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文主義

对自己的民族、国家或性别有过度的优越感而歧视或贬低其他团体的思想。多指民族沙文主义

沙文主義(法語:chauvinisme ; 英語:chauvinism)原指極端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現在沙文主義定義為「認為自己的群體或人民優越於其他群體或人民的非理性信念」[1]。也因此,沙文主義者會將自己的群體或人民視為獨特的,而將其他的群體或人民視為平庸的[1]

由來與定義

詞源是拿破崙手下的一名(可能為文藝上杜撰的)士兵尼古拉·沙文,他由於獲得軍功章對拿破崙感恩戴德,對拿破崙以軍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熱崇拜[2]。而「沙文主義」這個名詞則首先出現在法國的一部戲劇《三色帽徽》中,以諷刺的口吻描寫沙文的這種情緒。後來這個詞被廣泛應用,如大國沙文主義、民族沙文主義等,還曾被女權運動的領袖用於「男性沙文主義」(相當於漢語中的「大男人主義」)。對於沙文主義表示好戰情緒的義項,英語中有一個對等的詞叫作Jingoism英語Jingoism[3][4][5]。今日的沙文主義已經擴展到了對任何群體的不當偏愛和過度奉獻,並尤其頻繁地用於因某群體看不起局外人或者敵對勢力時[2][6][3]

美國籍猶太裔學者路德維希·馮·米塞斯認為,「沙文主義」與「民族主義」,兩者在定義上,是存有差異而不應被混淆的。易言之,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而在兩者之間,也並非是必然相連。他認為,沙文主義,是一種性格,或是心性,它不會導致行為;民族主義,在一方面為推薦某種行為的學說,而在另一方面則為完成這種行為的政策。[7]

極端民族主義

在19世紀時,歐洲各國興起民族主義,提倡擁有共同文化、語言及歷史的民族建立屬於他們的國家,於是多個民族發動了獨立運動,成功擺脫外族的管治,建立統一及獨立的民族國家。例如比利時脫離荷蘭的統治,在1831年取得獨立普魯士德意志邦國)先後打敗丹麥奧地利帝國法國於1871年建立統一的國家。

但是,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歐洲列強為了增進自身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價,試圖加強自己在歐洲及全世界的影響力,從而令這種擁護自己民族的情緒變質,成為一種危險的愛國主義,譬如納粹主義

現今典型的極端民族主義有包含美國的美國例外主義阿拉伯國家基本教義派馬來西亞馬來人至上觀念、伊朗什葉派本位主義、中國大漢族主義、日韓右翼民族主義、南非波耳人種族隔離制度等,這些思想概念也常被認為與沙文主義有關聯[8][9][10]

政治學家漢娜·阿倫特1945年將沙文主義描述為:

沙文主義是國家概念中幾乎自然的產物,它直接源自「國家使命」的舊觀念……[一個]國家的使命可以被解釋為將其光輝帶給其他沒有國家使命的民族。只要這個概念沒有發展為沙文主義的意識形態,並停留在民族或者民族自豪感的模糊領域,它就常常演變為對落後人民福祉負有的高度責任感[11]

大國沙文主義

大國沙文主義原指極端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愛國主義(因此也是一種民族主義),如蘇聯發起的冬季戰爭阿富汗戰爭,日本挑起的甲午戰爭侵華戰爭等。有時也特指大國為保護自身利益犧牲小國利益,如前蘇聯「東方戰線」的成立。

如今其含義也囊括其他領域,主要指盲目熱愛自己所處的團體,並經常對其他團體懷有惡意與仇恨,威脅訴諸武力等。大國沙文主義者一般都是對自己所在的國家、團體、民族感到驕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國家、民族和團體。

男性沙文主義

男性沙文主義,是一種認為男性必定優於女性理念。此外,男性沙文主義亦包括認為男性優於女性是因為男性擁有陽具

男性沙文主義常見於父權社會中的家庭,例如伊斯蘭教穆斯林社會,丈夫父親權力是至高無上的,妻子和孩子應該要絕對服從。

在阿拉伯部落傳統(非伊斯蘭教義)之中,父親還可掌握女兒的生殺大權 - 名譽殺人(以維持名譽為由,殺死被強暴或行了未婚性行為的女兒)。同樣基於同態復仇的部落傳統,如果女兒失貞,其監護人有權強暴對方家族女性親屬。

民族沙文主義

民族沙文主義及沙文主義,民族沙文主義奉行極端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愛國主義。因此民族沙文主義也是民族主義的一種。

另見

參考文獻

  1. ^ 1.0 1.1 Macmillan., Palgrave. Global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15. ISBN 9781137349262. OCLC 979008143. 
  2. ^ 2.0 2.1 Chauvinis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9). 
  3. ^ 3.0 3.1 Chauvinism.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4. ^ Jingois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5-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 
  5. ^ Jingoism & Chauvinism. Word Histories. [2015-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6). 
  6. ^ 15 Words You Didn't Realize Were Named After People. Grammar Girl. [2020-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7. ^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作,謝宗林譯. 《全能政府:極權國家與總體戰爭的興起》. 臺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22: 頁257. ISBN 9786263431447 (中文). 
  8. ^ Charles Murray. The End of American Exceptionalism?. 《全球主義者雜誌》. 2014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7). 
  9. ^ Mansoor Moaddel; Stuart A. Karabenick. Religious Fundamentalism in Eight Muslim‐Majority Countries: Reconceptualization and Assessment.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2018. doi:10.1111/jssr.12549. 
  10. ^ V. A. Krivcov. Maoism and Great-Han Chauvinism of the Chinese Bourgeoisie. 1974* [2012-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11. ^ Arendt, Hannah. Imperialism, Nationalism, Chauvinism. The Review of Politics. October 1945, 7 (4): 457. doi:10.1017/s0034670500001649.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