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2月2日)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3年12月2日) |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語:महावैपुल्य बुद्धावतंसक सूत्र,羅馬化:Mahāvaipulya Buddhāvataṃsaka Sūtra),又名為《雜華經》[1]、《佛雜花經》[2],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據稱本經是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普賢等大菩薩顯現無盡法界時所宣講,被認為是佛教中最為浩瀚廣博的世界觀介紹。華嚴宗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義為宗旨。
華嚴宗旨
經題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名由「大」(mahã)、「方廣」(vaipulya)、「佛陀」(buddha)和「華嚴」(avataṃsaka)組成,意為「名為『佛華嚴』的大乘方廣經典」。其中「大」指大乘,與「方廣」連用強調經文之方正、廣大、平等[2]。
華嚴梵語為avataṃsa、avataṃsaka[3][4][註 1],指王冠、耳環、花鬘等環狀裝飾品,引申為裝飾繁複、莊嚴美麗;「佛華嚴」(Buddhāvataṃsaka)指稱佛國之無限莊嚴,也指此經中蓮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淨土)之美麗。[2]
日本學者櫻部建則認為「佛華嚴」是形容諸佛示現神通變化,由四面八方乘坐蓮花前來集會的現象,與佛國境界無關[2]。在梵本《撰集百緣經》的第15緣,佛陀示現稱為「佛華嚴遊戲」(Buddhāvataṃsakavikrīḍita)的神變,「於其臍中,出七寶蓮華,各有化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上至阿迦膩吒天,下至阿鼻地獄」;又在藏譯佛典中,藏語「集會」一詞(phal chen)常用來對譯梵語的avataṃsaka[3]。
華嚴宗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法喻因果」,「理智人法」兼備之名稱,一經的要旨,都包含在題目中。大,即包含之義;方,即軌範之義;廣,即周遍之義。即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故稱為大方廣。佛,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花),即成就萬德圓備果體之因行的譬喻;嚴,即開演因位之萬行,以嚴飾佛果之深義,此為佛華嚴。
華嚴宗主張此經以「因果緣起、理實法界」為宗(因果緣起必無自性,無自性故即理實法界。法界理實必無定性,無定性故即成因果緣起)[8],說菩薩以菩提心為因而修諸行,頓入佛地的因果,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時空行願等相涉相入、無礙無盡的理境,及佛果地遼闊無礙、莊嚴無比的勝境。此經之舊譯(六十卷本)有寶王如來性起品,亦即新譯(八十卷本)之如來出現品,揭櫫了華嚴宗的性起思想;性起二字的詮釋,是華嚴學界的重要議題。[9]
歷史淵源
根據漢傳華嚴宗的說法,《華嚴經》是龍樹進入龍宮取回的[11],有上中下三種版本[12],內容長度不同,傳入人間的版本為下本十萬頌[13]。
龍樹在《大智度論》中,提到《十地經》[14]與《不可思議經》[15],提到的內容對應於華嚴經十地品與入法界品。龍樹與世親也曾為《十地經》作註解,即《十住毗婆沙論》與《十地經論》。呂澂認為,龍樹時代還沒集成大本《華嚴經》,而是以單行本方式流傳。
印順法師認為,《華嚴經》集成可劃分為三個階段:最早出現的是《兜沙經》與《菩薩本業經》等;隨後出現《十地經》與《不可思議經》等;這些單行本最終集成大本《華嚴經》[16]。早期的《十地經》都不說十波羅密,印順法師指出,可以從《華嚴經》裏對十波羅密的使用,說明整部經典或全本,是經過不斷增補而形成的,所以大本《華嚴經》應是後期大乘的著作[17]。
佛教學者認為,《華嚴經》最早的寫作年代,可能在佛滅後約五百年,可能在西元3或4世紀時開始集結。《華嚴經》最初在印度只是分散的章句,並沒有集結成完整的經典。約在公元2~4世紀中葉間,華嚴系的經典從南印度,向西北印度和中印度傳播。最後在中國西域地區合成大本的《華嚴經》。
不同語言版本
作為眾多佛典集成的一大部類,《華嚴經》的梵文原本現已不存。本經的梵文本目前發現了相當於《十地品》的《十地經》(Daśabhūmika Sūtra)和相當於《入法界品》的《健拏驃訶》(Gaṇḍavyūha)[註 2] 。這兩本經在印度獨立傳播,在尼泊爾,被歸入大乘佛教的「九法」之中,並且也有獨立的漢譯本。此外,近年發現,西藏還保存有《華嚴經·壽量品》的梵文原本,在中亞一些屬於《華嚴經》的梵文殘片也被陸續發現[3]。
《華嚴經》有三個漢譯本:
