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安納·哥漢

加拿大詩人、歌手、作詞家

里安納·諾曼·哥漢(英語:Leonard Norman Cohen,也譯作萊昂納德·諾曼·哥漢,1934年9月21日—2016年11月7日),生於魁北克蒙特利爾西峰(Westmount),加拿大創作歌手音樂人詩人以及小說家。他的作品中充滿對宗教、孤獨、性以及權利的探討。[2]哥漢先後獲選進入加拿大音樂名人堂,加拿大創作名人堂,美國搖滾名人堂,同時他被授予了加拿大最高平民榮譽加拿大勳章魁北克民族勳章

里安納·哥漢
1988年的哥漢
歌手
出生
里安納·諾曼·哥漢

(1934-09-21)1934年9月21日
逝世2016年11月7日(2016歲—11—07)(82歲)[1]
職業創作歌手詩人小說家
音樂類型民間音樂流行音樂
出道地點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
活躍年代1956年 - 2016年
唱片公司哥倫比亞唱片公司

2008年哥漢獲選進入美國搖滾名人堂時,致辭人婁·里德形容其是「最高水準與最具影響力的創作人之一。」

評論家布魯斯·艾德(Bruce Eder)曾在一篇評述哥漢流行音樂事業的文章中寫到,「(哥漢)是六十年代晚期最迷人也是最神秘……的創作人之一,……40年的音樂創作成功的保留了一批聽眾……僅次於鮑勃·迪倫(也許還有保羅·賽門,從影響力來說),在眾多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並且還依然活躍在21世紀的舞台上的音樂人物里,他比其他任何一位都更能吸引評論家和年輕音樂人的注意力。」[3]

美國詩人學會對其在藝術領域的一生做出過更加概括的評論,包括他的詩歌、小說以及詞曲作品,「(哥漢)對詩歌、小說和音樂的成功糅合在其1993年出版的《Stranger Music: Selected Poems and Songs》作品表現得尤其突出,這部作品包含了200多首哥漢的詩……多段小說的節選,和大約60首歌詞……雖然對於某些人來說,里安納在追求音樂創作時偏離了文學;但是對於喜愛哥漢的人來說,他們更加樂於認為他作為一名通才跨越了多種藝術之間隱晦的界限。」[4]

早年生涯

哥漢於1934年9月21日出生在魁北克省蒙特利爾市的一個英語區,西峰區的一個猶太中產家庭。他的母親Marsha (Masha) Klonitsky,是一名猶太教拉比的女兒,是立陶宛猶太人的後裔;而他從波蘭移民來的祖父Lyon Cohen,是加拿大猶太國會的首任主席。哥漢的父親經營一個規模很大的服裝商店,在其9歲時去世。聊到作為一名「哥漢」這個話題,哥漢形容自己「有着一個十分彌賽爾的童年」,他在1967年和Ricarhd Goldstein聊到,「我從小被教育自己是最高祭司亞倫的後代.」

哥漢就讀於Roslyn小學,1948升入西峰中學,他在中學時加入了學會並開始接觸音樂與詩歌,在當時,哥漢尤其被費德里戈·加西亞·洛爾卡的詩歌所吸引。像其他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哥漢開始學習彈奏結他,並組建了一個叫做Buckskin Boys的鄉村民謠樂隊。雖然一開始哥漢學習彈奏的是一般的民謠結他,但是在一名年輕的西班牙弗拉明戈結他手教過他幾個和弦和一些弗拉明戈歌曲之後,他很快開始轉換到了古典結他的學習。

