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國郵政

滿洲國郵政總局,是1932年至1945年滿洲國轄域內的郵政實體。

歷史

1932年之前,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東北三省設立兩個郵區:[1]

  • 遼寧郵區:郵務長為意大利米蘭人佛蘭克·巴立地(兼意大利駐瀋陽總領事)
  • 吉黑郵區:郵務長為英國人司密斯。
  • 熱河屬於河北郵區管轄
  • 旅大關東州租借地南滿鐵路附屬地的郵權,被日本控制。1904年日俄戰爭時,日本開始在東三省設立軍事通信服務。1906年9月1日戰爭結束,改為民用郵便局。1908年10月改稱通信管理局。1920年復改遞信局,並設通信講習所培訓郵電人員,還開辦了滿洲遞信協會雜誌。局所分為郵便局、郵便所、郵便代辦所,辦理匯兌、儲金和電報、電話業務。

1932年3月1日,滿洲國成立。1932年4月1日,滿洲國交通部長丁鑑修、交通次長平井出貞三派代表到遼寧郵政管理局接收,遭巴立地拒絕。滿洲國交通部準備學習日本遞信省,擬仿日制郵電合一。在日本內閣印製局印製了郵票和匯兌印紙,發給奉天、吉黑郵務管理局,命令從8月1日起發行使用、並使用「大同」年號;對中華民國郵政郵票和郵資明信片等,限期一個月內使用,年底前兌換完畢。巴立地建議中華民國交通部郵政總局停辦遼寧和吉黑兩郵區郵務,在東北的3600多名郵政員工撤退內地。1932年7月23日中華民國交通部對東北開始實行全面郵政封鎖,停止各局工作,並令全國各局停收寄往東北一切郵件匯兌;同時佈告運歐郵件,原由東北發西伯利亞郵路改為由海道寄出;全體員工撤入關內。上海郵政總局於7月23日晨,奉中華民國交通部令,封鎖東北郵政。河北省郵政管理局23日通令各局,暫時停辦東北三省郵局一切業務:

「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將該三省郵局一切業務暫時停辦,所有開發該三省各郵局之匯票應予停止,其由該三省各局開發之匯票亦予停付。應由匯銀人向發票局領回原匯款項,其寄往東三省各地之各種郵件及包裹,亦自本日起停止收寄。

1932年7月25日,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黃紹竑發表官方英文宣言,封鎖東北郵政;交通部郵政總局以法文向萬國郵政聯盟致電:[2]

「日本政府嗾使其所屬傀儡政府,派遣郵務人員(其中大部分為日本人)以武力奪據當地及東三省各郵政機關之財產,並強迫各該郵政機關使用其傀儡國之新郵票,破壞中國郵政之統一,致各該郵政機關陷於不能執行職務之地位。中國郵政總局鑑於此種特殊情形,不得不請貴署轉達國際郵聯。茲遵倫敦《國際郵政公約》第二十七條之規定,所有東三省發行之郵票,未經中國郵政管理局核准,絕對不能承認。凡信件或包裹貼用此項郵票者,當照欠資辦理。特此查照。」

1932年7月25日下午,滿洲國交通部郵政司司長藤原保明(1932年6月由日本遞信局監察官改任滿洲國郵政總辦)強行接收遼寧郵管局,發行新郵票,開始辦公,遼寧郵管局轄區增加了熱河省;7月26日發行郵票。吉黑郵管局也於8月1日被日滿接收。

由於中華民國郵政拒絕接收帶有「滿洲國」字樣的一切郵件,關內外通郵中斷。國際間由東北與蘇聯西伯利亞相聯的郵路亦中斷。日本利用滿鐵附屬地郵便局與關內通郵。萬國郵聯通過決定不涉及承認滿洲國而單純通郵。1933年5月31日中日簽訂《塘沽協定》,結束了長城抗戰雙方軍隊的交戰。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到北平同南京國民政府的代表黃郛何應欽談判《塘沽協定》善後問題時,要求中國指派代表談判關內外「通車通郵」問題。1934年4月11日蔣介石與汪精衛、行政院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南昌行營密商後決定,關內外「通車、通郵可相機進行」,但「決不能有承認『滿洲國』的表示」。[3]1934年9月,南京國民政府派出髙宗武余翔麟為代表,與關東軍「囑託主席委員」藤原保明代谷勝三在北平談判關內外通郵問題。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次長唐有圭在最後時刻奉命北上妥協,終於在1934年12月14日達成了《關於關內與關外通郵辦法的記錄》9條、《關內外通郵辦法諒解事項的記錄》7條、《處理出進山海關、古北口郵政匯兌暫行辦法》。[4]1935年1月1日,退休郵員黃子固與河北郵務長簽訂合同,由民間身份的「匯通轉遞局」承轉進出山海關、古北口的郵件、包裹、匯款。1935年1月10日「匯通轉遞局」正式運轉,關內外實行通郵,2月1日互通包裹與匯兌。大矢博三設計了以蘭花紋章和白山黑水為圖案一套四枚的對偶票,票面沒有「滿洲帝國」字樣,但這兩種圖案暗喻滿洲國皇帝和國土。尤其是通郵二版郵票,把「滿洲帝國郵政」文字壓進郵票紙里(即水印厚絹紋紙)。[5]1941年8月21日,「匯通轉遞局」結束。[6]

