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縣中國名,1950年前為今天的湖北省鄂州市

歷史沿革

  • 春秋時期,楚王熊渠封兒子摯紅為鄂王,在長江南岸梁子湖畔修築鄂王城,湖北省的簡稱「鄂」由此而來。
  • 221年,東吳孫權在此建城,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定都於此。在設置武昌縣的同時設置武昌郡,治武昌縣。
  • 隋朝郢州為鄂州,治所在江夏縣(現武漢市武昌區),因此不少人誤以為是鄂州和武昌名字互換。
  • 元代改當時的鄂州路武昌路明代改為武昌府,治所仍在江夏縣。
  • 為了區別,武昌府城被稱為「上武昌」,武昌縣城被稱為「下武昌」,因此又有「上下武昌城」的說法。武昌起義就發生在武昌府城。「倘若某人說要去武昌,就要說清楚是去位於江夏縣城的武昌府還是去武昌縣,兩者地圖上直線距離48公里,即使是如今的高速路也相距76公里。要讓古人走,水鄉曲曲彎彎的路程恐怕三天也要抓緊才行,《清史稿》稱相距180里。」[1]
  • 民國以後,廢除府制,原武昌府治所江夏縣被改為武昌縣。1913年,原武昌縣改名壽昌縣
  • 1914年,因與浙江省壽昌縣重名,又改名鄂城縣
  • 1949年後,曾設立鄂城市,與鄂城縣並存。1983年,設立省轄鄂州市。

參見

  1. ^ 馮大誠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 杂说关于武汉的若干历史地理知识及可能的误会. 科學網博客. 2020-02-05 [2020-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