詩歌和小說

1951年,哥漢獲麥吉爾大學錄取。在大學中哥漢曾任麥吉爾辯論聯盟的主席,並且以其「Sparrows」和「Thoughts of a Landsman」兩首詩作,在Chest MacNaghten文學競賽中獲勝。1954年3月哥漢在CIV/n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詩歌作品,同期還刊登了哥漢的詩歌教授Irving LaytonLouis Dudek(兩人同時任職於該刊物的編輯委員會)的作品。第二年哥漢從麥吉爾大學畢業,並獲得藝術學學士學位。大學期間,他在文學上深受William Butler Yeats,Irving Layton(任職於麥吉爾教授政治學,後來成為了哥漢的導師與好友)惠特曼洛爾卡亨利·米勒的影響。哥漢第一本發行的詩集《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1956),在Louis Dudek(在麥吉爾大學教授詩歌學,同時也是哥漢的導師)的幫助下,於畢業後第二年出版,這本書同時也是麥吉爾詩歌作品系列的第一本出版物。這本書包含大量「哥漢於15歲到20歲之間創作的作品」,哥漢將此書致獻給已經過世的父親。著名的加國文學評論家諾思洛普·弗萊為此寫過一篇評論,給與哥漢「謹慎的讚揚」。[5]

完成本科學位之後,哥漢繼續在麥吉爾的法學院學習一個學期,隨後到紐約,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一年。哥漢將其研究生生涯描述為「沒有肉體的激情,沒有高潮的愛」。最後,哥漢在1957年離開紐約,回到了蒙特利爾,從事各種奇奇怪怪的工作,並將注意力放在創作小說和詩歌上,其中包括他於1961年由McClelland & Stewart出版社出版的書The Spice-Box of Earth(1961)。幸運的是,哥漢父親的遺產提供給他一份微薄的信託基金收入,足以讓哥漢去追求文學上的夢想,同時The Spice-Box of Earth一書也成功地拓展了哥漢在詩歌上的受眾,幫助他踏入麥吉爾的限制,進入加拿大的詩歌;這本書同時也幫助他贏得作為加拿大詩歌新聲的認可。哥漢傳記的作者Ira Nadel 在其書中寫到:「這本書收到了熱情的讚揚……評論家Robert Weaver稱感受到書中蘊含的力量,並稱哥漢『可能是加拿大目前最優秀的年輕詩人』。」

在整個六十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哥漢繼續從事詩歌與小說的創作。自從他在伊茲拉島(位於愛琴海薩羅尼克群島希臘轄區)上購買一處住所之後,哥漢幾乎過着深居簡出的生活。在伊茲拉創作期間,哥漢出版了詩集Flowers of Hitler(1964),小說The Favourite Game(1963)和Beautiful Losers(1966)。The Favourite Game是一部自傳體形式的成長小說,其中講述一位年輕人透過寫作發現自我身份的過程;Beautiful Loser一書則成功吸引了加拿大出版界的關注,並且因為其間大量生動的性愛描寫篇章飽受爭議。1966年哥漢同時出版了詩集Parasite of Heaven,與其同年出版的小說一起受到好壞參半的評價,銷量慘澹。

而後,哥漢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錄製唱片上,越來越少出版文學作品。1978年,哥漢終於發行了沉寂多年以來的第一本詩歌集Death of a Lady's Man(不要與其頭年發行的名稱相似的專輯Death of a Ladies' Man相混淆),直到1984年哥漢才又發行另外一部詩集Book of Mercy,這部作品為他贏得加拿大作家協會的詩歌文學獎。該書包含50首散文詩,其內容深受希伯來聖經和禪宗著作的影響,哥漢自己將這些作品稱為「禱文」。

之後哥漢於1993年發行了Stranger Music: Selected Poems and Songs,2006年出版了Book of Longing,哥漢將這本書致獻給詩人Irving Layton。在90年代末期和新世紀初,很多哥漢新創作的詩歌被首次發佈在哥漢的歌迷網站The Leonard Cohen Files上,包括詩歌「A Thousand Kisses Deep」(後來被哥漢採納作為一首歌的歌詞)的最初版本。

1998年,在一次採訪中,哥漢這樣描述自己的寫作過程:「就像一隻熊,跌跌撞撞不小心撞上了一個蜂房或者蜂蜜貯存處,我就是這樣撞了進去,並且被困住了,它(寫作)既可口又可怖,我在其中,感到是它並不那麼光鮮,甚至是相當難堪,相當痛苦,可是卻又無從避免。」

