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攻宋之戰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圖謀中原霸主,被楚成王在泓水之戰打敗。晉文公時,楚國攻打宋國,晉國援救宋國,在城濮之戰擊敗楚國,奠定了晉國的霸業。晉楚爭霸,晉國與楚國進行長達八十餘年的爭奪宋國的戰爭。宋國、鄭國都在楚國中原爭霸的道路上,但是鄭國經常投降,宋國卻常常堅守,因此當時稱為「鄭昭宋聾」。而宋國的堅守卻得到了晉國和楚國的尊重,前579年、前546年,兩次晉楚弭兵之會,都是宋國發起主導的。
過程
宋聯齊抗楚
前656年,齊桓公率領中原諸侯齊國及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魯國、曹國、邾國八國,討伐蔡國。楚成王援救蔡國,齊楚兩國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區)會盟。前645年,楚成王討伐徐國,齊桓公會合魯國、齊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七國國君結盟,討伐楚國盟國厲國救援徐國。徐國在婁林之戰被楚軍所敗。
楚成王伐宋
齊桓公去世後,宋襄公想要建立霸權。前639年春,宋襄公邀楚成王、齊孝公在宋邑鹿上(今安徽省阜陽市南)會盟,楚成王假意擁護宋襄公為霸主。同年秋,宋襄公召集楚成王、陳穆公、蔡莊侯、鄭文公、許僖公、曹共公等在宋國的盂邑(在河南省睢縣西北)盟會,楚成王在盂邑拘捕宋襄公,並攻打宋軍。冬,宋襄公獲釋歸國。前638年,宋襄公聯合衛國、許國和滕國討伐臣服楚國的鄭國。鄭求救於楚,楚成王率師在泓水之戰宋國,宋襄公受傷,次年身故,宋國和楚國講和。前636年,晉文公即位後,宋國背離楚國而靠攏晉國。前634年冬,楚國的令尹子玉、司馬子西率軍攻打宋國,包圍緡地(在山東省金鄉縣東北)。次年,楚成王又集合陳國、蔡國、鄭國、許國攻打宋國,最終晉國前來救援,爆發了前632年的城濮之戰。晉國戰勝楚國,稱霸中原,宋國成為晉國的盟國,以對抗楚國[1]。
楚莊王伐宋
前599年六月,晉國率領宋國、衛國、曹國等諸侯的軍隊進攻鄭國,講和以後回國。冬,楚莊王進攻鄭國。晉國的士會再去救援鄭國,在潁北之戰(今河南省禹州市北)趕走了楚軍。前598年,楚國的左尹子重襲擊宋國,楚莊王在郔地等待。令尹孫叔敖在沂地築城,調配擔當,工程三十天就完成。前597年,楚莊王在邲之戰擊敗晉國後,冬,攻打宋國的附庸國蕭國。宋國華椒聯合蔡國去救蕭國。蕭國囚殺了熊相宜僚和公子丙。楚莊王大怒,滅亡了蕭國。因為宋國曾救援蕭國,前596年夏,楚莊王進攻宋國。前595年,楚莊王派遣申舟到齊國聘問,要求他不要向宋國借路。宋國的華元認為申舟瞧不起宋國,於是就殺了申舟。九月,楚莊王發兵攻打宋國,晉國因三年前邲之戰吃了敗仗,不敢救援宋國,晉景公派遣解揚到宋國去,讓宋國不要投降楚國。宋國被逼到互相交換兒子吃,拆開屍骨燒來做飯都不肯屈服。次年五月,楚軍準備撤退,申叔時建議在城外修房子、使耕種者歸,宋國信心喪失,通過華元夜見楚國司馬子反的方式,楚宋訂立了合約「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從此宋國倒向楚國[2]。
楚共王伐宋
前579年,宋國華元促成第一次弭兵之會。鄢陵之戰後,楚宋失和。前573年六月,鄭成公會合楚共王一起進攻宋國,佔領了朝郟。楚國子辛、鄭國的皇辰入侵城郜,佔取幽丘。一起進攻彭城,送回了宋國逃亡到楚國的大夫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用三百輛戰車留守,然後回國。十一月,楚國的子重救援彭城,進攻宋國。晉悼公領兵救宋。在靡角之谷和楚軍相遇,楚軍退走回國[3]。
前572年正月,晉國糾合諸侯聯軍包圍宋國彭城,魚石等人以彭城向晉國投降。同年秋,楚共王派子辛救援鄭國,入侵宋國的呂地和留地。鄭國子然入侵宋國,佔取了犬丘。前571年春,楚國命令鄭國攻打宋國。
前563年六月,楚國的子囊、鄭國的子耳進攻宋國,軍隊駐紮在訾毋(今河南省鹿邑縣南)。六月十四日,包圍宋國,攻打桐門。八月十一日,楚鄭聯軍攻克蕭地(今安徽省蕭縣西北)。十月十四日,鄭國西宮之變,子駟、子國、子耳被殺。這場戰爭引起了晉悼公三駕伐鄭之役,鄭國服從晉國。楚國無力爭鄭,前561年冬季,楚國子囊、秦國庶長無地聯合進攻晉國的盟友宋國,軍隊駐紮在楊梁(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南),以報復晉國的得到鄭國。前546年,宋國向戌促成第一次弭兵之會[4]。
華氏之亂
前521年,宋國華氏之亂,華登到楚國請求出兵。楚國的薳越率軍迎接華氏,薳越對宋元公假以辭令,請讓楚國處理亂臣華亥、向寧等,宋元公沒有同意,結果,宋軍、齊軍把華氏打得大敗。前520年二月廿一日,在楚平王的保全下,宋國釋放華亥、向寧、華定、華貙、華登、皇奄傷、省臧、士平逃亡楚國[5]。
戰國時期
楚惠王時,楚國北擴滅亡蔡國、杞國、莒國,想要進攻宋國,被墨子阻止。前424年,宋悼公不堪於戴氏在國內專權,親自去朝見楚簡王。楚國為了爭奪宋國派莫敖陽為北擴,在連堤之戰敗於晉國,宋國政權也被戴氏所取。這次戰役不見於傳世文獻,《清華簡·系年》有記載。宋王偃時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前286年,齊滅宋之戰,齊湣王聯魏國、楚國攻宋國,宋王偃戰敗,死於溫,宋國滅亡。
註釋
參考文獻
-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二十八、卷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