg·m / 4,500rpm的動力表現,改採三化油器時則可輸出37ps / 6,500rpm、4.2kg·m / 4,500rpm之動力[4]。1970年代初期原廠為了降低二衝程引擎的污染,開始着手研究開發如何符合日趨嚴苛的汽車廢氣排放標準。鈴木GT380日語スズキ・GT380鈴木GT750日語スズキ・GT750兩部摩托車的引擎皆裝有「SRIS」(Suzuki Recycle Injection Systemスズキ・リサイクル・インジェクション・システム)裝置,可在引擎怠速狀況下將滯留於曲軸箱英語Crankcase底部未燃燒的油氣,在加速之際送入汽缸再度燃燒,並減少未燃燒油氣混入排氣中[5]。後來這套SRIS裝置運用在LC10W型,在燃燒室與排氣埠加裝一支火星塞以便再度燃燒未燃油氣,並且以淨化一氧化碳,此套裝置稱為「EPIC排氣孔點火淨化裝置」(Exhaust Port Ignition Cleaner)[6]

車型:

LC50型

發表於1969年元月、排氣量475c.c.、直列三缸氣冷式二衝程的LC50型乃是LC10型的放大版,且僅限於外銷市場。缸徑和衝程擴大成60.0mm x 56.0mm,壓縮比5.6:1,搭配三支化油器時可發揮29ps / 6,000rpm的最大馬力、4.2kg·m / 4,000rpm的扭力峰值。另外也有賽車隊將這具引擎改成水冷式,可榨出60ps / 9,00rpm的最大馬力。1970年4月此輛「Fronte RF」由伊藤光夫駕駛,參加日本汽車聯盟日語日本自動車連盟富士國際賽車場舉辦的「初級七挑戰盃」,結果奪下冠軍[7],均速達130.9km/hr。

車型:

T4A型

為了因應1976年1月1日起實施的輕型車新規制,原廠推出排氣量443c.c.的水冷式T4A型引擎,缸徑為58.0mm,衝程為56.0mm,最大馬力26ps / 4,500rpm。後來為了通過更嚴苛的昭和53年廢氣排放標準(1978年實施),加裝TC-53二段觸媒裝置[8],但是最大馬力降至25ps / 4,500rpm。不過T4A型的產品生命週期相當短暫,僅一年餘便改由排氣量更大的T5A型 / T5B型取代。

車型:

內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