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競賽

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社会现象

社會主義競賽起源於蘇聯,是在勞動群眾發揮最大的積極性的基礎上,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改進生產的方法[1],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有產物。與資產階級社會的競爭有着本質區別。

社會主義競賽
1933年,蘇聯「突擊手」的宣傳海報
原文名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е соревнование
持續時間1929年–1990年
地點社會主義國家
類型社會運動
主題競賽
首個報道者米哈伊爾·普京
參與者人民群眾

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競賽就是以千百萬勞動群眾最高限度積極性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共產主義方法[2]

理論基礎

19世紀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傅立葉在批評資本主義社會醜惡現象的同時,希望建立一種以「法朗斯泰爾英語Phalanstère」為基層組織的社會主義社會。人們將在這裏開展廣泛的競賽,增加各種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從而滿足人們的生產生活需要[3]

恩格斯認為,隨着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退出歷史舞台,競爭也將「歸結」為競賽。他認為:競爭的實質就是消費力對生產力的關係。在一個和人類本性相稱的社會制度下,除此之外,就不會有另外的競爭。」[3]

起源

1917年,無產階級通過十月革命,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領導的人民政府。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俄國穩固地過渡到社會主義[4],蘇維埃政府號召廣大群眾投入到新國家建設中去。1919年4月12日星期六,莫斯科-喀山鐵路分局的15名工人在下班後義務加班,搶修了3台損壞的機車。隨後,該鐵路局的職工們響應俄共(布)的號召,在星期六從事義務勞動。這一活動得到了全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920年5月1日星期六,全俄舉行了星期六義務勞動,列寧也參加了克里姆林宮區域內的清掃工作[5]。1926年9月,列寧格勒紅色三角工廠首先發起了突擊手運動,組織了全蘇第一個青年突擊隊。到1929年為止,全國青年突擊手已經達到了150萬人[6]

社會主義不僅不窒息競賽,反而破天荒第一次造成一種條件,可能真正廣泛地、真正群眾性地運用競賽,把真正大多數的勞動者吸引到這種使他們能一顯身手,能發揮自己能力,能發掘自己才能的工作場所。而才能在民眾中是取之不盡的泉源。可是資本主義卻把這才能成千成萬以至千百萬地壓抑、蹂躪和扼殺了。
 ——列寧,《怎樣組織競賽》。

1918年,列寧寫了《怎樣組織競賽》一文。這篇文章於1929年1月20日(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二年)在《真理報》上首次發表[7]。列寧在這篇文章中,向已經奪得了政權的俄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提出指示:「現在當社會主義政府執政時,我們的任務就是要組織比賽」。它得到了蘇聯工人階級的熱烈響應。同年2月,頓巴斯的礦工們發起了競賽活動。

1929年3月15日,《真理報》又刊載了一篇題為《關於紅色維堡工廠施行社會主義競賽的合同協議》的文章。這是蘇聯的第一份自願勞動競賽合同。標誌着社會主義競賽的誕生。競賽的主要發起者是列寧格勒紅色維堡工廠職工米哈伊爾·普京[8][9]

1930年6月,聯共(布)十六大以列寧在《怎樣組織競賽》的論點出發,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專門關於組織競賽的《告工人和勞動人民書》[10]

方法

 
社會主義競賽優勝者徽章
  • 設定和改進生產管理計劃,明確競賽目標。提前發動和組織職工群眾廣泛討論國家生產計劃,了解這些計劃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 開好生產會議,充分發揮職工群眾在生產中的積極性創造性,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精神,大膽揭露在生產中存在着的各種缺點。
  • 發動、組織和教育職工群眾積極地提合理化建議,努力地學習和推廣先進經驗。使職工群眾站在國家主人翁的地位,積極思考解決生產中所存在的問題,以達到厲行增產節約的目的。
  • 工會代表全體職工和企業行政方面簽訂集體合同
  • 按期進行競賽總結評獎活動。
  • 採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把反勞動紀律者、保守主義者、官僚主義者等排除在運動之外[10]

各國情況

蘇聯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宣傳旗幟

社會主義競賽(俄語: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ое соревнование)起源於蘇聯,在1930年代斯達漢諾夫運動中達到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社會主義競賽已成為全國規模的運動。全蘇已有90%以上的工人參加了這個競賽。競賽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工人、工程師、設計師之間的競賽,也有工作組、工作間和工廠之間的競賽。戰後競賽的另一特色,是科學機關與工業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繫。這種聯繫不僅使勞動因科學而更加豐富,而且也使科學因得到先進工人的經驗而日益完善[11]

波蘭

1945年至1946年,波蘭共和國的先進工人開始了勞動競賽。他們以蘇聯勞動階級為榜樣,廣泛投入生產運動。到1947年,波蘭工人黨員,老礦工普斯特羅夫斯基在國內首先完成生產定額260%,並且向其他礦工發出挑戰。人們稱他為「波蘭的斯達漢諾夫」[12]

羅馬尼亞

1950年8月23日,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全國60%的勞動人民,為了紀念解放6周年,參加了全國社會主義競賽活動[13]

越南

越南政府依照蘇聯的社會主義競賽經驗,於1947年10月發動了一次「愛國主義競賽」運動。胡志明規定,這一運動的任務是加緊生產,提高產品的品質和數量;目標是消滅飢餓與愚昧,把法國侵略者驅逐出去;方法是「勤,儉,廉,誠」。這個口號獲得了軍隊、行政機構、工廠及全體人民的熱烈響應。但是由於戰爭而產生的物資與交通工具的缺乏,以及缺少一個統籌兼顧的計劃等原因,該運動產生了許多錯誤。譬如不必要的浪費力量,形式主義的傾向,追求紀錄,沒有利用別人的經驗等[14]

參考資料

  1. ^ 劉建明等.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3年. ISBN 9787800366697. 
  2. ^ 苏联职工会是共产主义的学校. 人民日報. 1949年5月22日: 第3版. 
  3. ^ 3.0 3.1 曹麟章. 社会主义竞争和社会主义竞赛. 上海經濟研究. 1981, (7): 19-21. ISSN 1005-1309. 
  4. ^ 列寧,《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人民出版社。
  5. ^ 柳直. 俄庆祝“星期六义务劳动”100周年. 環球時報. 201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5) –透過新浪 (簡體中文). 
  6. ^ 李楠. 五枚勋章代表的功绩和荣誉. 人民日報. 1957年10月26日: 第6版. 
  7. ^ 劉子久.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组织比赛——纪念列宁《怎样组织比赛》一文发表二十五周年. 人民日報. 1954年1月20日: 第3版. 
  8. ^ Ерофеев А. Вокруг площади Калинина.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е ведомости. 2012-08-20, 155 (5178): 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5) (俄語). 
  9. ^ Призы имени Путина вручали ещё 75 лет назад. Сайт НТВ. 2004-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26) (俄語).  參數|journal=與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幫助)
  10. ^ 10.0 10.1 斯大林. 群众的竞赛和劳动热情的高涨. 人民日報. 1953年5月1日: 第3版. 
  11. ^ 苏联庆斯塔哈诺夫运动十五周年. 人民日報. 1950年9月2日: 第4版. 
  12. ^ 萊昂尼多夫. 人民民主国家都向苏联学习. 人民日報. 由石谷翻譯. 1949年12月16日: 第5版. 
  13. ^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周年. 人民日報. 1950年12月30日: 第4版. 
  14. ^ 《爭取持久和平,爭取人民民主!》中文版第六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