2011年,哥漢獲頒「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

唱片事業

1980年代前

因為對自己未能在寫作上取得較大的經濟上的成功,1967年哥漢來到了美國,投身自己作為一名民謠唱作歌手的事業。在整個上世紀60年代,他都是安迪·沃霍的「工廠幫」中的邊緣人物。安迪沃霍推測哥漢經常在俱樂部中聆聽Nico的表演,給哥漢的音樂風格帶來了一定的影響[6]。Judy Collins翻唱他的《Suzanne》一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哥漢被翻唱得最多的歌曲。在一些民謠音樂中相繼進行表演之後,哥漢獲得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代理人John H. Hammond的關注,並和哥漢簽下了唱片合約。

哥漢的第一張專輯是《Songs of Leonard Cohen》(1967)。雖然一開始Hammond打算自己來製作這張專輯,可是因為疾病的原因,製作人John Simon代替他來進行這項工作。Simon和哥漢因為樂器編排和混音種種因素產生了很大的分歧;哥漢希望專輯中有更多的聲音加入,而Simon認為管弦樂的編排對歌曲更有好處。根據傳記家Ira Nadle的描述,儘管哥漢對混音進行了自己的更改,可是Simon附加的工作「無法在母帶中的四首歌曲上被拿去」。儘管這樣,這本專輯依然在美國成為小眾文化圈內的寵兒,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英國,這張專輯在英國的音樂排行榜上停留了超過一年。很多來自這本專輯的歌曲被其他有名的民謠歌手翻唱,例如詹姆斯·泰勒茱蒂·歌琳

第一張專輯之後,哥漢創作了《Songs From a Room》(1969)(包含後來多次又錄製主打歌曲「Bird on the Wire」)和《Songs of Love and Hate》(1971)。這兩張專輯都由製作人Bob Johnston納什維爾製作,Bob幫助哥漢實現了在他曾在製作第一張專輯時追求的目標,在專輯中加入更多聲音的想法;Johnston也加入了哥漢隨後的兩輪巡演,在現場演奏風琴和鋼琴。

1970年時,哥漢開啟了自己的首次巡演,先後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進行了演出,還參加了當年的懷特島音樂節。1972年他再次開啟自己的巡演,採用了一些與上一次相同的樂隊班底,包括Charlie Daniels和自己的製作人,Bob Johnston;樂隊的暱稱為「The Army」。兩次巡演被製作成了《Live Songs》黑膠專輯。《Leonard Cohen懷特島現場1970》在2009年發行。1972年那場巡演,同樣由Tony Palmer拍攝,取名為Bird on Wire;在哥漢的指導下於1974年被重新剪輯,但直到2010才又基於Palmer的版本重新製作,並公諸於眾。

1971年,電影導演Roger Altman採用了「The Stranger Song」,「Winter Lady」和 「Sisters of Mercy」(都來自哥漢的首張專輯《Songs of Leonard Cohen》)作為自己的西部片《McCabe & Mrs. Miller》的電影原聲。

從1974年前後,哥漢和鋼琴家編曲家John Lissauer開始合作,製作了一場廣獲讚揚的現場音樂。他們從1974開始一起在歐洲巡演,隨後在美國,1975年在加拿大。作為對哥漢新專輯《New Skin for Old Ceremony》的支持宣傳,這本專輯由Lissauser編曲製作。1975年下半,哥漢和Lissauser和新樂隊為了專輯《Best of Leonard》的發行,在美國加拿大進行了一系列的演出。這次巡演加入了一些還在製作的專輯中的新歌,由哥漢和Lissauer共同創作完成,專輯名為《Songs for Rebecca》。不過這些巡演中的錄音並未被發行,該專輯在1976年發行(其中一些歌曲被哥漢和菲爾·斯佩克特進行重寫並放入1977年的專輯《Death of a Ladies' Man》中)。

1976年,哥漢在沒有Lissauer的陪伴下,在歐洲開啟了新一輪的巡演,演出採用了全新的樂隊,在樂器和編曲上也加入了更多變化,這次巡演同樣也是為了《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的發行(在歐洲發行的專輯名為《Greatest Hits》)。