- 六十華嚴: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六十卷。又稱《舊華嚴》、《晉經》。收於大正藏第九冊。
- 八十華嚴:唐代于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又稱《新華嚴》、《唐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總成七處,九會,三十九品。[20]。
- 四十華嚴:唐代般若譯,四十卷[21]。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22],略稱《普賢行願品》,為《入法界品》的別譯本,其文大量增加,並附有普賢十大行願和「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普賢菩薩行願讚、普賢菩薩行願王品、普賢菩薩行願王經)。因在貞元十二年譯出,故又稱《貞元經》。收於大正藏第十冊。在藏傳佛教,〈普賢菩薩行願讚〉也受到高度的重視,尤其是七支供養法。
藏文甘珠爾收錄《華嚴經》(藏語:སངས་རྒྱས་ཕལ་པོ་ཆེ་ཞེས་བྱ་བ་ཤིན་ཏུ་རྒྱས་པ་ཆེན་པོའི་མདོ།,威利轉寫:sangs rgyas phal po che zhes bya ba shin tu rgyas pa chen po'i mdo)共45品,三萬九千三十頌[3];前44品相當於八十華嚴的前38品,最後一品相當於《入法界品》。其經文原本來自西域于闐,勝友、智軍譯,遍照校,內容與漢文本頗有出入,並多出兩品,分別是第十一品「如來華嚴品」(Tathāgatāvataṃsaka),位於毗盧遮那品後如來名號品前,以及第三十二品「普賢宣說品」(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位於十地品後十定品前。
內容
結構
七處九會 | 五周因果 | 八十華嚴 四萬五千頌 (三十九品) |
六十華嚴 三萬六千頌 (三十四品) |
別行本 |
---|---|---|---|---|
(初會) 菩提場 (寂滅道場) |
所信因果 [信] | 世主妙嚴品[23] Sarva-lokendra-vyūha-naya-prabhāva |
世間淨眼品 | |
如來現相品 | 盧舍那佛品 | |||
普賢三昧品 | ||||
世界成就品[24] Lokadhātu-samudra-nirdeśa- vibhāvana-samudāgama |
||||
華藏世界品[25] Kusuma-tala-vyūhālaṃkāra- lokadhātu-samudra-pariśuddhā- guṇa-samudra-avabhāsa |
||||
毗盧遮那品 | ||||
(二會) 普光明殿 |
差別因果 [解] | 如來名號品 | 如來名號品 | 兜沙經[26][27],後漢支讖譯 菩薩本業經,吳支謙譯 |
四聖諦品 | 四諦品 | |||
光明覺品 | 如來光明覺品 | 兜沙經,後漢支讖譯 菩薩本業經,吳支謙譯 | ||
菩薩問明品 | 菩薩明難品 | |||
淨行品 Gocara-pariśuddhi[28] |
淨行品 | 菩薩本業經,吳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失譯 | ||
賢首品 Bhadraśrī |
賢首菩薩品 | |||
(三會) 忉利天宮 |
昇須彌山頂品 | 佛昇須彌頂品 | 菩薩本業經,吳支謙譯 | |
須彌山頂上偈讚品 | 菩薩雲集妙勝殿上說偈品 | |||
十住品[29] Daśa-vyavasthāna[30] |
菩薩十住品 | 菩薩本業經,吳支謙譯 菩薩十住行道品,失譯 菩薩十住經,晉竺法護譯 | ||
梵行品 Brahmacharya |
梵行品 | |||
初發心功德品 | 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 |||
明法品 Dharmāloka[31] |
明法品 | |||
(四會) 夜摩天宮 |
昇夜摩天宮品 | 佛昇夜摩天宮自在品 | ||
夜摩宮中偈讚品 | 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 | |||
十行品 | 功德華聚菩薩十行品 | |||
十無盡藏品 | 菩薩十無盡藏品 | |||
(五會) 兜率天宮 |
昇兜率天宮品 | 如來昇兜率天宮一切寶殿品 | ||
兜率宮中偈讚品 | 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 | |||
十迴向品 Vajradhvaja-pariṇāmanā |
金剛幢菩薩十迴向品 | |||
(六會) 他化自在天宮 |
十地品 Daśa-bhūmikā |
十地品 | 漸備一切智德經,晉竺法護譯 十住經,後秦鳩摩羅什譯 十地經,唐尸羅達摩譯 | |
(七會)[註 3] 普光明殿 |
十定品 Daśa-samādhi |
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晉竺法護譯 | ||
十通品 | 十明品 | |||
十忍品 | 十忍品 | 如來興顯經,晉竺法護譯 | ||
