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針時尚

避雷針時尚是一種十八世紀晚期出現的歐洲時尚,因班哲文·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引入歐洲而流行。[1][2]女士用的避雷針帽子和男士用的避雷針雨傘在法國中甚受歡迎,在巴黎尤甚。該時尚背後的概念是閃電會擊中避雷裝置,而電會經過金屬鏈通入地面,使人免受傷害。這種技術在法國已經使用於木製建築,所以這個科學概念逐漸為人接受,隨後發展成一種時尚。

避雷針雨傘

背景

十八世紀中葉,基於自己的電學實驗,富蘭克林為了保護木製建築而發明避雷針,但時隔五十多年,該發明在十九世紀才開始在美國普及。[3]然而,他的實驗讓電力和有關裝置在歐洲社會成為一種時尚。[4]

時尚風格

 
女士用的避雷針帽子

1778年,有關如何將避雷針用作頭飾以防止人們遭受雷擊的實驗開始進行。[5]具體的做法是在女士帽子周圍編織金屬絲帶,然後在絲帶繫上小銀鏈。銀鏈在女士長裙的後面下垂,在地上拖着。[6]當閃電擊中絲帶時,電理論上會經過銀鏈通入地上,從而保護戴着帽子的人。就是因為這些帽子能提供這種保護,它們在1778年的巴黎成為了一種時尚潮流。[7][8][9]避雷針帽子在法語稱為le chapeau paratonnerre[2][10]

男士所用的避雷針飾物是一種傘尖為避雷針的雨傘。[11]雨傘上的金屬鏈從傘尖開始經由傘的表面延伸到地面,從而為閃電提供一個導電的通道。[10]避雷針雨傘在法語稱為le parapluie-paratonnerre[10]

法國醫生和作家克洛德·讓·沃·德洛奈製作了一種可攜帶的摺疊式避雷針,其完全伸長時的長度為6米(20英尺)。[1]他的意圖是給在空曠地方的人使用,比如在農田工作的農夫。[1]

克萊維爾英語Clairville (Louis-François Nicolaïe)埃萊奧諾爾·特納耶·德沃拉貝勒英語Éléonore Tenaille de Vaulabelle(其化名為朱爾·科爾迪耶)在1851年萬國工業博覽會之際編寫的喜劇《水晶宮或在倫敦的巴黎人》(Le Palais de Cristal ou les Parisiens à Londres)中,某個場景將一種避雷針帽子描寫為「中國人的發明」。[12]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Schiffer 2003,第190頁.
  2. ^ 2.0 2.1 O'Reilly 2011,第184頁.
  3. ^ Camenzind 2007,第22頁.
  4. ^ THE LIGHTNING ROD FASHION. Lubbock Morning Avalanche (Lubbock, Texas). May 13, 1933 –透過Newspapers.com  . 
  5. ^ The Lightning Rod Fashion. Valley Morning Star (Harlingen, Texas). May 13, 1933 –透過Newspapers.com  . 
  6. ^ Believe it or NOT. The Record-Argus (Greenville, Pennsylvania). May 13, 1933 –透過Newspapers.com  . 
  7. ^ Figuier 1867,第569頁.
  8. ^ Société française des électriciens 1936,第522頁.
  9. ^ Wilson 1960,第20頁.
  10. ^ 10.0 10.1 10.2 Dray 2005,第148頁.
  11. ^ Bureaux 1895,第211頁.
  12. ^ Clairville & Cordier 1851,第31頁.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