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
林森[2](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字子超,別號長任,又號天波,晚號青芝老人,中華民國政治人物[3]。福州府閩縣(今福州市閩侯縣祥謙鎮)人。1932年至1943年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4]。
林森 | |
---|---|
中華民國第3任國民政府主席[1] | |
任期 1931年12月15日—1943年8月1日 | |
軍委會委員長 | 蔣中正 |
前任 | 蔣中正 |
繼任 | 蔣中正(代理,後真除) |
中華民國臨時參議院議長 | |
任期 1912年1月29日—1912年4月8日 | |
副議長 | 陳陶遺 王正廷 |
前任 | 吳景濂 |
繼任 | 吳景濂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閩縣 | 1868年2月11日(
逝世 | 1943年8月1日 中國重慶市 | (75歲)
死因 | 車禍 |
墓地 | 中國重慶市沙坪垻區林園(林森墓) |
國籍 | 中國 |
政黨 | 中國國民黨 |
配偶 | 鄭氏(早逝) |
生平
1868年生於福建省福州府閩縣尚幹鄉鳳港村(今屬祥謙鎮)[5]。1877年入美國教會學校培元學校,1881年考入鶴齡英華書院,1884年任職台北電報局,臺灣割讓後在台參加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組織地雷隊與日軍作戰,台灣被日軍完全佔領後回到福州[6][7][8]。1902年到上海江海關任職,其間參加反清活動,並於1905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任江西九江軍政府民政長。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臨時參議院議長。南北議和,中央北遷之後,1913年4月當選為首屆國會全院委員長。11月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1917年隨孫中山從上海南下廣州,任廣東非常國會議員、護法軍政府外交部長,任內聘鄭祖蔭為秘書。1921年任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1923年任大本營建設部部長。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25年11月與鄒魯等在北京西山召開國民黨四中全會,即「西山會議」,任西山會議派的「中央執行委員兼海外部部長」。寧漢合流後,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立法院副院長。1931年起任國民政府主席,長達12年之久。由於林森在政治路線上一向和蔣相左,昔年與古應芬、鄧澤如、蕭佛成等聯名發表「彈劾蔣中正電」,稱「蔣氏猜忌為心,陰險成性,總理以其長軍旅,畀以練兵之任,未及期年,總理逝世,迭乘時變,竊奪軍權,浸而盤踞中樞,把持國柄,潛植羽翼,威脅老成。諸同志仰總理之遺志,急國家之危難,慶其才勇,降心相從。乃瀕年以來,不知斂抑,肆虐愈深,為禍滋甚。」幾近辱罵之語句,對蔣中正可說是相當不屑。所以林森的當選只是政治妥協的結果,並未掌握實權,被視為虛位元首,實權掌握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手上。
1931年2月底,林森以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兼立法院副院長身份出訪菲律賓、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國,慰問華僑、察國民黨黨務並募捐籌建中央黨部。7月結束視察,在瑞士日內瓦度假數月,於10月返抵南京。12月15日被推選為國民政府代理主席,1932年1月1日正式就任。1937年5月9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巡視廣東軍政[9]:5422。
1940年3月30日至1940年11月28日,汪精衛國民政府遙奉在重慶的林森為國民政府主席,但林森本人不承認汪氏南京國民政府為合法的政府機構,且發表嚴正聲明痛斥汪政權。
1943年5月12日,林森在抗戰中的重慶搭車出行時,與美軍士兵駕駛的貨車會車,幾乎擦撞,司機為了閃躲貨車,讓車撞上了一棵路樹,林森腦部受創,引發腦溢血。8月1日逝世,享壽75歲,安葬於重慶林園。1944年8月11日,國民政府令改福建省閩侯縣為林森縣,以紀念故國民政府主席林森[9]:7496。林森縣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復名為閩侯縣。
林森曾遊覽福建省連江縣的青芝山,並對當地景色為之着迷,故自號青芝老人,生前他在青芝山建有骨塔,期望死後葬在青芝山旁。但該骨塔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惡意刨墳破壞,直到1979年才得以修復。
1968年,適逢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百年誕辰,政府於臺灣臺北市介壽路旁公園鑄造與樹立林森銅像。[10] [11]1969年11月15日,由林森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統府秘書長張群主持銅像落成啟用典禮。[12]
紀念
中國大陸
福州
- 1944年因為國民政府為紀念林森主席的貢獻而將其家鄉——福建省閩侯縣改名為林森縣。1950年4月當地政府將之復名。
廣州
- 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內有林森的手植樹。
上海
南京
重慶
- 重慶大學A區的正門校名也為林森所題字。
洛陽
- 洛陽洛河上1937年8月建成林森橋。橋長380米,橋面寬6.9米,有9孔。1944年5月9日日軍進犯洛陽,國民黨第一戰區長官司令部所屬工兵13團團長方松齡於5月7日現場監督將林森橋炸毀,至今殘橋遺蹟尚存[16]。
台灣
以林森為名的道路在臺灣各處都能見到,就如同中山路與中正路,包含臺北市(林森北路、林森南路)、新北市板橋區(林森街)、新北市永和區、新北市汐止區(林森街)、桃園市桃園區、桃園市中壢區、桃園市龜山區、新竹市、新竹縣竹東鎮、苗栗縣苗栗市(林森街)、苗栗縣頭份市、臺中市、臺中市霧峰區、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員林市、南投縣竹山鎮(林森巷)、雲林縣虎尾鎮與土庫鎮(橫跨兩鎮)、雲林縣麥寮鄉、嘉義市(林森東路、林森西路)、臺南市、臺南市六甲區(林森街)、高雄市(林森一路、林森二路、林森三路、林森四路)高雄市鳳山區、高雄市甲仙區、高雄市仁武區(林森巷)、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九如鄉、屏東縣恆春鎮(林森路、林森巷)、宜蘭縣蘇澳鎮、宜蘭縣羅東鎮、宜蘭縣宜蘭市、花蓮縣光復鄉、花蓮縣花蓮市。
外部連結
- 李國祁:〈林森對辛亥革命及民國政治的貢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文獻
- ^ 重慶晚報; 新華網. 林森代表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手书“抗战必胜”. 新華網. 2010-06-08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中文(中國大陸)).
