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雲寺 (北京市)
39°59′53″N 116°11′23″E / 39.998098°N 116.189656°E
碧雲寺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5-203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歷史
碧雲寺位於香山東麓,原靜宜園以北(不屬於靜宜園)。碧雲寺始建於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據傳是元朝開國元勛耶律楚材的後代阿勒彌(另一說法為「阿里吉」)舍宅為寺,當時叫「碧雲庵」。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御馬監于經看中此地的風水,出資擴建,並在後山上挖建墓穴;墓未挖好,他便在嘉靖初年因貪污事發而鋃鐺入獄,死於獄中。到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大宦官魏忠賢又出資擴建碧雲寺,並將于經未能使用的墓穴規模擴大,結果沒有用成便因罪大惡極而在崇禎初年自縊後被戮屍。崇禎十七年(1644年),魏忠賢的黨羽葛九思隨清軍進入北京,將魏忠賢的衣冠葬在墓中,成為魏忠賢衣冠冢。[1][2]
清朝康熙四十年(1704年),江南道監察御史張瑗奉命巡視西山時,起初將之當作前朝皇帝的陵寢,後來得知是魏忠賢衣冠冢,遂於同年五月十二日上奏,五月二十二日詔平其墳。[3]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帝在明朝的規模上又進行大規模的修葺和擴建,新建成金剛寶座塔、水泉院、羅漢堂等建築,形成了如今的規模。[1][2]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逝世後,其靈柩曾在碧雲寺超度。11月23日,國民黨中央部分委員在碧雲寺召開西山會議。
1950年代,碧雲寺曾經是全國文聯的休養所。1956年夏,全國文聯組織「作家西北地區參觀團」,馮至、朱光潛、常任俠、鍾敬文等參加。同年8月末鍾敬文回到北京後,曾在作為全國文聯休養所的碧雲寺小住,根據此次西北參觀所收資料及見聞撰寫文稿,同時寫出《碧雲寺的秋色》等散文。[4]
1957年,碧雲寺被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列為第一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碧雲寺受到很大破壞,1971年關閉。1979年重新開放後,經整修恢復原來的風貌。2001年,碧雲寺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2005年9月,碧雲寺維修時,某施工單位在金剛寶座塔附近的施工現場挖出兩具石翁仲和一對鎮墓獸。石翁仲為漢白玉雕刻,真人大小,加上底座總高3米,一個為文官,一個為武將。經過文物專家考證,這些石刻是當年魏忠賢墓壙的遺物。這些石雕放置在水泉院南側峭壁上方不遠處,金剛寶座塔北側。2013年初,碧雲寺工作人員在巡查中發現碧雲寺後門被撬開,其中這對鎮墓獸丟失(兩具石翁仲仍在原處),遂展開調查,但至今無果。[5][6]
-
北京城外碧雲寺二頭門
-
北京城外碧雲寺四層門
-
碧雲寺牌樓腳石獅人物俱係全石刻成
-
碧雲寺內御牌亭乃乾隆帝親筆畫下
-
碧雲寺內牌樓石桂俱刻人物
-
碧雲寺內在三門觀上五指塔
-
碧雲寺五指塔之頭門
-
碧雲寺內羅漢堂堂內五百零八尊
-
碧雲寺內茶亭乾隆帝在此飲茶
-
碧雲寺三門碑亭
-
碧雲寺五指塔在塔腳照上之景
-
碧雲寺在石級下照上共計一百七十級
-
北京城外在碧雲寺塔頂照出玉泉山一帶(以上照片在1879年左右拍攝,來自《北京和周邊照片相冊》)
-
寺門
-
山門殿內的密跡金剛力士(俗稱「哼將」)
-
山門殿內的那羅延堅固王(俗稱「哈將」)
-
外山門上懸掛的「碧雲寺」匾額
建築
碧雲寺依山而建,坐西朝東,佔地面積4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從東南向西北的中軸線上的六進院落,依山勢層層上升,其南北各有一組院落作為附屬建築。主要建築有外山門、山門殿(內山門)、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孫中山紀念堂、羅漢堂、金剛寶座塔等。[2]
