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國[a],或記作逢國[1][b],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其國君為伯爵,公族為姜姓。

文獻記載

春秋末年成書的《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有齊國大夫晏嬰對於齊地古史的一段話:「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逄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2]又按東漢班固所編撰的《漢書·地理志下》記載,爽鳩氏少昊是同一時期,季萴時期,逄伯陵商湯同時,蒲姑氏,即薄姑氏,為商代末年的諸侯,太公則是指齊太公姜子牙[1]從商湯到商末,此處所說的逄國是一個存在時間幾乎與商朝相始終的諸侯國。[3]

戰國初期成書的《國語·周語下》「景王問鐘律於伶州鳩」一文中有「我姬氏出自天黿,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牽牛焉,則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後逄公之所憑神也」,三國時期吳國史學家韋昭註釋稱「伯陵,大姜之祖有逄伯陵也。逄公,伯陵之後,大姜之姪,殷之諸侯,封於齊地」[4],其中「大姜」是指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妻子、周文王昌的祖母太姜,由於逄公是太姜的侄子,由此可知這位逄公以及他的先祖逄伯陵也都是姜姓。《山海經·海內經》中也有伯陵為炎帝之孫的記載[5]

其後史家多沿用了這些觀點:晉代杜預注《左傳》「有逄伯陵因之」一句時,稱「逢伯陵,殷諸侯,姜姓」[6];元代於欽撰《齊乘》有「逢伯陵,商之諸侯,封於齊」[7]

都邑考釋

南宋鄭樵著《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逄氏」一條:「逄氏,音龐,商諸侯,封於齊土,至商周之間有蒲姑氏代之。至武王伐商後封太公焉。其地在今臨淄。」《齊乘·古蹟》「逄陵城」一條:「逄陵城,般陽府東北四十里。逢伯陵,商之諸侯,封於齊,薄姑氏因之,後太公又代之」[7]:580,此處「般陽府」是指元代在山東省北部的行政區劃般陽府路,治所為淄川縣(今淄博市淄川區)。

文物佐證

從1979年開始,考古人員對山東省濟陽縣劉台子遺址多個墓葬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卷鼻象足方鼎等多件銘文中帶有「夅」字的青銅器。

註釋

  1. ^ 「逄」,拼音páng
  2. ^ 「逄」字作為氏名、地名,根據甲骨文和金文可隸定為「夅」、「夆」,多被記作「逄」,也有記作「逢」的,除引用資料原文,本條目統一記作「逄」

參考

  1. ^ 1.0 1.1 漢書·地理志下,維基文庫:「齊地……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崱,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
  2. ^ 左傳·昭公二十年,維基文庫
  3. ^ 大国夹缝中生存的西周小国. 舜網-濟南時報. 2015-07-02 [2016-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7). 
  4. ^ 國語注·國語卷第三. 國學大師. [2016-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5. ^ 《山海经》 卷十八 海内经. 國學網. [2016-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2). 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6. ^ 《左傳註疏》杜預、孔穎達. 春秋左传正义·卷四十九 昭公二十年. 漢典古籍. [2016-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7. ^ 7.0 7.1 (元)於欽纂.齊乘.元至元五年(1339)纂,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中華書局影印本《宋元方志叢刊》.1990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