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戰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
西方戰線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一部分 | |||||||||
左上:閃擊戰後的鹿特丹;右上:不列顛戰役中德軍的He 111轟炸機;左中:霸王行動中美軍於奧馬哈海灘登陸;右中:市場花園行動中的盟軍傘兵;左下:巴斯托涅之圍;右下:美軍經過德國韋恩堡 | |||||||||
| |||||||||
參戰方 | |||||||||
軸心國 德國 意大利 (1940年–1943年) 意大利(1943年–1945年) 匈牙利 (1944年-1945年) 維希法國 (武裝中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1939年-1940年 莫里斯·甘末林 馬克西姆·魏剛 約翰·維里克 科克伯爵 利奧波德三世 亨利·溫克爾曼 奧托·魯格 1944年-1945年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亞瑟·泰德 伯納德·蒙哥馬利 奧馬爾·布拉德利 雅各布·L·德弗斯 邁爾斯·鄧普西 特拉福德·利馬洛里 亞歷山大·帕奇 伯特蘭·拉姆西 喬治·巴頓 考特尼·霍奇斯 威廉·辛普森 夏爾·戴高樂 讓·德·塔西尼 阿爾方斯·朱安 菲利普·勒克萊爾 哈里·克雷勒 |
1939年-1940年 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海因茨·古德里安 費多爾·馮·博克 威廉·里特爾·馮·李布 尼古拉斯·馮·法爾肯霍斯特 皮埃蒙特親王翁貝托 彼得羅·披陀 阿爾弗雷多·古佐尼 1944年-1945年 阿道夫·希特拉(自殺) 海因里希·希姆萊 赫爾曼·戈林 格特·馮·倫德施泰特 君特·馮·克魯格(自殺) 瓦爾特·莫德爾(自殺) 阿爾貝特·凱塞林 埃爾溫·隆美爾(自殺) 約翰內斯·布拉斯科維茨 赫爾曼·巴爾克 保羅·豪塞爾 弗里德里希·舒爾茨 庫爾特·斯圖登特 恩斯特·布施 貝尼托·墨索里尼 魯道夫·格拉齊亞尼 | ||||||||
兵力 | |||||||||
1939年-1940年 2,862,000人 1944年-1945年 5,412,219人 |
1939年-1940年 3,350,000人 1944年-1945年 1,500,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1939年-1940年 2,121,560人-2,260,000人 1944年-1945年 780,860-783,860人 總共:300萬人傷亡或被俘 |
1939年-1940年 160,780人-163,650人 1944年-1945年 4,872,840-5,264,840人 總共:520萬人傷亡或被俘 |
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方戰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軍事戰場,同盟國包括丹麥、挪威、盧森堡、比利時、荷蘭、英國、法國和美國。意大利戰場被認為是一個獨立但相關的戰區。西線於1944-1945年被美國正式視為歐洲戰場,而意大利與北非則一起屬於地中海戰場。西線的大規模作戰行動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盧森堡、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於1940年5月和6月戰敗後投降,德國和英國之間繼續展開空戰。第二階段包括大規模地面戰鬥,從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始,一直持續到1945年5月德國戰敗。
