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虹(1908年7月2日—2007年7月12日[1]),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外交官,末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任內經歷了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

沈劍虹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外交官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08-07-02)1908年7月2日
 大清江蘇省松江府寶山縣(今上海市虹口區)沈家灣
逝世2007年7月12日(2007歲—07—12)(99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籍貫上海市
國籍 大清(1908年-1911年)
 中華民國(1912年-2007年)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學歷
經歷

生平

早期背景

1908年,沈劍虹生於上海蘇州河北虹口沈家灣,父親與友人合股開設磚瓦廠,收入不豐,籌措子女學費時有困難。讀完光華附中後曾以翻譯餬口,後靠在高中畢業,進入郵局工作的大哥資助,先就讀滬江大學,再轉學到北平燕京大學。曾在上海英文報大陸報服務,總主管是董顯光。工作兩年後,就讀密蘇里大學新聞研究院。

進入新聞圈

1936年1月返華,經董顯光介紹,進入由蕭同茲主持之中央通訊社,擔任英文部編譯。1937年淞滬戰爭爆發前,奉調至上海分社工作,後至武漢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擔任英文編撰科科長。1938年10月下旬,隨處西撤於11月中旬至重慶。1939年與魏惟儀(魏景蒙之妹)結婚。1943年外放赴美主持國際宣傳處駐金山辦事處。1947年,國際宣傳處改組為行政院新聞局,出掌主管國際宣傳的第二處處長職。1948年12月,奉派前往香港行政院新聞局設立辦事處。

短暫離開公職

中華民國政府遷廣州成都臺灣,新聞局解散,離開公職。先後在香港中國郵報英文虎報、麗的呼聲有線廣播電台工作,先後七年,直到1956年。

總統府秘書

1956年,經陶希聖介紹,出任總統府秘書,為蔣介石翻譯《蘇俄在中國》一書為英文。在工作上接待過多位訪華的重要賓客,包括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等人。

行政院新聞局長

1961年出任新聞局長。

外交官生涯

1966年出任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大使。1968年回國任外交部次長,1971年出任駐美大使。

1971年夏天,沈劍虹赴美就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並與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見面,當時基辛格曾當面表示美國絕對會堅定地支持中華民國。然而,基辛格在同年訪問巴基斯坦時,以腹痛為名取消原定的公開活動,暗中前往北京周恩來會面,秘密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時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的沈劍虹完全不知情。在同年10月的聯合國大會中,通過了「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2]

決議前時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的周書楷已宣佈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然而在紐約發生的這些重大事件,在華盛頓的沈劍虹全然不知情,他是通過電視才得知這些事件,顯見當時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外交管道所發生的嚴重問題。

任職駐美大使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在上海簽訂上海公報,沈劍虹完全無能為力。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美國雙方之間進行了更多的交流,包括繼任的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訪華、鄧小平訪美,對此,沈劍虹都只能概括承受。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正式建交;沈劍虹黯然地離開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降下中華民國國旗,返回台北。他成為中華民國最後一位正式官銜為特命全權大使的駐美大使,而後駐美大使的職務由駐美代表取代。

總統府國策顧問

1979年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回台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榮譽

中華民國勳章獎章

著作

  1. 《使美八年紀要》,1981年完成[1],為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時期的回憶錄
  2. 《半生憂患》,為回憶個人外交及新聞工作點滴的個人文集。

參看

參考資料

  1. ^ 1.0 1.1 存档副本. [2007-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8). 
  2. ^ 存档副本.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9). 
  3. ^ 總統令. 總統府公報 (總統府第三局). 1966-10-14, 第1792號: 1頁 [2021-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7). 
前任:
沈錡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
1961年—1966年
繼任:
魏景蒙
前任:
周書楷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1971年—1979年
繼任:
夏功權
中華民國駐美代表
中國駐美國大使
1971年—1979年
繼任:
柴澤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美國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