在中國近代史上,林森是一位不應該被遺忘的先賢。林森(1867-1943),福建人,早年加入同盟會,他是國民黨元老,曾任非常國會參議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於1931年12月22日宣佈下野,次日即由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再起,從而爆發了全國抗日戰爭。同年11月20日,林森以國民政府主席身份頒佈「正式遷都重慶」的命令,並率員於11月底抵達山城重慶。
- ^ 中新社. 福建首发三本书籍纪念辛亥元老林森. CCTV央視網. 2011-10-20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中文(中國大陸)).
中新社福州10月19日電(記者孫賢迅)時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林森評傳》、《林森與近現代中國》、《林森內傳》三本書19日在前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故鄉福州首發,以紀念辛亥革命元勛林森。林森1868年出生於福州府閩侯縣鳳港村,親歷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對民族的危難有着切膚之痛。正是基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責任感,林森義無反顧投身到反清革命的救國鬥爭中,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腐敗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立下汗馬功勞,可謂民國肇啟舉足輕重的元勛。
- ^ 人民網. 林森虚心纳谏买字画. 人民網. 2015-12-17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2) (中文(中國大陸)).
1931年12月23日,國民黨元老林森接替因「九一八」事變而下野的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擔任國民政府主席後,政府每月送他「廉敬」兩萬元。林森妻子早逝,沒有兒女,沒有別的嗜好,只愛收藏字畫。於是,每月這兩萬元就用來購買字畫。
- ^ 鲜为人知的民国主席:在职12年 官邸无卫生设备. 鳳凰網歷史. 2011-12-07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中文(中國大陸)).
林森,字子超,字號青芝老人,1931年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遭到各派反對被迫下野,之後蔣就將主席一職改為虛職,不負實際責任,隨後63歲的國家元老林森被推上了國民政府主席之位,任職直到1943年逝世為止,成為在職12年的國家元首。林森的官邸十分簡陋,如同普通民居,甚至沒有衛生設備,林森平易近人,每天步行上班,身着長袍馬褂,布鞋布襪,持手杖,附近的居民都認得他,但是林森並不是「無所作為」。他在「一·二八」淞滬抗戰後主持召開國難會議,強烈抗議日本承認「偽滿洲國」。
- ^ 南京日報(南京). 没有架子的“国府主席”林森. 網易新聞中心. 2011-09-05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1月14日) (中文(中國大陸)).
林森(1868年1月18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嘯余廬主人。福建省閩侯縣尚干鎮人。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着又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成為國民黨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人物。
- ^ 福州晚報. 林森在台湾的抗日斗争. 閩侯新聞網. 2015-08-24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0) (簡體中文).
3.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清政府辦事機構奉命撤回福建,林森沒有隨之回國,而是留下來投奔到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抗日隊伍;4.組織地雷隊,打擊日軍。
- ^ 广东政协网. 廣東政協網原創稿件. 2019-04-19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簡體中文).
林森沒有隨電報局撤回大陸,而是留在台灣,參加劉永福「黑旗軍」的地雷隊,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
- ^ 認識國家元首 - 林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失效連結],國史館
- ^ 9.0 9.1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 ^ 林故主席銅像 建在介壽公園. 聯合報. 1968-11-06.
台北市政府昨(五)日舉行工務建設督導會報,決定林故主席銅像建在介壽公園。
- ^ 林故主席銅像 設計案定下周討論. 聯合報. 1969-02-22.
北市介壽公園興建國府林故主席銅像的設計案,將於下星期的工務督導會報提出討論。台北市政府將與有關單位在介壽公園興建一座林故主席的銅像,現已由工務局着手設計。
- ^ 林森先生銅像 今天揭幕典禮. 聯合報. 1969-11-15.
前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銅像揭幕典禮,定今(十五)日上午十時,在台北市介壽公園舉行。
- ^ 林森公园开建. 閩侯新聞網. 2015-03-02 [2020-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 ^ 林森公园主体工程完工. 閩侯新聞網. 2016-12-12 [2020-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2).
- ^ 《重慶百科全書》. 林森——长眠于重庆林园的国民政府主席. 新華通訊社. 2005-08-04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4) (中文(中國大陸)).
林森(1867~1943)長眠於重慶林園的國民政府主席,字子超,號長仁,福建省閩侯人。1884年畢業於福州鶴齡英華書院,1902年考入上海江海關任職,組織福建學生會,當選為主席。1943年5月10日,他在接受加拿大駐華大使呈遞國書返回山洞寓所途中,因車禍頭部受傷,8月1日逝世。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並將他安葬於林園官邸傍。
- ^ 林森桥. 百度百科. 2022-04-15 [2023-05-12] (中文(中國大陸)).
參見
官銜 | ||
---|---|---|
中華民國國家元首 | ||
前任: 蔣中正 |
國民政府主席 第四任 (南京國民政府第三任) 1931年12月15日-1943年8月1日 |
繼任: 蔣中正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 ||
前任: 胡漢民 |
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 第二任(未就任) 1931年3月2日-1931年12月28日 |
繼任: 邵元沖副院長代理 正任:張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