1939年–1940年:軸心國勝利
1939年9月1日,隨着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作為回應,英國和法國於9月3日對德國宣戰。
假戰
假戰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早期階段,特點是在德國入侵波蘭和法國戰役之前的幾個月里,歐洲大陸發生了幾次軍事行動。儘管歐洲列強已相互宣戰,但雙方均未承諾發動重大進攻,地面戰鬥也相對較少。在此期間,英國和法國儘管承諾結盟,但並未向波蘭提供大量援助。
法國軍隊在薩爾地區對德國發動了小規模攻勢,即薩爾攻勢,但最後停止前進並撤回。當大部分德國陸軍正在與波蘭作戰時,一支規模小得多的德國軍隊守衛着齊格菲防線,這是德國沿着法國邊境的防禦線。在邊境另一側的馬其諾防線,法國軍隊與德軍對峙,而英國遠征軍和法國陸軍的其他部隊則沿着比利時邊境建立了防禦線。期間僅僅發生了一些小規模的局部衝突。英國皇家空軍向德國投擲宣傳傳單,第一批加拿大軍隊登陸英國,而西歐則在長達七個月的時間裏陷入了「奇怪的平靜」之中。
因為急於重新武裝,英國和法國在敵對行動爆發時都開始從美國購買大量武器,以補充生產。非交戰國美國通過折扣銷售軍事裝備和物資為西方盟國做出了貢獻。德國阻止盟軍跨大西洋海上貿易的努力引發了大西洋海戰(1939年—1945年) 。
威悉呂邦行動
1940年4月,雖然西線仍保持平靜,但西方盟國與德國之間的戰鬥隨着挪威戰役而正式開始,當時德軍發起了入侵丹麥和挪威的威悉演習行動,德國佔領了丹麥和挪威。盟軍一直在計劃進行兩棲登陸,以便包圍德國,切斷來自瑞典的原材料供應。然而,當盟軍在德國入侵後於挪威反登陸時,德國擊退了盟軍並擊敗了挪威武裝部隊,將後者驅逐出境。儘管如此,納粹德國海軍在奪取整個挪威所需的兩個月戰鬥中也遭受了非常慘重的損失。
盧森堡、荷蘭、比利時和法國戰役
1940年5月,德軍發動法國戰役。西方盟軍(主要是法國、比利時和英國陸軍)很快在「閃電戰」的猛攻下崩潰。德軍在色當突破後,英國遠征軍以及法國和比利時最精銳的軍隊被困在佛蘭德斯。比利時和荷蘭軍隊使用傘兵並且集中火力,於幾天後投降。盧森堡在第一天就落敗投降。
大多數英軍和法軍在敦刻爾克逃脫。這是由於天氣惡劣、德軍進攻步伐變緩以及為這次任務集結的英國民用船隻數量驚人等綜合因素造成的。6月4日敦刻爾克戰役結束後,德軍開始對剩餘的法軍發起「秋季腐爛」攻勢。隨着大部分法國軍隊被摧毀或被俘,德軍很快突破了法國防線,於6月14日佔領巴黎。隨着法國淪陷,英國開始從法國戰略性地撤出所有剩餘的英國軍隊。
隨着戰爭即將結束,意大利也向英國和法國宣戰,但進展甚微。隨着局勢變得嚴峻,法國總理菲利普·貝當於1940年6月22日簽署了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定,條款於6月25日生效。停戰條款要求德國佔領法國北部,並將阿爾薩斯-洛林併入德國。意大利還被允許在法國東南部擁有一小塊佔領區。法國被允許以維希法國的形式繼續存在,維希法國是前法蘭西共和國的一個殘餘國家,由菲利普·貝當領導。維希政權被允許保留其殖民帝國和海軍艦隊,這是希特拉為數不多的讓步之一。