結束1976年的巡演後,哥漢再次在編曲中進行了新的變化和嘗試。1977年的專輯《Death of a Ladies' Man》是和菲爾·斯佩克特一起創作完成的,後者被大家公認為「音牆」技術的發明者,即在流行音樂中採用多個層次的樂器伴奏對歌曲進行烘托鋪陳。這與哥漢傳統的樂器極簡主義大相逕庭。哥漢並未參加這本專輯的宣傳,不過在1979,1980和1985年的巡演中,哥漢表演了該專輯中的中的兩首歌曲,「Memories」和「Iodine」。儘管這樣,哥漢並未在他後來的精選集《More Best of Leonard Cohen》和《The Essential Leonard Cohen》中包含這張專輯中的任何歌曲。

1980年代

在1980年代早期時,哥漢和Lewis Furey合作創作了搖滾音樂電影《Night Magic》,該片由Carole Laure和Nick Mancuso(Lewis擔任聲優);LP在1985年發行。Lissuauer 製作了哥漢接下來的一張專輯《Various Positions》,於1984年十二月發行(歐洲各地於來年一月二月陸續發行)。這本黑膠專輯包含了《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該首歌曲被做為哥漢的第一支音樂影片推出,由法國的攝影家Dominique Issermann執導,不久之後,《Hallelujah》也包含進了拍攝計劃。為了支持這本專輯的發行,哥漢進行了他個人迄今為止最大型的巡演。期間Anjani Thomas成了哥漢的固定搭檔,他們參加了蒙特勒爵士音樂節,羅斯基勒音樂節,甚至還在波蘭進行了一系列極具情緒和政治爭議性的演唱會,在波蘭實行戒嚴法的情況下,表演了《the Partisan》這首歌曲(反映二戰時期的法國抵抗運動),這首歌被看作波蘭「團結工會」運動的讚歌[7],在整個80年代,幾乎哥漢所有的歌曲都被Maciej Zembaty用波蘭語進行過表演。

1986年哥漢出現在電視連續劇邁阿密風雲中。第二年,哥漢發行了專輯《I'm your Man》,標誌着其音樂的巨大改變。專輯大量使用合成器,在歌詞方面哥漢加入了更多社會評論和黑色幽默。這本專輯由哥漢自己製作,在眾多專輯之中一直保持着最高讚譽,由Dominique Isseramann在諾曼第海灘拍攝了一支黑白的宣傳影片。隨後哥漢接受了一系列電視採訪,在歐洲美加進行大範圍的巡演,以來支持專輯的發行。BBC在紀錄片《The Songs from Life of Leonard Cohen》採用了部分哥漢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表演。

《Hallelujah》

正是在這一階段,哥漢創造了日後引發巨大影響的歌曲《Hallelujah》。《Hallelujah》首次發行是1984年收錄在哥漢的錄音室專輯《Various Positions》之中。這首歌起初只收穫了有限的成功,直至1991年由Jeff Buckley和John Cale翻唱之後,開始廣泛流行。《Hallelujah》先後被大約200名藝人用各種語言進行表演。到2008年,全球已經賣出超過500萬份它的CD拷貝。BBC電台製作了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並在眾多電影和電視作品中作為原聲音樂。Alan Light以此為主題寫作了《The Holy or The Broken: Leonard Cohen, Jeff Buckly & the Unlikely Ascent of 『Hallelujah』》(2012)。紐約時報評論員Janet Maslin讚揚了這本書和歌曲,文中寫到:「哥漢花費了幾年的時間苦心創作《Hallelujah》……他寫了幾乎80個版本的主歌,然後慢慢修剪成最終的歌曲,並收錄在1984年的專輯《Various Positions》。他的廠牌,CBS Record,一開始拒絕發行《Various Positions》,他們沒有意識到這首歌會成為美國音樂歷史上最縈繞心頭最常被改編最多變的歌曲之一。[8]