中路
- 寺門:位於香山公園內北部,香山公園北門內,坐北朝南。碧雲寺有院牆包圍,該門開在院牆上。
- 石橋:外山門前的台階下有石橋一座,橫跨在河道上。石橋前立兩尊石獅子,雕琢精細,形像威猛,據說是明朝雕刻。[1]
- 外山門:面闊三間,明間開券門洞,兩次間各開一券頂窗,窗扇是三交六椀菱花圖案。門上掛有藍底金字匾,上用滿、漢、藏、蒙四種文字書寫「碧雲寺」,為乾隆帝御筆。外山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二層樓,一層和外山門的台基部分高度基本相當,南側開有拱形門,二層和外山門的高度類似,南側開有拱形窗。
- 山門殿(內山門):建於明朝,面闊三間,單檐灰瓦歇山頂,雅伍墨旋子彩畫,明間開券門洞,兩次間各開一券頂窗,券臉刻有回雲紋。殿內兩側是兩尊金剛力士泥塑像,俗稱哼哈二將,文化大革命期間塑像被毀,現在的兩尊塑像是1992年重塑,高4.8米,頭戴寶冠,手執金剛杵,右像(東像)忿顏閉口為「哼」,左像(西像)怒顏張口為「哈」。山門殿兩側各開一小門,單檐硬山頂。
- 彌勒殿(天王殿):建於明朝,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柱子未包入牆中。殿內正中供奉銅製彌勒佛,高2.5米,採用五代時期布袋和尚的造型,為明代造像。原來殿內兩側有四大天王像,毀於北洋政府時期。
- 鐘樓、鼓樓:彌勒殿前左右兩側有鐘樓、鼓樓,均為二層。
- 大雄寶殿(能仁寂照):建於明朝,面闊三間,開有隔扇門和窗。門上懸掛「能仁寂照」匾額。現在的大雄寶殿內部陳設是1995年恢復的,殿內正中為釋迦牟尼說法像,其左右兩側是阿難、迦葉,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面朝中央;殿內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及懸山雲海,懸山雲海中有《西遊記》中的神怪形象;釋迦牟尼說法像的背面有海島觀音塑像,面朝北,兩側是善財、龍女。
- 經幢:大雄寶殿前兩側各豎一座六棱經幢,經幢前面是放生池。
- 放生池:位於彌勒殿和大雄寶殿之間,池上有一座雕欄石橋。
- 乾隆御製重修碧雲寺碑亭:建於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檐八角攢尖頂,頂覆黃琉璃瓦,上下檐飾斗拱,紅牆紅柱,二龍戲珠彩畫。亭內為乾隆御製重修碧雲寺碑文,碑身兩側雕刻纏枝蓮紋,中央是乾隆帝用滿、漢文書寫的《御製重修碧雲寺碑文》,記述了碧雲寺歷史沿革及規模,碑身下有龜趺海墁。碑亭前的御路上有一塊陛石,裝飾圖案以鳳為主,有鶴、蝙蝠等圖案,但無龍。
- 菩薩殿(靜演三車):建於明朝,面闊五間,中三間開隔扇門,兩梢間開隔扇窗,隔扇圖案都是三交六椀菱花圖案,上朱色漆。喜相逢旋子彩畫,卷草紋雀替。殿前設有走廊,檐柱為四方柱。廊內正檐下懸掛乾隆帝御筆「靜演三車」匾額。菩薩殿內原有明代的5尊菩薩像,後來被毀,現在的是1995年重塑,自左至右依次為大勢至菩薩(騎麒麟)、文殊菩薩(騎青獅)、觀音菩薩(騎朝天吼)、普賢菩薩(騎白象)、地藏菩薩(騎諦聽)。菩薩殿內兩側塑有二十四諸天像和福、碌、壽、喜四星像及懸山雲海,懸山雲海中有佛教故事雕塑。
- 孫中山紀念堂(普明妙覺殿):原為普明妙覺殿,位於寺院的中心。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曾停靈於該殿,4月2日移至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直到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後,其遺體被移往南京紫金山。1929年5月23日到25日,普明妙覺殿內設置靈堂,舉行三天公祭,宋慶齡及其親屬在這裏致祭。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遺體暫厝之地,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在普明妙覺殿立「總理紀念堂」,在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立「總理衣冠塚」。普明妙覺殿於1954年進行過大修,並更名為「孫中山紀念堂」,由宋慶齡手書該堂名,製成紅底金字木橫匾,懸掛於正廳門上。正廳內中央是孫中山半身塑像,左右兩側的牆上鑲嵌有《孫中山致蘇聯遺書》漢白玉雕刻。右側還放置着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的玻璃蓋鋼棺,因孫中山已入殮,未使用。左側陳列有孫中山生前的遺著和遺墨。