在六周的戰鬥中,盟軍總共有超過375,000人傷亡,還有1,800,000名士兵成為戰俘。與此同時,德國的死亡人數為43,110人,受傷人數為111,000人。希特拉預計在征服法國的過程中將有一百萬人死亡,而極低的傷亡和法國的迅速失敗導致德國人民的士氣大幅提高。隨着戰鬥的結束,德國開始考慮如何解決英國的問題。如果英國拒絕同意和平條約,一個選擇就是入侵。然而,納粹德國海軍在挪威遭受了嚴重損失,甚至為了考慮兩棲登陸,德國空軍必須首先獲得制空權。
1941年–1944年:插曲
由於德國空軍無法在不列顛空戰中擊敗英國皇家空軍,入侵英國不再被視為一種選擇。當德國軍隊的大部分被集結起來入侵蘇聯時,大西洋壁壘的建設開始了,德國沿着英吉利海峽到法國海岸修建了一系列防禦工事,這是為了應對盟軍入侵法國而建造的。
由於跨海峽入侵將面臨巨大的後勤障礙,所以盟軍最高指揮部決定對法國海岸進行一次練習攻擊。1942年8月19日,盟軍開始對迪耶普發動突襲。登陸部隊大多數是加拿大軍隊,還有一些英國特遣隊,少量的美國軍隊和自由法國軍隊,以及英國和波蘭海軍支持。這次的襲擊是一場災難,盟軍幾乎傷亡了三分之二。然而,這次行動的結果使盟軍學到了很多東西,這些教訓將在隨後的入侵中得到很好的利用。
兩年來,除了特別行動執行處(SOE) 和戰略情報局 (OSS) 協助的小規模的突擊隊突襲和抵抗組織的游擊行動外,西線沒有發生任何大規模戰鬥。與此同時,盟軍將戰爭引向德國本土,美國第八航空隊轟炸德國,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選擇夜間進行戰略轟炸。盟軍的大部分軍隊都駐紮在地中海,尋求打通印度洋航線並佔領福賈機場綜合體。
1942年10月3日夜間對薩克島的玄武岩行動值得注意,因為在入侵幾天後,德國發佈了一份宣傳公報,暗示至少一名戰俘已越獄,兩名戰俘在拒絕捆綁雙手時被槍殺。這種綁住戰俘雙手的事件促使希特拉決定發佈突擊隊命令,指示所有被俘的突擊隊員均應按程序處決。
到1944年夏天,當德國指揮官坦率承認盟軍入侵預期時,防禦盟軍入侵部隊的部署由西線總司令(總部位於巴黎)指揮。它指揮三個集團:德意志國防軍荷蘭司令部覆蓋荷蘭和比利時海岸;B集團軍與第15集團軍(總部位於圖爾昆)覆蓋法國北部海岸以及塞納河以北;第七軍團(總部位于勒芒),在塞納河和盧瓦爾河之間保衛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海岸,G集團軍群負責比斯開灣海岸和維希法國,其第一集團軍(總部位于勒芒)負責盧瓦爾河和西班牙邊境之間的大西洋海岸,第十九集團軍(總部位於阿維尼翁)負責地中海海岸。
由於無法預測盟軍會選擇在哪裏發動入侵,所以為了獲取盟軍兩棲登陸的時機,德軍機動預備隊需要大量分散,其中包含了大部分裝甲部隊,並且每個集團軍都分配有機動預備隊。B集團軍群在法國北部擁有第2裝甲師,在巴黎地區擁有第116裝甲師,在諾曼第擁有第21裝甲師。G集團軍群考慮到入侵大西洋沿岸的可能性,分散了其機動預備隊,將第11裝甲師部署在吉倫特省,將黨衛軍第2裝甲師部署在法國南部城鎮蒙托邦周圍,並部署第9裝甲師駐紮在羅訥河三角洲地區。
德國最高統帥部也保留了大量機動師的後備力量,但這些師分散在大部分地區。其中黨衛隊第1師仍位於荷蘭,黨衛隊第12師,希特拉青年團和裝甲教導師位於荷蘭巴黎-奧爾良地區,因為諾曼第海岸防禦區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入侵的地區。黨衛軍第17師位於盧瓦爾河以南、圖爾附近。
1944年–1945年:盟軍開闢第二戰場
盟軍登陸諾曼第
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霸王行動(也稱「諾曼第登陸」)。早先的欺騙計劃「堅忍行動」和「保鏢行動」使德國相信入侵將發生在加來海峽,而真正的目標是諾曼第。在進行了兩個月的緩慢戰鬥後,眼鏡蛇行動使美軍得以在營地的西線突圍。不久之後,盟軍就穿越了法國並將大約20萬德軍包圍在法萊茲包圍圈,希特拉拒絕戰略撤退,最後為時已晚。大約150,000名德軍得以逃離法萊茲包圍圈,但他們留下了大部分不可替代的裝備,並有50,000名德軍被殺或被俘。