阿僧祇品 | 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 | |||
壽量品 | 壽命品 |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唐玄奘譯 校量一切佛剎功德經,宋法賢譯 Anantabuddhakṣetraguṇodbhāvana | ||
諸菩薩住處品 | 菩薩住處品 | |||
佛不思議法品 | 佛不思議法品 | |||
如來十身相海品 | 如來相海品 | |||
隨好光明功德品 |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 | |||
平等因果 [解] | 普賢行品 Samantabhadra-cārya-nirdeśa |
普賢菩薩行品 | ||
如來出現品 Tathāgatotpatti-saṃbhava-nirdeśa[32] |
寶王如來性起品 | 如來興顯經,晉竺法護譯 | ||
(八會)[註 4] 普光明殿 |
成行因果 [行] | 離世間品 Lokottara |
離世間品 | 度世品經,晉竺法護譯 |
(九會)[註 5] 逝多林 重閣講堂 |
證入因果 [證] | 入法界品[33] Gaṇḍavyūha(健拏驃訶)[19] |
法界品 | 羅摩伽經[34],失譯 續入法界品,唐地婆訶羅譯 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失譯 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唐般若譯 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唐不空譯 文殊師利發願經,晉佛馱跋陀羅譯 普賢菩薩行願讚,唐不空譯 普賢菩薩行願王經,失譯 普賢菩薩行願王品,失譯 Samantabhadra-caryā-praṇidhāna |
(別品) 普光明殿 |
華嚴別品 | 華嚴別品 |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失譯 佛華嚴入如來德智經,隋闍那崛多譯 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唐實叉難陀譯 Sarvabuddha-viṣayāvatāra-jñānā -lokālaṃkāra | |
(別品) 普光明殿 |
信力入印法門經,後魏菩提留支譯 Śraddhā-balā-dhānā-vatāra-mudrā | |||
(別品) 如來神力所持 |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唐實叉難陀譯 | |||
(別品) 菩提樹 |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唐實叉難陀譯 華嚴不思議佛境界分,唐提雲般若譯 Acintya-buddhaviṣaya-prakaraṇa | |||
(別品) 鷲峯山 |
華嚴修慈分,唐提雲般若譯 Maitrībhāvanā-prakaraṇa[35] | |||
(別品) 鷲峯山 |
十住品 賢首品 |
菩薩十住品 賢首菩薩品 |
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宋法天譯[36] Ratnolkā-dhāraṇī |
菩薩道地
中國佛教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仁王護國經》、《大乘梵網經》,認為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直到圓滿成佛,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總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即菩薩五十二位。在《華嚴經》中,雖提到五十二位中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但是是在各品分別陳述,沒有明顯將其組合成一系列的位階。
華嚴三昧
甚深禪定名稱,明一真法界、無盡緣起之理,修六度四攝、莊嚴佛果之行,只有普賢菩薩大行,可入正覺華嚴三昧。六十華嚴三十七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若得華嚴三昧,可謂已經成佛,《無量壽經》詩句為證:「得佛華嚴三昧,宣暢一切經典。」凈影在《無量壽經疏》中說:「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華嚴經》第十二品賢首菩薩偈曰:「嚴凈不可思議剎,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智慧自在不思議,說法言辭無有礙;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
華嚴字母
