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區

河套灌區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一個灌區,其水源為黃河。灌區設計面積773.3萬畝,實際面積為431.7萬畝,進水閘設計流量為620立方米每秒。[1]2019年被國際灌排委員會英語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選入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2]

歷史

旨在解決河套地區引黃灌溉和排水問題的「五七規劃」面世,正式推薦河套灌區實行「一首制」引水方案:在黃河幹流河道上建設一座攔河閘,將黃河水位提高,有計劃、可控制地引向灌區,實現農牧林業的適時適量用水,同時改造利用烏加河河道將其作為引黃灌溉的總排乾溝。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與總幹渠工程經水利部批准立項,於1958年、1959年相繼開工。1961年5月,三盛公水利樞紐建成。

按照「五七規劃」中的設計,總幹渠寬度應為200米左右,需完成的土方量高達5800萬立方米。水利技術員康玉龍提出:將原寬度200米的渠寬修改為50米,水引來後水流就可以把渠寬衝到200米以上。僅修改這項設計,可減少土方量一半以上,使開挖總幹渠成為可能。接下來的幾年裏,從磴口前旗三湖河的四大分水樞紐工程相繼建成。1967年6月,河套灌區輸水大動脈的總幹渠工程全線竣工通水。從磴口縣三盛公水利樞紐所引的黃河水可以通過總幹渠一直流淌到臨近包頭的三湖河灌域土地。總幹渠被稱作「二黃河」。全長230km。每年引入黃河水50~60億立方米,河套灌區的灌溉面積由354萬畝增加到570餘萬畝,此後又逐年增加到1026萬畝,清淤土方勞動工日每年減少150萬個。

1975年11月3日開始,巴盟盟委第一書記李貴帶領15萬幹部群眾歷時70天對陰山腳下因淤堵而廢棄的總排乾溝進行了大規模大範圍的疏浚挖通。全長248km。年排水4-5億噸,排鹽量120-130萬噸。

參考資料

  1. ^ 中国灌溉面积5万hm2以上的灌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2012-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9) (中文(簡體)). 
  2. ^ 第六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公布:我国两处灌溉工程入选. [2019-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