諾曼第登陸之前,盟軍就一直在爭論是走寬戰線還是走窄戰線。如果英國在發起古德伍德行動並沿着海岸推進時,已經突破了卡昂周圍的諾曼第橋頭堡(或灘頭陣地),那麼事實可能會讓爭論選擇狹窄的戰線。然而,隨着橋頭堡西端眼鏡蛇行動的突圍,包括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在內的第21集團軍群向東轉向比利時、荷蘭和德國北部,而美國第十二集團軍則向東進發。經法國東部、盧森堡和德國魯爾區向南推進,迅速形成廣闊的戰線。由於這是盟軍最高指揮官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將軍和大多數美國高級指揮官所青睞的戰略,因此很快就被採納了。
法國解放
8月15日,盟軍發起龍騎兵行動——入侵土倫和康城之間的法國南部。美國第七軍團和法國第一集團軍組成的美國第六集團軍群迅速鞏固了這一灘頭陣地,並在兩周內解放了法國南部,然後他們沿着羅訥河谷向北移動。直到在孚日山脈遇到重新集結的德軍時,他們的前進速度才減慢。
在法國的德軍現在面臨着三個強大的盟軍集團軍:北部是伯納德·蒙哥馬利元帥指揮的英國第21集團軍,中部是奧馬爾·布拉德利將軍指揮的美國第12集團軍,南部是美國第6集團軍群,由雅各布·L·德弗斯中將指揮。到9月中旬,從南方推進的第6集團軍群與從西邊推進的布拉德利編隊發生接觸,德弗斯部隊的總體控制權從地中海的空軍總部轉移到了艾森豪威爾的中央指揮之下。
在南北兩面夾擊下,德軍節節敗退。8月19日,法國抵抗運動 (FFI) 組織了一場全面起義,並於8月25日解放了巴黎,迪特里希·馮·肖爾蒂茨將軍接受了法國的最後通牒並向自由法國第二裝甲師司令菲利普·勒克萊爾將軍投降並無視希特拉的命令,即巴黎應該被堅守到最後並被摧毀。
法國北部和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的解放對於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的居民來說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它剝奪了德國發射機動V-1導彈和V-2火箭的發射場地。
隨着盟軍向法國挺進,他們的補給線已經達到了極限。盟軍卡車運輸公司的運輸卡車根本無法將足夠的物資從諾曼第的港口設施運送到前線,而到了9月,盟軍已接近德國邊境。
法國西南部未在諾曼第投入戰鬥的德軍部隊撤退,要麼向東撤往阿爾薩斯(有時直接越過美國第6集團軍群的前進方向),要麼進入港口,意圖阻止盟軍獲得。由於港口被認為不值得付出太多努力,因此被破壞,但波爾多除外,波爾多於1945年5月被埃德加·德·拉爾米納特將軍(尊者行動)領導的法國軍隊解放。
盟軍從巴黎向萊茵河推進
西線的戰鬥似乎趨於穩定,盟軍的進攻在齊格菲防線(西牆)和萊茵河南岸陷入停滯。從九月初開始,美軍開始緩慢而血腥地穿過赫特根森林以突破防線。
9月4日,英國陸軍第11裝甲師解放了安特衛普港。然而,它位於斯海爾德河口的盡頭,因此在其通道清除德軍戒備森嚴的陣地之前無法使用。在斯海爾德河戰役期間,盟軍在「折返行動」中清理了斯海爾德河南岸的布雷斯肯地區,傷亡慘重。接下來是一場乏味的清理佔據河口半島的戰役,最後是11月對瓦爾赫倫島的兩棲攻擊。清理斯海爾德河口的戰役和雉雞行動對盟軍來說是決定性的勝利,因為它大大改善了直接從安特衛普運送物資的情況,因為安特衛普比諾曼第海灘距離前線要近得多。