華嚴字母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全部有42個字母,為善財童子參訪第44位善知識時傳授的字智法門。[37]相傳為古代僧人為學習梵語而產生用漢字標註的梵語字母表。不空譯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觀門》:阿、多、波、左、那、邏、柂、婆、茶、沙、嚩、哆、也、瑟吒、迦、娑、麼、伽、他、社、鏁、柂、奢、佉、叉、娑多、壤、曷攞多、婆、車、娑麼、訶婆、縒、伽、吒、拏、娑頗、娑迦、也娑、室左、侘、陀。
註解
華嚴經註解
- 隋代,吉藏《華嚴經遊意》一卷
- 唐代,智儼
- 《華嚴經搜玄記》十卷(六十華嚴)
- 《華嚴孔目章》四卷(六十華嚴)
- 唐代,賢首法藏
- 《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六十華嚴)
- 《華嚴經文義綱目》一卷(綱要)
- 《華嚴經旨歸》一卷(綱要)
- 《華嚴經義海百門》一卷
- 唐代,慧苑
-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八十華嚴音義)
-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八十華嚴)
- 唐代,荊溪湛然《大方廣佛華嚴經願行觀門骨目》一卷
- 唐代,清涼澄觀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八十華嚴)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八十華嚴)
- 《華嚴經疏鈔玄談》九卷
- 《華嚴經行願品疏》十卷(四十華嚴)
- 《大華嚴經略策》一卷(綱要)
- 《新譯華嚴經七處九會頌釋章》一卷(綱要)
- 唐代,宗密《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四十華嚴)
- 唐代,李通玄
- 《新華嚴經論》四十卷(八十華嚴)
- 《略釋新華嚴經修行次第決疑論》四卷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中卷卷大意略敘》一卷(綱要)
- 宋代,復菴
- 《華嚴綸貫》一卷(綱要)
- 明代,憨山德清《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八十卷(八十華嚴)
- 清代,永光《大方廣佛華嚴經三十九品大意》一卷(綱要)
- (日本)鎌田茂雄《華嚴經講話》(六十華嚴)
十地經論釋
論書引用
「淨行品」、「十地品」、「十迴向品」、「如來出現品」、「離世間品」、「入法界品」等華嚴單經(品),在大乘論書中得到頻繁引用。這表明《華嚴經》在印度相當流行,也得到印度大乘論師的重視[38]。
華嚴宗
《金獅子章》全稱《華嚴金獅子章》,是華嚴宗三祖賢首國師向武則天闡述華嚴宗義理的講記,比喻巧妙,深入淺出,結構嚴謹,言簡意賅,令武則天茅塞頓開,大為贊賞。此章採用以十代表圓滿的華嚴結構,共分十個部分:一名緣起,二辨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
註解
- ^ 在《維摩詰所說經》中另有「華嚴菩薩」(羅什譯本),來自另一個梵語詞彙Padmavyūha,他本譯作蓮華淨(支謙本)、蓮華嚴(玄奘本)[5],根據《注維摩詰經》的解釋,「以三昧力現眾華,遍滿虛空大莊嚴」稱為華嚴。又《放光般若經》:「昔者我於花嚴國」,在他本譯作「華嚴城、眾華城」(羅什譯本)、「眾華王都、蓮華王都」(玄奘譯本)、「華嚴大城」(《佛本行經》)、「蓮花城」(《四分律》、《大寶積經·菩薩藏會》)、「鉢摩大國」(《增壹阿含經》、《太子瑞應本起經》、《四分律》)、「鉢摩國」(《六度集經》)、「鉢摩訶」(《異出菩薩本起經》)、「蓮華具足」(《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其梵本用詞為Padmāvatī[6],該處或又稱作「燈光城」 Dīpavatī[7]。
- ^ 健拏gaṇḍa是指瘤或莖節,用於複合語gaṇḍa-時,有大或最上的意思。驃訶vyūha意指裝飾、莊嚴、壯麗、分佈、安排[18][19]。
- ^ 《六十華嚴》沒有在普光明殿說法的〈十定品〉,故從「十明品」至「寶王如來性起品」皆劃入第六「他化自在天宮」會。
- ^ 《六十華嚴》為第七會。
- ^ 《六十華嚴》為第八會。
參考文獻
- ^ 《佛學大辭典》:【雜華經】(經名)華嚴經之異名。萬行譬如華,以萬行莊嚴佛果,謂之華嚴。百行交雜,謂之雜華。其意一也。華嚴玄談九曰:『今經受稱多種不同……其二從譬受名,如涅槃及觀佛三昧經,名此經為雜華經,以萬行交雜緣起集成故。 』觀佛三味經本行品曰:『佛實相好,我初成道摩伽陀國寂滅道場,為普賢賢首等諸大菩薩,於雜華經中已廣分別。』
- ^ 2.0 2.1 2.2 2.3 曹郁美. 【華嚴小百科】 何謂 「大方廣佛華嚴經」?. 人間福報. 2014 [202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3.0 3.1 3.2 3.3 薩爾吉. 試論《華嚴經》的構成與流布:以梵藏文獻為中心 (PDF). 2013 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20-05-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4-16).