1990年代

1990年的電影《Pump Up the Volume》中採用了《I'm Your Man》中的《Everybody Knows》一曲,幫助哥漢把他的音樂推薦給更年輕的聽眾。這首歌也在由Atom Egoyan於1994年拍攝的電影《Exotica》中作為主題曲。1992年哥漢發行了《The Future》,專輯中強烈表達了在嚴峻現實面前的保守,改革和希望等觀點。專輯中的三首歌曲《Waiting for the Miracle》《The Future》《Anthem》都在電影《天生殺人狂》中作為原聲,這也有助於在哥漢的作品在年輕人中的流行。

同《I'm Your Man》一樣,《The Future》的歌詞也是偏灰暗,並且對政治和社會動亂多有涉及。專輯同名歌曲據稱是對洛杉磯92大動亂的回應。哥漢拍攝了兩隻MTV用作於專輯的宣傳,分別是《Closing Time》和《The Future》,並在歐美加三地進行了巡演,包括第二次在PBS的Austin City Limits上亮相。巡演內容收錄在1994年發行的《Cohen live》專輯中。

1993年哥漢出版了《Stranger Music: Selected Poems and Songs》一書,其中選錄了他自1989年起的詩作和歌曲,包括了1978年出版的《Death of a Lady's Man》的修訂版。

1994年哥漢歸隱於洛杉磯附近Baldy山的法場裏,開始了為期五年的的隱居生活。1996年哥漢皈依成為了一名臨濟宗的信徒,並獲予了法號「Jikan」,意為「沉默安靜」,其間擔任Kyozan Joshu Sasaki Roshi的助手。

1997年哥漢監製了精選集《More Best of Leonard Cohen》收錄了一首未發行的歌曲《Never Any Good》和一首實驗作品《The Great Event》,後來都被重製收錄在與Sharon Robinson合作的專輯《Ten New Songs》(2001)。

2000年代

2001年哥漢發行了《Ten New Songs》,作品受到製作人和聯合作曲家Sharon Robinson的強烈影響。

2004年10月發行《Dear Heather》,大部分都是和爵士女歌手Anjani Thomas(哥漢的伴侶)的合作。《Dear Heather》反應了哥漢內心的轉變,他不止一次在訪談中提到,他的憂鬱在近些年得到了釋放,他將此歸功於自己對於佛家禪宗的皈依。在入選加拿大唱作名人堂的訪談中,他將這本專輯解釋為各種主題的草稿本,不久後將計劃發行一本更加正式的專輯。但是這讓他和前經理人的官司雪上加霜,哥漢最終沒有對該專輯進行任何的宣傳推廣。

2006年Anjani和哥漢推出了一同創作並由Anjani演唱的《Blue Alert》,收到了良好的評價,一名樂評人寫到「聽上去就像哥漢重生為女人一般……儘管哥漢沒有自己演唱,而他的聲音像煙一樣瀰漫籠罩了整本專輯」。

經濟糾紛

Sylvie Simmons在她2012年出版了關於哥漢的傳記,其中談到道哥漢長期的經紀人Kelley Lynch「長期認真經營着哥漢的事務……(曾經)不僅僅是哥漢的經紀人和親近的朋友,甚至近似於家人一般。」然而Simmons寫到在2004年底,哥漢的女兒Lorca開始懷疑Lynch有着經濟上的不正當行為,當哥漢檢查自己的銀行賬戶時,發現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Lynch支付了75000美元的信用卡賬單,並且賬戶里大部分的錢都不見了(包括他的退休賬戶和慈善信託基金)。早在1996年Lynch開始出售哥漢音樂作品版權時,這些偷竊行為便已經開始,哥漢當時便應該發現端倪,因為他當時並沒有任何經濟上的動力去進行這些出售行為。

