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植

东汉末年名臣

盧植(2世紀?—192年),子幹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經學家,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今皆失佚。華北名將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盧植之門下弟子。

盧植
東漢末年大臣
盧植
北中郎將尚書
朝代東漢
主君漢靈帝弘農懷王劉辯
子幹
籍貫涿郡涿縣
出生不詳
逝世初平三年(192年)
幽州上谷郡軍都山
親屬
盧毓
《尚書章句》、《三禮解詁》

生平

盧植年輕時與鄭玄師從馬融,通古今學,為當時大儒。馬融是明德皇后的親戚,家中富裕,馬融平素驕貴,講課時,有美女在堂前輕歌曼舞;盧植始終專心聽講,數年如一日,從不斜視偷看,因此得到了馬融敬重。學成後回家閉門教授。

建寧元年(168年)時,大將軍竇武因為擁立靈帝而被封侯,身為布衣的盧植,上書規勸竇武辭讓其封爵[1],但竇武沒有接受。

早年仕途

早年盧植被州郡接連辟命都不接受,在建寧中才徵為博士,開始其仕途。熹平四年(175年)因九江有蠻族作亂而獲選任九江太守,並令蠻族歸順,後因病離職。

這段時間盧植專心著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期間也有上書朝廷提出對經學的見解[2]。應是這時教導劉備[3]和公孫瓚,地點在河南尹緱氏縣山[4]

及後南夷反叛,朝廷因盧植在九江對蠻族有恩信而任命他為廬江太守,任內盧植務求境內和平,宣揚重大義理而已。盧植在上任廬江太守後一年多就受徵為議郎,並與蔡邕馬日磾等在東觀補續《漢記》和校對宮中《五經》記傳。後轉侍中,遷尚書

光和元年(178年),發生日蝕,盧植因此上書漢靈帝批評時弊[5],但漢靈帝沒有理會。

黃巾之亂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四府共推盧植平亂,遂受命拜北中郎將、持節,率北軍討伐黃巾領袖張角。盧植屢敗張角,逼張角退到廣宗(今河北省邢臺市威縣東);接着盧植圍困廣宗並修建雲梯預備攻城,攻滅張角。但當時靈帝遣宦官小黃門左豐到前線看作戰情況,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但盧植不肯,遂令左豐向靈帝報告:「廣宗的黃巾賊很易消滅,但盧中郎沒有進攻,在等上天誅罰他們。」誣陷盧植作戰不力。靈帝信以為真並大怒,用囚車押回盧植,得免不死,並改派東中郎將董卓接手進攻,但董卓卻在下曲陽(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西)兵敗[6]。同年因皇甫嵩上書申訴而得復任尚書。

董卓入京

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即位,大將軍何進決意要誅殺宦官,並召當時任并州牧的董卓進京以威嚇反對此舉的何太后。盧植知董卓兇悍難以控制,極力勸止何進但失敗。隨後何進事敗,司隸校尉袁紹仍誅宦官,張讓段珪等挾劉辯及陳留王劉協出走至小平津(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東)被盧植所率部眾追上,張讓等人投河而死,劉辯還宮[7]。而董卓進京後果然乘亂專權,並召集百官議論廢立。當時百官無人敢言,只有盧植敢出言反對,卻令董卓大怒,更意圖殺害盧植,只因蔡邕議郎彭伯營救才得免官了事。

後事

隨後盧植以老病為由求歸鄉,但怕會遭董卓毒手,於是取轘轅小道離開,當時董卓果然派人追殺,但追到懷縣趕不上才放棄。盧植於是隱居在上谷郡軍都山[8],不與人交際。袁紹闢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去世。盧植在死前向其子表示要節葬,不用棺槨,只用一塊布帛包裹遺體。

性格特徵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約1米9左右),聲如洪鐘。 盧植治學着重思考而不在剖析文句,亦不好辭賦。為人剛毅有節操,懷濟世之志。 盧植飲酒一石而不醉。[9]