- ^ 巴利字典 avataṃsa. [202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7).
- ^ 辛嶋靜志. 試探《維摩詰經》的原語面貌 (PDF). [2024-06-0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6-04).
- ^ པད་མ་ཅན། pad ma can padmāvatī. Glossary of Terms - 84000 Reading Room. [202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4).
- ^ 《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英譯):「The Lord then said: So it is, O Gods! So did I, when I met the Tathagata Dipankara in the bazaar of Dipavati, the royal city, possess the fulness of this perfection of wisdom, so that Dipankara, the Tathagata, predicted that one day I should be fully enlightened.」
- ^ 曹郁美. 【華嚴小百科】 法藏思想:理實法界、因果緣起. 人間福報. [202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張蘭石. 〈「性起」的本意與比附---「靈性起心」與「體性起用」. 玄奘佛學研究. 2013-03-30, (19): 75–111 [2017-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9).
- ^ 雲棲袾宏《竹窗三筆》:「成就慧身。不繇他悟者。華嚴經之口訣也。」
- ^ 賢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1:「故西域相傳,龍樹菩薩往龍宮,見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頌四天下微塵數品。四中本者,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此上二本,並祕在龍宮,非閻浮提人力所受持,故此不傳。五下本者,有十萬頌三十八品。龍樹將此本出現傳天竺,即攝論百千為十萬也。西域記說,在于闐國南遮俱槃國山中具有此本。」
- ^ 华严选读. [2014-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 ^ 《華嚴經傳記》:「又如真諦三藏云:西域傳記說,龍樹菩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並非凡力所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蓋由機悟不同,所聞宜異,故也是以。」
- ^ 《大智度論》卷49:「問曰:此中是何等十地?答曰:地有二種:一者、但菩薩地,二者、共地。共地者,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但菩薩地者,歡喜地、離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難勝地、現在地、深入地、不動地、善根地、法雲地。此地相,如《十地經》中廣說。」
- ^ 《大智度論》卷50:「如《不可思議經》中說:瞿毘耶是大菩薩,一切眷屬皆是住阿毘跋致地菩薩;以方便三昧變化力,為男、為女,共為眷屬。如轉輪聖王居士寶,是夜叉、鬼神現作人身,與人共事。」
- ^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華嚴經》是不同部類的綜集。集出的時間,應大分為三期:一、初編,如《兜沙經》、《菩薩本業經》等所表示的,在西元150年時,一定已經集成。二、〈入法界品〉與〈世界成就品〉等,《大智度論》已加以引用,推定為龍樹以前,西元150-200年間所集成。三、集成現存《華嚴經》那樣的大部,近代學者作出不同的推論,依個人的意見,贊同西元三世紀中說。當然,在大部集成以後,補充幾段,或補入一品,都是有可能的。」
- ^ 黃夏年. 略論 印順法師對《華嚴經》之成立的研究 (PDF). 玄奘佛學研究. 2006 [2017-01-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11).
