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信 (1892年)

李守信蒙古語ᠪᠤᠶᠠᠨᠳᠡᠯᠭᠡᠷ西里爾字母Буяндэлгэр,1892年7月11日—1970年5月) 舊名李義子忠蒙古族熱河卓索圖盟(今遼寧朝陽阜新土默特右翼旗人。中華民國蒙古自治運動領導人之一。

李守信

早年經歷

李守信出生在一個小地主家庭(祖上為遷入蒙地的漢人,但後來蒙古化,被稱為「隨蒙古」),1919年加入熱河省直系軍隊熱河游擊馬隊(張連同所率),因軍功順利升遷,1922年隨部隊投向奉系軍閥張作霖,歷任東北騎兵第九旅連長營長,1928年東北易幟後任東北軍騎兵第十七旅(崔興武旅長)第三十四團團長,駐哲里木盟(今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1930年前後在張學良指揮下參加鎮壓嘎達梅林起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曾率軍抵抗日軍進攻。

中年經歷

1933年,李守信同日軍交戰,擊落日軍飛機1架,此後同日本方面交涉獲得日軍武器與資金援助。2月21日,日軍進犯開魯,東北軍騎兵第十七旅旅長崔興武逃跑,代旅長李守信率部投降日本,其所在的東北軍第十七旅被改編為「興安西警備軍」。李守信先後任「熱河游擊司令」、「東警備軍司令」等職。5月,日本關東軍派遣滿洲國軍劉桂堂部七八千人、張海鵬部一千八百人、李守信部六千五百人,共約一萬六千多人向察哈爾進攻。[1]5月26日,馮玉祥方振武、吉鴻昌等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2]:2975月31日,黃郛遣代表熊斌與日方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協定》。[3]:101在日軍支持下,李守信進佔察北重鎮多倫,曾一度被馮玉祥、吉鴻昌收復。6月22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康保縣[2]:297一個月後,滿洲國軍反攻重佔多倫[4]。日軍利用李守信軍隊,逐漸逼迫中國方面撤出察哈爾省長城以北地區。

蒙疆自治運動

 
李守信

1936年2月,德穆楚克棟魯普(德王)創設蒙古軍總司令部,李守信參與創設,任副總司令兼軍務部長。5月蒙古軍政府成立,他任參謀部長。後來他兼任軍政府總裁幇辦及第1軍軍長。他利用日本的援助擴充蒙古軍。11月,德穆楚克棟魯普和李守信率蒙古軍、王英率「大漢義軍」進攻綏遠,在傅作義宋哲元反攻下失敗,被迫撤退(綏遠抗戰)。撤退後,蒙古軍總司令部設立,德穆楚克棟魯普任總司令,李守信任副司令。

1937年10月,在日軍的援助下,蒙古聯盟自治政府成立。其後,李守信升任蒙古軍總司令。1938年7月,他當選蒙古聯盟自治政府副主席。1939年9月,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成立,他繼續任蒙古軍總司令。

1940年1月,他作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代表,在青島南京國民政府(汪精衛政權)代表周佛海會談,就自治權進行交涉。結果,蒙疆方面承認了南京國民政府的正統中央政府地位,蒙疆聯合自治政府作為地方政權享有高度自治、成吉思汗紀元的年號的使用、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旗的使用等方面的許可。1941年6月,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對內改為蒙古自治邦,他當選副主席。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德王(左)、李守信(中)和日本軍官

日本投降後,李守信同蔣介石交涉,被任命為第十路軍總司令,帶領舊部防備中國共產黨。1947年,所部被全殲於開魯。1949年,中國國民黨方面敗局已定,李守信一度逃亡台灣,其後在德穆楚克棟魯普勸誘下返回內蒙古,赴阿拉善旗參與德王發起「西蒙自治運動」。同年8月,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他任政務委員兼保安委員會副委員長,不久不敵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2月中旬隨德王逃入蒙古人民共和國

1950年9月,德穆楚克棟魯普和李守信被引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二人以偽蒙疆政府戰犯身份受審,被入獄進行勞動改造。

晚年

1964年獲特赦釋放,獲聘為內蒙古自治區文史館館員。李守信在勞改營中服刑、被迫「思想改造」「交代歷史」時,寫下自傳,後以回憶錄《李守信自述》的形式出版。1970年5月,在呼和浩特病故。

註釋

  1. ^ 《李守信自述》,內蒙古自治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1985年,第126頁
  2. ^ 2.0 2.1 武月星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5年8月
  3. ^ 李守孔著:《中國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73年9月
  4. ^ 《李守信自述》,內蒙古自治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出版,1985年,第131-135頁

參考文獻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蒙古自治邦)
前任:
(創設)
蒙古軍総司令
1939年9月 - 1945年8月
繼任:
(廢止)
前任:
(創設)
參議會議長
1939年9月 - 1940年
繼任:
吳鶴齡
前任:
(創設)
軍事長官
1944年 - 1945年8月
繼任:
(廢止)