十月,美國決定不能只在亞琛投入兵力並將它陷入圍困,因為它威脅到了美國第九集團軍的側翼。由於它是第一個面臨被佔領的德國主要城市,希特拉下令不惜一切代價守住這座城市。在隨後的戰鬥中,這座城市被佔領,雙方傷亡5,000人,另有5,600名德國戰俘。
在阿登以南,美軍從9月一直戰鬥到12月中旬,將德軍趕出洛林並從齊格菲防線後方趕出。面對德軍增援、補給短缺和不利的天氣,美軍渡過摩澤爾河並攻佔梅斯要塞的過程是困難的。9月和10月期間,盟軍第6集團軍群(美國第七集團軍和法國第一集團軍)在孚日山脈進行了一場艱難的戰役,由於德軍頑強抵抗,進展緩慢。11月,德國戰線在壓力下崩潰,盟軍突然發動進攻,解放了貝爾福、米盧斯和斯特拉斯堡,並將軍隊部署在萊茵河沿岸。德軍設法守住了萊茵河西岸以科爾馬市為中心的一個大型橋頭堡(科爾馬口袋)。11月16日,盟軍發起了名為「女王行動」的大規模秋季攻勢。盟軍的攻勢再次穿過許爾特根森林,將德軍逼至魯爾河,但未能實現奪取魯爾水壩並為通往萊茵河鋪平道路的核心目標。隨後,盟軍的行動被德國的阿登攻勢取代。
市場花園行動
9月4日,英國第11裝甲師解放了安特衛普港。指揮第21集團軍的陸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爵士說服盟軍最高統帥部發動一次大膽的進攻「市場花園行動」,他希望這次行動能讓盟軍渡過萊茵河並形成他所青睞的狹窄戰線。空降部隊將從英國飛來,佔領荷蘭三個主要城市的主要河流上的橋樑;埃因霍溫、奈梅亨和阿納姆。英國第30軍將沿馬斯-斯海爾德運河突破德軍防線,並與駐紮在埃因霍溫的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駐紮在奈梅亨的美國陸軍第82空降師以及駐紮在阿納姆的英國陸軍第1空降師的空降部隊會師。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第30軍將毫無障礙地挺進德國並且能夠越過7座空降橋中的6座,但無法與阿納姆萊茵河大橋附近的部隊會合。
但結果是英國第一空降師在阿納姆戰役中幾乎全軍覆沒,造成近8,000人傷亡。攻勢結束時,阿納姆仍掌握在德軍手中,而盟軍則控制着從比利時邊境到奈梅亨和阿納姆之間地區的延伸突出部。十月初,德軍奪回突出部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冬季反攻
自盟軍從諾曼第登陸以來,德國一直準備在西方發動大規模反攻。這個名為「守望萊茵河」的計劃是穿過阿登地區進攻並向北到達安特衛普,分裂美國和英國軍隊。攻擊於12月16日開始,後來被稱為「突出部戰役」。保衛阿登地區的是美國第一集團軍的部隊。最初的成功是在惡劣天氣下獲得了盟軍空軍的掩護,導致德軍滲透超過80公里,距離默茲河不到16公里。盟軍出其不意地重新集結,德軍被空中和陸地聯合反擊阻止,最終於1945年1月25日將他們推回出發點。
1945年1月1日,德軍向阿爾薩斯發動了第二次規模較小的攻勢。為了奪回斯特拉斯堡,德軍在多個地點攻擊了第6集團軍群。由於為了應對阿登地區的危機,盟軍的戰線已經嚴重拉長,因此,阻止和擊退諾德溫德的攻勢是一件代價高昂的事情,持續了近四個星期。盟軍的反擊又將前線恢復到德國邊境地區,並摧毀了科爾馬口袋。
入侵德國
1945年1月,在布萊克考克行動中,海因斯貝格和魯爾蒙德之間的羅爾河上的德軍橋頭堡被清除。隨後,加拿大第一集團軍在「真實行動」中從荷蘭奈梅亨地區推進,美國第九集團軍在「手榴彈行動」中越過魯爾河。「名副其實」和「手榴彈」原計劃於1945年2月8日開始,但由於德國人摧毀了上游魯爾大壩的大門,淹沒了魯爾山谷,「手榴彈計劃」被推遲了兩周。陸軍元帥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請求允許從萊茵河以東撤退,認為進一步的抵抗只會推遲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希特拉命令部隊必須所在的地方作戰。
