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
李聚奎(1904年12月31日—1995年6月25日),原名李新喜,中國湖南安化縣蘭田(今屬漣源)西坪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之一。
李聚奎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部長 | |
任期 1955年7月 - 1958年3月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第三任政治委員 | |
任期 1958年3月 – 1960年4月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首任政治委員 | |
任期 1960年4月 - 1967年7月 | |
個人資料 | |
本名 | 李新喜 |
性別 | 男 |
出生 | 光緒三十年(1904年)11月25日 大清湖南省安化縣蘭田(今屬漣源)西坪村 |
逝世 | 1995年6月2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90歲)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語言 | 漢語 |
政黨 | 中國共產黨 |
效命 | 中國共產黨 |
軍種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
軍銜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上將 |
配偶 | 王惠穎 |
軍銜記錄
|
李聚奎參加平江起義,紅軍時期歷任紅五軍排長、中隊長、大隊長,紅三軍第三縱隊支隊長,第九師二十七團團長、師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參謀長。參加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參謀長,抗日先遣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決死第一縱隊副司令員、旅長兼太岳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任冀熱遼軍區參謀長,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執行處副處長,西滿軍區參謀長,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後勤學院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顧問。
生平
早年經歷
幼年讀過兩年私塾,10歲起開始干農活。1926年,李加入國民革命軍唐生智部工兵營,後隨部參加北伐。1928年,李跟隨彭德懷參加平江起義[1],任紅五軍十三師七團班長、排長,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任紅五軍中隊長。紅四軍主力向贛南出擊後,李聚奎隨紅五軍留守井岡山,參加第三次反會剿作戰。突圍時,帶領中隊搶佔有利地形堅守四晝夜,掩護五軍主力順利撤離。1929年夏,任五5軍第四縱隊八大隊大隊長。1930年1月,他隨黃公略到永新,參加組建紅六軍,先後任第三縱隊代理縱隊長、第四大隊大隊長、紅三軍第9支隊支隊長、第9師27團團長。在中央蘇區第二次反圍剿戰爭中,曾帶領傳令班乘夜間國軍混亂之際,抓獲100餘俘虜[2]。
1931年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戰爭後,李聚奎歷任紅8師、紅7師、紅9師師長。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爭中,率紅9師直插大龍坪,以極小代價全殲國軍52師師部和1個團,俘師長李明[3]。1933年,中央紅軍整編後,任紅一軍團一師師長,參與歷次反圍剿戰爭,並榮獲二等紅星獎章。1934年,李聚奎參加長征,率紅1師先後參加強渡烏江、攻佔遵義、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和佔領蘆山城等戰役戰鬥。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後,調任紅四方面軍紅三十一軍參謀長[4]。1936年,調任紅九軍參謀長,參與西路軍作戰。1937年2月,西路軍失敗後,隻身一人千里行乞返回延安。
抗日戰爭與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李被任命為八路軍129師386旅參謀長,赴山西參戰[5]。參與長生口戰鬥、神頭嶺戰鬥、響堂鋪戰鬥、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戰役。1938年,李聚奎任129師青年抗日游擊縱隊政治委員,改造投奔八路軍的段海洲部。後任魯西北先遣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指揮莘縣戰鬥,在魯西北開闢根據地。1940年,李聚奎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一縱隊副司令員,參與百團大戰。1942年,決死隊1縱隊改稱1旅,任旅長兼太岳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參與沁源圍困戰[6]。1944年,李被調回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抗戰勝利後,李聚奎任冀熱遼軍區參謀長,指揮古北口保衛戰[7]。1946年1月,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執行處副處長,12月調東北。1947年初,任西滿軍區參謀長,參與三下江南戰役和東北夏秋冬攻勢作戰。1948年4月任東北軍區後勤部參謀長兼西線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參與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部長,參與組織四野南下的後勤保障工作[8]。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中南軍區副參謀長[9]。1950年7月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負責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後勤工作。1952年,李奉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6月任院長。1955年7月,在大授銜前夕,調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部長[10]。1958年3月,李聚奎與余秋里對換職務,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政治委員[11],7月被授予上將軍銜。1966年4月,李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後在「文化大革命」受迫害。1977年12月,李復出任後勤學院政委,1981年7月退休,任中央軍委顧問兼中顧委委員。1989年,在六四事件中,李聚奎反對出動軍隊實行戒嚴[12]。
李聚奎是中共第七、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央軍委委員,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會委員。1995年6月25日,李聚奎在北京去世[13]。相傳,李是紅拳高手,並曾前往少林寺學藝。
參考文獻
- ^ 李聚奎. 平江惊雷起 峥嵘露乾坤. 神州. 2008, (12).
- ^ 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 王淇; 陳志凌. 中共党史人物传 第70卷. 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 11. ISBN 7-5073-0450-X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 ^ 王曉建主編. 开国上将 中.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5: 58. ISBN 7-80088-881-9.
-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一卷.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0: 379. ISBN 978-7-80237-381-5.
- ^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初期部队作战序列. 新華網. 2008-07-30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883天的沁源围困战:8万没武器的群众毙敌4200余人. 中華網. 2015-03-02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2).
- ^ 北京軍區《華北野戰部隊戰史》編寫組.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部队战史. 解放軍出版社. 2011: 54. ISBN 978-7-5065-6162-4.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戰史》編委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1998: 442. ISBN 9787506554015 (中文(簡體)).
-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200个军区.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 522. ISBN 978-7-5033-2252-5.
- ^ 赤男. 首任石油部长李聚奎上将的短暂任期和离职之谜. 光明網. 2004-12-07 [2015-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5-25).
- ^ 馬浩亮. 《余秋里传》揭歷史秘辛. 大公網. 2015-05-12 [2015-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 ^ 鲜明对照:中外媒体谈赵紫阳葬礼. 美國之音. 2005-04-02 [2005-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3).
- ^ 星火燎原編輯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一卷. 北京: 解放軍出版社. 2006: 85. ISBN 7506550555 (中文(簡體)).
中國人民解放軍職務 | ||
---|---|---|
前任: 余秋里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政治委員 1958年3月-1960年4月 |
繼任: 李聚奎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
前任: 李聚奎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方勤務部政治委員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1960年4月-1967年7月 |
繼任: 張池明 |
前任: 陳伯鈞 |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院長 1966年4月-1969年2月 |
繼任: 劉忠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革命委員會主任 |
前任: 閻捷三 |
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學院政治委員 1977年12月-1981年3月 |
繼任: 曹思明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職務 | ||
新頭銜 |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部部長 1955年7月-1958年2月 |
繼任: 余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