評論

  • 後漢書》:「風霜以別草木之性,危目而見貞良之節,則盧公之心可知矣。夫蠡蠆起懷,雷霆駭耳,雖之倫,未有未冘豫奪常者也。當植抽白刃嚴閤之下,追帝河津之閒,排戈刃,赴戕折,豈先計哉?君子之於忠義,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
  • 曹操:「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也。昔武王,封商容之閭;子產仲尼隕涕。孤到此州,嘉其餘風。春秋之義,賢者之後,宜有殊禮。亟遣丞掾除其墳墓,存其子孫,並致薄醊,以彰厥德。」
  • 議郎彭伯:「盧尚書海內大儒,人之望也。今先害之,天下震怖。」

後代

子女

盧植共有四子。其中兩個在本州死於戰亂。

  • 盧欽西晉官至尚書僕射
  • 盧珽,曹魏泰山太守。
  • 盧氏,盧毓女,嫁華表華廙。盧毓典選舉事,因避嫌而不舉華廙,令華廙三十五歲仍未能任官。
  • 盧毓死於戰亂的兄長亦有子,為盧毓所養,事跡不詳。

曾孫

  • 盧藩,盧毓死後嗣侯。
  • 盧浮,盧欽子。
  • 盧皓,盧珽子,西晉尚書。
  • 盧志,盧珽子,西晉尚書。

玄孫

藝術形象

  • 三國演義》,楊兆泉飾
  • 在遊戲《三國殺》中為群勢力角色,並且有一女兒名盧弈。盧弈天資聰穎、擅長博弈,但體弱多病,與司馬懿以血為棋舊傷復發而死。

延伸閱讀

[]

 後漢書·卷64》,出自范曄後漢書

參考文獻

  •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
  •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 《後漢書》卷七十三〈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
  1. ^ 參考《資治通鑑》〈漢紀〉:「涿郡盧植上書說武曰:「足下之於漢朝,猶之在周室,建立聖主,四海有系,論者以為吾子之功,於斯為重。今同宗相後,披圖案牒,以次建之,何勳之有!豈可橫叨天功,以為己力乎!宜辭大賞,以全身名。」武不能用。」
  2. ^ 參考《後漢書》〈盧植傳〉:「時始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植乃上書曰:「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上。願得將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得,庶裁定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並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興春秋共相表裏,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
  3. ^ 參考《三國志》〈先主傳〉:「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
  4. ^ 《後漢書·公孫瓚傳》: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略見書傳。
  5. ^ 參考《後漢書》〈盧植傳〉:「光和元年,有日食之異,植上封事諫曰:「臣聞五行傳:『日晦而月見謂之朓,王侯其舒』。此謂君政舒緩,故日食晦也。春秋傳曰:『天子避位移時』,言其相掩不過移時。而閒者日食自巳過午,既食之後,雲霧晻曖。比年地震,彗孛互見。臣聞漢以火德,化當寬明。近色信讒,忌之甚者,如火畏水故也。案今年之變,皆陽失陰侵,消御災凶,宜有其道。謹略陳八事:一曰用良,二曰原禁,三曰御癘,四曰備寇,五曰修體,六曰遵堯,七曰御下,八曰散利。用良者,宜使州郡核舉賢良,隨方委用,責求選舉。原禁者,凡諸黨錮,多非其罪,可加赦恕,申宥回枉。御癘者,宋後家屬,並以無辜委骸橫屍,不得收葬,疫癘之來,皆由於此。宜勑收拾,以安遊魂。備寇者,侯王之家,賦稅減削,愁窮思亂,必致非常,宜使給足,以防未然。修禮者,應徵有道之人,若鄭玄之徒,陳明洪範,攘服災咎。遵堯者,今郡守刺史一月數遷,宜依黜陟,以章能否,縱不九載,可滿三歲。御下者,謂謁希爵,一宜禁塞,遷舉之事,責成主者。散利者,天子之體,理無私積,宜弘大務,蠲略細微。」
  6. ^ 《後漢書·董卓傳》:「中平元年,拜東中郎將,持節,代盧植擊張角於下曲陽,軍敗抵罪。」
  7. ^ 《後漢書·孝靈帝紀》
  8. ^ 《三國志·盧毓傳》裴松之注引《續漢書》:「以老病去位,隱居上谷軍都山,初平三年卒。」
    水經注·濕餘水》: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縣界,又謂之軍都關。《續漢書》曰:尚書盧植隱上谷軍都山是也。
  9. ^ 《藝文類聚·卷七十二·食物部◇酒》引司馬彪《續漢書》:盧植能飲一石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