2月23日,當洪水退去、美國第九集團軍能夠渡過魯爾河時,其他盟軍部隊也已接近萊茵河西岸。留在西岸的馮·倫德施泰特的師在「萊茵蘭戰役」中被打得支離破碎,28萬人被俘。1945年2月和3月盟軍進軍萊茵河的戰役中,德國人的頑強抵抗導致大量人員被俘,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總損失估計達400,000人。當他們準備在三月底渡過萊茵河時,西方盟軍已經在西歐俘虜了1,300,000名德國士兵。
跨越萊茵河是在四個地點實現的:
- 一次是德軍未能炸毀雷馬根的魯登道夫橋,美軍抓住了一次機會;一次是倉促進攻,兩次是有計劃的。布拉德利和他的部下迅速利用了3月7日的雷馬根渡口,並將橋頭堡擴大為全面的渡口。
- 在北方,「戰利品行動」是英國第21集團軍群於3月23日夜間在里斯和韋塞爾渡過萊茵河的突擊行動的名稱。其中包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空降行動,代號為「大學行動」。英軍渡河的地方,其寬度是美軍渡河地點的兩倍,水量也高得多,蒙哥馬利認為只有經過精心策劃的行動才能渡河。
盟軍越過萊茵河後,英軍向東北方向呈扇形散開,穿過易北河,向漢堡前進,然後向丹麥和波羅的海進發。經過一周的戰鬥,英軍於4月26日佔領了不萊梅。5月2日,英國和加拿大傘兵先於蘇聯軍隊抵達波羅的海城市維斯馬。自突出部戰役以來,美國第九集團軍一直受英國指揮,作為魯爾包圍圈的北部鉗形部隊南下,並向東推進部隊。第九集團軍第十九軍於4月18日佔領馬格德堡,北部的美國第十三軍佔領了施滕達爾。
美軍第12集團軍群呈扇形展開,第1集團軍北上,作為魯爾區包圍圈的南夾鉗。4月4日,包圍圈完成,第9集團軍恢復由布拉德利第12集團軍指揮。瓦爾特·莫德爾元帥指揮的德國B集團軍被困在魯爾區,30萬名士兵淪為戰俘。隨後,美國第九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轉向東邊,並於四月中旬推進至易北河。在向東推進的過程中,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卡塞爾、馬格德堡、哈勒和萊比錫等城市得到了由正規軍、高射炮部隊、人民衝鋒隊和武裝納粹黨輔助人員組成的德國臨時駐軍的強力防守。艾森豪威爾和布拉德利將軍的結論是,越過易北河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德國東部無論如何都註定會被蘇聯紅軍佔領。第一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沿易北河和穆爾德河停留,於四月下旬與易北河附近的蘇軍進行了接觸。美國第三集團軍已向東呈扇形展開,進入捷克斯洛伐克西部,並向東南進入巴伐利亞東部和奧地利北部。到勝利日,美國第12集團軍群已由四個集團軍(第一、第三、第九和第十五)組成,人數超過130萬人。
西方盟國的最後行動
艾森豪威爾將軍的軍隊在1945年4月上旬向柏林推進時,面臨着從幾乎不存在到狂熱的抵抗,柏林距離他們的陣地200公里。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敦促艾森豪威爾和蒙哥馬利指揮下的第21集團軍群繼續向柏林挺進,意圖奪取該城。甚至巴頓也同意丘吉爾的觀點,認為他應該下令進攻這座城市,因為蒙哥馬利的軍隊可以在三天內到達柏林。英國和美國在襲擊前考慮進行空降行動。在「日食」行動中,第17空降師、第82空降師、第101空降師和一個英國旅將佔領滕珀爾霍夫、朗斯多夫、加托、斯塔肯和奧拉寧堡機場。在柏林,帝國旗幟抵抗組織確定了盟軍傘兵可能的空投區,並計劃引導他們穿過德國防禦進入城市。