- ^ Douglas Osto. The Supreme Array Scriptur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tle “Gaṇḍavyūha-sūtra”.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2009 [2020-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0).
- ^ 19.0 19.1 木村清孝. 《華嚴經》的現代解讀. 2020 [2020-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 ^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 [2014-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5).
-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2014-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9).
-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 [2014-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 ^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按梵本。此品具名薩婆嚕鷄印拏倈驃訶柰耶鉢攞叵婆娜忙鉢里勿多。此云名一切世主莊嚴法門威德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若別對者:薩婆(sarva)一切也。嚕鷄(loka)世間也。印拏倈(indra)主也。驃訶(vyūha)莊嚴也。柰耶(naya)法門也。鉢攞叵婆(prabhāva)威德也。𮘖忙(nama)名也。鉢里勿多品也。」 - ^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若依梵本云。嚕迦駄都(世界,lokadhātu)三慕達羅(海也,samudra)涅第奢(演說,nirdeśa)⿺辶𭆋縛怛囊(觀察,vibhāvana?)三牟陀儉摩(合集,samudāgama)娜忙(名也)鉢里冗(勿?)多。(品也)若依逈文。總云名觀察十方世界海演說合集品(Lokadhātu-samudra-nirdeśa-vibhāvana-samudāgama)。今但名世界成就品者。譯家存略太甚也。⿺辶𭆋縛怛囊亦照曜(vibhā-?)義。謂智照於境觀察同也。合集成就也。謂說諸緣合集能成就世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若具梵云。嚕迦馱都(世界也)三慕達羅(海也)濕第奢(演說也)匿縛怛囊(觀察亦云照曜)三牟陀(十方也)儉摩(合集也)娜𭑬(名也)鉢里勿多(品也)。若依迴文。總云觀察十方世界海演說合集名品。」 - ^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梵本於此品中分為五品。初一是本品,後四是子品。今此本品梵本具名拘蘇摩(kusuma)多羅(tala)驃訶(vyūha)阿楞伽(alaṅkāra, alaṃkāra)嚕迦駄超(嚕迦駄都? lokadhātu)三牟達羅(samudra)鉢履輪陀(鉢履輸陀? pariśuddhā)懼囊(guṇa)三牟達羅(samudra)阿縛婆婆(阿縛婆娑? avabhāsa)。此云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之遍清淨功德海光明。謂:地山河海等住在種種光明蘂香幢大蓮華中所含藏故,名為華藏。……後四子品者:一名說華藏莊嚴世界海輪圍莊嚴品。此即說輪圍山處是也。二名說世界海大地上莊嚴品。此即說大地上河海等處是也。三名說剎種安立品。此名在說諸世界種前安也。四名說世界安立品。此名在說二十層諸世界前安也。而翻譯之家。以隨方當簡故。略子留本。於本名中。復取省易。唯存四字。今所具載者。欲使傳燈之人和(知?)本末矣。」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梵云拘蘇磨(華也)多羅(藏也)驃訶(莊嚴也)阿楞伽(嚴具也)嚕迦馱都(世界也)三牟達囉(海也)鉢履輸陀(云遍清淨也)懼曩(功德也)三牟達囉(海也)阿羅婆娑(光明也)鉢履勿多(品也)。此云華藏莊嚴嚴具世界海遍清淨功德海光明品」 - ^ IMRE HAMAR. THE HISTORY OF THE BUDDHĀVATAṂSAKA-SŪTRA: SHORTER AND LARGER TEXTS (PDF). [2020-05-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11).
The word dousha in Lokakṣema's title is a transliterated Sanskrit word; however, it cannot be unmistakably identified. One possible solution is daśa, which means ten……Alternative solutions are tathāgata, toṣa (satisfaction).
- ^ 《翻梵語》:「兜沙經(譯曰歡喜)」
《一切經音義》:「兜沙(上斗侯反梵語也。古譯為業行或云行業)。」。 - ^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梵本云具折羅波唎戍提。言具折囉者,所行也。波唎者,皆也、遍也。戍提者,清淨也。謂:由善用心,令三業、六根於所行三性境,皆隨所應,成信、願、行,故云所行皆清淨也。」
- ^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依梵本中具名演說菩薩十住品」。
- ^ Étienne Paul Marie Lamotte; Gelongma Karma Migme Chödrön(trans.). Maha Prajnaparamita Sastra - Note (2). The ten Bodhisattva grounds or abodes. [2020-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6).
