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 (人物)

江永(1681年8月30日—1762年4月6日),字慎修安徽省婺源縣(今屬江西省江灣村人。清朝經學家音韻學家數學家

生平

康熙二十年七月十七日(1681年8月30日)生,自幼讀書過目不忘,康熙時生員。博學深思,[1]經書、小學、典章、制度、地理、鐘律等無一不精,以考據見長,致力於十三經註疏,尤精於三禮,於《易經》發明三十六宮說。康熙六十年(1721),撰成《禮書綱目》一書。《禮書綱目》在乾隆初被禮館徵集,江永因此名聲大噪。乾隆五年(1740)遊歷北京,但是「性頗畏風塵勞攘,足不出戶。」當時方苞三禮館總裁,「素負其學,及聞先生,願得見,見則以所疑《士冠禮》、《士昏禮》中數事為問,先生從容置答,乃大折服。」[2]此次進京,江永亦初次與梅文鼎之孫梅瑴成結交。江永在天文學繼承了梅文鼎的觀點,承認地圓說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他不同意梅文鼎等人持西學中源說的立場。

乾隆十一年三月,江永受邀講於紫陽書院。有弟子戴震[3]江永曾寫信告訴戴震曰:「馳逐名場,非素心。」

乾隆十七年秋,戴震經汪松岑的介紹,前往不疏園教課汪梧鳳之子汪灼,次年戴震亦介紹江永來此講學七年。在此完成4部重要著作《算學》、《鄉黨圖考》、《律呂闡微》和《古韻標準》。

乾隆二十七年三月十三日(1762年4月6日),江永去世,戴震整理江氏遺著,並作《江慎修先生事略狀》。朱筠督學安徽時,以江永從祀朱子於紫陽書院

著有《周易疑義舉要》,對先秦名物加以考釋,其中《考工記》二卷,頗多創見,《禮書綱目》搜集散見經傳雜書中的古代禮樂制度,以補正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又精於音理,注重審音,撰《古韻標準》,定古韻為十三部,《音學辯微》、《四聲切韻表》,闡明等韻學及韻書中分韻的原理。另有《近思路集解》、《鄉黨圖考》、《律呂闡微》、《深衣考誤》、《群經補義》等書,其學以考據見長,開皖派經學研究的風氣。著述多收錄於《四庫全書》,其著作被四庫館采入者凡16種,共166卷。

註釋

  1. ^ 姚鼐序江永《鄉黨文擇雅》,稱江永「博學精思」,「生則學者師焉,沒而配食朱子」。
  2. ^ 戴震:《江慎修先生事略狀》
  3. ^ 余英時稱:「東原與慎修間的關係,為清代學術史上一大公案,自來尚無滿意之解答。」戴震從學於江永並無疑問。但江、戴首晤的時間,歷來爭論不斷。段玉裁晚年所撰《戴東原先生年譜》,將江、戴首晤於爲乾隆七年(1742)。戴震著書凡引江永之說,一般稱「同郡老儒江慎修」。有人以為戴震是「背師盜名」。魏源在《書趙校水經注後》一文中說:「戴為婺源江永門人,凡六書三禮九數之學,無一不受諸江氏及戴名既盛,凡己書中稱引師說,但稱為『同里老儒江慎修』而不稱師說,亦不稱先生。其背師盜名,合逢蒙、齊豹為一人。」胡適則寫《戴震對江永的始終敬禮》一文,極力為戴震辨誣。

參考書目

  • 《江愼修先生事略狀》,戴震《戴東原集》卷十二,《四部叢刊》影印經韻樓本。
  • 《江先生傳》,錢大昕《潛研堂集》文集卷三十九,清嘉慶十一年刻本。
  • 《江慎修永傳》,余廷燦《存吾文稿》,清咸豐五年雲香書屋刻本。
  • 《江先生傳》,劉大櫆《海峰文集》卷六,清刻本。
  • 《江愼修先生墓誌銘》,王昶《春融堂集》卷五十五,清嘉慶十二年塾南書舍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