布拉德利警告說,佔領位於蘇聯在雅爾塔會議上已經取得地區的一座城市可能會造成10萬人傷亡,到4月15日,艾森豪威爾命令所有軍隊在到達易北河和穆爾德河時停止行動。戰爭又持續了三周,而他們卻是先頭部隊。隨後第21集團軍群被命令向東北方向向不來梅和漢堡移動。當美國第九集團軍和第一集團軍堅守從馬格德堡經萊比錫到捷克斯洛伐克西部時,艾森豪威爾命令三支盟軍野戰軍(法國第一集團軍、美國第七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進入德國東南部和奧地利。英國第八集團軍從意大利北部挺進,推進到南斯拉夫邊境,擊敗了那裏剩餘的德軍。後來與南斯拉夫軍隊引發了一些摩擦,特別是在的里雅斯特周圍。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終結
美國第六集團軍群面向西南呈扇形展開,穿過巴伐利亞到達瑞士東部,進入奧地利和意大利北部。黑森林和巴登被法國第一集團軍佔領。確定的陣地是4月,德軍在海爾布隆、紐倫堡和慕尼黑發動了進攻,但幾天後就被擊退。美國第3步兵師的部隊是第一批抵達貝希特斯加登的盟軍部隊,並確保了貝希特斯加登的安全,而法國第2裝甲師則在1945年5月4日佔領了伯格霍夫(希特拉的阿爾卑斯山住所)。5月5日,德國G集團軍在巴伐利亞州哈爾向美軍投降。1945年5月4日,蒙哥馬利元帥在漢堡、漢諾威和不萊梅之間的呂訥堡荒原上宣佈了駐荷蘭、德國西北部和丹麥的所有德國軍隊的軍事投降。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新任帝國總統(國家元首)卡爾·鄧尼茨元帥宣佈投降,標誌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爭已經結束。
5月7日,艾森豪威爾在蘭斯總部從德國參謀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手中接過所有德國軍隊向西方盟國和蘇聯無條件投降的決定。弗朗茨·博梅將軍宣佈駐挪威的德軍無條件投降。同一天,陸軍元帥威廉·凱特爾,作為最高統帥部的負責人,也是約德爾的上級,被帶到卡爾肖斯特的格奧爾基·朱可夫元帥那裏,並簽署了另一份投降書,該書與在蘭斯簽署的投降書基本相同,只是根據蘇聯的要求做了兩處小補充。
傷亡
同盟國
得益於出色的管理和工業潛力,盟軍遭受的損失相對較低:1,093,000人死亡/受傷/失蹤。除了大約200萬戰俘,大部分是法國人。美國損失最高:147,783人死亡和失蹤,365,086人受傷,73,759人被俘。法國損失相對較高:132,590人死亡或失蹤,約300,000人受傷,1,454,730人被俘。英國損失58,000人,近111,000人受傷,56,000人被俘。其餘盟國損失284,000人陣亡、受傷和被俘(其中24,000人陣亡和失蹤)。
軸心國
德國的損失更難處理,因為不同消息來源聲稱的信息相互矛盾。根據喬治·馬歇爾的說法,德國損失了263,000人。德國歷史學家魯德格·奧弗曼斯還指出了其他數字:1944年西線有244,891人陣亡和失蹤。他還聲稱,在1945年1月至5月的「最後戰役」中,德國有1,230,000人陣亡和失蹤,其中1/3在西線戰場。由於戰爭接近尾聲時士氣低落,德軍經常投降。與東線德軍和日軍不同,國防軍在1944年至1945年西線防禦戰中並沒有戰鬥到最後,並且在戰敗明顯時大部分選擇投降。到1945年6月上旬,有7,614,790人被關押在戰俘營中(其中3,404,950人在德國投降後被解除武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