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
生平
國內仕途
同治四年因上萬言書得曾國藩賞識,入其幕府,後隨李鴻章。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江南鄉試副榜出身。任寧紹台道五年,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升湖南按察使但未到任。[1]
外交官生涯
1889年5月,因出使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四國公使的劉瑞芬三年任滿,清廷對薛福成賞二品頂戴,以三品京堂候補的身份擔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大臣。
1890年1月31日,在「起航」的命令下,「伊拉瓦底」號輪船載着以薛福成為首的外交使團揚帆起航。經過1個多月的海上顛簸,薛福成為首的外交使團終於在光緒十六年二月十六日(1890年3月6日)到達法國馬賽港,薛福成舍舟登陸,首次踏上歐洲大陸,實現了盼望已久的睜眼看世界的夙願。薛福成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例行公事,是向所在國的元首遞交國書,拜會外交部和各國公使。
薛福成按照程序,先後奔波於法、英、比、意諸國,薛福成不卑不亢,舉止不凡,各國都表示熱烈歡迎,期間,他還到過德國、瑞士等國。薛福成在歐洲各國出席酒宴茶會,聽樂觀舞,參觀訪問,觀光遊歷,同西方各界知名人士密切交往,廣泛接觸,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大開闊了他的視野。他集中精力考察歐洲的社會得失,通過對議院、工廠的考察,他悟出一個道理:歐美國家之所以先進,中國之所以落後,其要本在於制度的不同。 這比他本人在《籌洋芻議》中抒發的識見,大大提高了一步,這時的薛福成已名副其實地成為早期改良思想家。
在形勢一片大好中,薛福成自然想到了更多,那就是保護僑胞。薛福成在出使期間,十分關心保護海外僑胞,力爭在華僑集中的地區設立領事館,就近保護,使僑胞在海外少受欺凌和奴役。他起草了給英國外交部的照會,援引國際公法和各國慣例,聲明中國有權派遣領事分駐英國屬地。
薛福成指出:中國恪守國際公法 ,已允許英國在中國設立了20多處領事館。根據1869年10月23日中英之間的新定條約,有英國允許中國可派官員駐紮英國及英國屬地各口的條款。因此,中國應有權同歐美各國一樣派領事公駐英國各地屬地。後來,英國不得不在原則上同意薛福成的合理要求。
在同英國交涉此事的同時,薛福成又向朝廷上了一道《通籌南洋各島設立領事保護僑民疏》,他在奏疏中向朝廷匯報了海外僑胞在世界各地的分佈,以及倍受欺凌剝削的狀況,申訴了在各地設立領事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薛福成的努力下,1891年秋天,由薛福成推薦,黃遵憲擔任駐新加坡總領事,同時清政府也頒佈了幾條保護歸僑的規定,對於海外華僑,不管出洋已經多久,只要願意回國謀生置業,一律與內地人民同等看待,絕不允許任何人加以刁難或歧視。
後來,薛福成又爭取到在南洋之檳榔嶼設立副領事,以及在緬甸的仰光設立領事館的權利。領事館和領事的設置,終於改變了海外僑胞孤苦飄零、控訴無門的悲慘狀況,終於實現了僑胞們「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的宿願。在此之中,必然會有些不順。薛福成在出使期間辦的另一件大事是進行滇緬邊境界務和商務的談判。
1890年6月,薛福成在倫敦的中國駐英使館打開一疊5年前的卷宗,立即被其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了。那是1885年,英國軍隊侵佔緬甸全境,將緬甸成為其殖民地。有雲南省(簡稱滇)與緬甸接鄰的中國當然不能不有所表示。於是當時駐英、法大臣曾紀澤便奉命與英國外交部交涉。在交涉中:一是不會侵佔靠近中國國境的緬甸地區;二是讓滇緬邊境上的大金沙江作為兩國均可行船的公用之江;三是讓中國在大金沙江西的八募附近立商埠、設稅關。曾紀澤考慮到自己並不確切了解滇緬邊境的情勢,因此表示須待了解情況後再定。然而到了1886年,英國駐華公使在北京與清廷總理衙門正式簽訂的中英緬甸條約中沒有將英方對曾紀澤的三點表示列入條約。薛福成對這卷宗分析後認為,英國這樣做,是想否認過去的三條協議,以便為它以後進一步侵入中國內地劃分滇緬邊界埋下伏筆,如果這樣,後果嚴重。薛福成為此照會英國外交部,重申5年前中英雙方的三條協議,並要求英國真正履行它在中英緬甸條約中每隔十年英國駐緬甸最大的官員要派人向中國朝貢的條款,如期向中國朝貢。到1891年3月,薛福成正式向朝廷上疏,建議由中國主動提出滇緬界務、商務的談判,以免等到英國採取進一步行動後強行談判時受到嚴重的侵害,並自薦擔任中方代表。然而清廷在一開始未予重視,直到1892年初,在薛福成一再陳說利害後才答覆同意。但是怎樣才能使英國同意進行談判呢?薛福成掌握了英國在緬甸的工商業家急於同中國通商的心理,便在同英國外交大臣的兩次會商中指出,若不劃定邊界,滇緬之間的商務斷難開辦。這樣,英國外交部為了商業利益,只能改變拖延劃界的策略,同意進行劃界談判。
1892年2月下旬,英國將一份劃界的備忘錄送到了中國使館,這個備忘錄完全否認三條協議,甚至要將整個中緬界線劃中國境內,薛福成在談判中,從援引國際公法入手,認為大金沙江兩岸綿延數千里的野人山,是片「不緬不華」的中間地帶,按照國際公法,便應由兩國平均分配,中緬邊界應如三條協議中表明的以大金沙江為界。