南路
- 禪堂院:位於大雄寶殿前院落的南側。院門和彌勒殿平齊,為院牆上開的方門。門內有正房及廂房。禪堂院是明清時期僧人坐禪上課的場所,後一直封閉未開放。2006年香山紅葉節期間首次開放,舉辦《千年香山》歷史展,分四個展室,陳列香山歷史圖片和文物。[9]
- 羅漢堂:位於孫中山紀念堂的南跨院,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仿杭州淨慈寺而建,平面呈「田」字形,每面9間,中間形成4個小天井。堂內有500尊木質金漆羅漢,每尊高約1.5米,神態各異,造型生動。此外,中心是橫三世佛,東、西、南、北各門口分塑有護法神韋馱天、地藏王、接引佛和瘋和尚。在北面屋樑上還蹲坐着濟公,傳說濟公因為替人打抱不平而遲到,所以沒了座位,就爬上屋樑蹲坐在上面。關於羅漢堂中的五百羅漢還有許多傳說,其中第295尊暗夜多羅漢和第360尊直福多羅漢傳說是康熙帝和乾隆帝。在羅漢堂前有一抱廈,內有四大天王塑像。[1]
-
羅漢堂
-
羅漢堂
-
羅漢堂
-
從乾隆御製重修碧雲寺碑亭前遙望羅漢堂
北路
- 含青齋:原名涵碧齋,位於大雄寶殿北側,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原為皇帝大臣休息之所,是行宮的第二組建築。院門開在彌勒殿北側靠西,為院牆上開的一個月亮門。含青齋共有前後兩個院落,第一進正房三間,第二進正房五間。院內疊石為池,景致秀雅,有「雲容水態」之稱。含青齋是西山會議會址。1925年11月,鄒魯、謝持、張繼等十多人反對孫中山的政策,擅自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即西山會議。[10]
- 水泉院:位於孫中山紀念堂北側石階下。院門開在含青齋西側,為院牆上開的一個月亮門。院內松柏參天。
- 三代樹:院內東部有一棵「三代樹」,位於院門內道路北側。前兩代古柏均已枯死,樹中心生長出第三代銀杏。
- 石橋:位於三代樹西側。
- 沼堂:位於石橋西側,為主體建築,四面環水,已毀,僅存地基。
- 洗心亭:位於石橋南側的假山上,1980年代重建。
- 三仙洞:位於洗心亭以西,石壁下臨水池有一洞,洞內左右又各套一洞,故稱「三仙洞」,洞內供奉三仙。洞外有廊亭,掛匾「清淨心」。
- 石台:位於敞廳以西,是一座高台。
- 卓錫泉:南側岩壁下一泉為「卓錫」泉,有泉水從石壁隙中流出,潺潺有聲,原是皇家的「聽水佳處」,明朝時即在北京城聞名。
- (某建築):位於小廟前的池塘前,已毀,僅存地基。
- 小廟:位於最西端的假山上,廟前假山下為一池塘。[1][10][11]
塔院
塔院是位於碧雲寺中軸線最西部的院落,其內的金剛寶座塔位居全寺最高處,登塔可俯瞰山下的景色。金剛寶座塔前的建築有:
- 木牌坊:位於孫中山紀念堂以西,單間。牌坊前兩側各有台階通向下方一小平台,小平台前方又有一段台階。木牌坊的立柱兩側有抱鼓石,枋無名匾,金龍和璽彩畫。木牌坊兩側各有一磚照壁,磚雕精美,中心盒子雕三條游龍,四個岔角各雕一龍。
- 石牌坊:位於木牌坊後面,是一座漢白玉的沖天石牌坊,四柱三間,仿木結構,單檐歇山頂。上枋刻飛鶴,下枋刻游龍,雕刻精美。石牌坊的匾額刻有「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安養道場」。石牌坊兩側有石雕八字照壁,共四面。其中兩面與牌坊平齊,背面為雄獅,正面雕有八個中國歷史人物浮雕,人物上方刻有題名:南側照壁正面為藺相如為節,李密為孝,諸葛孔明為忠,陶淵明為廉,正面小額枋刻有「精誠貫日」;北側照壁正面為狄仁傑為孝,文天祥為忠,趙壁為廉,謝玄為節,正面小額枋刻有「節義凌霄」。另外兩面向前斜伸為八字,正面為麒麟,背面為八仙(每面四位)。
- 石橋:位於石牌坊後面,橫跨在河道上。
- 乾隆御製金剛寶座塔碑亭:石橋及河道後面有兩座御製碑亭,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南北各一座。八角重檐,上檐為圓攢尖頂,檐下裝飾石雕斗拱。亭內為穹窿頂,頂部有龍頭藻井。亭內有《御製金剛寶座塔碑》,左亭內為滿文、蒙古文,右亭內為漢文、藏文,碑文介紹了金剛寶座塔的由來。