Ten bodhisattva vyavasthānas (rnam par dgod pa bcu, che tchou), named and explained, in the Avataṃsaka in the chapter on the bodhisattvadaśavyavasthānas
- ^ 《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達摩阿嚕迦娜忙鉢里勿多。達摩(dharma)法也。阿嚕迦(āloka)光明。娜忙(nama)名也。鉢里勿多品也。」
- ^ 張蘭石. 「性起」的本意與比附——「靈性起心」與「體性起用」 (PDF). 玄奘佛學研究. 2013 [2020-05-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12).
由圖博文華嚴的對應品名"de-bshin-gśegs-pa skyeba ḥbyuv-ba"可構擬「如來性起」之梵本原詞為:"tathāgatôtpattisaṃbhava"(=tathāgata+utpatti-saṃbhava)
- ^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依大慈恩寺華嚴梵本……善財離貪藏品第四十二(從入法界品初已下。至爾時文殊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可樂已前是) 彌勒離貪名善財所問品第四十三(從有國土名可樂已後。至爾時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知識已前是) 普賢離貪名竟(在普賢長行後說偈前有此語) 說如來功德不思議境界上境界入品第四十四竟(從爾時善財得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已後盡。說如來功德不思議界上境界入品已前是)」
- ^ 《翻梵語》:「羅摩伽三昧法門(譯曰羅摩伽者遊戱也)……羅摩伽國(譯曰戲行)」
長阿含經:「羅摩伽國(rāmagāma,rāma+gāma,rāma為遊戲,gāma為行)拘利民眾」 - ^ 釋惠敏; Dhammadinnā. 《華嚴經》修慈法門與于闐語《贊巴斯特之書》第三章之禪觀分析 (PDF). [2020-05-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8-08).
- ^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五卷,趙宋法天譯。卷一與卷二的偈頌,與「唐譯本」的『十住品』,大體相合。從卷三「佛子諦聽賢吉祥」起,到卷五「一一面前經劫住,最勝福報未為難」止,與「唐譯本」的『賢首品』第十二相合。這是取『十住品』、『賢首品』為主,加入「寶光明總持陀羅尼」──咒等,重為纂集而成的別部。」
- ^ 华严字母是什么?是哪四十二字?.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0).
- ^ 薩爾吉. 試論《華嚴經》的構成與流布——以梵藏文獻為中心 (PDF). 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3 [2020-05-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4-16).
外部連結
- 大方廣佛華嚴經: 60卷, Volumes 1-8 By 佛陀跋陀羅 (刻經處) 1881
- 華嚴經藏漢比對 (測試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新修華嚴經疏鈔 (數位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mre Hamar(2015):〈Buddhāvataṃsak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eter Skilling & Saerji(2013):〈The Circulation of the Buddhāvataṃsaka in Ind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薩爾吉(2013):〈試論《華嚴經》的構成與流布——以梵藏文獻為中心〉,《2013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張蘭石(2014):〈於經教中揀別啓蒙精神與蒙昧雜質 --- 華嚴之本懷與種姓沙文主義之復辟〉,《玄奘佛學研究》(THCI)第21期(2014.3.30出版),頁131-16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hang, Nam-Sat (2014). Discriminate the Spirit of Enlightenment from the Unenlightened Impurities in Religious Scriptures -- the Spirit of the Flower Ornament Scripture and the Restoration of the Caste Chauvinism. Hsuan Chuang Journal of Buddhism Studies, 21, 131-163.]
- 張蘭石(2013):〈「性起」的本意與比附---「靈性起心」與「體性起用」〉,《玄奘佛學研究》(THCI)第十九期(2013.3.30出版),頁75-11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hang, Nam-Sat (2013). The Original Meanings and the Analogical Interpretations of 「Xing Qi」 -- 「Intersubjective Awakening」 and 「Essence-Function」. Hsuan Chuang Journal of Buddhism Studies, 19, 7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