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科的領導人
潘科的領導人(德語:Pankower Machthaber)是一個德語詞彙,指代的是居住在東柏林潘科區的東德領導層,多由西德媒體在1950年代使用。
歷史
潘科的下申豪森區曾是戰前德國的政治中心之一,二戰結束後國防軍無條件投降,蘇聯紅軍佔領了申豪森宮及附近的街區,將原居民驅離,並將其設為禁區。蘇聯紅軍的軍官和烏布利希等自莫斯科流亡的德國共產黨高級官員移居至此。1949年後,美麗堡更成為了東德首任總統威廉·皮克的官邸。[1]
東德領導人多居住在馬雅可夫斯基環路上,亦有約翰內斯·貝歇爾、漢斯·法拉達和阿諾爾德·茨威格等東德作家在此居住。該地被嚴格把守,僅有特殊人群可以通過入口進入。另外成立了專門機構負責該地居民的生活和安全保衛工作。[1]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2號:東德政府國賓館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12號:洛特·烏布利希在1973年瓦爾特·烏布利希去世後的居住地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28/30號:露特·烏布利希和瓦爾特·烏布利希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29號:威廉·皮克,後期成為了東柏林市的國賓館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34號:約翰內斯·貝歇爾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46/48號:奧托·格羅提渥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47號:波蘭大使館,現為波蘭科學院駐柏林歷史研究中心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50號:海因里希·勞
- 馬雅可夫斯基環路58號:埃里希·昂納克
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亦居住在馬雅可夫斯基環路。
西德媒體在1950年代常以潘科指代東德領導層,意在表現出東德領導人和普通東德居民間的差異,並以官邸的重兵把守反映領導人和居民間的矛盾。
1956年匈牙利事件發生後,東德領導層擔心東德發生類似的事件,故決定遷居到居民較少的地方。1961年,東德領導人全部遷居到在萬德利茨建立的森林官邸,此地以圍牆環繞,路口設置有檢查站。
1973年,瓦爾特·烏布利希去世後,露特·烏布利希希望搬回潘科居住,然而她未能回到原居住地,而被安置在馬雅可夫斯基環路12號。
1980年代,在潘科曾舉行針對軍備競賽的示威活動。該地亦是1989年-1990年東德巨變期間的重要會場。
紀念
當代歷史研究中心、潘科文化教育辦公室和潘科博物館協會在美麗堡舉辦有潘科歷史的展覽,展出圓桌會議和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