經過2年的反覆談判。在1894年3月1日薛福成終於代表中國與英國簽訂了《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半個世紀以來的中英交涉,大都是以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結束,而這次談判簽約,薛福成卻以國際公法為依據,既堅韌又靈活,使西洋最強的國家被迫承認中國的合法要求,真是中國辦理外交以來的空前成功,光緒皇帝也因而褒獎說:「薛某辦事甚好。」
去世
在57歲時,《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簽訂不久,薛福成任職期滿,1894年5月25日 晚,他離開巴黎,逕往馬賽,登上了歸國的輪船。7月1日傍晚終於抵達上海。由於薛福成本來就疾病纏身,一路上又飽受紅海的酷熱和閩洋颱風之苦,弄得困頓不堪,所以一到上海就纏綿病榻,7月20日,他忽然感染了流行性疫病,如同雪上加霜,深夜便猝然與世長辭,終年57歲。
身後
當時,正值國家多難之秋,甲午中日戰爭已經開始打響,正需人才的時候卻驟失一位棟樑之材,不禁使許多憂國憂民之士十分傷感。20多天後,上海各界人士為薛福成舉行了很有聲勢的出殯儀式,來表示對這位思想家、外交家的哀悼之情。出殯儀式結束後,家人扶着薛福成的靈柩,返回無錫,當年11月間,薛福成安葬在了他的家鄉--太湖之濱的軍帳山麓。
家庭
其父薛湘是道光二十五年(西元1845年)進士,曾任湖南安福、新寧縣知縣。其母顧氏出身無錫望族,生六子,薛福成在六個兒子中排行第三,有一個姊姊。大哥薛福辰,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舉人,於光緒元年與徐建寅共同創辦山東機器局,亦精醫術,曾治好慈禧太后的病。二哥薛福同,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舉人。四弟薛福保,廩生出身,曾任山東巡撫閻敬銘、丁寶楨幕府。五弟薛福礽,六弟薛福庚,事蹟不詳。[1]
著作
薛福成在1879年寫出《籌洋芻議》。這部著作約2萬字, 分為《約章》、《邊防》、《鄰交》、《利器》、《敵情》、《藩邦》、《商政》、《船政》、《礦政》、《利權》(一、二、三)。
薛福成出使四國的日記出版為《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出使日記續刻》[2][3],後來譯成英文。[4]其著作搜集成《庸庵全集》。[5]光緒二十二年,國史館奉詔為其立傳,他出使的奏疏出版為《庸庵海外文編》、《出使奏疏》。[6][7][8]
沉船事件
薛福成的《庸庵筆記》詳細記載了1890年上海輪失火,提供了重要史料。該船在江蘇儀徵縣火災,15分鐘的火災,死了超過三百人,而船上剛從鎮江碼頭上了100餘人。死者不是燒死則為溺死。當時狂風,又值冬天凌晨,江水甚冷。[9][10]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 1.0 1.1 中國歷代思想家.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 203–211. ISBN 978-957-05-1602-9.
- ^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獻:《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
- ^ (清)薛福成撰. 出使日記續刻(六) –透過Internet Archive.
- ^ 薛福成. The European diary of Hsieh Fucheng : envoy extraordinary of Imperial China. Helen Jian Xie; Douglas R Howland譯.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1993-09-15. ISBN 978-0312079468 (英語).
- ^ 薛福成. 《庸庵全集》. 1890年 [2019-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30).
- ^ 庸庵海外文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 庸庵海外文編. archive.org
- ^ 薛福成. 《出使奏疏》 清光緒二十年刊本. Blossom Press. 2018-08-01 [2019-11-27]. ISBN 978-75054429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30).
- ^ 呼延雲. [叙诡笔记]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长江火灾”. 澎湃新聞. 2019-01-05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 ^ “东方之星”号的救援有多难?. 鳳凰資訊. 2015-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30).
- 薛福成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