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地龍滬語中對於棚戶區和居住於棚戶區內的窮苦民眾的統稱。[1]

曾經居住於上海潘家灣地區的「滾地龍」

簡介

20世紀40年代,由於戰爭自然災害等因素,一批批農村人口從安徽蘇北以及山東等地不斷流入上海境內。[2]因生活困苦,這些人往往無法在上海購置土地房屋,於是便就地取材用泥巴、茅草、竹竿、廢棄木材、碎磚、帳篷等材料搭建非常簡易的臨時住所。[3]這類臨時住所通常僅有1米餘高,呈隧道狀且無窗,出入形同鑽洞,故而被稱之為「滾地龍」。[4]棚戶區內居民多以拾荒、踏三輪車為業,居住環境惡劣,生活十分貧困。「滾地龍」一度散佈上海各個角落,但以閘北區蕃瓜弄為最多。[5]

相關閱讀

參考資料

  1. ^ 孫衛國; 錢德敏; 朱仰東; 陳劍華. 《南市区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7: 1046. 
  2. ^ 仲富蘭. 《上海六千年》. 中國圖書. 2018. 
  3. ^ 趙剛印. 《改革开放成就上海》. 中國圖書. 2018. 
  4. ^ 王立民. 《中国租界法制初探》. 中國圖書. 2016. 
  5. ^ 殷關福; 張永岳. 《上海房地产业发展史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