2005年10月8日,哥漢對Kelley Lynch提起訴訟,宣稱她已經從其退休賬戶中盜用了超過500萬美元,僅僅留下15000美元。同時哥漢也被幾位其他的前商業夥伴起訴。這起事件讓哥漢被放到了公眾的聚光燈前,加拿大雜誌《Maclean's》進行封面報道,冠以標題《Devastated!》。2006年三月,哥漢贏得民事訴訟,被洛杉磯縣高等法院判獲予900萬美元的賠償金。然而Lynch無視了這場訴訟,並沒有回應關於她財政記錄的傳票。媒體大多都認為哥漢也許將永遠都不能收齊所有的罰金。

2012年3月1日,Sylvie Simmons寫到,Kelley Lynch在洛杉磯被捕,因為「不斷的違反其不能與哥漢接觸的永久法令,4月13日,地方法官判處她所有的罪名成立。4月18日他被判處18個月的監禁緩期5年執行」。哥漢在法庭上說,「看見自己曾經的朋友在法庭上被銬在椅子上,讓我感覺不到一絲愉悅,她相當有天賦,可卻向黑暗,欺騙和報復屈服了;我衷心祈禱Lynch女士能夠在自己的智慧和信仰中找到救贖和庇護;理解的精神力量和可以讓她的內心由憎恨轉為懊悔,由憤怒轉為仁慈,由致命的報復轉變為平和的自我改良。」

2008-2010 世界巡迴演出

2008年1月13日,哥漢平靜的宣佈了他將開展一次長期的巡迴演出,這是其15年來首次進行巡演。2008年6月29日哥漢參加了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他幾乎成為整次音樂節的中心,當太陽下山時,哥漢開始演唱《Hallelujah》,台下報以狂熱的反應以及長時間的歡呼。

哥漢08年在倫敦O2體育館的演出被製作成《Live in London》專輯,於2009年3月21日發行,其中包括兩張CD和一張DVD,這是哥漢第一次正式發行DVD。

2009年在西班牙華倫西亞的演出中,在表演《Bird on Wire》到一半時,哥漢在舞台上突然暈倒,被送往當地醫院進行治療,演出被迫中斷。報道稱哥漢是因為食物中毒引起的身體不適。三天後9月21日,哥漢在巴塞隆拿進行表演,這天是哥漢75歲的生日,因為傳聞這可能是哥漢在歐洲巡演的最後一站,演出吸引了大量歐洲各地的歌迷,聽眾在台下點起綠色的蠟燭為哥漢慶祝生日。

9月24日,哥漢在以色列特拉維夫Ramat Gan體育館進行演出,這次演出因為文化原因在以色列受到了一部分音樂人的抵制,然而演出票卻在不到24小時內預售一空。演出前哥漢聲明,全場4萬7千張票的票款全部捐獻給了國際特赦組織和巴以問題和平組織,用於改善兒童健康服務和促成以色列老兵,前巴勒斯坦戰士與衝突中受難者家屬的會面。但是隨後在2009年8月14日,國際特赦組織發表了聲明,表示退出與這次演出的合作,並表示退出與抵制活動無關,而是因為缺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NGO的支持。Palestinian Campaign for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Boycott of Israel (PACBI) 發起了這次抵制運動,宣稱哥漢「意圖洗白以色列政府實施的殖民和種族隔離政策」。演出當晚,哥漢飽含情緒的提到了巴勒斯坦以色列NGO Bereaved Families for Peace兩次,說到:「我向這個高尚的組織低頭致敬」 。

09年的世界巡演共計賺取超過950萬美元,哥漢由此在Billoard全球年度音樂人財富排行榜上排名39。

2010年9月14日,發行了演唱會專輯《Songs from the Road》,內容是關於2008,09年的演出實錄。

2010年之後

2011年,哥漢發行了詩集《Everyman's Library Pocket Poets》,2012發行專輯《Old Ideas》,這是哥漢的第12本錄音室專輯,後來成為哥漢唱作生涯中榜單成績最好的一部作品,在澳大利亞,挪威,芬蘭,荷蘭,新西蘭,西班牙多國的排行上都升至第一。專輯幾乎受到一致好評,滾石雜誌,芝加哥論壇報,衛報都做出了肯定的評價,紐約時報記者Jon Pareles評價這本專輯,「道德在哥漢的腦海中佔到了很大的比重,正如這本專輯的歌曲表現出的一樣;這本晚期專輯,沉思於回憶與最終考量,並且還從中透露着別樣的微光。它又一次揪住了哥漢先生終其一生所思考的議題:愛情,欲望,信仰,背叛和救贖。其中的措辭是聖經一般,而有些卻是故作正經的嘲諷。」