- 磚牌坊:碑亭後面是一座磚砌的牌坊,再後面就是金剛寶座塔。磚牌坊前有一對石獅。磚牌坊三間七樓(一主樓,兩夾樓,四次樓),三券門洞,券臉及上下枋無飾紋,坊額無匾。
- 紀念樹:2006年4月15日連戰前來碧雲寺拜祭孫中山先生衣冠塚時所植白皮松一株。
- 孫中山畫像紀念碑:1983年,將頤和園東門外因拓寬馬路而棄置路旁的孫中山畫像紀念碑,遷建到金剛寶座塔前的空地上。
金剛寶座塔與真覺寺金剛寶座塔的形制相似,在建築規模上超過了真覺寺的金剛寶座塔,此塔通高34.7米,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大的金剛寶座式塔。
塔的基座宏偉,分為五層,雕有彌勒佛像、天王像、龍鳳、雲紋、獅象等,這在其他塔上並不多見。朝東的方向開有拱券式門,上額嵌有乾隆帝御題橫匾「燈在菩提」,券臉兩側雕有佛像和獸頭形紋飾,券門內牆正中嵌有一塊上刻「孫中山先生衣冠塚」。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故後曾停靈在碧雲寺,其移靈時更換出的衣帽被放回到原殮的楠木棺中並封葬在石龕下,供後人憑弔。基座的南面和北面各凹進一段,凹處刻有藥師佛像。
券門兩側開有樓梯,可以順此登上塔台,出口處有一座方形漢白玉罩亭,東面開有券門,內設石供桌,券門上刻有「現舍利光」,門邊有西番纏枝花高浮雕。罩亭頂上有護欄,中間有一座窣堵波式塔,四角各立一座漢白玉覆缽式塔,形成了一座小的金剛寶座塔,這種樣式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在罩亭的後方立有五座方形密檐式塔,均為13層,中間的一座塔身最大。塔身的每個面都雕着三閣佛龕,翻看立有高浮雕的佛像、菩薩像、羅漢像,雕像生動優美。塔檐仿木結構,每層角的脊上雕雄獅和麒麟,以前檐角還掛有銅鈴,現在已經都沒有了。在罩亭東向兩側各建一座覆缽式塔,塔身四面雕有坐式佛像,塔剎上有鏤空的道教八卦符號。
在中央大塔的後面長有一棵植根於塔台上的古柏,因樹幹分為九枝名曰「九龍柏」。中華民國初年,孫中山至此見樹枯萎,曾親手培土扶植,1929年移靈前此樹已枝繁葉茂,孔祥熙特撰寫《總理親手扶植塔頂側柏記》以示紀念。1988年被定為一級古柏。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1.4 北京碧云寺,中国网,2004-05-11. [201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2.0 2.1 2.2 2.3 碧云寺. 香山公園. [201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康熙四十年五月.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戊申。江南道御史張瑗疏言、西山碧雲寺後有前明太監魏忠賢之墓、並碑二座、乞賜僕毀從之。」
- ^ 鍾敬文,藝術的夢與現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 ^ 網曝北京碧雲寺石獸被盜:丟失已一年,調查至今未果,新華網,2014-01-09
- ^ 北京香山公园碧云寺金刚宝座塔附近一对石兽失踪,中国网,2014-01-09. [2014-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孙中山与碧云寺》展览开放,孙中山宋庆龄资讯网,2011-12-23. [201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碧雲寺展出辛亥百年圖片,北京日報,2011年9月29日[永久失效連結]
- ^ 香山碧云寺千年古院开放 为明清僧侣坐禅处,搜狐,2006-10-13. [201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10.0 10.1 碧云寺,新华网,2004-03-16. [2014-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 ^ 李昕,山僧不放山泉出 繚繞階前聲瑟瑟 北京碧雲寺水泉院贊,風景園林2007年04期
- 汪建民,北京的塔,學苑出版社,2003年,ISBN7-5077-217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