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愚
趙汝愚(1140年1月1日—1196年2月20日),字子直,饒州餘干人,祖父於南宋建炎年間遷居崇德洲錢(今桐鄉市洲泉鎮)。南宋中期宗室、政治家、丞相、功臣,考取狀元,曾與韓侂冑等人迫使宋光宗內禪,擁立宋寧宗,任宰相,後遭韓侂冑排擠,貶謫而死。諡忠定。
趙汝愚 | |||||||||
---|---|---|---|---|---|---|---|---|---|
字 | 子直 | ||||||||
封爵 | 沂國公、福王、周王 | ||||||||
籍貫 | 饒州餘干 | ||||||||
出生 | 1140年1月1日 | ||||||||
逝世 | 1196年2月20日 | (56歲)||||||||
諡號 | 忠定 | ||||||||
| |||||||||
生平
趙汝愚是北宋漢恭憲王趙元佐的七世孫,出生於洲錢(今桐鄉市洲泉鎮)。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考中狀元,後因孝宗認為其為宗室,不符合民意期望,黜之為榜眼,改以福建人蕭國梁為狀元。累官秘書少監兼權給事中。乾道九年以左宣教郎守信州。[1]
淳熙八年(1181年),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九年(1182年),以集英殿修撰出任福建軍帥。後進直學士,制置四川,兼成都府知府,十四年(1187年),平息羌族對南宋邊境的騷擾。[2]宋孝宗贊其有文武之才。宋光宗即位後,進敷文閣學士,知福州。紹熙二年(1191年),召為吏部尚書,四年,升知樞密院事。五年,任樞密使。[3]
宋光宗時由於皇后李鳳娘剽悍,使光宗與其父宋孝宗不睦,及後光宗以生病為由不能主持孝宗喪禮。汝愚與趙彥逾、韓侂冑、葉適、徐誼、郭杲等大臣不滿光宗,發動政變,郭杲等「以軍五百至祥禧殿前,祈請御寶」[4],在獲得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下,迫宋光宗禪位予其子宋寧宗,史稱紹熙內禪。
宋寧宗拜其為右丞相。[5]趙汝愚引薦朱熹等理學派文人入朝,為寧宗講授經筵。但趙汝愚為人過於單純,對政治缺乏警覺心,低估了韓侂冑,[6]不久被韓侂冑排斥,韓侂冑藉口趙汝愚以宗室居相位,將不利於南宋社稷。於是趙汝愚被罷,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福州。這遭到了諫官和太學生楊宏中等的反對,但這些人皆被韓侂冑貶謫。韓侂冑為此指責趙汝愚「倡引偽徒,謀為不軌」,詔謫寧遠軍副節度使,貶永州。臨走前,趙汝愚對着兒子們說:「只要我死了,你們就不會有事了」[7],代表着趙汝愚已意識到韓侂冑除非殺了自己否則不會善罷干休,為避免連累家人,已有赴死的心理準備。
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趙汝愚行至衡州(今湖南衡陽),泊古酃(今湖南炎陵)。一夕發病暴卒,一說為衡州守臣錢鍪所毒害。[8]敖陶孫作詩哭之:「左手旋乾右轉坤,群邪嫉正竟流言。狼胡無地歸姬旦,魚腹終天痛屈原。一死固知公不免,孤忠賴有史長存。九原若遇韓忠獻,休說渠家末世孫。」[9]
開禧三年(1207年),韓侂冑被殺,趙汝愚被追復觀文殿大學士,賜諡號「忠定」,贈太師,追封沂國公。由宋理宗敕配享宋寧宗廟,追封福王,又進封周王。
家庭
- 七世祖漢恭憲王趙元佐
- 六世祖漢懿恭王趙允升
- 五世祖郯王、諡勤孝趙宗惠[10]
- 高祖父建國公、諡懿恭趙仲企
- 曾祖父西頭供奉官趙士慮
- 祖父贈太師、追封申國公趙不求
- 父江西兵馬都監趙善應
- 母 李氏
- 堂弟 趙汝靚(叔父趙善淵之子)
兒子
註釋
參考書目
- 《宋史》卷三九二
前任: 葛邲 |
南宋右丞相 1194年—1195年 |
繼任: 余端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