1937年7月,滿洲國交通部郵務司改為滿洲國郵政總局,掌管郵政、小包裹、儲金、匯兌、轉賬、郵政生命保險、日本委託業務及對電信業務的監察。1937年11月5日日本政府與滿洲國政府締結《關於在滿洲國治外法權之撤廢及南滿鐵路附屬地行政權之移讓條約》及附屬協定與有關附屬業務協定,把日本在東北所享有的治外法權(即領事裁判權)予以作廢,並把南滿鐵道附屬地所行使的通信行政權與警察、產業等各項行政權一併移交給滿洲國政府接管。新京郵便局和日本新京郵便局合併,改為「新京中央郵政局」 ,局長日本人金伯善助。旅順大連郵政機構為日本遞信局管理,不在移交之中。

郵政人員共分6類:理事官、事務官、技正、技士、僱員、傭人。郵政員工2350餘名,其中日人420名,韓人200餘名,白俄60餘人,其餘的是滿州國人。信差郵役等月薪為20元,郵務佐40元,郵務官50元。

從1932年7月26日至1945年5月2日,滿洲國共發行37套159枚郵票。計普通(包括加蓋改值)、通郵(包括加蓋改值)、紀念(包括加蓋)、航空、賀年郵票。[7]

8月15日滿洲國滅亡後,航空郵路、火車郵路全部阻斷。[8]中華民國郵政總局於1945年11月17日接管了滿洲國郵政,成立「郵總駐長春辦事處」,下轄遼寧、錦州、吉林等郵區分設郵政管理局,並於1946年2月開始發行東北貼用的郵票。

  • 遼寧郵政管理局:1946年2月11日在瀋陽成立。至1946年10月鼎盛時設瀋陽、新民、遼中、撫順、遼陽、鞍山、海城、大石橋、營口、本溪、鐵嶺、法庫、蓋平、復縣、莊河、岫巖、安東、鳳城、寬甸等市縣郵局。1948年5月,交通部在瀋陽設立東北軍郵總部,管轄軍郵局36所。1948年7月6日,轄區只剩下郵局14所,交通部下令撤銷遼寧郵政管理局,由瀋陽市郵政局管理。
  • 錦州郵政管理局:1946年2月1日成立。鼎盛時設有錦西、興城、綏中、黑山、義縣、彰武、阜新、東阜新、盤山、台安、北票、朝陽、建平、凌源、建昌、承德等市縣郵局共54所。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後,僅剩下錦州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郵局9所。1947年12月10日,交通部下令撤銷錦州郵電管理局,改設錦州一等局,隸屬於遼寧郵政管理局。
  • 吉林郵政管理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解放區接收了滿洲國郵政的分支機構,設立了「人民郵政」,如1945年11月在瀋陽成立遼寧郵政管理局,1948年9月1日在瓦房店與遼寧省電話電報管理局合併為遼寧省郵電管理局,1948年11月5日遼南地區與全東北開始通郵,1949年1月1日遼寧省郵電管理局遷駐瀋陽市。[9]

參考文獻

  1. ^ 《中國近代郵電史》 人民郵電出版社
  2. ^ 《中國郵政簡史》,商務印書館
  3. ^ 段智峰:「關內外通車通郵交涉期間的蔣汪互動」,《歷史教學》 2013年05期
  4. ^ 《高宗武回憶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頁。
  5. ^ 《偽滿洲國郵政票品目錄》丁士民編著
  6. ^ 張榮傑:「封郵與通郵: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對東北郵政的兩難抉擇」,《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9月,第30卷第5期,第101-110頁。
  7. ^ 《毋忘國恥——從偽滿洲國郵票看日本侵華罪行》,人民郵電出版社
  8. ^ 《中國的郵驛與郵政》 人民出版社
  9. ^ 《遼寧集郵志1987-1996》,第一章 郵政沿革 第二節 近代郵政 四、解放區、國統區郵政 1、遼寧解放區人民郵政 (1)遼寧人民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