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純種

諾拉·羅伯特的小說作品

愛爾蘭純種》(英語:Irish Thoroughbred)是美國作家諾拉·羅伯特小說處女作,於1981年1月經剪影圖書發行初版,屬愛情類圖書。與其他同類小說一樣,本書不足200頁長,原計劃只上架銷售一個月。但事實證明小說大受歡迎,重新包裝成獨立愛情小說後多次再版,羅伯特還寫出兩本續作:《愛爾蘭玫瑰》和《愛爾蘭叛軍》。

愛爾蘭純種
書籍封面
作者諾拉·羅伯特
類型愛情小說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剪影圖書
出版時間1981年1月
出版地點美國
媒介大眾平裝書
頁數189
系列作品
續作尋找愛情

羅伯特本是全職母親,因日常生活太過無聊嘗試寫作,結果一發不可收拾,很快就連寫七部小說。向加拿大禾林出版公司投稿遭拒後,她主動把《愛爾蘭純血》的手稿寄給西蒙與舒斯特新創辦的剪影圖書,雙方一拍即合。本書及其後羅伯特多部小說的成功促使英語愛情小說類型發生變化,男、女主角在經濟和情感上都變得更加平等。

本書講述愛爾蘭貧窮女子阿德利亞·「迪伊」·康南恩和美國馬場主特拉維斯·格蘭特的愛情故事。迪伊脾氣火爆,經常與特拉維斯吵架,但兩人又互有好感,往往一言不合就激烈擁抱。兩人因女主角的叔叔心臟病發臨時辦理策略婚姻,但又因太過驕傲不願承認感情繼續相愛相殺。最終男主角的前女友出現並引爆矛盾,迪伊離家出走,特拉維斯主動表白後兩人重歸於好。評論認為,書中雖有許多當時愛情小說的常見套路,但也有不少新穎之處,特別是女主角的性格和反應。此外,小說還體現出19世紀愛爾蘭人移民美國後的感觀。

出版

1979年,全職母親諾拉·羅伯特在家陪伴兩個孩子。日常生活十分無聊,又沒什麼書可看,她把自己想到的故事寫下來打發時間。就這樣,長度達到小說標準的當代愛情故事不斷在她筆下誕生,很快就完成七部書稿。[1][2]羅伯特向加拿大禾林出版公司投稿,該司是北美洲最具實力的愛情小說發行商[2],推出的作品大多是英國作家執筆,以英聯邦為背景,但1975年開始放寬標準,從珍妮特·戴利Janet Dailey)手中買下多部小說[3]:155-156, 159。戴利的小說主角都是美國人,故事背景也在美國,禾林出版公司覺得這樣的作品難以獲得市場認可,也不想再冒更多的風險,所以很快就退回羅伯特的作品,該司某編輯稱「他們已經有合作的美國作家」[3]:158, 183, 184

為了利用美國作家此時尚未開發的才能,西蒙與舒斯特於1980年創立新品牌「剪影圖書」(Silhouette Books),同禾林出版公司競爭[3]:156, 159。雖然雙方從未打過交道,但羅伯特還是把第七篇手稿《愛爾蘭純種》寄去新公司。該司採購編輯南茜·傑克遜(Nancy Jackson)從一大堆不請自來的手稿中選出羅伯特的作品,閱讀後覺得很滿意。她主動聯繫羅伯特簽約[2],女作家登時「肅然起敬」[4]

情節摘要

年輕但一貧如洗的愛爾蘭女子阿德利亞·「迪伊」·康南恩(Adelia "Dee" Cunnane)來到美國,與在某大型馬場工作的叔叔帕迪(Paddy)一起生活。顯然她很喜歡動物,不久就獲農場主特拉維斯·格蘭特(Travis Grant)聘請,可以和叔叔一起工作。迪伊脾氣火爆,多次和特拉維斯爭吵,但兩人又互有好感,經常吵着吵着就抱到一塊兒去了。迪伊某次險遭強姦,幸得特拉維斯救援。

帕迪心臟病發後變得十分緊張,開始為後事做準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死後迪伊怎麼辦。他一直憂心忡忡,堅持要求特拉維斯照顧迪伊。兩個年輕人私下同意臨時辦理策略婚姻,就在帕迪的醫院病房交換誓言成婚。隨着情節發展,兩人都越來越不開心,都不願承認自己深愛對方。

特拉維斯和迪伊終於圓房,兩人雖然還是不願表達感情,但對各自的關係已經更有信心。然而,特拉維斯世故的前女友瑪戈(Margot)突然出現,想要贏回特拉維斯的感情。迪伊心中的不安全感導致原本還算和諧的局面崩潰,她離家出走,但特拉維斯沒有放棄,追上迪伊並向她告白,兩人重歸於好。

文學體裁

《愛爾蘭純種》初版時屬愛情小說類別,這類圖書通常不長,在175至200頁範圍,字數約5.5萬[5]:11,出版時通常有明確的分類和界限。不同分類的愛情小說各具特色,但都要滿足界限要求[6]:12-13。每個月出版的各類圖書通常不會很多,按出版順序編號[6]:12,例如《愛爾蘭純種》就是剪影圖書愛情小說分類的第81本書[7]。這類小說通常擁護更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更加重視人物的情感而非肉體需要。雖然書中經常涉及主角之間的性吸引,但只會描述婚後性行為[6]:14

