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便門城牆遺址公園
西便門城牆遺址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西便門橋區的三角地,是圍繞明北京城城牆遺存而設立的公園,為西城區的區屬公園。[1]公園內的明北京城城牆遺存在2013年作為「明北京城城牆遺存——西便門段」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北京城城牆遺存 | |
---|---|
西便門段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西城區 |
座標 | 39°53′56″N 116°21′04″E / 39.89890°N 116.35117°E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7-0707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簡介
公園位於西二環南端的西便門橋三面環抱之中,平面大致為三角形。其內的這段明城牆始建於明朝正統四年(1439年),屬於北京內城城牆,中段保留有與外城城牆的連接處,南段是內城西南角樓的殘存城台。這段內城城牆以西,原有外城七門之一西便門以及外城水門一座,現早已無存。[2]
內城西南角樓在1930年代遭到拆除,其城台在1969年遭到拆除。[3]1966年修建北京地鐵之後,將附近的大部分內城城牆陸續拆除。[2]
西便門是明、清時期都城的外城七門之一,位於今西便門內大街北部,地處這段城牆遺址以西。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因為蒙古騎兵多次南侵,而且城外關廂居民日增,所以在都城四周開築外城。後因財力不濟,僅修成環抱都城南郊的一段,設有永定門等五座城門。後來,在外城東北、西北兩隅與內城連接處附近各闢出一座朝北的城門,規制簡陋,門樓通高11米,分別稱為東便門、西便門。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補修外城及其七門,此時在西便門增築直徑31米的半圓形瓮城,加固西便門東側內外城連接處的城牆垛口,疏浚西便門外的護城河道,在西便門以東的外城城牆上闢築一座三孔水門,使從玉泉山流到此處的水在附近分流注入通惠河。清朝又在西便門瓮城上修築寬9米、高4.7米的小型箭樓。1952年,西便門城門、瓮城和箭樓被選定為拆除的第一座城門,遭到拆除。[4][2]
198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整修了原內城西南角樓迤北殘存的195米內城城牆,並在與外城城牆相接處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箭樓,保留了7處斷面遺蹟。[4][2]遊客可順台階登上城牆上的平台,進入箭樓。1988年秋,在該段城牆上的平台樹立一座方碑,坐南朝北,北面(正面)刻有「明北京城城牆遺蹟」八個大字,上款為「公元千九百八十八年秋」,下款為「康雍題」。在公園西門入口處,樹立了《明北京城城牆遺蹟維修記》石碑,為一整塊漢白玉,高約2.9米,寬2.3米,厚0.36米,全文約1200字,侯仁之撰文,劉炳森以燙金隸書體書丹。全文如下:
明北京城城牆遺蹟維修記
北京城的興起始於周初,去今已三千餘年,其原始聚落曰薊。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薊為燕侯都城,名滿海內,後世或稱北京為燕京,來源於此。
自秦以後,封建王朝相繼建立,歷代名都先後崛起,北京後來居上,遂為遼、金、元、明、清五朝建都之地。在遼為陪都,號稱南京,金朝正式建都,擴展舊城,改名中都。公元一二六七年,元朝始建大都新城於東北郊外。明朝初年,改造大都,先於公元一三六八年,移其北牆至今安定門、德勝門一線,其後五十年,又將南牆外移至今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一線,東西兩牆基址如舊,只是縮減其北段,延長其南牆。及至公元一五五三年,更在其南加築外城,內外兩城合成凸形。清朝相沿不變,是即今日首都中心之北京舊城。
按我國古代營建都城必有城牆,既利於防衛,又是城市規劃重要組成部分。城內道路系統工程分區以及建築佈局,無一不為城牆所制約。成書於公元前約五世紀的《周禮考工記》,謂國都之營建,九里見方,城牆四面各有三門,方城之內,縱橫幹道各九條,依此格局,又以城市定位,面向正南,中軸線縱觀其間。遂有宮廷在前,市場在後,左有太廟,右有社稷壇之總體佈局,都城規劃的要求粲然大備。但是,我國封建時代都城的營建,於此最相符合者,只有元朝大都城。明朝改建之後,內城宮闕以及太廟、社稷壇分佈一如古制,外城有天壇、先農壇並列於全城中軸線左右兩側,是為歷代都城設計的重大發展。西方城市規劃專家每多高度評價,推為世界城市設計史上一大傑作。且有瑞典學者喜龍仁著有《北京的城牆和城門》一書流傳於世。