2012年8月12日,哥漢開始新一輪的歐洲巡演宣傳《Old Ideas》,之後巡演又延續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2014年9月19日,哥漢發行了第13本錄音室專輯《Popular Problems》,這天是他80歲生日後的兩天。專輯在29個國家的iTunes排行榜上佔據了第一的位置,而在另外15個國家中都登上了Top5。

作品主題

哥漢作品中往復不變的主題包括:愛情,兩性,宗教,憂愁和音樂本身,另外他也曾在一些作品中模糊的提及政治主題。

性與愛

《Suzzanne》揉合了憂傷的情歌和宗教冥想,這樣的主題也出現在《Joan of Arc》一歌中。《Famous Blue Raincoat》則是表現一名男子的妻子和他朋友出軌,歌詞是以給這名朋友的信的口吻寫的。《Everybody Knows》表現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愛滋危機中人們的性關係,其中寫到「赤裸的男人和女人,不過是一塊關於過去的閃亮的手工品」。

宗教

哥漢是猶太人,他一生的創作從其猶太宗教與猶太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靈感。例如《Story of Isaac》和《Who by Fire》, 其中的歌詞和旋律都讓人回想起《Unetaneh Tokef》(一首源自11世紀的猶太教徒祭祀祈禱時吟唱的詩歌)。《Various Positions》中猶太主題貫穿整部專輯。《Hallelujah》包括了許多宗教元素,歌曲開始便提及大衛王曾經創作過一首歌曲來「取悅上帝」,繼而又提到了拔示巴參孫。《Whiter Thou Goest》的歌詞,則改編自《路得記》。《If it Be Your Will》也表達了對神明的強烈虔誠與服從。

憂愁

由於多年來飽受憂鬱症的侵擾(這在他晚年有所緩解),哥漢早期的作品經常包括了憂鬱症,自我傷害,自殺等主題。《Please Don't Pass Me By》和《Tonight Will Be Fine》中瀰漫着抑鬱的氣氛。《Seems So Long Ago, Nancy》和《Dress Rehearsal Rag》則都描述了意圖自殺的主人公。

政治

政治和社會公義也都重複在哥漢的作品中重現,尤其是在後期的專輯中。《Democracy》一歌中,他承認政治矛盾並慶賀改革希望的存在:「從對抗混亂的戰爭中/從日日夜夜的警報中/從無家可歸者的火焰中/從同性戀的灰塵中/民主來到了美國」。

戰爭是哥漢作品中持久的主題,在早期的歌曲和早年生活中他便模糊的提到過。在被問起1974年的幾場演唱會上他在結束時所行的軍禮時,他評論道,「我十分嚴肅的演唱,十分嚴肅的在舞台上進行表演,因為我找不到其他的方式……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名公民,而是一名戰士,那便是戰士所該做出的敬禮。」

1973年哥漢前往耶魯撒冷以方邊境參加美國勞軍組織性質的前線慰問演出,隨後他離開以色列,其間深深的被以色列和阿拉伯戰士的遭遇所打動,寫下了《Lover Lover Lover》。這首各可以被看作為他對武裝衝突的個人棄絕書,並在後來哥漢自己評論道,結束了人們對他的歌曲作為「對抗敵人的精神盾牌」的期望。當被問及在阿以衝突中他支持哪一方時,哥漢回答道,「我不想為戰爭或其中哪方說話……個人經歷是一件事,它是血脈相承的,是一個人對自己根源的認同;而我作為個人,作為一名作家,對軍事主義的踐行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我不希望自己談論戰爭。」