愛情小說的上架銷售時間通常有限,基本是在下個月的新書上市後停售,如果提前售完往往也不會加印[8]。但要是作品大賣,小說有可能單獨包裝成書,截至1984年,《愛爾蘭純種》就已印刷五版[9]。2000年,該書與續作《愛爾蘭玫瑰》(Irish Rose)集結成《愛爾蘭之心》(Irish Hearts)出版,首批印刷數量100萬本。同時出版的還有第二部續作《愛爾蘭叛軍》(Irish Rebel),講述特拉維斯和迪伊所生女兒的故事。[10]

主題

剪影圖書的編輯起初擔心《愛爾蘭純種》民族特色過於濃厚[11]。羅伯特的祖上是愛爾蘭人,在濃郁的愛爾蘭文化環境中長大,這與她許多早期作品中的人物一致[5]:21。小說開頭幾頁類似達夫妮·杜穆里埃的《麗貝卡》(Rebecca,又譯《蝴蝶夢》),詳細描述女主角對奢侈美國豪宅產生的敬畏感。這段情節表面是愛爾蘭貧窮女子對美國的富裕感到驚訝,實際上反映出19世紀愛爾蘭人移民美國的感觀。[5]:21

 
作家諾拉·羅伯特

文學評論家瑪麗·艾倫·斯諾德格拉斯Mary Ellen Snodgrass)認為,《愛爾蘭純種》文筆不如羅伯特後來的作品。在她看來,書中許多元素都在讀者預料之中,如「過度自信的男人和太過武斷而且有些幼稚的女人相愛相殺」。[5]:21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愛情小說的女主角通常是「戰戰兢兢的處女」[2],所處社會和權力階層都低於男主角。相比之下,男主角大多既有錢又有權,女主角的工作往往更傳統,而且經常就是男人的下屬,如家庭教師、秘書等。[11]《愛爾蘭純血》的女主角很大程度上符合上述模式,她沒有性經驗、貧窮而幼稚[5]:11,但羅伯特也有意讓迪伊與眾不同,例如獨立人格和火爆的脾氣[2]。羅伯特後來的小說繼續這種方向,正如她所說的那樣:「我的女主角可能有很多毛病,或許她很脆弱,但必須堅強而聰慧。她必須要像他一樣獨立自主,不然我根本沒興趣講述他們的故事。」[2]本書及羅伯特之後作品的成功促使愛情小說發生轉變,更多作家願意讓男、女主角在經濟和情感上都保持平等地位[11]

與以往的愛情小說相比,羅伯特已經給予女主角更加獨立的人格,但迪伊依然受到父權文化限制,讓叔叔和即將成為丈夫的男子安排她的未來。文中的包辦婚姻及隨後發生的事情,如人物間的誤會、迪伊離家出走等,都是當時愛情小說的常見套路,只有女主角的反抗行為例外。她勇敢的回擊仿佛證明「女權主義文學的確更勝一籌」。[5]:21面對企圖強姦她的男子,迪伊毫不猶豫地反唇相譏,罵他仿佛「骯髒的豬」,然後才像常見套路中那樣因為恐懼昏厥[5]:21

羅伯特還在書中加入嫉妒主題。迪伊的感情對手非常世故,本質上可以說各方面都與她完全相反。羅伯特在後來的作品中繼續沿用類似情節,如《西部之歌》(Song of the West)。[5]:21

參見

  • 白色約定》:羅伯特的另一部暢銷愛情小說。

參考資料

  1. ^ Kellner, Thomas, Who Needs a Muse?, Forbes Magazine, 2004-11-15 [202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0) 
  2. ^ 2.0 2.1 2.2 2.3 2.4 2.5 Quinn, Judy, Nora Roberts: A Celebration of Emotions, Publishers Weekly 244 (8), 1998-02-23 [202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7) 
  3. ^ 3.0 3.1 3.2 Regis, Pamela.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Romance Novel. Philadelphia, P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3. ISBN 0-8122-3303-4. 
  4. ^ Crockett, Sandra. Romance novel queen says writing comes easy. Lawrence Journal-World. 1998-05-07 [202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Snodgrass, Mary Ellen. Reading Nora Roberts. Santa Barbara, CA: Greenwood Press. 2010. ISBN 978-0-313-36293-4. 
  6. ^ 6.0 6.1 6.2 Bouricius, Ann. The Romance Readers' Advisory: The Librarian's Guide to Love in the Stacks.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2000. ISBN 0-8389-0779-2. 
  7. ^ Little, Denise; Hayden, Laura (編). The Official Nora Roberts Companion. Berkley. 2003: 147 [2020-06-14]. ISBN 978-0-425-18344-1. 
  8. ^ Eykelhof, Paula; Macomber, Debbie. Romancing the Store. Publishers Weekly. 2006-07-31 [202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1). 
  9. ^ Associated Press. Romance writers stress more than just passion. Star-News. 1984-07-01 [202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3). 
  10. ^ Maryles, Daisy. Behind the Bestsellers. Publishers Weekly. 2000-06-19 [202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4). 
  11. ^ 11.0 11.1 11.2 Bellafante, Ginia. A Romance Novelist's Heroines Prefer Love Over Money.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8-23 [2020-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