隨着現代城市的發展,古之城牆已完全失去固有作用。北京城牆與城樓以其雄闊、巍峨的形象與建築工藝,具有重大歷史文物價值。根據古為今用的原則,理應加以保護和利用,遺憾的是,在未及進行縝密研究的情況下,竟被拆除。幸而,內城正陽門城樓、德勝門箭樓,以及東南角樓得以保存,今經維修,已列為首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於舊日城牆殘存今者,惟有崇文門以東與此處各一段。此段城牆原是明朝前期所建,西牆最南端,西與後築之外城西便門相距甚近。兩城相接處,上建城樓一座。此段城牆以東,原屬內城西南隅,地處偏僻,又較低洼,嘗有積水,曰太平湖。現因市區擴建,昔日一隅之地,今且為交通要衝。目前,西便門西南古代薊城舊址及蓮花池一帶,正在進一步開發中,此地將日益顯示其交通上的樞紐地位,必須興建大型立交橋,始得通暢無阻。而這一處明代城牆,近在咫尺,是存?是廢?必須善加抉擇。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廣泛聽取人民群眾及專家意見後,決定今昔兼顧,新舊並舉,以便古城風貌就地重現於現代化建設之中,為此特責成西城區人民政府,多方籌款,盡力維修,但工事艱難,牆上南端原有角樓已難恢復,僅兩城相接處之城樓得以重建。為展現古城牆內部原始結構,維修時,有意保留牆體的數處牆芯,多年湮沒地下的條石、牆基與城磚保存完好,經過請理,方得重見天日。又在牆之東側加築台階,以便遊人登臨。重修牆體高十一點六米,基寬十九點九三米,頂寬十五點九六米,總長二百一十米,共用新制城磚十三萬塊,一九八八年七月全部竣工。
念及我人民首都為舉世矚目之歷史文化名城,三千多年來,都在不斷發展變化中,而城市的總體規劃及其主題思想,亦在與時俱進。自社會主義新中國創建迄今,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立足於此,環顧四方,更當滿懷信心,奮發前進,愛我首都,樂為之記。
公元一九八八年八月 侯仁之撰文 劉炳森書丹
2012年,北京市提出「名城標誌性歷史建築恢復工程」,北京市人民政府及東城區、西城區人民政府將組織實施,該工程擬定建設6處古城地標,其中包括內城西南角樓。[4]
如今,「西便門」作為地名,泛指西便門外大街同西便門內大街交匯處及西便門東街與廣安門北濱河路附近的地區。所以該公園以西便門命名,該段明北京城城牆遺存也被稱為西便門段。但實際上該段明北京城城牆遺存和外城西便門並無任何關係。[2]
首都建設世紀碑
首都建設世紀碑位於該公園內的東南部,是為紀念在北京市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青年突擊隊而設立。1997年4月28日,「世紀豐碑」——青年突擊隊雕塑奠基儀式在西便門公園舉辦,北京市有關領導同新老突擊隊長代表參加儀式,青年突擊隊代表宣讀《倡議書》。「世紀豐碑」雕塑主碑高達21米,由7塊建築體造型構成,下部用青年突擊隊旗幟造型的建築體盤旋向上,與主碑形成奔騰的造型;紀念牆體總長40米,外面用不鏽鋼管構成首都城市建設浮雕,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徽。主碑前方設有一組青年突擊隊員形象的人物群雕,高3.5米。[5]
1998年4月28日,「首都建設世紀碑——青年突擊隊雕塑揭幕暨重點工程青年突擊隊競賽授旗儀式」在西便門公園舉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市市長賈慶林及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政協有關領導參加該儀式。儀式上為1997年度北京市優秀青年突擊隊標杆隊頒發錦旗,為參與67項重點工程的青年突擊隊隊長代表頒授青年突擊隊隊旗。首都建設世紀碑落成後,成為北京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
參考文獻
- ^ 西便门城墙遗址公园,首都园林绿化网,于2014-09-14查阅. [2014-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6).
- ^ 2.0 2.1 2.2 2.3 2.4 古城墙:一本厚得无从读起的书,人民网,2004-12-13. [2014-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盘点:建国后北京有多少座城门被拆除?,凤凰网,2013-09-18. [2014-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4.0 4.1 4.2 北京将重建建国后拆除的外城西南角楼等标志性景观,凤凰网,2012-02-24. [2014-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9).
- ^ 5.0 5.1 青年突击队,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05-07-17. [2014-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