哥漢最近的政治傾向則是伴其一生的對弱勢群體,「beautiful loser」的偏愛。無論是在錄製法國抵抗運動歌曲《The Partisan》時,還是在演唱他自己的《The Old Revolution》時,他都表現出貫穿其生涯的對受壓迫群體的深深同情。

個人生活

哥漢1960年住在希臘伊茲拉島上時,和Marianne C. Stang開展了一段戀情,《So Long, Marianne》便是寫給她的。

哥漢在70年代和洛杉磯的藝術家Suzanne Elrod開始了交往,並共同生育了兩個孩子,兒子Adam和女兒Lorca,兒子Adam Cohen在90年代中期也開始了自己的唱作生涯。

哥漢說自己的懦弱和恐懼讓他最終沒有和Elrod結婚,Elrod出現在《Death of a Ladies' Man》的封面上,並且她正是哥漢1978年的書籍《Death of a Lady's Man》中的「Drak Lady」,他們最終在1979年分開。而《Suzanne》這首歌則是寫的哥漢朋友的前妻,並不是Suzanne Elrod。

80年代,哥漢和法國攝影師Dominique Issermann成為了戀人,後者為哥漢拍攝了其最早的兩支MV《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和《First We Take Manhattan》,同時是2010年哥漢世界巡迴的官方攝影師。90年代哥漢和女演員Rebecca De Mornay開始了戀情,他們共同製作了92的專輯《The Future》。

宗教信仰

哥漢上世紀70年代便接觸到了佛教,並且在1996年皈依佛門;然而他依然將自己當作一名猶太教徒:「我並不是試圖去尋找一門新的宗教,我對原來的信仰十分滿意。」09年哥漢在以色列的演唱會上,念出了猶太祈禱詞,並且用希伯來語祝福台下的聽眾。

70年代哥漢便和他後來的導師「杏山」佐佐木承周英語Kyozan Joshu Sasaki禪師開始了接觸,定期的到博蒂山禪宗中心英語Mount Baldy Zen Center訪問他,並在90年代擔任其助手。杏山禪師常成為哥漢詩歌的靈感和動機,尤其在《Book of Longing》中。禪師也在97年關於哥漢僧侶生活中的紀錄片《Leonard Cohen: Spring 1996》中參演,哥漢在2001年專輯《Ten New Songs》中致辭獻給杏山禪師。

逝世

哥漢於2016年11月7日逝世[9]。11月11日,他的兒子Adam Coh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在Facebook主頁公佈了訃聞[10]

根據當時的新聞報導說他應該是癌症逝世,隨後哥漢的經紀人透露:哥漢是在半夜摔了一跤,不久便在睡夢中過世的。

參見

參考文獻

  1. ^ Leonard Cohen dies aged 82. The Guardian. 2016-11-10 [2016-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1). 
  2. ^ [de Melo, Jessica (11 December 2009)."Leonard Cohen to Receive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at 2010 Grammys". Spinner Canad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February 2010. Retrieved 24 February 2010.]
  3. ^ [^3]: 」Eder, Bruce. "Leonard Cohen: Biography." Allmusic by Rovi.
  4. ^ "Leonard Cohen: Poet, Novelist, Musician." The 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Website.
  5. ^ Nadel, Ira B. Various Position: A Life of Leonard Cohen. Pantheon Books: New York, 1996.
  6. ^ Warhol, Andy: Popism. Orlando: Harcourt Press, 1980.
  7. ^ Leonard Cohen in Warsaw (1985) by Daniel Wyszogrodzki. Leonardcohenfiles.com. [22 September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3). 
  8. ^ Appleyard, Bryan (9 January 2005)."Hallelujah! — One Haunting Ballad Has Been the Soundtrack to Many Lives Recently. But Why? Bryan Appleyard on Leonard Cohen’s Uber-So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Times.
  9. ^ Leonard Cohen, singer-songwriter of love, death and philosophical longing, dies at 82. The Washington Post. [2016年11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1月11日). 
  10. ^ Leonard Cohen. www.facebook.com. [2016-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